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3474074

大小:2.08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3-07-13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湘西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第一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是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其意在说明分封制A.容易导致国家走向分裂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巩固了西周时期统治D.与圣人的意志密切相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认为,人群之间由于利益之争导致战乱,从而产生了威德高的人,诸侯听从他的命令以安顿其封国,所以说分封制的产生不是由圣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必然导致国家分裂,也无法体现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排除A、C两项;材料认为分封制的产生不是由圣人的意志决定的,排除D项。2.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④推行郡县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A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基层的管理以及地方的行政无关,因此什伍连坐、郡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CD。3.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这得益于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详解】根据“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各民族之间虽然语言不通,但相互之间能够进行文化的交流,主要得益于文字的统一,故选C;疆域辽阔、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都不是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排除ABD。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分封制被彻底取消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武帝的推恩令,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一法令是推恩令,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宗法制未恢复,A错误;B项“彻底”表述错误;材料是表明地方自主权的逐渐削弱,D项错误。故选C。5.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以上观点的是A曹丕定都洛阳B.司马炎代魏称帝C.前秦统一北方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鲜卑族相对汉族而言,其社会发展水平是落后的,它在军事上征服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不得不进行改革,采用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汉族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符合马克思的论断,故D项正确;曹丕定都洛阳和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是汉族政权的更替,不符合马克思的论断,故AB项排除;前秦统一北方没有采用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汉族文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6.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唐太宗崇佛,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②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③这表明唐朝采取开放对外政策,主张兼收并蓄④玄奘取回的经书经过活字印刷在民间广泛流传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这表明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主张兼收并蓄,B项正确;唐太宗并不排斥外来宗教传入,而且唐朝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A、C、D项。故选B项。7.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征税标准的变化A.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B.实现了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C.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的两税法,使封建国家的征税标准从过去的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等“资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的转变,A项错误;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并非征税标准变化的结果,B项错误;以资产为征税标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可耕种”,C项错误。8.史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一现象发生于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参知政事”“枢密使专掌武事”可得出这中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度,C项正确;AB项时期没有设置参知政事,排除;明太祖也没有设置参知政事,排除D。9.元朝统治者并不考虑传统的地方行政区划因素,而是根据需要,大开大合,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以据险。此举旨在A.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B.促进不同民族的交融C.凸显政权的与众不同D.消除地方叛乱的隐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统治者并不考虑传统的地方行政区划因素,而是根据需要……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以据险”,可得出,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消除地方叛乱的隐患,故D项正确;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于宋朝建立之初,故A项错误;材料与加强民族交融无关,故B项错误;“凸显政权的与众不同”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10.战国时期荀子倡导“工商众则国贫”,北宋思想家李觏认为“商众,则入税多矣”。下列对二者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体现了儒法两家思想的差异B.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过时C.显示出纳税人主体发生改变D.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工商众则国贫”“商众,则入税多矣”都强调商业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要重视商业,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李觏是法家,排除A;过时的说法错误,排除B;农民仍然是纳税的主体,排除C。11.唐至五代间,“二十四孝”一词正式出现于佛教宣传品《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之中。随着佛教宣传,“二十四孝”在宋元时期广泛普及开来。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释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二十四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内容,却出现于佛教宣传品之中,这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实现了本土化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道家,排除B;儒家才是主流,排除C;动摇的说法错误,排除。12.明朝永乐三年至宜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当时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可知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印度洋各国的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更没有推动明朝的政治革新,排除BC;郑和下西洋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没有关系,排除D。13.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军机处(  )A.掌握军事决策权B.尊崇皇命,上传下达C.统领地方官员D.与内阁同为宰辅机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B项正确;军事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排除A项;军机处不能统领地方官员,排除C项;明朝就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项。14.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其具体表现有①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②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④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由此可知,①②③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与题意不符,所以④表述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15.中国近代某部著作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作者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B.《瀛寰志略》C.《资政新篇》D.《变法通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A项正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并非《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畬,B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振兴天国的方案,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C项错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是宣传维新思想的文章,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D项错误。16.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做出了持续努力。其中,清朝统治阶级发动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D.辛亥革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清末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为口号,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旨在挽救统治危机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群众性运动,故A不符题意;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C不符题意;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D不符题意。17.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戊戌维新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A.粉碎了列强的瓜分狂潮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C.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百日维新虽然没有实现政治变革,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百日维系没有粉碎列强的瓜分狂潮,排除A项;百日维新并没有起到打击清王朝统治的作用,排除B项;百日维新是为了进行政治变革,并没有能够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8.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追忆一百多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A.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都主张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正确;A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是辛亥革命的主张,排除;D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故选B。19.下列事件反映的问题实质是1宋教仁案2袁世凯复辟与护国运动3张勋复辟4护法运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A.军阀派系之争B.民主专制之争C.欧美列强之争D.政党派系之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教仁案”“袁世凯复辟与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可知,上述现象是民主专制之争,B项正确;军阀派系之争、欧美列强之争、政党派系之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20.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无组织,无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有利于A.尽快入世接轨B.形成革命统一战线C.促进民众觉醒D.推动文化全面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民众从五四之前的“一盘散沙”到五四运动后积极关心国家大事,聚焦社会及时代发展,体现了五四运动启蒙了民众关注社会时局的民主意识,故C正确;材料主旨意在体现五四运动促进了民众思想觉醒,而非入世接轨,故A错误;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错误;题干未涉及文化转型,故D错误。21.重温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提出的重要口号,是学习党史的方式之一。下列口号按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打土豪,分田地”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A.②③①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是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朝鲜战争时期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1933年发出的。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排除A、C、D。22.1938年7月7日,邹韬奋在《抗战》发行到第86号后,便与《全民》周刊合并,联合创办《全民抗战》周刊,以“动员民众一致抗曰”为宗旨。该做法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维护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C.意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D.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38年7月7日”“动员民众一致抗曰”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邹韬奋进行报刊改组,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A项;材料与维护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和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主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战略决战,非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A项;B项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关,排除;D项与渡江战役有关,排除。故选C项。【点睛】24.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被称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的是A.一届政协B.中共八大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956年,我国召开中共八大,会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以及经济建设方针做出了正确分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选B;1949年召开一届政协,排除A;“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左”倾错误,排除C、D。【点睛】2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某一时期,我国农村有副对联写道:“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该对联的创作时间应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A.1950-1952年B.1953-1956年C.1958年D.1978年以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主权”“责任制”可知,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现象,时间应当是在1978年以后,D正确;A、B、C三个时间段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二、材料解析题2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领导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材料二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材料三(1)指出材料一“纲领”通过的时间。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纲领”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2)指出材料二中“会议”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由。(3)材料三所示文章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一次大讨论,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这次讨论的历史意义。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说一说最打动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答案】(1)时间:1921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如答“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也可给)。(2)名称:遵义会议。理由: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历史意义:为历史性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可贵精神:不忘初心;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其他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中共一大中确立的党的最高革命目标,党的奋斗目标为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根据材料“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可以判断此次会议为遵义会议。根据所学遵义会议的影响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其影响可以作为“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由。(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思想理论准备。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可知,党的可贵精神有不忘初心;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宋代传入中国,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而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广到明代已遍及全国各省区。清朝中叶,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扩散,同时又向着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几乎广布全国各州县,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摘编自罗萍《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材料二15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一张由资本主义编织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渐产生,即“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到1830年,全美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其中大多数是奴隶。——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已选育出一批适应于杋械采收的优质棉新品系,主要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国际棉花贸易的最高标准。中央一直很重视新疆棉区的发展,在新疆棉花生产、流通中给予优惠政策。截至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主要产棉区农民收入的50%70%来自棉花种植,棉农的收入不断增加,新疆正以棉花产业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摘编自程文明等《乡村振兴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研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棉花成为“全球商品”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意义。【答案】(1)原因:棉花的使用价值高;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广;棉花的广泛种植: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人口的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2)影响: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强了世界经济的联系:给黑人带来了灾难。(3)意义:推动我国棉纺织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乡村振兴;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而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广到明代已遍及全国各省区”可知,棉花的使用价值高;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广;根据材料“清朝中叶,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扩散,同时又向着适宜的地区集中”可知,棉花的广泛种植;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人口的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因素,也促进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2)根据材料“一张由资本主义编织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渐产生,即‘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花成为“全球商品”,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强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根据材料“非洲提供劳动力”、“全美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其中大多数是奴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奴贸易的兴起,给黑人带来了灾难。(3)根据材料“新疆已选育出一批适应于杋械采收的优质棉新品系,主要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国际棉花贸易的最高标准。中央一直很重视新疆棉区的发展,在新疆棉花生产、流通中给予优惠政策。截至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我国棉纺织业发展;根据材料“主要产棉区农民收入的50%70%来自棉花种植,棉农的收入不断增加,新疆正以棉花产业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乡村振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对新疆棉区发展的重视以及棉农收入的不断增加,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三、探究题28.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4)中央音像出版社准备发行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图六、图七、图八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新中国外交成就被选入其中,你认为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外交特点的标题应该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镰”“播种友谊”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网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5)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读后会有哪些感慨?【答案】(1)图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图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图四,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图五,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3)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4)D(5)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是决定外交成败的关键。【解析】【详解】(1)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3)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因此“乔冠华开怀大笑”。(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七、图八反映的是中美建交和中日建交,可用“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进行概括,因此D正确。(5)感慨: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因素可从国家利益、国际力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