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ID:83345038

大小:29.7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3-08-03

上传者:老李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6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部分(选择题)和第Ⅱ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第I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此序号涂写在答题卡上。)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A.代表人物具有崇高威望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C.思想主张体现人民意愿D.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2.秦朝的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实行了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汉武帝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实行盐铁官营,设平准官、均输官贱买贵卖,要求商人自报财产,对商人征财产税。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商品经济发展C.增加政府收入D.稳定社会经济秩序4.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除旧布新的重大改革。“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B.重视经济发展C.废旧俗兴汉化D.惩处贪污腐败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其中,为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提供技术保证的发明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6.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使武人控制了国家政权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7.宋朝以来江南地区,城市中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逐渐流行。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城市人口的增加

1C.城乡差距的扩大D.封建迷信的盛行8.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了地方政治实力C.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势9.《明会典》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此,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A.宰相均为小人控制B.宰相专权导致政权丧失C.为了加强专制统治D.宰相职责不分专权乱政10.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派一些亲近大臣和内务府出差的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一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等,用折子随时秘密上奏。这说明密折制度A.使皇帝掌握了大臣的隐私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问题D.让百官不敢向朝廷上书言事1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延续,但彼此又有很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他们A.宣传春秋大一统的主张B.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认为儒家学者应致良知D.否定传统儒学思想12.”乾隆溯前圆园月,咸丰凄零断残垣。西洋楼下生荒草,海宴堂侧遗石龟。”,导致从“万园之园”到“断壁残垣”这种变化的侵略者是A.日本军队B.英法联军C.八国联军D.俄国军队13.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新政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B.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D.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14.清代诗人曹润堂说:“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事件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5.康有为在1898年的《日本变政考》中说到: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英、美各国是矣。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故学校未开,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这一言论表明康有为A.认识到发展教育重要性B.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2C.批判维新变法的急于求成D.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16.《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一规定A.引发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C.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了资本输出阶段D.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有人认为,辛亥革命让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和下跪准备,而是为思考和站立准备。这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推动了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识的觉醒B.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C.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确立了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度18.有人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A.袁世凯独裁B.北洋军阀割据C.新文化运动D.建立共和政体19.下表所示为五四运动后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事迹。据此可知,五四运动时间人物地区事迹1920年3月俞秀松上海在厚生铁厂做工,观察工人状况和心理1920年5月邓中夏北京在南口铁路工人中工作,与工人同住、同吃1920年8月李大钊北京发起五团体会议,喊出“到民间去”的口号1920年12月毛泽东长沙到工人聚集地方与他们接近,喝茶、谈心、交朋友A.奠定了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B.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促进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的结合20.某次会议指出: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该会议A.使中国的革命有了领导力量B.挽救了中国革命C.重新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建立了统一战线21.“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抗日战争22.

3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被称为国家公祭日。下列事件中最符合设立国家公祭日要求的是A九一八事变B.南京大屠杀C.百团大战D.皖南事变23.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B.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集体农业痕迹大量消失”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公社体制的逐步废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D.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形成25.“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应出自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八大D.中共十九大第Ⅱ部分(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4分,27题26分,共50分。)26.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纳鲁编车班班,男耕女秦不相失。——摘自杜甫《忆昔二首》(其二)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的达30万户070年有61万户,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约有918万品——摘编自冻国栋《中国人口史》材料三“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声但花善。我用百众客,世各东机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摘自杜甫《无家别》(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句诗所描述的情况?(2)

4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3)指出导致材料三中现象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2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家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材料二下表为1952年和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产品1952年1957年增幅(%)钢(万吨)135535296煤炭(万吨)66001310098棉布(亿米)38.350.532粮食(万吨)163921950519材料三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元旦)(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3)依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1956年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