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ID:83474598

大小:43.2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3-07-13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益阳市2021年高一下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读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方案、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地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1作为开场白话已经说得够多了!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10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活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有删改)材料二:上图书馆王佐良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代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奇趣。(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而是要使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有意义。

2B.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去读一本能引起共鸣的作品,第一要务是认识自己本身。C.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读一本别人称赞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否则会厌恶读书。D.包德林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尽管照明不好,苦读的空气却与王佐良当时的心情合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获得真正教养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即完全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B.阅读的道路有千万条。最好途径是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等。C.读书不求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每个人一生只要读10来本书,就能成为真正读书人。D.清华图书馆是王佐良的一大恩师,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灿烂新世界。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但必须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C.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D.世界上的书籍,都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但它们让你成为自己。4.简析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两位作者都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悟。请结合材料,联系你读过的某一本书,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答案】1.B2.D3.D4.先写大学期间,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再写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最后写在英国圆形图书馆中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5.(一):《傅雷家书》中傅雷给儿子在艺术、生活上的睿智之言,既是父亲对儿子爱的集中体现,又是傅雷自己人生态度的集中写照。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中感悟到:一个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上图书馆或者学艺术,可以完善自我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从天性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去阅读,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去成就自我。参考示例(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反映了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精辟理解,是一本不错的学术著作,徜徉在其间,可以明白:阅读,可以让自己与整个人类社会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阅读一个作品,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与作品产生思想的共鸣;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升华对知识的崇敬之情。【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3B.“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去读一本能引起共鸣的作品,第一要务是……”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可见,“认识自己本身”是“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的第一要务,而非“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去读一本能引起共鸣的作品”的第一要务。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A.“即完全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为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而不是“完全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B.“最好途径是”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可以从”不等于“最好途径”。C.“每个人一生只要读10来本书,就能成为真正读书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10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习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标题是“读书:目的和前提”,结合内容可知,材料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获得真正的教养,从而让我们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而前提是“认识自己本身”,带着“爱”去选择,去深读。A.强调虚心好学,与材料观点不同。B.依据“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与材料的观点相反。C.选项强调“不要被书本所约束,不要尽信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本文是强调从经典名著中获得教养。D.“但它们让你成为自己”符合材料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脉络的能力。

4材料共五段,第一、二段写清华图书馆,第三段写包德林图书馆,第四、五段写英国圆形图书馆,作者以三个图书馆对我的影响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悟。第一段写“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指出大学期间,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第二段写“‘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自然地转到“我”生命中的另一图书馆。第三段介绍“我”上包德林图书馆图书馆的经历,“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第四、五段,“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引出英国圆形图书馆,“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奇趣”交代了“我”在英国圆形图书馆中的进一步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考生作答时,首先要理解文中的观点,比如材料一中的读书的目的是“获得真正的教养,从而让我们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而前提是“认识自己本身”,带着“爱”去选择,去深读等等,材料二中“读书可以让人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心境”“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奇趣”等。然后选择自己读过的某一本书,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从中获得的“教养”,进而阐述“读书”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哦,香雪铁凝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5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在皎洁的月光下,它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们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暗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地如何对娘说。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觉得很精神。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向前望去,她看见前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6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先,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获得文具盒后,香雪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十分盼望同学们都来关注她的文具盒,足见其虚荣至上。B.香雪认为台儿沟的人们将不再央求别人,体现她已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坚信家乡定会开放进步。C.香雪走进隧道时,因为害怕,弯腰拔下一根草插在小辫里,用来“避邪”,可见她思想是落后和迷信的。D.姑娘们用奔放、热烈的声音喊着香雪,笑得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体现古老文明被现代文明唤醒的美好。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觉,全方位展开叙述,使得小说情节曲折,构思精巧。B.小说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充分展示出香雪跨越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丰富了人物形象。C.小说结尾采用反复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香雪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美好品质的赞叹。D.小说运用象征手法,铅笔盒象征了文化和知识,象征了农村青年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9.孙犁在《谈铁凝<哦,香雪>》一文中说道:“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事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结合选文,试从语言、形象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案】6.B7.A8.(1)原句为短句,语言富有轻松明快的节奏感,适合表现香雪的心理。改句较为冗长。(2)原句运用排比句、感叹句,句式整齐,表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力量。改句将“大山”“月亮”“核桃”组成一个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突出。9.(1)小说的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

7(2)小说写到台儿沟的少女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香雪洁如水晶的目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少女们飘荡的天真烂漫的笑声,凤娇对列车员“北京话”的纯洁真诚的情感,这些情节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B.“体现她已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坚信家乡定会开放进步”错误,香雪认为台儿沟的人们将不再央求别人,体现了香雪的勇敢和上进,她为台儿沟里的人感到骄傲。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小说情节曲折”错误,本文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写了孩子们去车站卖东西的经过,情节简单,并不曲折。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为短句,“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的描述使语言富有轻松明快的节奏感,这样就把香雪当时的心理描写的鲜活到位。而改句较为冗长,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原句写“……原来是这样的!……原来是这样的!……原来是这样的!”既运用了排比句,还运用了感叹句,这样描述使句式更加整齐,表意鲜明,增强了语势,富有力量,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改句将“大山”“月亮”“核桃”组成一个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突出,读起来平淡无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从小说语言来看,小说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如节选部分写香雪看到凤娇她们来找她,“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这段内容融心理、动作、环境等各种描写为一体,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

8从人物形象角度看,本文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庄的少女们善良美好的形象。这是一群住在大山里,未曾被世俗污染过的质朴纯洁的形象。文章先写一群姑娘在火车短暂停留的一分钟内争先恐后探望着火车内的新鲜事物,后来姑娘们与火车上的人开始做起买卖,开始了物物交换,凤娇她们只满足于物的交换给自己带来的物质满足,及与外来人(以“北京话”为代表)交往中所产生的新奇感,而香雪与火车的交往却意不在此。她也对外面的世界好奇,但她眼中在意的物不是凤娇们看重的发卡和小手表,而是“皮书包”“自动铅笔盒”;做买卖的空儿还向车上的人打听外面的事,甚至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只铅笔盒。节选部分写了香雪的善良和勇敢,自尊和上进,也写了凤娇她们沿着火车轨道来找她的美好情谊。文章多次描写这群少女天真烂漫的笑,以及香雪洁白如水晶的眼睛,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这些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9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子,未成年的男子,如《论语》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也指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B.习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C.巫医,古代以祝祷为主或兼用一些药物来为人消灾治病的人。古代巫、医不分,故并举。医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夷(东)、密(南)、戎(西)、狄(北)。文中的蛮夷是指作者当时被流放之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在“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职责中,老师的核心职责是“解惑”。B.古圣人尽管很优秀了仍从师,因而更加圣明;如今众人则不然。可见关键在于尊师。C.“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谬误不言自明。D.韩愈奋然不顾世俗的眼光,招收后辈学生、创作《师说》,柳宗元对此表示很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4.材料一中谈到“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种社会现象在材料二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请找出这句话。【答案】10.B11.C12.A13.(1)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14.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0句意为: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仆道不笃”句意完整,“仆”是旧时对自己的谦称,“仆道”作主语,“不笃”作谓语,“仆道不笃”不能断开,排除AC;“业甚浅近”句意完整,“业”作主语,“浅近”是浅薄的意思,作谓语,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医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错误,应该是“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老师的核心职责是‘解惑’”错误,原文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由此可知,老师的核心职责应该是“传道”。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是故”,因此;“所存”,存在的地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2)得分点:“彼”,他;“卑”,卑微;“谀”,谄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意思是: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这种社会现象在材料二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材料二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意思是“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参考译文:材料一:

1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把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215.本诗的体裁是______。16.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B.“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点明题目。C.“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的气势,耐人回味。D.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17.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古体诗16.D17.农人挂念的是“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秧苗刚插下去还不牢固,而且这块田的秧还没有插完,此时要看管好饲养的鹅和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最后农人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映了农事的劳身与劳心。【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能力。《插秧歌》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D.“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错误,根据全诗来看,语言并不典雅新奇,而是通俗浅白,反映的也是农事的艰辛。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事实上,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3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令缺部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和“______”令人叹为观止。(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4)《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答案】①.银瓶乍破水浆迸②.铁骑突出刀枪鸣③.霓为衣兮风为马④.虎鼓瑟兮鸾回车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泣孤舟之嫠妇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⑧.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字:迸、霓、瑟、壑、嫠。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______,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它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______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①)。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就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______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______的权力机构来维持。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温柔敦厚无恶不作推广无形B.文质彬彬穷凶极恶推行有形C.文质彬彬穷凶极恶推广有形D.温柔敦厚无恶不作推行有形

1420.下列各句,和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熊咆龙吟殷岩染,栗深林兮惊层巅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9.B20.C21.①可以很“野蛮”②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温柔敦厚”,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后文修饰“君子”,选“文质彬彬”更合适。“无恶不作”,没有什么坏事不干,形容干尽了坏事。“穷凶极恶”,形容极端残暴凶恶,穷横蛮横无理。语境并不是说“礼治社会”什么坏事都干,而是说它也有极端残暴的一面,应选“穷凶极恶”。“推广”,推衍扩大。“推行”,执行某种事情,推广施行;推动物体向前。语境是说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施行,所以应选“推行”。“无形”,指某事物的存在不能被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感知。这种事物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可以是意识层面的非物质或者是以能量等形式存在的概念。而“有形”则与之相反。语境中修饰的是“机构”,所以应选“有形”。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例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维护合于道德经济秩序的规律”比作“一双看不见的手”。A.运用夸张手法,“栗深林兮惊层巅”夸张了声音之大。B.运用对偶手法,“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你一跃而上”的样子,比喻为“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15D.运用了互文、借代的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管弦”是借代,代指“音乐”,翻译时合并“主人和客下马、在船”。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礼也可以杀人”可知,①处应与前文的“文明”相对,所以可填:可以很“野蛮”。第二空:依据前文“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后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可知,②处应说法律与“礼”的相同处,所以可填: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在创新竞赛中学习党史。①竞赛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报名参加,②今年参赛学生近2500余人;③通过知识竞赛、风采展示、议题辩论等活动,④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⑤而且增强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在小组研学中讨论学习党史。⑥在教学中注重围绕以一些主题设置题目,⑦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研学并进行课堂展示与讨论。⑧要持续探索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⑨不断拉近党史与学生的距离。【答案】②修改为:今年参赛学生近2500人(或:今年参赛学生2500余人)⑤修改为:而且明确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或:而且增强了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⑥修改为:在教学中注重围绕一些主题设置题目⑨修改为:不断拉近学生与党史的距离【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近2500余人”中,“近”和“余”前后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可以修改为“今年参赛学生近2500人”,或是“今年参赛学生2500余人”。⑤“增强了……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动宾搭配不当,可以修改为“而且明确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或改为“而且增强了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⑥“围绕以一些主题设置题目”句式杂糅,应删去“以”,修改为“在教学中注重围绕一些主题设置题目”。⑨“拉近党史与学生的距离”主客体颠倒,可以修改为“不断拉近学生与党史的距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6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劳动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辛勤的汗水、高超的技艺体现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请写一篇记叙文,或写一个劳动者,或绘一个劳动场景……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或倡导劳动,或评述劳动……体现你的思考与认识。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撷劳动之光,耀民族未来高尔基曾经说,“只有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去创造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诚如其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之风,从中华文化历史的源头蜿蜒而来,挟带着千年的文明心事,歌颂着华夏文明之灵魂。劳动是什么?是朴实无华的农民卷起袖口的粗布麻衣在田间辛苦的耕种;是勤劳勇敢的工人顶着烈日骄阳在建筑工地上努力的工作,劳动陪伴着人们生活的涓涓滴滴,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正如《视野》的作者曾经说过,“有阴影陪伴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然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对劳动者嗤之以鼻。不少学生便发问: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还要劳动吗?科技的创造不就是为了代替人类辛苦的劳动吗?诚然,学生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并且科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若就此否定了劳动的全部价值,那无疑将陷入片面功利主义的泥沼中不可自拔。宋庆龄曾经说:“知识是从劳动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大哉斯言,无论是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跋山涉水六十年将论文写满高原;还是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北斗导航系统科研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研究精尖领域技术;亦或是年近九旬的袁隆平老院士依然致力于农稻事业,只为“梦成万千稻香”的初心,都深刻地说明了劳动不仅不是无用之事,而是每一次社会各行各业事业进步的有用之光,更是每一次文化发生质的飞跃的时代火光。放眼当下,时代发展迅速,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人民对于劳动的需求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日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似乎让我们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渐行渐远,而中学生也无法切身体会劳动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劳动价值教育的离席以及中华传统美德中关于热爱劳动教育的失落。在创新与发展的进程中,更需把热爱劳动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欲腾中华之蛟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切不可将劳动置于功利评判的镣铐上,而唯有始终葆有对劳动的敬畏和初心,并将其付诸实践行动,方可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

17一如茅盾先生所言,“大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伟大者”。愿我们都能在急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不迷失自我,坚守本心,真正认识到劳动对个人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践行中学生的时代使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首先综述“劳动”的作用,即改造世界,创造文明;然后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劳动者”的影响作用:模范事迹、劳动场面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汗水和技艺体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作文要求考生“请写一篇记叙文,或写一个劳动者,或绘一个劳动场景……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或倡导劳动,或评述劳动……体现你思考与认识”,限制了作文的体裁、内容和主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在创新与发展的21世纪,我们提倡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不仅仅是因为其收获的果实,更多地是让学生领悟到劳动背后的美丽与意义。考生可以阐释劳动的表层内涵,比如可以通过在学校里每月一次的扫地值日,放学归家后帮父母洗菜刷碗的场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场景等,阐释劳动能够让人获取生活资源,能够彰显个体的价值,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可以阐述劳动的深层品质,比如通过被大众所熟知的劳动典范纺织工人赵梦桃、农业劳模申纪兰、大庆“铁人”王进喜等人是事迹,阐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他们为人生的态度,无私奉献是他们为社会的精神,正如鲁迅所说,他们像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进而鼓励当代青年学生自觉培养劳动品质,践行劳动精神。立意:1.劳动是幸福的源泉。2.欲有所得,必先有所劳。3.汗水铸就美丽人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