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252357

大小:46.3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8-07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益阳市2021年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题卷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本试题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3.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材料二: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B.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C.社会存在决定思想。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D.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多次才能完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A.中国共产党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有的放矢。B.只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就能根据占有的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是科学的结论。C.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的客观外界现象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一定能变成理性认识。D.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是因为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认识论的道理,不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飞跃现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眼观耳闻即可,不必心到手到。B.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D.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4.阅读材料二,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5.两则材料都有关于“学风”的阐述,对当今时代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A3.C4.开头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中心论点。接着讲认识的两个飞跃,对中心论点进行具体阐释。最后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5.①有的放矢,学习目标要明确。材料一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要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学习也是如此,要联系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付出行动。②实事求是,学习要脚踏实地。“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不夸夸其谈,不哗众取宠”,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反复实践,学习要学以致用。“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积极自主学习,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学习与检验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活到老,学到老”。④端正思想,实现学习的价值。材料二号召我们“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帮助世界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为实现自身价值,为强大祖国,为造福人类而学习。【解析】

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错,根据原文“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可知应是“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只要……就……”错。根据材料一原文“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可见不存在“只要……就”这样的充分条件关系。C.“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一定能变成理性认识”错,根据原文“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原文是“就会”,选项变成“就一定能”,太绝对化。D.“我们的同志”范围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可见应是我们的同志中的部分人不懂得这个道理,选项扩大范围。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观点:材料一强调要实事求是,材料二强调人的正确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来。A.“不必心到手到”,不符合材料二“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的观点;B.“无实事求是之意”不符合材料一观点;C.“笃行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二观点;D.狂妄自大,不懂得实事求是,不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C。【4题详解】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开头先通过设问提出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然后明确提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中心论点。接着讲认识的两个飞跃,“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对中心论点进行具体阐释。最后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有的放矢,学习目标要明确。材料一“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要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学习也是如此,要有一个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并在这个目标指导下去寻找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为了实现目标付出行动。②实事求是,学习要脚踏实地。材料一“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指出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不夸夸其谈,不哗众取宠。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不要搞形式,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③反复实践,学习要学以致用。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要通过学习这一实践活动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然后把得到的“理论”再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去检验,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学习与检验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活到老,学到老”。④端正思想,实现学习的价值。材料二号召我们“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帮助世界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任务”,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有正确的思想,明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为实现自身价值,为强大祖国,为造福人类而学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列夫•托尔斯泰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我一定尽力去办。”接着是一阵沉默。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6“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岀一只手,“我还要来的。”“话好像都已说了……”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7“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是因为他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现在玛丝洛娃直言要钱,令他尴尬。B.面对此时来请求赎罪的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并没有丝毫的往日情意,只是把他当作可以利用的人。C.小说存在两个聂赫留朵夫,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兽性的,最终非道德战胜了道德,走向了“复活”。D.离别时,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对他来说比妹妹还亲,是想撇清两者的关系,生怕谈及爱情和婚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玛丝洛娃这个人物作了生动细腻的刻画,主要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特别是多次描写了她的笑。B.小说多次写到副典狱长,他“踱步”“转身”“对着他们”“走到跟前”贯穿在两位主人公的活动中,丰富了他们的形象。C.小说通过细节描写聂赫留朵夫呼唤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说明聂赫留朵夫嫌恶她,不再尊重她。D.作者刻画人物,擅长深入人物内心,抓住瞬间的思想感情变化,相对于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更关注的是心理过程本身。8.选文中聂赫留朵夫探监的情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9.作者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请从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三个角度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特征。【答案】6B7.C8.①对聂赫留朵夫心存善念,努力自我救赎走向“复活”的肯定;对他作为贵族人性弱点的否定与批判。②对玛丝洛娃这样的女性遭受欺凌无法“自我复活”的怜悯与同情。③同时也是作者人性理想的自我寄托。9.①内心独白:从“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等内心独白,可以看出他内心发生了动摇,对要不要继续请求她的宽恕产生了犹豫。

8②对话:“我还有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那您就来吧。”“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等对话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已经下定决心唤醒玛丝洛娃,同时救赎自己,开始走向精神“复活”之路。③全知视角:与魔鬼的对话,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让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内心“兽性的我”与“精神的我”展开激烈斗争,充分展示了他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可以看出他最终觉醒,“精神的我”战胜了魔鬼,真实而强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因为他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理解错误。从下文聂赫留朵夫出钱给玛丝洛娃请律师的行为来看,聂赫留朵夫并非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牵连,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是因为玛丝洛娃向他要钱的行为出乎自己的意料。C.“最终非道德战胜了道德”说法错误。应是“最终道德战胜了非道德”。D.“是想撇清两者的关系,生怕谈及爱情和婚姻”分析错误。这说明聂赫留朵夫从内心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开始由爱情向亲情转变,标志了他人性的复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说明聂赫留朵夫嫌恶她,不再尊重她”说法错误。应是表明聂赫留朵夫想拉进和玛丝洛娃的距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在探监这一情节中,作者描写了聂赫留朵夫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感到内疚,他想解救陷入困境中的玛丝洛娃,他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决心救出玛丝洛娃并与之结婚。同时,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描写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挣扎,如“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是他作为贵族人性弱点的体现。所以,这一情节体现了作者对聂赫留朵夫心存善念,努力自我救赎走向“复活”的肯定;对他作为贵族人性弱点的否定与批判。其次,玛丝洛娃从一个善良纯洁的农村姑娘变成了妓女,又沦为了杀人犯,她遭受了各种的屈辱与欺凌,她曾有过“自我复活”的想法和行动,但都归于失败,作者对其寄予了高度的同情。所以这一段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玛丝洛娃这样的女性遭受欺凌无法“自我复活”的怜悯与同情。

9最后,作为俄国的贵族,聂赫留朵夫的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借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作者也写出了自己身上的弱点,他希望玛丝洛娃“复活”,他也希望聂赫留朵夫身上的人性“复活”。所以,这一段也是作者人性理想的自我寄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运用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对于托尔斯泰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可以从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内心独白方面。在选段中,作者对聂赫留朵夫在玛丝洛娃向他要钱时有内心独白的描写。如“‘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拯救玛丝洛娃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从中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对要不要继续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产生了犹豫。而“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则有表明他最后又坚定信心,决心拯救玛丝洛娃。在对话方面。通过与玛丝洛娃的对话,聂赫留朵夫表现了对玛丝洛娃感情以及唤醒玛丝洛娃同时救赎自己的决心。如“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我还有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那您就来吧。”“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等对话,都表明聂赫留朵夫唤醒玛丝洛娃的决心从动摇到坚定的过程,他不仅要“复活”玛丝洛娃,也要救赎自己,让自己的精神也得到“复活”。在叙述特点上,这一段采用了全知视角。在描写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斗争时,作者将其与魔鬼的对话,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让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内心“兽性的我”与“精神的我”展开激烈斗争,充分展示了他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他也曾有过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但最后“精神的我”战胜了魔鬼,“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他最终觉醒,真实而强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10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摘自《孟子·公孙丑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文中即指孔子。B.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等几个有名的帝王。C.乡党,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选文中指同乡。D.四海,指天下,多将五湖四海联系,喻指全国各地。如“六王毕,四海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认为只要做了于心有愧的事,浩然之气就会疲软。B.告子把义看成心外之物,孟子也认为必须把义看成心外之物,要培养它,记住它。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执政者把善心推及到政治上,则天下大治。

11D.孟子提出人有“四端”,这四种萌芽,正好比人有手足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②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14.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要注重后天学习;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那么孟子对于人的后天学习持什么态度?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答案】10.D11.A12.B13.①宋国有一个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把它拔高些的人,十分疲倦地回去,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②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跌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14.孟子同样认为人要注重后天学习。从“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可见,需要后天不断的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也是一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则塞于天地之间”,“则”连词,用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排除AC;“配义与道”,“义与道”作“配”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即指孔子”错误。根据选文出处和对话内容来判断,此处夫子应该指老师,即公孙丑称呼孟子。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孟子也认为必须把义看成心外之物”错误。根据选文孟子说“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来判断,孟子认为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故选B。

12【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闵”,担心;“揠”,拔;“病”,疲惫。②“乍”,突然;“孺子”,小孩子;“怵惕”,恐惧警惕;“恻隐”,同情,心中不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分析可知,孟子认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孟子认为需要后天不断的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也是一样要注重后天学习。参考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干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13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题“记梦”,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说明词人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从下片“夜来幽梦”五句写梦境可看出来。B.“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想象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种种个人艰苦,体现在容颜的苍老和形神俱备之中,感情深沉而无奈。C.“茫茫”“年年”是叠词,有助于将词人内心沉痛之感渲染得层层叠叠、绵密哀婉,那种共担忧患夫妻感情久而弥笃。D.最后三句词人设想自己在年年伤逝的日子里,想念亡妻而柔肠寸断。月明之夜,松冈之上,是何等凄清幽独,黯然销魂。16.生死相隔,深情难忘。全词不见一个“隔”字,却能处处见隔离,见深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十年生死”,生与死,十年过去,仍是永远的隔离。②“千里孤坟”,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却在异地,是一种距离的隔离。③“纵使相逢应不识”,岁月沧桑,时间流逝,即使相逢也认不出,是一种时空的隔离。④“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是陌生的隔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设想自己”表述有错,根据原文应该是词人从对方落笔,想象亡妻思念亲人。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注意扣住“隔”来分析。

14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仍是永远的隔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却在异地,是一种距离的隔离。“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为何相逢不识?固然是因为词人遭受打击,已经“鬓如霜”了,但也因为已经分开十年,岁月沧桑,时间流逝,即使相逢也认不出,是一种时空的隔离。“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但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是陌生的隔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担当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3)《将进酒》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不失其所者久④.死而不亡者寿⑤.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尽还复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风停了,“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

15),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溅起的朵朵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18.下列各句中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B.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C.1934年是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开始。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了,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四月天就走了。D.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儿来的!”“自己的!”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那伸展的荷叶,像撑开的绿伞②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③有的荷花含苞待放④有的荷花半开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B19.D20.本体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喻体是“绿的海洋”,相似点是颜色特征相似,“一望无际的荷叶在风中一片连着一片翻腾”与“海洋波涛起伏”状态相似。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叶在风中翻腾的动态美,给人以画面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和画横线句子引号作用都是引用。A.“苟活到现在的我”表示突出强调。C.“抗日先遣队”表示特定称谓。D.对话语言的引用。

16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②句照应前文“一片连着一片”,呼应后文“层层”“片片”。④句“半开着”照应前文“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呼应后文“半个”“半张”。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句子用了借喻,没有比喻词。本体是“一望无际荷叶”,喻体是“绿的海洋”,相似点是颜色特征和面积大的特征相似;“一望无际的荷叶在风中一片连着一片翻腾”与“海洋波涛起伏”状态相似。“翻腾”一词,让人由海洋想到起伏的荷叶,又由无际的荷叶想到波涛汹涌的海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叶在风中波动的动态美,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以画面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十五贯》也讲述了一个断案的故事。屠夫尤葫芦被害,还被盗走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上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路遇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主审官过于执的推理是这样的: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熊友兰有十五贯钱。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袁滋和过于执掌握的线索都是准确的,但是袁滋洞悉冤情,过于执却制造冤案,这是因为前者采用了正确的推理,后者采用了错误的推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了政论中的推理,《河中石兽》演示了工程中的推理,《晏子使楚》记录了外交中的推理,《道旁苦李》反映了生活中的推理,诗歌“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证明推理和抒情也可以完美结合……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B.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

17C.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D.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推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不仅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22.《世说新语》中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画线句子体现了王戎的推理,根据所学的逻辑知识,请写出这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过程。【答案】21.A22.(1)如果路边的李树果子多而且是甜的,那么一定被人摘了。(2)如今路边的李树果子多并且没有人摘,那么果子一定是苦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是语序不当:“不仅……也”构成递进分句,所以“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应先说;而比较另外两个分句,“语文学习”是“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一个特例,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语文学习”应放在后面。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的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在道边而多子”就是充分条件,否定后件则可以推出前件的否定,符合“三段论”:如果李子不苦,则树在道边不会多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所以李子必苦。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经向读者征集、网友投票、专家和媒体评选,《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②小康;③赶考;④双减;⑤碳达峰,碳中和;⑥野性消费;⑦破防;⑧鸡娃;⑨躺平;⑩元宇宙。请从中选择两个流行语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认识。要求选好流行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18【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提供了《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的“2021年十大流行语”。这十大流行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2021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关于十个流行语,其出现的背景和含义如下: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后,在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多次提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②小康: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经济繁荣、社会安宁、家境富裕的向往和追求。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建党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赶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赶考”生动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在探索中铸就辉煌、不断开创未来的奋斗姿态。④双减: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⑤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⑥野性消费:2021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洪灾,某国产运动品牌捐赠5000万元物资低调赈灾。网友得知后深受感动,纷纷涌入该品牌直播间下单,表达自己对爱心企业的支持。主播劝大家理性消费,而网友们则在弹幕里喊出“我要野性消费”。“野性”指不驯顺的性情,“野性消费”即不受约束的消费。⑦破防:“破防”本指突破防御,最初是网游用语,指游戏装备、技能被破坏,失去了防御效果。后词义引申,如今多指心理防线被攻破。“破防”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指内心受到伤害后的悲羞与痛苦,另一种是内心受到触动后的共鸣与感动。⑧鸡娃:即虎妈式教育方式:近年来,升学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大量补习,“努力拼搏”。这种近乎疯狂的养育方式被调侃为是在“给孩子打鸡血”,简称“鸡娃”。⑨躺平:“躺平”本指平卧,引申指休息。如今不少人口头挂着的“躺平”,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以此为生活理念的群体即

19“躺平族”,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年轻人应理性地看待竞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永不放弃,为理想和未来努力奋斗。⑩元宇宙:2021年10月底,一家网络公司更名“元宇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元宇宙”的前身是“元界”,最早出现在一本科幻小说中,那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引导语要求“选择两个流行语写一篇文章”“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那么,我们在选择流行语时,不能仅仅把它们简单机械地镶嵌到文章中去,而应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让它们统摄在同一个主题之下。因此,写作的时候,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就是,要搭建或者辨析两个流行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它们共同支撑一个主题,要么是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要么是倡导有益的人生哲理,要么是推进精神成长。比如,我们可以辨析“赶考”与“小康”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共产党人一直抱着“赶考”的心态勤行不怠地为人民服务,才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成,这再一次印证了共产党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引路人这一论断。再比如,我们可以在思考如何推进优质教育这一主题下,辨析“双减”与“躺平”之间的关系:提倡双减,并不意味着鼓励躺平,而是为了让青少年避免陷入机械刷题和内卷的陷阱,匀出时间和精力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从而促进广大青少年更全面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立意:1.拒做鸡娃可理解,选择躺平不可取。(鸡娃和躺平)2.躺平的青年,怎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躺平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良心企业令民众破防,方能赢得民众的野性消费。(破防和野性消费)4.党主动赶考,人民实现小康。(赶考和小康)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