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454689

大小:46.5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07-12

上传者:老李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市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自测题语文试卷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3.请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笔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1(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材料二: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材料三: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2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B.“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2.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34.“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三内容作答。5.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D3.B4.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合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在化石证据上,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5.《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错误。由原文“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可知,只是“首次提出”,并不是确定的结论。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错误。由原文“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可知,是不应该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而不是不强调。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错误。由原文“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材料只是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4由原文“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由原文“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可知,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进行分析,可见《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可见,《经济日报》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在化石证据上……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可见《光明日报》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①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5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6“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帽子、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②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B.发现了绿豆般的灯火后,伍原流泪了,这眼泪是他绝处逢生的激动心情的直接表露,有了灯光,就有了希望和方向。C.“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写出了主人公刚看到希望却遭到误解,因委屈而无奈着急的心情。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7.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写出了主人公周围环境的荒凉孤寂。B.

7小说擅长心理描写,并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伍原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对负伤的老邹的挂念。C.“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D.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传达丰富的意涵。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八路军的真心拥戴。8.文中有两处划横线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9.小说的标题“路标”意蕴深刻,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A7.A8.①小说开头写伍原寻找部队时灰蒙蒙的天地和道路,既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②结尾处写斗转星移的世界和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传递出不管时局如何变化发展,伍原心中始终跟随队伍前进的坚定信念。9.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在文中它既用来指引主人公伍原前进的方向,又象征着这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找到部队的希望。(意思对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错误,结合原文“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等可知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内心也有过怀疑、动摇,有过恐惧、无助,甚至近乎绝望。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写出了主人公周围环境的荒凉孤寂”错。“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不是景物描写,结合原文“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可知是写伍原没有找到路标。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

8第一处环境描写用在了文章的开头,是伍原在寻找部队的路上所见到的景象,这一景物描写用在了文章的开篇,后文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这灰蒙蒙的天地和道路,为后文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并且,“没有人,没有一个人”“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这时候的伍原没有见到一点路标的痕迹,所以“灰蒙蒙”的环境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具有深层次的含义,结尾写到灯光,而这灯光是给伍原指明革命队伍前进方向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中”,本处描写灯光不飘忽不移动,象征着伍原坚定的革命意志不动摇。“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而夜空下的星斗,依然斗转星移,象征目前黑暗的社会定会发生改变,革命终会胜利,表达一种坚定的革命信念。【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标题意蕴的能力。本文是围绕伍原寻找部队展开的,文章开篇写到“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可见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文章的最后写到伍原遇到老乡,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告诉伍原部队前进的方向,而当伍原走上大路时,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所以这灯光就像路标一样,指引伍原前进的方向,让他有了找到部队的希望,所以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在文中它既用来指引主人公伍原前进的方向,又象征着这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找到部队的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教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9(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B.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C.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D.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到20岁时行冠礼,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B.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借指高官,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C.功曹,亦称功曹史,官名,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D.侯,文中指我国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统受人赞赏。司马徽和庞统交谈,对庞统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异;刘备会见庞统并和他长谈,庞统受到刘备的器重,与诸葛亮共事。B.庞统足智多谋。刘备和益州牧刘璋在涪地会面时,庞统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采取了中计,并攻下了许多地方。C.庞统耿直敢言。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庞统直接指出刘备的言语错误,虽惹怒刘备,但仍然坚持原则,直言自己没错,不向刘备道歉。D.庞统忠孝两全。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跟随刘备进军围攻雒县,被飞箭射中,英年早逝,刘备悲痛惋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2)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14.庞统才华得以实现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0.A11.B12.C13.(1)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马上就擒住刘璋,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

10(2)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授,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14.①司马徽的赏识,庞统的声名逐渐显著而被人知道。②刘备的器重,刘备为一代贤君,知人善任,有容纳贤士之量,为庞统才华的实现提供了机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璋既还成都”中“成都”是“还”的宾语,不宜断开,排除C项、D项。“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宜断开。“大军卒至”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项。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错,应是居于首位的意思。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直言自己没错”分析错误,原文为“统对曰:‘君臣俱失’”,承认自己也有错。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因”,趁机;“执”,擒住、捉住;“用兵”,动用军队。(2)“相闻”,通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紧急情况;“装束”,整理行装。【1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可知司马徽认为庞统很不一般,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首屈一指的人才,庞统的声名逐渐显著而被人知道。

11由“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可知庞统得到刘备器重。“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可知刘备有容纳贤士之量,为庞统才华的实现提供了机会。参考译文庞统,字士元,是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颍川人司马徽清名儒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到夜里,司马徽认为庞统很不一般,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渐渐出名。后来郡府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地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马上就擒住刘璋,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刘备说:“刚来到别国境内,恩德威信还没有树立,这样做不行。”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强大的兵力,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向刘璋上表章进谏,让刘璋打发将军您回荆州。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这两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对您的离去感到高兴,估计必定会轻装来见您,将军您利用这个机会捉住他们,前去夺取他们的军队,然后就向成都进军,这是中策。撤军返回白帝城,和荆州大军结合,慢慢再来图谋他,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按兵不动,就会陷入困境,不能长期这样。”刘备同意了他的中策,就杀了杨怀、高沛,回军攻向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设酒宴欢庆,对庞统说:“今天的盛会,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百姓在前后歌舞相送,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应该马上离席出去!”于是庞统不知所措地退了出去。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开始并不和刘备相看、道歉,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争论,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刘备进军包围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作靖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题湖上①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12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画图”二字是诗眼,领起后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最后以不舍意作结,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B.西湖的春天,湖水澄澈、千山苍翠、明月如珠、早稻新发,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在读者的眼前。C.“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飘曳的裙带,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D.这首诗前三联写景,突出西湖的生机勃勃;尾联抒情,表达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的留恋。全诗情景交融,物我合一。16.本诗最精彩的部分是中间两联,诗人以优美的笔触,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写景技巧。【答案】15.C16.①远近结合。远望群峰之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近看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远近结合,描绘出西湖春日“似画图”的景色。②比喻。诗人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飘曳的裙带,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错误,这一句是比喻,写新生的蒲草在风中摇曳,就像是少女身上的罗带,并非实写少女。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炼句的能力。“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意思是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翡翠,月亮向波心点出一粒明珠。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

13这两联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松树的绿色比作翡翠,把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比作明珠,把幼小的绿色秧苗比作碧毯细短的线头,把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比作飘拂的长带,形象生动,自然贴切。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同时,也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松排山面千重翠”是远景,写远望群峰之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是近景,近看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剔透。此处远近结合,描绘出西湖春日“似画图”的景色,表达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表现作者与琵琶女有着相似处境,因而有一见如故的亲切之感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历史人物刘裕北伐时豪迈气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赤壁赋》中,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式,表现客之洞箫声的强大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同天涯沦落人②.相逢何必曾相识③.金戈铁马④.气吞万里如虎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涯”“戈”“壑”“蛟”“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_________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_________、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而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则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包容、美好的社会责任。民俗的层级越高,就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越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那是一种普通人_________,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根据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为了旅游开发而编造的“传说”,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塑立的“禄神”,为了开车违章免于被罚而生造的“车神”,都属于_________的伪民俗、丑民俗、恶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14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形形色色五谷丰登难以企及不上台面B.林林总总风调雨顺难以企及不登大雅C.形形色色风调雨顺难以逾越不登大雅D.林林总总五谷丰登难以逾越不上台面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民俗最终指向雅,却出自于俗B.雅是民俗的旨归,俗却是它的源起C.俗是民俗的源起,雅却是它的旨归D.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B.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崇。C.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的产物。D.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崇的产物。【答案】18.A19.D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形容人或事物众多。“形形色色”和“林林总总”都有多种多样的意思,后者偏重指杂乱无章,不切合语境,所以选用“形形色色”。五谷丰登:泛指粮食丰收。风调雨顺:风雨均匀适度。与“风调雨顺”相比,“五谷丰登”与前后的“六畜兴旺”“老少平安”更协调,更符合“普通人的基本愿望”,所以选用“五谷丰登”。难以企及:难以达到。难以逾越:难以超过。根据后文值得所有人仰望追寻,所以是普通人难以达到,选用“难以企及”。不上台面:比喻俚俗卑下,拿不出手,见不得人。不登大雅:不能登上高雅的厅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上台面”强调卑劣,“不登大雅”强调粗俗,前者贬义更重,更适合形容“伪民俗”的特点,所以选用“不上台面”。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15根据后文“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此处应该以“民俗”为陈述对象,由此可以排除B、C两项。与后文“包含着……渴望”更为贯通一致的应为“出自于……最终指向”,排除A。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根据这个意义上看”介词使用不当,应改为“从……来看”,排除B、D;二是“‘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错误,“是……在作祟”成分残缺,应改为“是……在作祟的产物”,排除A。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①,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②,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③。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21.文中使用了“他”和“我”两种不同的人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用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第一个“他”泛指所有人,第二个“他”泛指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体现了普遍性、客观性;两处“我”都特指作者自己,表现读书幸福的亲身体验,更能感染读者;角度多样,行文灵活,更能彰显读书的意义。22.①人们通过阅读

16②不仅是知识的增广③读书使人避恶【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此处的“他”,代指前文所说的“一个人”,泛指所有人。“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此处的“他”,代指“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体现了普遍性、客观性。“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此处的“我”指的是作者自己,陈述自己读书幸福的亲身体验,更能感染读者,彰显读书的意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然而”表明此处的句子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后文“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暗示此处填写的内容与“阅读”有关,故可填写“人们通过阅读”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后文“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可知,此处所填写的句子与后文构成递进关系,后者强调读书的精神意义,此处应填写读书的普适意义,故可填写“不仅是知识的增广”之类的句子。第③空,“这就是说”表明此处是对前文的总结,结合“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分析,可填写“读书使人避恶”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材料一:有人说:“珠穆朗玛峰之所以成为世界最高峰,那是因为有青藏高原这个平台。”材料二:作家海明成说:“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起初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当找不到时,他们亲手创造了它。”材料三:

17在华盛顿特区的朗方广场地铁站里,一个拉小提琴的街头艺人,正在陶醉地演奏一个名曲。正是上班高峰,人潮汹涌。演奏过程中,一共有1097个路人经过,只有7个人停住脚步并稍加停留。最后这个艺人一共收到来自27个路人的32.17美元。当他结束演奏,无人喝彩,更没人发现这个人竟是世界第一小提琴大师——约夏·贝尔。而就在几天前,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举办专场演奏会,现场火爆到炸裂,最低票价200美元还一票难求。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起高台上,怎筑摘星楼珠峰之为珠峰,在于青藏高原的托举;牛顿说自己的成功,全归功于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普勒三定律的发现亦归功于其师对天体运动研究后留下的大量资料。诸如此类例子皆在告知我们一个道理:人往往站在平台上取得成就。不起高台上,怎筑摘星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告知世人平台的重要性,告知我们风雨蛟龙都在良好的平台里诞生,此为至理。当今社会,少见草根横空出世,多见能人借藤登天,凭借人脉资源等多重优势,借助名校、名师、好公司等平台实现理想。由此观之,平台之于人才如河海之于蛟龙,是人才成就自我的必由之路。当今社会,无平台可依而失败的事件屡见不鲜。音乐大师约夏·贝尔在短短几天内既在专场演唱会中获得了热烈的反响、高昂的票价与满座的观众,又在广场地铁旁收得零星的驻足与细碎的小钱。只因平台的高低而导致结果的云泥,这事例让人反思。正因如此,人们在生活中应注重寻找好的平台,青年人努力考好大学、学热门的专业、进入更优秀的公司;科研成果寻找好的平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借助高科技平台走进千家万户。有了好的平台,才会更好的展示和发展自己。好的平台更能使人才得到重视,正如璀璨的钻石也需黄金的衬托。但没有好的平台并不意味着人才便没有了出路。作家海明威有言——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起初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当找不到时,他们亲手创造了它。”这正是在提醒人们:如果没有现成的好平台,那就去创造独属于自己的平台。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我们向来善于利用身边一切打造更好的平台。马云缺少一个展现其互联网远见卓识的平台,于是他创造了阿里;没有人接受马斯克电动汽车的前卫思想,于是他创造了特斯拉。他们的事迹无不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人才也能够自己创造平台。“天下之才多在歧路,多不遇而抱憾”,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你我身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明确平台与人才的关系,肯定并提高自我的价值,势必将助力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未然而自然之者,善也。

18既然好风也要凭借力,那么让我们努力寻找更好的平台,助力人生成功吧;既然找不到合适的平台,就让我们自己建造高台,筑造高楼,登之而摘得星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道作文题提供了三则材料,其中有两则语录和一个故事。材料内涵各有侧重,读懂、理解材料内涵,是审题的关键所在。总览三则材料,不难看出,三者指向的是同一个关系型主题——“人才与平台”。材料一是一个比喻句,珠穆朗玛峰借助青藏高原这一平台,成为世界最高峰,意在阐明“好的平台成就优秀人才”“优秀人才需要好平台”。材料二,引用海明威的名言,观点相对隐晦,但承接材料一,不难推导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努力寻找好的平台,也亲手创造平台,以成就自我。材料三,以小提琴大师约夏·贝尔的经历从正反两个角度佐证了好平台对于优秀人才的重要性,人离开了好的背景平台,可能一无是处,进一步阐释平台与人才之间的关系。综合三则材料,我们可以谈平台对人才的重要性,平台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良好的平台促进人才的成长;也可以谈是人才到哪里都会发光,尊重人才,为他们打造合适的人生平台;还可以谈要寻找或自己搭建展示的平台;还可以分析平台与人才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共赢才是最终的追求。写作时,如果写成议论文,可在文章的开头概括引用材料,亮明观点,也可以通过“平台”展开联想,以比喻排比的修辞引入论点。如果文章的论点是“要努力地站上更好的平台”,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平台的重要性;接着论述要努力地站上更好的平台;最后阐述有了平台也要自己努力站得住,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借助平台成就自我;结尾回扣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如列举中国传统文化借助高科技的平台走入千家万户等事例,论证平台的重要性。立意:1.找准平台,让自己成才2.人才可以创造平台。3.努力站上更好的平台。4.平台与人才应该共赢。5.人才需要好的平台。

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