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94093

大小:45.9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4-09-0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攻鲁迅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楚国的郢城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你一向好么?还是忙?”“是的。总是这样…”“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静的说。“想托你去杀掉他…”公输般不高兴了。“我送你十块钱!”墨子又接着说。这一句话,主人可真是忍不住发怒了;他沉了脸,冷冷的回答道:“我是义不杀人的!”“那好极了!”墨子很感动的直起身来,拜了两拜,又很沉静的说道:“可是我有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先生以为怎样?……”“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好的。不过时候不早了,还是吃了饭去罢。” 然而墨子不肯听,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他是向来坐不住的。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来,诚恳的说道:“不过这要请先生换一下。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什么都讲阔绰的。还是换一换便当……”“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了他实干苦干的精神。B.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这是因为墨子在处事上不擅交际。C.小说中墨子的学生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与曹公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墨子游说技巧高超:先声东击西,假意让公输般帮忙,并以利诱惑,请君入瓮,让公输般说出“义不杀人”,水到渠成。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弱形成对比,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C.“宋国的民气”“老牌的乞丐”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看似朴实,却极有力量。3.宋国人面对楚国要来进攻的情势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C3.①闲人,漠不关心,自私。②大家习以常,逆来顺受,麻木,苟安。③鼓吹“民气”的空谈家,光喊口号,故弄玄虚,不做实事。④墨子的学生积极计划与部署。4.①第三人称叙事,使小说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也不乏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作品以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②多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情节不断推进,人物形象不断丰满。③对“故事”进行“新编”,在史实与虚构之间,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审视,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是因为墨子在处事上不擅交际”错误。墨子只是推测而不去求证,是因为他需要尽快赶到楚国阻止战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误,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语言轻松诙谐反而增强了主题的严肃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依据“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可见,闲人的态度是漠不关心,自私。依据“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可见,大家对被攻已经习以为常,变得逆来顺受,无动于衷,麻木,苟安。 依据“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见,鼓吹“民气”的空谈家,光喊口号,故弄玄虚,不做实事。依据“‘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可见,墨子的学生积极计划与部署。【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特点及作用的能力。从叙事人称方面分析,从“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楚国的郢城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可知,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作品以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使小说更具客观性,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又不乏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从叙事视角方面分析,“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分析,小说以墨子为视角,写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从叙事形式看,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可以使叙事更加集中,情节推进自然,而通过对话内容也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不断丰满。从叙事手法上看,小说中的人物皆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墨子止楚攻宋”也是历史的真实记载,而且墨子“非攻”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新编,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在鲁迅笔下,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作者借《非攻》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抨击和批评,虚实结合,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了观照,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二、古诗文阅读(56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迹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论语>十二章》节选)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小子何莫学夫《诗》6.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的“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B.“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使……明”),也就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品德。C.“齐其家”意思是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齐家的前提必须“修身”(修身齐家),此即“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7.把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答案】5.D6.A7.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省。句意:看见有才能的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B.弘毅:古今同义,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句意: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C.终身:古今同义,一辈子、一世。句意: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D.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年幼的人。句意: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以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学问”错。“礼、乐、射、御、书、数”是“小学”的内容。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里仁》)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雍也》)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泰伯》)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卫灵公》)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论语>十二章》节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礼记•大学》)(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②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③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颡:额头。②伪:通“为”,人为。③文理:条理,秩序。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信无分于东西信:确实。B.犹水之就下也就:靠近,引申为流向。C.生而有疾恶焉疾:疾病。D.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残贼:残忍暴虐。10.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材料一中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进行分析说理。B.公都子列举了关于人性善恶的三种主张,孟子对三种主张都进行了驳斥。C.孟子认为人之四心与生俱来,但成人后相距甚远,差别在于有没有追求。D.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却可以通过礼义教化的手段使之向善的方向发展。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12.关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什么见解?请简要概括。【答案】8.C9.C10.B11.(1)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2)现在的人的本性,生来就有贪图私利的心理,顺着这种本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12.(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行恶是形势所致。(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行恶是放纵本性、依顺情欲所致。【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一定要有老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合乎秩序,从而使社会安定。“师法之化”作“有”的宾语,是定中结构,“化”是中心词,不能断开,排除AD;“出于辞让”“合于文理”是对称句式,应分别断开,排除B。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疾”:通“嫉”,嫉妒,妒忌。句意:生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孟子对三种主张都进行了驳斥”错误。孟子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没有对这三种主张进行驳斥。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铄”,渗入;“固”,本来;“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判断句,不是……,是……。(2)“好”,贪图;“是”,这种本性;“生”,产生;“亡”,消失。【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可知,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行恶是形势所致。结合“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行恶是放纵本性、依顺情欲所致。参考译文:材料一:告子说:“本性犹如急流,冲开东面就向东流,冲开西面就向西流。人的本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犹如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孟子说:“水确实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但没有上流下流的分别吗?人的本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堵住通道让水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这是情势如此。人之所以能使自己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他的本性也犹如水这样受到了逼迫。”(《孟子·告子上》)材料二:公都子说:“告子认为:‘人性本没有善也没有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所以文王、武王兴起,人民就喜好善;幽王、厉王兴起,人民就喜好暴行。’还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所以当尧为君主时也有象这样的坏人;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时也有舜这样好的儿子;有纣王这样的兄长的儿子(侄儿),而且做了君主,也会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好的人。’如今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孟子说:“至于人本来的性情,则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就是表现为相互亲爱;羞耻之心,就是表现为行为方式;恭敬之心,就是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现为人的智慧。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孟子•告子上》)材料三: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是后天人为的。 现在的人的本性,生来就有贪图私利的心理,顺着这种本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生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顺着这种本性,所以残害忠良的事发生,忠诚信用就消失了;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求,喜好声音、美色,顺着这种本性,所以淫乱的事发生而礼义秩序就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造成争夺,出现僭越等级名分、扰乱伦理纲常的事而导致暴乱。所以一定要有老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合乎秩序,从而使社会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清楚了,善是后天人为的。(《荀子•性恶》)(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④。【注】①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东门:即黄州东门。②九重:指朝廷。当时王安石革新朝廷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喻指君王。④唐代诗人韩偓曾被排挤到湖南,在咏梅诗中写下“香号返魂容易回”向唐昭宗表露心意,意谓梅花在寒冬后二度开放,如同香魂返回一样。1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黄州的环境:乱山环绕,江水侵袭,荒凉偏僻,与《琵琶行》中湓江的环境相类似。B.颈联写冬去春来,天气回温,所以沙鸥与诗人更加亲近熟悉,钓鱼坐的石头也变得温暖舒适。C.本诗是一首七律,诗中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颈联“已觉”紧承“岂惟”,使逻辑连贯紧密。D.本诗以温雅含蓄的笔调写谪居心理,没有责怪的意味,也不沉沦于愁怀,体现诗人敦厚的人格。14.本诗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矛盾,请指出矛盾所在,并结合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答案】13.B14.①因仕途失意而打算归隐(出世)和期待被再度起用(入世)的矛盾。②颔联:“新扫旧巢痕”暗指朝廷最近无情地扫除了旧官员,因此诗人逐渐将五亩田地作为终老的依托。③尾联:诗人早与东风相约,希望像梅开二度一样再次得到君主顾念,重回朝廷。【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写冬去春来,天气回温……钓鱼坐的石头也变得温暖舒适”错误,“已觉来多钓石温”是说“垂钓的石台也被我坐温”。故选B。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意为: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诗人被贬谪到黄州,官制改革使其更失去了返回朝廷的信心,于是置办的田地渐渐成为他终老的依托,他说自己终老,显然是因政治失意被贬之后,他渐渐有了终老于黄州的打算,表达出诗人打算归隐的出世想法。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意为: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诗人又说自己早已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希望自己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委婉表示重回朝廷的期待之情。作者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可见,诗人既有因政治失意而生归隐之心,又有希望得到君王的顾念而能重返朝廷的期待,所以他的情感是矛盾的。(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八个字就是孔子说的“恕”,一个“恕”字,道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在于将心比心。(2)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5)《<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6)《<老子>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应低调内敛。(7)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秦风•无衣》)(8)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⑦.致知在格物⑧.物格而后知至⑨.常于几成而败之⑩.慎终如始⑪.自伐者无功⑫.自矜者不长⑬.修我矛戟⑭.与子偕作 ⑮.莫使金樽空对月⑯.天生我材必有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焉、庶、壹、致、慎、矜、戟、偕、樽、材。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②32%的成都网友表示自己去过都江堰,18%的成都网友表示自己还将再次前往都江堰玩耍。③都江堰坐落于成都西部岷江之上,是中国最出名的水利工程之一。④这座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的尝试与实践发展而成的,⑤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江水跳跃奔流——“卷起千堆雪”,我的心与波涛一同澎湃,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可是,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水质干净、水流不断,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寻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靠立在伏龙观前的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16.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语病,请分别指出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7.有人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和可供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6.第一处:语句①,修改为“根据统计数据”或“统计数据显示”。第二处:语句④,修改为“而是在漫长的尝试与实践中发展而成的”或“而是通过漫长的尝试与实践发展而成的”。17.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改句将比喻省去,削弱了表达效果。②原文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改句采用散句,难以突显无处安身的急迫感。 ③原文使用问句,加强语气,加深忧患之情,增强语句感染力,引人深思;改句使用陈述句,直观、简短,感染力不足,难以引人深思。【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结构混乱,语句①句式杂糅,“根据……显示”不能同时用,可以修改为“根据统计数据”或“统计数据显示”。二、成分残缺,语句④“而是漫长的尝试与实践发展而成的”,可以修改为“而是在漫长的尝试与实践中发展而成的”或“而是通过漫长的尝试与实践发展而成的”。【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运用比喻修辞,用鱼儿离开水的状态形容“我”对清泉、绿洲的渴求,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性;而改句将比喻省去变成“我仿佛快要窒息”,表达直接,缺少了形象生动的效果。原句“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连用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感染力;内容上,“生命之泉”“自由呼吸的天地”“绿洲”一气呵成,有一种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而产生的紧迫感,突出了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而改句表述句式松散,语气平淡,难以突显无处安身的急迫感原句“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连用三个反问句,强化语气的同时,也强调突出了我们将无处安身的忧患意识,增强了语句感染力,更容易引发读者思考;改句使用陈述句,直观、简短,语气平淡,感染力不足,难以引发读者的警醒和思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18.请在文段的空白处分别填上使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自然且符合文意。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_______①_______。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_______②_______。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亲密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答:①____________(比喻句)②____________(拟人句)【答案】①.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②.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和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瓦有对称之美”“鳞次栉比”,推断①处是说乡村的瓦排列整齐而密集,可以把乡村的瓦比作具有整齐密集排列的事物,运用比喻手法,可以填入“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文“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和下文“贴得密不透风”“团结”,推断②处是说乡村的瓦紧密排列,运用拟人手法,让其具有人的行为特征来表现,可以填入“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之类的内容。19.下面两个语段中都有“方便”一词,结合语境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1)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2)汉语博大精深,外国人学起来不容易。例如,道别时中国朋友热情地对外国朋友说:“我想在你方便的时候请你吃饭。”这个时候外国人可能就很疑惑。【答案】①第一处“方便”是便利的意思,原句意为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着越来越多的便利。②第二处“方便”是适宜的意思,中国朋友想要在外国朋友合适的时候请他吃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结合语境“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与享受”可知,第一处“方便”是便利的意思,此处是说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条件。结合语境“我想在你方便的时候请你吃饭”可知,第二处“方便”是适宜的意思,此处中国朋友是站在外国友人的立场上,表达想要在外国朋友感觉时机适宜的时候请他吃饭。四、作文(60分)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近日,北京大学90后助理教授韦东奕再次登上热搜。此次登上热搜不是因为他的不修边幅和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的荣耀,而是“六个博士搞不定的方程被韦东奕分分钟搞定”“哈佛为了他破百年校规”等江湖传说,紧接着韦东奕辟谣这些是假新闻。之后,谣言传播者道歉,称没有核实就发出。《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提醒着我们要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大意和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论证结构清晰,析理有说服力;表达真知灼见,不得套作和抄袭;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对待海量信息的态度和做法,举例韦东奕的事例,当韦东奕的江湖传说流迹于信息媒体时,我们没有进行真假识别,进行搜寻和求证,而是进行传播和留言,诚然韦东奕“韦神”之称享誉社交媒体,但盲目的吹捧是否只会适得其反?这样的虚闻假说,背后究竟是人心捧杀的险恶炒作?还是虚荣的国民自大心理?亦或者是为了金钱流量的博眼球之举?没有去思考信息背后的真假与目的。材料引用《吕氏春秋•察传》“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句话意思是:听到传闻的话不加辨析,不如什么话也不要听。对于所听到的传言一定要分析判断,不能盲目跟从,因为传言往往会经过多次传说后白的变成黑的,黑的变成白的,与其不加辨析地听信传言,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见。这样就不会颠倒黑白,不明事理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上,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的信息,我们需要从这些繁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筛选、思考和判断出真实有用的信息。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所听到的事情不要妄下结论,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也绝对不信。一定要经过确认求证后才能下结论。观察人或事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闻辞辨其真,修辞立其诚。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作为信息接收方,我们应该闻辞辨其真。所以辨真者,审慎而避虚也;二、作为信息发出方,我们应该修辞立其诚。所以立诚者,事真而意实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人类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我们应以“真”字佐智,用“诚”字辅信,在真诚的良善价值观中,打通信息的发出方和接收方,努力为信息时代打造健康环境。立意:1.要有质疑的勇气,有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2.闻辞辨其真,修辞立其诚。3.面对海量信息,慎思之,明辨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