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330992

大小:45.26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04-13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应用8分1.按要求填空。(1)我有嘉宾,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2)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叹人如小虫般生命短促、如米粒般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鼓瑟吹笙②.渌水荡漾清猿啼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瑟、渌、蜉蝣、沧、粟。2.下列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A.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B.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的精神,与题干表述不符。故选D。3.以下《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不适合以下面材料为例的一项是()

1材料:近日,“特步小公主和七匹狼公子喜结良缘”的消息冲上热搜。这对特步和七匹狼两家企业来说,是商业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二代”们走上舞台的重要一步。而此次婚礼,让几家闽系企业姻亲关系成为热议话题。安踏、特步、七匹狼、九牧集团等企业多存在二代联姻关系。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曾多次公开表达了“晋江商人亲如一家”,而这不只是感性的乡土认同——各家品牌之间会联合在一起采购,能够有更强的议价能力,降低成本。除此,闽商之间合伙做生意、资金拆借都十分频繁活跃。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B.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有伸缩能力,其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C.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是受理性支配的活动。D.社会用血缘继替来作分配身份财产的方式,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办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内容的把握能力。材料中涉及亲属伦常、地缘、血缘等观点。B.强调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而材料中的企业间的联姻是各品牌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而不是以谁为中心,关系愈推愈远。故选B。二阅读52分(一)(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①曹雪芹死于何时?过去都只依胡适《考证》的“结论”: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得年四十五岁。胡适依据的是《石头记》甲戌本卷一正文开始时一条脂砚斋①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②壬午,便是乾隆二十七年。这似乎是不成什么问题了。但敦敏②的《懋斋诗钞》里,有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天作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③问题来了。若雪芹真在二十七年除夕死了,敦敏如何还能在二十八年上已(农历三月三日)前三天约他去赏花饮酒?再看这本诗集排到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春,敦敏才有《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一诗。再把这一点与敦诚《四松堂集》的《挽曹雪芹》诗,下面注明“甲申”而且是甲申开年的第一首诗这个事实合起来看,则可推断,雪芹本系癸未除夕死去的,次年敦敏兄弟才挽吊他。

2④我初次得见的《懋斋诗钞》,是个清钞本,年月次序,清楚明白,诗是编年顺录的。按诗集编序和本诗内容,可推知这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是作于癸未年春天。而其前二首的题下也正注明“癸未”二字;同年十一月二十日的一首诗,又有自注云:“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自丁丑越七年,正是癸未。因此敢说癸未年并无错误。⑤迨后我又见到了原底稿本——圈选以备付刻的底本,事情更清楚了。底稿本是随作诗顺序陆续抄上去的,本来就是按年照月,连“编”都用不着的。这更不会错。这个底本因付刊前要删割有避忌的诗,遗有空白处,后来收藏者“燕野顽民”得到此本,见有脱粘等处,怕有零落,因此略为粘缀修整,并为此写下识语。未想这却引起有些研究者的误会,说诗集的编序不可靠了,被他搞乱了。其实全非如此。一些研究者作了些论证,想证明此本并非编年的,但都难成立。⑥再说,癸未年的“上已前三日”,正是敦诚的三十岁整寿,敦敏“代简”的含意是邀请雪芹来给敦诚过生日。又敦诚在甲申开年作挽雪芹诗,自注说:“前数月,伊(他,指曹雪芹)子殇,因感伤成疾。”从作诗人说这话时往前推“数月”,当然是前一年癸未年的某月里。如果曹雪芹早在“壬午除夕”死去了,那么就成了先死的父亲因“感伤”后死的殇儿而“成疾”的怪事了,断不可通。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亦正合榫。⑦不执着孤立的一点,综合地看证据和所关联的事情,我认为曹雪芹确是卒于癸未年的除夕,即公元1764年2月1日。⑧至于脂批的话,也许是记错了。史书、碑版、文章,误记干支的例子,多得不可胜举,不是什么稀奇事。为什么脂砚斋“壬午除夕”四个字中“除夕”二字还可信呢?这很好理解,一个人在大年除夕逝世,这样一个时间点,人们一般不会记错。情理需要具体分析,而不能囫囵吞枣。(节选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注释】①脂砚斋:《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②敦敏、敦诚兄弟:清宗室,努尔哈赤十二子英王阿济格之后。自小结识曹雪芹,是其最好最熟的朋友。4.第⑧段中,“囫囵吞枣””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5.乾隆二十七年按照干支纪年是壬午年,乾隆二十八年是癸未年,以此类推,乾隆三十年应是()A.丁亥年B.甲申年C.乙酉年D.戊戌年6.本文作者认为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一诗作于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根据原文,以下对其依据的表述不正确一项是()A.《懋斋诗钞》是编年顺录的,年月次序清楚。《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被编在癸未年作品范围内。B.在《懋斋诗钞》的底稿本和清钞本中,《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的前二首诗的题下,注明有“癸未”二字。C.在《懋斋诗钞》中,与《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同年的一首诗,有自注云:“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

3D.《懋斋诗钞》的底本付刊时有所删割,且经收藏者粘缀修整,因此它的编年次序未必完全可靠。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敦敏、敦诚兄弟是曹雪芹的亲密朋友,所以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有关曹雪芹的信息更显真实,据这些信息来判断曹雪芹的卒年也更可信。B.周汝昌能够否定胡适的观点,确立“曹雪芹卒于癸未除夕”之说,是因为他利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确作于癸未年春。C.根据敦诚所说“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可以推测曹雪芹的死因:他极可能是因怀丧子之痛,感伤成疾,不治身亡。D.误记干支而弄错某人生卒时间的情形,在史书、碑版、文章中不足为奇。脂砚斋之所以误为“壬午除夕”,也可能是记错了干支。8.第⑥段用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的史实为论据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9.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答案】4.笼统地不加分辨。5.C6.D7.B8.论证充分。“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这是一个历史事件,是客观的。而敦诚在甲申开年作挽雪芹诗,自注说:“前数月,伊(他,指曹雪芹)子殇,因感伤成疾。”所以诗中所写和历史正好是相合的,所以能够充分论证。9.首先提出关于曹雪芹死于何时,过去都只依胡适《考证》的“结论”,即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观点。然后由敦敏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来反驳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观点,再由《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四松堂集》的《挽曹雪芹》从而推断出雪芹本系癸未除夕死去的观点。通过《懋斋诗钞》编序和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然后在通过原底稿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又通过敦诚在甲申开年作挽雪芹诗以及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这一史实对自己的观点再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曹雪芹确是卒于癸未年的除夕,即公元1764年2月1日。【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文中是说情理需要具体分析,而不能笼统地不加分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

4本处采用干支纪年法,所谓干支纪年法就是采用干支结合的方法来纪年。“十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因为乾隆二十八年是癸未年,所以乾隆二十九年是甲申年,而乾隆三十年应是乙酉年。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因此它的编年次序未必完全可靠”错误。由原文“后来收藏者‘燕野顽民’得到此本,见有脱粘等处,怕有零落,因此略为粘缀修整,并为此写下识语。未想这却引起有些研究者的误会,说诗集的编序不可靠了,被他搞乱了”可知,是有些研究者误会说诗集的编序不可靠,实际上它的编年次序是完全可靠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分析能力。B.在推断原因方面以偏概全。据原文可知,周汝昌确立“曹雪芹卒于癸未除夕”之说,固然依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作于癸未年春”这一证据,但并非以此作为唯一证据。且他在倒数第二段有言“不执着孤立的一点,综合地看证据和所关联的事情……”。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是采用事例论证来论证观点,而事例论证要求所采用的事例要客观准确。而“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是一个客观史实,具备客观性、准确性的特点。并且前文说到“敦诚在甲申开年作挽雪芹诗,自注说:‘前数月,伊(他,指曹雪芹)子殇,因感伤成疾。’”,从而可以看出敦诚的诗和这一史实是由关联的,所以这一史实能够证明作者的观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由原文“曹雪芹死于何时?过去都只依胡适《考证》的‘结论’: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可知,首先提出关于曹雪芹死于何时,过去都只依胡适《考证》的“结论”,即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观点。由原文“敦敏的《懋斋诗钞》里,有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天作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可知,作者通过敦敏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来反驳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观点。

5由原文“再看这本诗集排到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春,敦敏才有《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一诗。再把这一点与敦诚《四松堂集》的《挽曹雪芹》诗,下面注明‘甲申’而且是甲申开年的第一首诗这个事实合起来看,则可推断,雪芹本系癸未除夕死去的”可知,作者由《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四松堂集》的《挽曹雪芹》从而推断出雪芹本系癸未除夕死去的观点。由原文“因此敢说癸未年并无错误”可知,本段是对自己观点的一种考证,考证的依据就是《懋斋诗钞》的诗集编序和《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的内容。由原文“迨后我又见到了原底稿本——圈选以备付刻的底本,事情更清楚了”可知,作者通过原底稿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由原文“又敦诚在甲申开年作挽雪芹诗,自注说:‘前数月,伊(他,指曹雪芹)子殇,因感伤成疾。’从作诗人说这话时往前推‘数月’,当然是前一年癸未年的某月里。如果曹雪芹早在‘壬午除夕’死去了,那么就成了先死的父亲因‘感伤’后死的殇儿而‘成疾’的怪事了,断不可通。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亦正合榫”可知,作者又通过敦诚在甲申开年作挽雪芹诗以及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这一史实对自己的观点再加以证明。由原文“综合地看证据和所关联的事情,我认为曹雪芹确是卒于癸未年的除夕,即公元1764年2月1日”可知,作者得出结论,曹雪芹确是卒于癸未年的除夕,即公元1764年2月1日。(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高原骑手汤成难[1]嘉措喜欢躺在开满花的噶玛坡上,他仔细看过每一朵花,每个花瓣都像一张笑脸哩,笑得脸都涨红了。噶玛坡是嘉措认领的山头,所谓认领,就是自己给那些没有名字的地方取上名字。[2]嘉措总是给身边的事物起名字。那只不肯剃毛的羊叫江措,和他自己的名字“嘉措”都是大海的意思。阿爸阿妈从来不叫它的名字,总是叫它“鲁”,虽然带点昵称,但意思还是羊,虽说名字只是个代号,嘉措觉得委屈它了。[3]太阳已偏西,嘉措看见那头最高最壮的种牝牛了。作为种牛,它总是表现得趾高气扬。骑耗牛大赛,都是以种牛参加,因为力气大,能跑。骑手们多是和嘉措差不多年纪的孩子,草原上的孩子天生都是骑手,当然,嘉措例外。[4]嘉措看见哥哥多吉骑上马向草原深处去了。多吉骑马不用鞍,一根缰绳即可,当马开始奔跑时,多吉像飘浮在马上方一样轻盈,又好像吸附在马身上一样稳健。嘉措看了好一会儿,心想,自己连骑马都不敢,何况骑牝牛呢。[5]嘉措想起有一次他问多吉,怎样才能骑到牛背上?多吉说,牛听你的话就会给你骑。嘉措又问,可是,牛怎么才会听话?这时多吉笑了,一边笑一边举起手上的鞭子,说,嘉措你真是个傻子,你有鞭子啊,有鞭子就能驯服它们。

6[6]种耗牛在牛圈里转了个身,也看向嘉措,鼻子里呼着气。嘉措问,我可以骑在你身上吗?牝牛昂起头眸眸两声,像是不乐意。嘉措便说,我才不想骑在你身上呢。[7]四月的最后一天,嘉措家的牛羊要转场了。天气越来越热,嘉措走在种耗牛身边,眼睛不时瞟向它。过了第一道隘口,嘉措把它身上的一口锅背到自己肩上了。到了大坡,又一个麻袋也被挪过来了。[8]嗯,我们的小嘉措开始心疼他的牝牛了嘛。阿妈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对阿爸说。[9]它有名字,它叫扎日。嘉措更正道。[10]晚上,帐篷外耗牛们反刍的声音此起彼伏,嘉措从无数混杂的声音里听出扎日的声音。他坐起来,轻轻走出帐篷。[11]扎日。嘉措轻轻喊了一声,在它旁边坐下。扎日,你喜欢“扎日”这个名字吗?[12]扎日不说话,把脸转向嘉措,它的眼睛像蒙了一层水雾,在黑夜里显得十分莹亮。扎日眨了眨眼,长长呼出一口气,热气拂过嘉措的手臂,让他有些猝不及防。嘉措想,这大概是他和扎日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吧。[13]搬到夏季牧场后不久,学校就放暑假了。牛羊的事暂时交给嘉措。嘉措和扎日的关系更近了一步。它一改从前的躁动,变得乖顺。白天,嘉措带一本书去噶玛坡,他发现扎日总会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吃草。嘉措感到,扎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顺从,而是它想和他待在一起。[14]傍晚天晴了,嘉措把牛羊赶回去,发现草场里停了一辆小货车。嘉措认得这是住在同德县的阿木乎的车,专门到草原上收购牛羊用的。嘉措从阿妈口中得知扎日要卖给阿木乎,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可以不卖吗?他乞求阿妈。[15]嗯,别难过,我的小嘉措,阿爸会重新买一头种耗牛回来的。[16]可是,不要把扎日卖了。[17]它都比你还大了嘛,明年再卖的话,连一只羊的价都不如了嘛。阿爸皱着眉头说。[18]扎日被赶出牛圈时,嘉措突然无法抑制情绪,他冲到阿木乎面前,乞求他,又转身拦住阿爸。留下它吧,它一定会争气的,我保证,一定比一只羊价格还好,它可以参加耗牛大赛,我和它一起参加牝牛大赛,我们会赢上奖品……[19]当阿木乎的空货车沿着来时的车辙印越来越远时,嘉措的情绪才慢慢平复,他的泪水挂在脸上,肩膀还在轻轻颤动。他将脸靠近扎日,感受着扎日鼻腔里平稳的呼吸。夕阳斜斜地照耀着,在他们的脸上涂上一层淡淡的光辉。[20]扎日,扎日,嘉措对扎日说话,你得和我参加耗牛大赛了,你准备好了吗扎日?[21]扎日抬起头,沉默不语地立在一边。

7[22]多吉送给嘉措一条鞭子,用切成细条的牛皮编制,手柄采用一截木梢儿。但嘉措不用鞭子,将它悄悄藏起来。[23]嘉措,你想和多吉一样勇敢英武吗?嘉措问自己。嘉措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想变成多吉吗?你想与人摔跤吗?你想像个勇士拿起鞭子吗?[24]答案都是否定的。[25]嘉措对扎日说,我会照顾好你的,我向你保证,我决不用鞭子。[26]八月到来的时候,嘉措已经能够骑着扎日去放羊了。这一切都是慢慢发生的,嘉措甚至记不得扎日什么时候驮起他,什么时候迈出的第一步。嘉措没有给扎日系上缰绳,也不需要扯嚼子,他只要两腿轻轻一夹,后脚跟碰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他们逐渐熟悉了草原上每一条恣意的溪流、每一棵倔强的梭梭柴、每一块裸露在外的孤傲石头。他们会在水花飞溅中穿过沟底的河流,再飞奔到远处的属于他们的噶玛坡上。嘉措看书,或者发发呆,扎日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啃草。远处,有人在骑马,有人在赶羊,却与他们毫不相干。[27]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耗牛们被精心打扮,长而弯的牛角上系上了各色彩绸,表示夺魁在望。除了那些十二三岁的灵敏体轻的少年骑手,草原上还站满了观战的人。在人们看来,这不仅仅是比赛,还是祖毛乃则山下的盛大庆典。[28]耗牛和它们的骑手都一字排开了,螺号声声,祭坛里煨起了桑烟,发号施令的枪就要打响。嘉措站在起跑线上,看着不远处的终点,阳光正铺洒在这条被两侧的观众簇拥的“道路”上,每一个草尖都变得亮莹莹的。[29]枪声响了,嘉措腿轻轻一夹,扎日便向前跑去,草叶和泥土在牛蹄下翻卷上来。呐喊声震耳欲聋,风马纸漫天飞舞。五彩的旗子就在前方,欢呼声更热烈了,嘉措感觉自己瞬间长高了,变得顶天立地。他看见熟悉的溪水永不停息地向前,看见草地上的牛羊都转过脑袋看向他,还看见阳光从噶玛坡后面照过来,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30]嘉措分明感到自己的腿在这个时候轻轻一夹,右脚在扎日肚皮上一碰,以他们惯常的默契,这是向右转弯的意思。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嘎玛坡的方向奔去。松软的草皮带着绿草和花朵在他们身后雨点般地溅向空中。人们也发现这个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的骑手偏离了方向,发出惊讶和着急的叫声,但嘉措并不去管这些,当然,也管不了这些。(根据同名小说改编)10.结合文章,阐释第[2]段划线句嘉措有如此想法的原因。11.小说多次描写同为“高原骑手”的哥哥多吉,有怎样的作用?12.作品结尾出人意料:明明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嘉措却指引扎日偏离方向,向噶玛坡跑去。请写出这个结尾的用意并简要分析。【答案】10.①高原上的牧民天生对牛羊等生灵有亲近感。

8②主人公嘉措是个善待生灵有爱心的孩子。③父母不叫羊的名字,让嘉措觉得这样对待羊是不公平的。11.①表现高原上骑手的勇猛。②嘉措和哥哥多吉都是高原骑手,但二人性情和对待动物伙伴的态度不同,对比中表现了嘉措的性格特征。12.结尾的用意:真正的“高原骑手”不以胜利来体现自己的勇猛,而把与生灵的心灵相契(或:生命的自由/人与生灵的亲近)看得重于一切。分析:噶玛坡是嘉措感受到扎日对自己依恋的地方(噶玛坡对嘉措和扎日来说是自由自在的乐土);比赛前和比赛中,嘉措眼中的噶玛坡被阳光镶上金边,都暗示了噶玛坡对人物的召唤和人物最后的选择;作品中嘉措曾多次问自己是否想像哥哥多吉一样成为一个惯常意义上用鞭子驯化生灵、用胜利来体现自己勇猛的人,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嘉措与扎日会向着自在安宁的噶玛坡跑去,嘉措的选择也是作者的选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总是叫它‘鲁’,虽然带点昵称”“当阿木乎的空货车沿着来时的车辙印越来越远时”“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耗牛们被精心打扮,长而弯的牛角上系上了各色彩绸,表示夺魁在望”“在人们看来,这不仅仅是比赛,还是祖毛乃则山下的盛大庆典”,高原牧民的生活与牛羊等生灵为伴,与它们亲近有感情。“那只不肯剃毛的羊叫江措,和他自己的名字‘嘉措’都是大海的意思”“天气越来越热,嘉措走在种耗牛身边,眼睛不时瞟向它。过了第一道隘口,嘉措把它身上的一口锅背到自己肩上了。到了大坡,又一个麻袋也被挪过来了”“我们的小嘉措开始心疼他的牝牛了嘛”,主人公嘉措更是个善待生灵有爱心的孩子。“阿爸阿妈从来不叫它的名字,总是叫它‘鲁’,虽然带点昵称,但意思还是羊,虽说名字只是个代号,嘉措觉得委屈它了”,父母不叫羊的名字,让嘉措觉得这样对待羊是不公平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嘉措看见哥哥多吉骑上马向草原深处去了。多吉骑马不用鞍,一根缰绳即可,当马开始奔跑时,多吉像飘浮在马上方一样轻盈,又好像吸附在马身上一样稳健”,哥哥多吉表现了高原上骑手的勇猛。

9“多吉说,牛听你的话就会给你骑。嘉措又问,可是,牛怎么才会听话?这时多吉笑了,一边笑一边举起手上的鞭子,说,嘉措你真是个傻子,你有鞭子啊,有鞭子就能驯服它们”“多吉送给嘉措一条鞭子,用切成细条的牛皮编制,手柄采用一截木梢儿。但嘉措不用鞭子,将它悄悄藏起来”“嘉措,你想和多吉一样勇敢英武吗?嘉措问自己。嘉措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想变成多吉吗?你想与人摔跤吗?你想像个勇士拿起鞭子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嘉措和哥哥多吉都是高原骑手,但二人性情和对待动物伙伴的态度不同,对比中表现了嘉措的性格特征。【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结尾“嘉措分明感到自己的腿在这个时候轻轻一夹,右脚在扎日肚皮上一碰,以他们惯常的默契,这是向右转弯的意思。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嘎玛坡的方向奔去”嘉措带着扎日偏离赛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结合前文“嘉措,你想和多吉一样勇敢英武吗?嘉措问自己。嘉措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想变成多吉吗?你想与人摔跤吗?你想像个勇士拿起鞭子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可知,嘉措并不想成为哥哥那样用鞭子驯化生灵的人,他与生灵亲密相处,更看重生命的自由。而结合“白天,嘉措带一本书去噶玛坡,他发现扎日总会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吃草。嘉措感到,扎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顺从,而是它想和他待在一起”“他们会在水花飞溅中穿过沟底的河流,再飞奔到远处的属于他们的噶玛坡上。嘉措看书,或者发发呆,扎日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啃草。远处,有人在骑马,有人在赶羊,却与他们毫不相干”可知,嘉措感觉到噶玛坡是扎日依恋自己的地方,而噶玛坡是嘉措与扎日共同向往的自由乐土,所以嘉措毫不犹豫地带着扎日奔向这片乐土。结尾嘉措带着扎日偏离方向,向噶玛坡跑去,意味着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已经高于一切,而“高原骑手”的意义也绝不是以胜利来体现自己的勇猛。这样的结尾揭示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给读者以新的启示。(三)(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①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3.按照字数分类,这首词属于()A.小令B.短调C.中调D.长调

10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B.上阕描绘了赤壁大战时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千舰拼搏,鱼龙怒跃的场面,把战争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吴军大破曹军时军事力量之强。C.上阕结尾“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作者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二句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15.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答案】13.D14.A15.苏词是用周郎的年少有为来反衬自己的老大无功,戴词是用周郎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能力。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本次字数在91以上,所以属于长调。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理解错误。本词以“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开头,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作用的能力。相同点:作用都是要用来衬托。本词写周郎的句子是“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词人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其目的是为了衬托“今如许”,即南渡之后,国势日渐衰微的南宋朝廷,所以用典的目的是衬托;苏词也是用周瑜的功成名就来衬托自己的功业无成,目的也是衬托。

11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儒雅,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用周瑜衬托对比出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满江红•赤壁怀古》中用“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写出了周郎当时军事力量之强,衬托诗人当时国家国力之衰弱,抒发对国势衰颓的无奈忧伤之感。(四)(14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苏廷评行状①苏轼①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②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③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④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③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⑤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④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注]①苏廷评: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皇考:古称曾祖父。④施施:形容语调平缓。⑤轼之先人:指苏轼的父亲苏洵。16.解释下面的加点词(1)旋复有余()(2)无复生意()17.下列对于加点字的解释,最合适的一项是()日操兵乘城()

12A.趁着B.驾驭C.冒着D.登上18.下列对于加点字的解释,最合适的一项是()日益至千余人()A.增加B.更加C.漫出D.扩大19.翻译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20.给第③段画线句划分两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B.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C.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D.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21.从全文看,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6.①.不久②.活着的念头17.D18.A19.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20.C21①乐善好施、正直磊落;②大度能容、从容沉着;③富有远见。【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旋,不久;句意:不久又有了盈余(2)生意,活着的念头;句意: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乘,登上;句意: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益,增加;句意:一天天的增加到千余人。故选A。

13【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忧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甚忧”,非常担忧;“施施”,形容语调平缓;“解”,宽慰;“弃”,放弃;“破”,表被动,被攻破。【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西归”的主语是苏涣,后句的主语是“父老”,所以应从“西归”后边断开,排除AB;“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为兼语句,“子孙者”作“教”的宾语,也作“法苏氏”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一段“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可知,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乐善好施、正直磊落;根据原文第一段“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可知,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大度能容;根据原文第二段“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④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可知,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从容沉着;根据原文第三段“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可知,苏序在对儿子的态度上说明他富有远见,也体现了他的“精识远量”。参考译文:①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14②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③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④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五)(9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送孟东野序①(节选)韩愈①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②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③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④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15[注]①孟郊,字东野,中唐著名诗人。他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为他送行。22.第④段方框处可填入的虚词是()A.也B.乎C.矣D.哉23.我们本学期所学杜甫《________》一诗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正是他“不平则鸣”的体现。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运用比兴手法,用草木、水、金石等物质的不平则鸣,引出人类的不平则鸣。对物来说,鸣是发出声音之意,对人来说则是用文章表达忧思怨愤。B.第②段列举自然界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物有善鸣者,上天也用鸟鸣等声音来告诉人一年四季的推移。这就为下文阐述“人也亦然”打下论证的基础。C.第④段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D.全序仅篇末用少量笔墨直接写到孟郊,但不论写自然之物还是写历史人物,都紧扣孟郊其人其事,言在彼而意在此,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5.结合第④段,谈谈韩愈创作本文的用意。【答案】22A23.①.登高②.万里悲秋常作客24.A25.①不平则鸣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鼓励孟东野做个“鸣之善者也”;②赞赏孟东野的诗才,对孟东野怀才不遇的慨叹。③宽慰孟东野命运不由自己掌握,不必为地位的高低而喜悲。【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跟我学习的人,李翱、张籍是其中杰出之士。句子是判断句,结尾处和“者”搭配表判断的只能是“也”。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杜甫《登高》中的句子。其前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注意“常”“作”的字形。【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6A.“对人来说则是用文章表达忧思怨愤”错误,结合“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可知,对人来说,鸣不仅仅是“用诗文”表达忧思怨愤,还可以用说话、唱歌、哭泣等来表达。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结合“唐之有天下,陈子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三子者之鸣信善矣”可概括出,不平则鸣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鼓励孟东野做个“鸣之善者也”;结合“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可概括出,赞赏孟东野的诗才,对孟东野怀才不遇的慨叹;结合“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可概括出,宽慰孟东野命运不由自己掌握,不必为地位的高低而喜悲。参考译文:大凡事物得不到平衡,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没有声音,风吹它而发出声音;水没有声音,风振荡它们而发出声音。水的飞溅,是由于外物的冲激;水流得快,是由于外物的阻守时;水的沸腾,是因为用火煮它。金石没有声音,由于敲击它而发出鸣声。人们的发表言论也是一样,有不得已的地方,然后起来说话。他歌唱,是有所思念;他哭泣,是有所伤怀。凡是出于口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不平的地方吧。音乐是人们将郁结在内心的思想感情向外倾泄形成的声音,选择那些善鸣的东西借着它们来鸣。金钟、石磐、琴瑟、箫管、匏笙、土埙、鼓、祝散这八类东西,是物品中善于发出鸣声的。上天对于一年四季也是这样,选择那些最善于发声的事物借它来发声。所以用鸟来鸣春,用雷来鸣夏,用虫来鸣秋,用风来鸣冬。四时的互相推移变化,那必定也是得不到平衡吧!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其中的精华,尤其要选择那些善鸣的借他们来鸣。唐代有了天下以来,陈子昂、苏源明、元绍、李白,杜甫、李观,都以他们的所长鸣于当世。现在还活着而处在下位的,便是孟东野,开始用他的诗鸣于当世,他的诗高出魏晋诗文之上,不懈怠地努力创作,可以赶得上古人;其他美妙之处,可以渐渐比得上汉代的诗文。跟我学习的人,李翱、张籍是其中杰出之士。他们三个人鸣于世的诗文,的确是很好的了,还不知道天意将和谐他们的声音,使他们歌颂国家的兴盛呢?还是将使他们处境穷困,心情感苦,而歌唱他们自己的不幸呢?他们三人的命运如何,完全决定于天意。他们身处上位何足为喜,身处下位又何足为悲?东野要去江南任职,好象有些不愉快的样子,所以我谈谈命运决定于天意的道理来劝解他。

17三作文40分26.人们总是喜欢做各种计划,但人们也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富有思辨性,一是强调处理各种事项的时候,应该有计划,有规划;一是强调处理各种事项的时候,要随机应变。二者强调的内容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统一的。整则材料实际上是说,面对不同的事项时,有些事项处理起来要重视计划和规划,有些事项处理起来要随机应变;面对同一事项时,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情况下,有时要重视做计划,有时要重视随机应变。写作时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指出做计划的必要性:计划是对未来活动所做的事前预测、安排和应变处理。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所提出的各项目标,每一项计划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目标的。有计划意味着有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动力推动着计划的前进、执行,计划对人有督促、提示、清理思路、组织协调等作用。指出随机应变的必要性:之所以要随机应变,是因为现实瞬息万变,永远没有完美的计划,我们需要专注当下,专注于眼前的事物,根据眼前的情况快速反应,灵活处理。当然还应指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制定计划不是不要随机应变,而是对目标、进程、途径、方式、内容、原则有一个整体预期,它不排斥必要的调整,必要的、科学合理的调整有利于更好的执行、完成计划。当然,随机应变也不是不要计划,而是时时调整、改进计划,每一次调整都需要做一个短期计划、临时计划。立意:1.无计划无以致远,乏应变寸步难行。2.没有能同天并老的计划,见招拆招方能走天下。3.不预不立,计划周详万事顺;随机应变,该掉头时当掉头。

1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