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ID:83369785

大小:33.8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7-01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6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7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8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9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期中试卷语文试题(总分10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一、名句积累(6分,每空1分)1.(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他嘲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生活极度奢靡,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毫不珍惜。(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说“木叶”林庚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树叶”就不常见。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

1“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④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有删节)

22.大量引用诗句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第②段为例,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对屈原、淮南小山的诗句佐证古代诗歌往往与“树”有关,却少见“树叶”这一现象的存在。B.引萧纲和陶渊明的诗句,说明遇见“树叶”的时候往往简称之为“叶”,从根本上说是出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原因。C.引杜甫的诗句,指出不仅有“木叶”,还有发展变化而来的“落木”,佐证“木”比“叶”更精妙、丰富。D.大量诗句的引用,全面地多角度地推动了论证过程的展开,丰富了论证层次,使论证更有力度。3.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第⑤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②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③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④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A①③②④B.③②④①C.①④②③D.③④①②4.文末作者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下列《红楼梦》的诗句中不能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B.露凝霜重渐歌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C.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D.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5.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三、(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雪中送炭——献给母校的情书(一)3-30,初尝春夜之暖意①3月30日晚9点多,我先生忽然接到一个求援电话,他相识的华东师大二附中王老师请他帮忙,到我们小区门口接两纸箱有机蔬菜礼包,是二附中校友会捐赠,要转送给住在师大一村小区里的两位90岁以上的二附中退休老师。②我眼前一亮,特别开心,跳起来,跟他说,走,一起去!

3③90岁的荣老师我并不认识,当我敲开二楼她的家门,只见一个精神矍铄的慈祥奶奶出现在门口,一把接过纸箱,激动地连说:谢谢!接下来要送的是程老师。快到高层楼栋下面,已经看到夜色中一个优雅的身影翘首盼望,原来程老师已经专程等在楼下了。我跟她打招呼,帮她把菜送上楼,电梯里,我自报家门,程老师,我也是二附中校友,您教过我高中化学呢!她微笑说,哦,不记得了!我说:我记得,还记得我们给您取的绰号是:摩尔老太!她也笑了!④哗啦啦,感觉我的青春又回来了,扑面而来。听闻程老师已有92岁,更觉自己幸运,有多少人如我,能在毕业的30多年中,一直把自己的生活半径规划在母校周边,在丽娃河畔,永不毕业,被青春包围。⑤我为有这样给力的母校,给力的校友会自豪。听说校友会已经给一直为二附中师生提供医疗咨询、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近六十位医生校友们捐了同样的有机蔬菜礼盒,还赶在封闭前加上五位90岁以上老师全都配送上,甚至运输到半夜……真暖!⑥回家,跟同在二附中读书的孩子聊起今天的春夜暖意,他来了一句:“嗯,我将来也要给我的老师送!”又补充一句:“那90岁以下的老师呢?”(二)4-1,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有火花,也有路径①未料,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快就来了。②4月1日,浦西封控的第一天。③前一天晚间,我的二附中高中班群,班长转发了“新一轮给二附中98位70岁以上的教师认捐有机蔬菜”的倡议。想到我也能为疫情期间的老师们做点什么,在校友会暖意融融的炉火里添一把柴,感觉真好!④中午时分,接到此项善举的策划者、二附中校友会的小佳学妹电话,说因为壹田家农场昨夜被政府紧急统一征用,所以有机蔬菜暂停配送了。她启动了第二套方案,联系到有通行证的蒙牛公司,先给地址集中的师大新村36位70岁以上退休老师配送有机奶每人2提,而我们小区的光荣任务派给了我。⑤感觉这是一件雪中送炭的好事,我答应了下来。可是等了解了具体任务我心里却有点打鼓。这在平时,根本不算个事,请些帮手,多跑几次,准保搞定。可是今天,疫情封控小区中,这么一件善举小事显得困难重重。原因是:按照封控规定——足不出户,那这批货怎么接,一家家怎么送?我一个人以糖尿病体,瘦弱之躯,又上班又照顾网课的孩子……⑥怎么办?⑦有一刻,我想缓一缓,牛奶保质期有几个月,这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索性到4月5日后送,队友也回家了,也许会更好?⑧我将自己的犹豫电话里跟学妹说了一下,她的话打动了我,鼓舞了我:越是疫情当下,高龄的老师们越需要这些,名单里有不少老师还是孤老,若要等不能保证物资可供,好不容易与蒙牛约定可以明天加急送达,我们还是当尽力……

4⑨我想起我的人生信条:锦上添花有或没有无所谓,但是“雪中送炭”才见真情。我喜欢雪中送炭。⑩也许是我们两个“傻姑娘”当年在二附中积攒的青春和豪情犹在熠熠发光,在电话线的两头碰撞出了火花,我说:好的!⑪当晚,我家儿子在学业百忙中抽身,运用他的智慧,帮我分析了名单地址按照门牌号码和小区地图,精心设计了送奶线路,这下我心里更有底了。(三)4—2,给力的两个小时:“我与青春撞了一下腰”①晴朗的天,激动的心。10:30,蒙牛的车就快到了!我忙不迭打电话,按照设计的路线推进,两个多小时里,又一次与我的青春相拥在春天里。②因为人数众多,所以也只能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但是,在我打了电话,敲开一扇扇门,就像打开了奇妙的时光隧道,门的另一头,会出现只有在那菁菁校园的二附中才会有的面容,虽然被时光打扮了一番,但是熟悉的气息令我感到如此亲切,而且每一个人都笑容满面——③我见到了当年初中的数学老师周老师,没想到86岁的她还是腰板挺直,声音特别响亮,她说一直记得我的,就是好些日子不见了!来,加个微信吧!④见到了当年初中的地理老师曹老师,笑着跟她说,我还记得她教我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⑤见到了一村的寿星、97岁的季老师,他摇摇摆摆地手扶老年学步椅驱前,笑着表示感谢,我也祝福寿星长寿安康!……⑥在见到物理组的孙老师时,她满面春风的笑容和一刻的感动哽咽,让我想起了与她一起的许老师。许老师是我深深爱戴和尊敬的物理老师,我真想在此刻也给她送上两提牛奶啊,却不能了!因为她已经去天上了,所以,行乐须及时,行善也须及时啊!⑦虽然忙完送奶,回家又累又饿,但是我感受到的是暖暖的春风,满满的幸福。⑧“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这便是:面对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且爱这个世界。”我在朋友圈对今天的小小善举作了一个总结。(有删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部分第④段的“哗啦啦”这一拟声词运用得精妙,将逝去的青春比作流水,在此刻随着记忆又再次回归。B.第(二)部分小标题中的“火花”指的是足不出户的防疫政策要求之下,运送物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呼应“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5C.第(二)部分第⑪段,“这下我心里更有底了”,既是因为儿子为“我”精心设计的送奶线路提供了实际便利,也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儿子对“我”的支持和鼓励。D.第(三)部分第⑥段作者发出“行善也须及时啊”的感慨,既是因为有感于许老师已经去世、不能再为她送上一提牛奶,也是对此次做志愿者送物资及时行善的深切体会。7.下列对第(三)部分第②段划线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忆中多年前二附中老教师们的模样与现在的笑容互相映衬、虚实结合,给人温暖和慰藉。B.运用拟人的手法,“被时光打扮了一番”指的是老师们的容貌留下了时光流逝的印记。C.打开一扇扇门之后,“我”看到都是曾经自己班上的任课老师,令“我”感到熟悉而亲切。D.“每一个人都笑容满面”,体现出老师们笑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以及待人亲切和蔼的温暖。8.下列对最后一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的本来面目”在文中暗指目前疫情严峻、市民居家封控的艰难处境。B.只有面对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且爱这个世界,才称得上真正的“英雄主义”。C.理解并拥有“英雄主义”的人,既指作者自己,也是指二附中的老教师们。D.只要爱世界,爱生活,爱战斗,就能够真正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9.校报要选择一句古诗文来形容文中所表现的二附中老教师们的精神气度,最合适的一句是()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0.全文多次提到“春”的意象,如“春夜”“春天”“春风”等,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春”的丰富意蕴。四、(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烛之武退秦师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6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公三十年》)11.为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告别B.推却C.告诉D.借口12.为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越国以鄙远”A.作边邑B.郊野C.看不起D.浅陋粗野13.为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何厌之有”A.嫌恶B.抑制C.堵塞D.满足14.为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释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去除B.毁坏C.侵损D.缺少15.选出“其”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16.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17.对第④段晋文公“吾其还也”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感念秦穆公曾经帮助自己归晋当上国君。B.晋文公打算与秦军结盟并损害侵吞秦国的领土。C.晋文公考虑秦军违约撤退,晋军陷入孤立无援。D.晋文公权衡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不合道义。18.把甲文第③段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②□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9.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况B.其C.然D.盖20.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矣B.也C.焉D.乎21.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表明法令的出台是在皇帝主持下的。B.王安石明确法令是由专责的官吏来议定的。C.王安石坚持变法是施行了先王的为政之道。D.王安石声张变法是为天下人设法生财致富。2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安石以此书信答复司马光所列罪名,是理足气盛、维护新法的驳论文。B.王安石在开篇措辞委婉,因政见虽不同,情谊尚在,为了更好宣传主张。C.王安石不计得失,坚持变法不动摇,无悔因“度义而后动”的行事原则。D.王安石在结尾既承认知罪,又说对方观点不敢领教,是为表明坚决变法的决心。

823.综观全文,分析本文“寓刚于柔”的写作特点。六、作文(40分)24.按要求完成作文。人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却不知道真相背后隐藏的事实。也有人说,人们耳听或目见的尽管也许是表象,却可以推断那背后的真相。以上这些话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去认识身边的世界,指引自己的行动。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