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330990

大小:39.9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3-06-19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在线阶段练习语文试卷一、读书识记(共21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其言不让。(《侍坐》)(2)_____________:“吾与点也!”(《侍坐》)(3)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夫子喟然叹曰③.未云何龙④.戍卒叫⑤.函谷举⑥.楚人一炬⑦.可怜焦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礼、喟、戍、炬、焦。2.《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情况反馈。(1)小说第五回回目辞道:“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请简述“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大抵内容(经过)。(2)小说第28回回目辞道;“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请简述“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大概内容(情形)。【答案】(1)贾宝玉观赏会芳园的梅花后,在侄媳秦可卿的卧房里睡午觉,做了个神游太虚幻境的美梦。梦中,宝玉在“薄命司”里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入室,闻一缕幽香,品“千红一窟”茶,饮“万艳同悲”酒,聆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2)元春从宫中赏出很多东西,每个人都有,但是宝玉和宝钗的是一样的,黛玉的和三姐妹的是一样的,宝玉很是纳闷,看见宝钗便要看那红麝串,宝钗生的珠圆玉润,串子不容易退下来,宝玉看宝钗的臂膀产生的种种幻想,被宝钗看出,于是宝钗害羞的将串子抛给宝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

1“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是《红楼梦》第五回的内容,本回主要讲的内容为: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贾母等去宁府赏梅,贾宝玉观赏会芳园的梅花后,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在侄媳秦可卿的卧房里做了个神游太虚幻境的美梦。梦中,他遇到了袅娜翩跹的警幻仙姑。仙姑邀请宝玉到她居住的太虚幻境一游。到了那里,忽见有一座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进入二层门内,只见两边配殿内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等诸司。宝玉在“薄命司”里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入室,闻一缕幽香,品“千红一窟”茶,饮“万艳同悲”酒,聆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题干要求简述“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大抵内容(经过),根据后半部分进行补充即可。【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是《红楼梦》第28回的内容,本回主要讲的内容为:宝玉与黛玉葬花诗发生共鸣,恸倒山坡。宝玉说黛玉把外四路的宝姐姐、凤姐姐主在心坎儿上,倒把他不理。宝玉、黛玉已清除误会。宝玉到冯紫有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蒋玉菌互赠礼物。袭人告诉宝玉端午节的礼元妃赐了,宝、钗一样,黛玉心疑。宝玉却还想着宝钗的膀子要长在黛玉身上就好了。题干要求简述“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大概内容(情形)。可根据后半部分进行补充,侧重情形,即可。二、(共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①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摘编自林庚《说木叶》)3.对于作者为什么要用屈原的诗来开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木叶”这一意象溯源B.引出全文所要评说的对象C.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D.增加文章的文字性可读性4.对于文中所说的“诗歌语言”,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与生活用语及科学概念都不同的一种语言B.这是一种由诗人们传承、创造的文学性的语言C.“诗歌语言”的运用通常更加讲解洗练、精妙D.“诗歌语言”离不开天才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5.文中②③两段都提到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目的有何不同?6.

3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有人认为“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难得的佳句,对此,你是否认同?【答案】3.C4.D5.第②段中是为了指出在诗歌的语言中,不仅有“木叶”一词,还有“落木”。以此说明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第③段中是为了强调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引出下文对“木”字的分析。6.示例一:认同。①林庚先生研究的材料并未穷尽所有情况,只是一家之言,其结论不能过于泛化;②“落叶满空山”中的“落叶”也都是很好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惆怅、落寞、孤独的情感,确实不能换成“落木”;③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情形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示例二:不认同。林庚先生对“木叶”的解读是个人独到的发现,能帮助我们了解“木叶”这一意象的艺术特色。【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作者开篇引用屈原的诗目的是“对‘木叶’这一意象溯源”“出全文所要评说的对象”“增加文章的文字性可读性”。C项,“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说法错误。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木”,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与本文的写作重心不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诗歌语言’离不开天才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分析可知,正是诗人的大胆冒险发挥创造性,使诗歌的语言精彩纷呈,但不能说“诗歌语言”离不开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选项太绝对,曲解文意。故选D。【5题详解】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本题题干“文中②③两段都提到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目的有何不同”,第②段,结合“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分析可知,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目的是为了指出在诗歌的语言中,不仅有“木叶”一词,还有“落木”。以此说明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第③段,结合“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分析可知,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目的是中是为了强调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引出下文对“木”字的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的题目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本题题干是“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有人认为‘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难得的佳句,对此,你是否认同”,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做出言之有据的解答。如果认同题干中的观点,可以从林庚先生对“木叶”的解读的局限性出发,即他的研究材料也并非囊括所有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言,如韦应物的“落叶满空山”中,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落叶”就能很好的表达诗人惆怅、落寞、孤独的情感,如果换成“落木”,艺术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再者,还可以从艺术形象研究的角度分析,对艺术形象的研究要结合具体的情况,不能一言以蔽之。如果不认同题干中的观点,就要从正面肯定林庚先生对“木叶”的解读的独到性,林庚先生对“木叶”的解读,见解独到,“木叶”一直都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借助林庚先生的解读,我们能更深的了解“木叶”这一意象的艺术特色。【点睛】

5对于现代文阅读,拿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读,把握全文。阅读时,要注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做题时,应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对于选择题的选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三、(共7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①,凭轩涕泗流。【注释】①指战事起于西北地区,当时吐蕃正侵扰陇右、关中一带。7.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夙愿得以实现的满怀喜悦。B.颔联以“坼”“浮”二字,凸显出洞庭湖水的无比壮阔。C.尾联“凭轩”与首联“今上”呼应,体现诗歌结构严谨。D.全诗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质朴,意境雄浑深远。9.结合颈联、尾联,概括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7.律诗(五律、五言律)或近体诗8.A9.诗歌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年迈体衰的感伤、以及对国家多难的担忧之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古诗词的体裁,古代诗歌体裁诗、词、曲。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

6、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来,也称截(绝)句。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五律、五言律)或近体诗。【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设题角度主要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查,以及主旨思想的探究、结构思路、写作特色等等。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A项,“表现了诗人夙愿得以实现的满怀喜悦”错误。首联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暗含作者的忧伤感慨。看似写登楼之快,实则写忧思之重。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的设问方式:(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思路解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步骤:(1)回答塑造的形象;(2)回答作者的情感;(3)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题干为:结合颈联、尾联,概括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根据以上分析综合为:孤独寂寞之情,思乡念亲之情,壮志难酬忧国忧民之情,年岁老迈身体多病的伤感之情。【点睛】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2.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7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4.章法曲折多变,开合跌宕。以《登高》一诗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四、(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哙遂入,披帷西向立()(2)则与一生彘肩()(3)刑人如恐不胜()(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811.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A.今有小人之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项王按剑而跽曰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D.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13.结合所选文本,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答案】10.①.揭开②.给③.尽④.意外情况11.D12.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营门。拿戟交叉站着守卫营门的士兵想阻止他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着盾牌撞击卫士,卫士倒在地上。13.樊哙的形象特征是:忠心耿耿、粗犷豪放、粗中有细。忠心耿耿:听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立刻要“与之同命”;粗犷豪放:头发上指的形象,生食彘肩的举动;粗中有细:项王赐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显得有礼有节。对秦王的指责也合情合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意思是: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则与一生彘肩”意思是:(左右侍从)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刑人如恐不胜”意思是: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意思是: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A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指先进入咸阳的人;“今有小人之言”意思是:现在有小人的谣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意思是: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B项,第一个“而”,表修饰,不译;第二个“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却;

9“项王按剑而跽曰”意思是: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意思是: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C项,第一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第二个“以”介词,用;“以待大王来”意思是:来等待大王到来。“常以身翼蔽沛公”意思是: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D项,两个“因”,趁机;“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意思: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意思是:请让我舞剑。趁机把在座位上沛公杀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句得分点:“内”,同“纳”,接纳;“以”,相当于“而”;“仆”,倒下。【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结合所选文本,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然后回到文章中去,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圈定答题区间,注意首位段落,往往是重点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注意分条作答。结合“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分析可知,樊哙听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立刻要“与之同命”,可见他忠心耿耿;结合“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分析可知,樊哙头发上指的形象,生食彘肩的举动可见他的粗犷豪放;结合“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分析可知,项王赐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显得有礼有节,对秦王的指责也合情合理,可见樊哙粗中有细。【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10译文: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五、(共6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喜雨亭记[宋]苏轼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11②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④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14.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A.哉B.焉C.也D.耶1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亭以雨名,与周公以禾名书,目的相同。B.喜雨亭乃苏轼到扶风第二年修建,求神降雨,致麦丰收。C.此文对亭的记述较少,记下雨、议下雨较多。D.此文写作意图在于借物抒情说理。16.分析最后一段作者作歌的意图。【答案】14.D15.B16.说明雨比珠玉珍贵;下雨不是太守、天子、大自然的功劳;下雨的功劳归于这个喜雨亭;表达作者对喜雨亭的喜爱与赞美。【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而“耶”可以表示反问的语气,所以选用“耶”。A.哉,一般表示感叹语气;B.焉,一般表示疑问语气;C.也,一般表示陈述语气。故选D。

12【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求神降雨,致麦丰收”错,由原文“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可知,当时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所作歌的内容意思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从而说明珍珠、白玉不能使贫寒挨饿的人受益,所以雨比珠玉珍贵;一场雨下了三天是谁的功劳?不能归功于太守、天子、大自然;我用雨来给我的亭子命名,从而说明下雨的功劳归于这个喜雨亭,表达作者对喜雨亭的喜爱与赞美。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13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六、作文(40分)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近日各地疫情爆发,患者数量突增,防疫压力加大。除医务工作者外,有很多志愿者积极地加入到抗疫一线,义务帮助社会。有人认为:一个人一生中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事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怎么看?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以防疫为背景,以志愿者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为内容,提出某些人观点:一个人一生中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事的机会很少。考生需要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判断,肯定或否定,给出自己的意见。如认为这个说法不正确,可从如下方面分析:“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事”看起来似乎高大上,实际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身边小事就是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事。比如这次疫情中,医务人员在抗疫一线奋战,普通志愿者做好小区防疫工作,甚至普通民众响应国家号召不聚集、出门戴口罩,这些都是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事;提出这个观点人把“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事”理解成了战争年代为国牺牲,或者科学家等研究导弹、航天器、研制治病救人的药品等,其实不同时代为国奉献的含义不同,人们身份职业不同,为国家、社会、大众做事的含义有别,但不能说这样的机会少;只要你心存为国家、社会、大众做事的想法,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到机会。如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可从如下角度分析:从此次疫情来看,这样的突发事件不多,因此要抓住机会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事;“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事”不是普通平常的小事,而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要做成这样的大事,需要契机,更需要有杰出的才能,如袁隆平、屠呦呦等,因此人应该锻炼自己的能力,然后抓住契机,做成大事,利国利民。当然,也可辩证分析,综合立意。两者都有道理,殊途同归,思想根源在于每个人都要有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事的想法。立意:1.立足本职,为国奉献。2.做大事,利家国。

143.不改初心,机会常有。

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