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

ID:83071466

大小:3.45 MB

页数:61页

时间:2023-09-20

上传者:158****2218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1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2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3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4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5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6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7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8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9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课件第一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一讲 卡夫卡与《城堡》○1.弗兰茨·卡夫卡的人生档案○2.卡夫卡小说的异化主题○3.卡夫卡的小说艺术探险○4.《城堡》:个人的哀歌与民族的哀歌

11.卡夫卡的人生档案○民族卡夫卡属于犹太民族,一个饱受偏见、歧视、仇恨的民族。这个民族,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一直没有自己的国家,散居在世界各地,没有自己固定的家园,没有归属感。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这个民族与居住地住民的关系往往比较紧张,充满矛盾。欧洲各地广泛地形成了对犹太民族根深蒂固的偏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常常会因某一因素的刺激发展为民族迫害。

2“犹太人往往被描绘成基督徒的杀手、吸血鬼、强奸犯、恶毒的高利贷者、奸诈的商人、资本家、剥削者、布尔什维克恐怖分子,或者带枪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总之,几乎所有的诽谤都被加在了这个流放的群体上。”

3受偏见、受歧视、受排斥的民族血统成了卡夫卡一生中沉重的精神负担,这给卡夫卡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而被放逐的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作为“异乡人”的失落感也构成了卡夫卡创作内驱力的重要来源。

4○家庭卡夫卡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终其一生也都在为摆脱这种阴影而斗争。长期面对父亲的抱怨、呵斥、挖苦、怒骂,对于卡夫卡来说,父亲就是一位“暴君”,是一位“绝对权威的法官”,是一座“不由分说的法庭”。卡夫卡在家里总是心情压抑的,他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好像一个陌生人一样。他的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司炉》等都对他的家庭关系情景有所描述,有所反映。

5母亲尤莉是一位善良、贤惠的女人,她关心儿子,但更服从于丈夫。并没有给予卡夫卡一个母亲所应给予的关爱。在卡夫卡进入成年阶段,当父子发生冲突时,她总是与丈夫“组成对儿子的共同战线”,她以温柔体贴的方式削弱卡夫卡的反抗意志,劝导儿子服从父亲。“弗兰茨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家庭女教师和人情淡漠的学校进行的。”

6○爱情卡夫卡把爱情、把结婚生子看得很重,他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结婚,建立家庭,接受所有将要来到的孩子,并在这个不安全的世界上维护他们的生命,甚至还对他们略加引导,这些依我看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卡夫卡曾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卡夫卡先后与五位女性交往,订了三次婚,但终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均告失败直到去世也没有与自己心爱的女子成为正式夫妻。

8他喜爱的女友之一

9“当我想要冲到那姑娘那里去时,我首先会撞在我的武士们的矛尖上,在这儿就已是寸步难行。也许我永远到不了姑娘身边的武士那儿,即使我能够到达,也已是浑身鲜血,失去了知觉。”

10○工作卡夫卡无法仅依靠文学创作来养活自己,只得在难以忍受的工作之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写作,但闲暇“涂鸦”之作无法给予卡夫卡慰藉,满腔热情与才华无处施展,精神饱受煎熬。

11“我的职务令我不能忍受,因为它与我的唯一的渴求、我唯一的职业——那就是文学——是相矛盾的。因为我除了文学,什么也不是,也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如此,我的职务永远也不可能将我拉到自己身边,但它大概能将我完全摧毁,我已离此不远了。”

12总之,在生活当中,别人唾手可得的东西,在卡夫卡却成了问题,这就是他的境遇、他的宿命。在卡 夫卡短暂的一生当中,他没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融入家庭、融入生活。他没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没 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他成了一个无法确定自己身份的精神漂泊者,一位“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13

142.卡夫卡小说的异化主题卡夫卡的小说主要聚焦于人类与世界的关系的不协调:○1.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人类个体或某一群体在异己环境(家庭/社会/世界)中不被接受(或不接受)无所归属、漂泊无依的状况。如《变形记》《回家》《起程》《美国》《城堡》《荆棘丛》等作品。

15○《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让家人非常恐慌。父亲气得哭了起来,母亲昏了过去。只有妹妹还关心他,给他送饭,打扫房间。后来父亲用苹果把他打成重伤,妹妹也逐渐对他产生了厌恶的情绪。日子一天天过去,家人都为生计而奔波。父母为了增加收入,租出了几间房子,把搬出的家具都塞进了格里高尔的房间。

16一天,格里高尔为妹妹演奏的小提琴声所吸引,爬出了房间,结果引起了一场混乱。房客们吵着要退房,妹妹也吵着要把他弄走。他被家人看成了“一切不幸的根源”。格里高尔绝望了,当天晚上,就告别了人世。格里高尔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很快便忘却了这段沮丧的经历,开始了新的生活。

17在这篇小说中,变形只是一种假定的手法,主要笔墨则集中于描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家庭成员的震惊、哀怨,以及对他的厌恶与弃绝,以一种荒诞化的方式,把家人间的陌生、冷漠关系渲染到了极致,是卡夫卡家庭温情的绝望哀歌。

18○《回家》一个游子回家后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置身在自己的家里,感觉自己像一个陌生人,找不到温暖,找不到慰藉,找不到归属感。作品以梦境的方式,写尽了家人间的冷漠关系。他置身在自己的家里,感觉自己像一个陌生人,找不到温暖,找不到慰藉,找不到归属感。

19○《起程》当家已经不是灵魂栖息之地,“离开此地,这就是我的目标。”出行者的流浪,是一种逃离现实的行为,是一种不知去往何方的自我放逐或逃亡。但是,家庭中的亲人间都不能相互接纳、相互沟通,那么,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也就更是如此了。

20○《美国》主人公远赴重洋,流落美国,在美国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他总是格格不入,被人们一次次扔到门外,无家可归。小说写的是一个名叫卡尔·罗斯曼的少年,因受一个成年女仆的引诱犯下错误而被父母逐出家门,其后远赴重洋,流落美国的经历。在纽约港,卡尔遇见了一个参议员,此人声称是他的舅舅,把他领到家中。不久他因违反家规被撵出了家门。在一家下等客栈,卡尔结识了两个流浪汉,他把他们当做朋友,随他们一起流浪,但他们却把他敲诈一空。后来,他在一家大旅社找了份电梯工的工作,但不久又被开除。

21○《城堡》中的主人公想进入城堡,一直没能如愿;想在村子里住下,也为村里人所一再阻拦。○《集体》中的五个朋友,拒绝接纳第六个想加入者到他们的圈子里来,反对建立新的社团。○《猎人格拉胡斯》中的主人公,多年前狩猎时坠崖而死,只因死神之舟迷了航或其他原因,便没能到达彼岸世界,只好乘着小船漂流在尘世的河流上,没有航向,不知所往。

22○《荆棘丛》更是写尽了人类个体(或某一群体)在世界中的尴尬处境:“误入了一片无法通过的荆棘丛”,“无法穿过”,也无法退回,动弹不得。在卡夫卡的笔下,世界(社会)是一个陌生的、冷漠的所在,它或与人相敌对,或与人相隔绝,与人格格不入。在这个世界(社会)上,人是异乡客,是漂泊者,无所归依。

23○2.在卡夫卡的笔下,也反映了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隔膜问题。如《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的民族》。

24○《饥饿艺术家》主人公是一位饥饿表演艺术家。对于他来讲,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适合他口味的食物,所以只能忍受饥饿,没有别的办法。他渴望理解,等待相信并懂得他表演的观众。但是,观众却一直对他投以怀疑的目光。观众们属于与饥饿艺术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他们观看饥饿表演只是为了“取个乐,赶个时髦”,所以不久就失去了观看饥饿表演的兴趣。最终,饥饿艺术家在人们的遗忘中死去。

25○《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的民族》民族歌手约瑟芬想用自己的歌声唤醒浑浑噩噩的大众,把大众从恶劣的政治或经济处境中解救出来,但大众根本感受不到约瑟芬歌声中所包含的智慧与力量。他们认为约瑟芬百无一用,以致排斥、抵制甚至诋毁她。约瑟芬最终不得不自我放逐,一走了之。在卡夫卡的笔下,这个世界也没有艺术家的存身之地。

26○3.卡夫卡的小说还反映了人类个体或某一群体为世界所吞噬的现象。《判决》《诉讼》《在流放地》《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判决》小说的意义,历来说法纷纭,难有定论。但毫无疑问的是,作品揭示了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展示了人被世界吞噬的可怕图景。

27《判决》的情节很简单:年轻商人格奥尔格·本德曼给远在俄国的朋友写了封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并邀请他前来参加婚礼。随后,格奥尔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的反应令人诧异。父亲先是追问儿子在俄国是否真有这么位朋友,继而又说自己一直与这位朋友有联系,自己就是他在这里的代表。他指责儿子欺骗朋友、亵渎对母亲的感情,判儿子投河淹死。儿子也怪,竟然真的飞奔到河边,双手悬吊在桥的栏杆上,低声喊道:“亲爱的父母亲,我可一直是爱着你们的。”然后就松手落进了水里。

28○《诉讼》主人公约瑟夫·K是银行的一名高级职员,莫名其妙地被法院逮捕了。他最初非常愤慨,他慷慨陈词,痛斥司法机关的腐败,揭露法官们的贪赃枉法;他主动到法院去探听,为之四处奔走,聘请律师,求助法院的画师;但却被告知“法院一经对某人提出起诉,它就认定你有罪”,最终他放弃了抗争,俯首听命,被两个穿黑礼服的人架到郊外的采石场处死。

29○《一场梦》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对约瑟夫·K一个梦境的记录:在梦境当中,约瑟夫·K散步来到公墓,看到了一座新堆起的坟丘,感觉受到了“诱惑”。两个男人在坟丘前竖起了一块墓碑。艺术家在墓碑上写下了约瑟夫(Joseph)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母J,并用双手刨开坟丘。这时,约瑟夫·K感到被一股轻微的气流从背后推动了一下,随即落入墓穴。与此同时,他的名字也很快在墓碑上被写完了。

30○4.卡夫卡的小说还表现了人类个体或某一群体在异己环境中的焦虑、恐惧。《地洞》与《邻居》就是集中表现焦虑、恐惧的名作。

31我总是力图传达……解释……那如此频繁地谈及的但已蔓延到一切方面的恐惧,对最大事物也是最小事物的恐惧,由于说出一句话而令人痉挛的恐惧。《地洞》写的是一只躲在地洞中的不知名的小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恐惧”。这只小动物时时刻刻都沉浸在莫名灾难的预感中,它身心交瘁,惶惶不可终日。

32○《邻居》写的是一个商人因自己办公室隔壁新搬进一位新房客引起的焦虑、恐惧。新房客名叫哈拉斯,他经营着与这位商人类似的生意。由于担心哈拉斯会窃听自己的商业机密,这位商人由此陷入了对哈拉斯的各种想象、各种猜忌当中。“他到底在那儿干什么,我不得而知。”“这些极薄的墙壁,既能出卖诚实肯干的人,也能掩护善于欺诈的人。”

33卡夫卡通过对这位商人焦虑、恐惧心理的描述、剖析,揭示了现代人安全感的崩塌状况。

34○卡夫卡作为犹太民族的一员,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就像一个异乡客一样踟蹰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其笔触往往聚焦于人类个体或某一群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注重揭示人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状况。

3520世纪以来,由于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不协调乃至冲突对立,越来越成为人类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与焦虑,卡夫卡的小说才逐渐拥有了广泛的代表性。所以,卡夫卡的小说创作,是无意中为世人发出的紧急报告。

363.卡夫卡的小说艺术探险卡夫卡在现代小说艺术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寓言体的创新运用:寓言体,是一种运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表达某种道理或某种认知,给人以启示的文体。卡夫卡小说的小说普遍地存在着一个二元性的结构:小说所直接叙述的故事、所描绘的生活现象以及这些故事与生活现象所蕴含的弦外之音。

37○《一次日常的混乱》有学者认为这篇小说是犹太民族寻找上帝的寓言:犹太人自从被罗马人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后,尽管在世界各地苦苦追寻上帝,但总是与其擦肩而过。还有学者认为,这篇小说写于卡夫卡与菲莉斯·鲍威尔结束交往的几日后,小说讲述的实际是卡夫卡多年来对待婚姻问题的痛苦心路历程。

38○《一道圣旨》由于层层内宫的殿堂、无穷无尽的台阶、许许多多的庭院以及在这之外帝都中堆积如山的垃圾等的阻碍,圣旨几千年也未送出去。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则有关上帝的恩宠永远无法送达他的选民的寓言。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则有关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寓言,写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与不可能性。

39○卡夫卡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不可理解的事件或生活场景,蕴含着不直接的,开放式的隐喻寓意。传统的寓言文体,讲述的故事、描绘的生活现象与所表达的寓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都是较为明确的,卡夫卡的小说,在讲述的故事、描绘的生活现象与所表达的寓意之间,基本上没有提示性的语言加以点明或暗示,有的只是一系列不可理解的事件或生活场景。也就是说,在卡夫卡的小说当中,故事或生活现象与寓意之间的联系是隐喻性的,是不直接的、不稳定的。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卡夫卡小说文本阐释的开放性特征。

40○2.着力营造荒诞、梦幻的艺术氛围卡夫卡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浸染着荒诞、梦幻的色彩,有些作品甚至整篇都如同梦境的记录。如《乡村医生》《村子里的诱惑》《叩门》《棺材》《荆棘丛》《一次日常的混乱》《回家》等作品。

41当然,卡夫卡的绝大多数作品,还是带有极强的写实成分的。如《变形记》中对格里高尔变形后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对其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描写,《城堡》中对于村庄中村民生活状况的描写,《诉讼》中对于法院腐败行为以及相关处理的叙述描写,《判决》中对于主人公写信过程及相关心理活动的叙述描写等,都是非常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常规的。

42○《乡村医生》在一个风雪之夜,一位乡村医生接到了出诊的请求。医生必须立即出发,他让侍女备马,但是他的马一天前已经病死了。去借,没有借到。医生在院子里无意间踢了一下猪圈,猪圈里突然冒出了两匹骏马,还有一个类似流氓的马夫。医生匆忙间上了马车,只一瞬间的工夫,就风驰电掣般来到了目的地。

43病人是一位16岁的少年。医生认为孩子是健康的,而孩子却只求一死。医生正要返回,却又突然发现孩子的腰部有一手掌大的伤口,布满了蛆虫。医生正准备治疗,病人的亲友却一拥而上剥光了他的衣服,硬让他与病人躺在一起。就在这时,两匹骏马把头探进了窗口。医生急忙跳出窗口,纵身上马。但是,两匹马却不像来时那样奔驰,而是磨磨蹭蹭起来。医生光着身子,徘徊在茫茫的雪原上,回不了自己的家。医生惊呼:“受骗了!受骗了!只要有一次听信深夜急诊的骗人的铃声——这就无法挽回。”整篇小说许多地方荒诞不经、不合逻辑,读者只有将其想象为梦境才易于理解。

44荒诞的情景与现实逻辑常规结合,如同散落的梦的碎片一般,不断地打断人们惯常的生活逻辑,从而给人一种似真似幻、扑朔迷离的感觉。

45在这类作品当中,卡夫卡在展开现实叙事的同时,也置放进了许许多多荒诞的成分。如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城堡可望而不可即,约瑟夫·K遭到逮捕却又可以自由活动,格奥尔格的父亲判他投河淹死,而格奥尔格居然听从父命跳河而死等。

46○3.在叙事与语言方面刻意追求冷峻、客观的风格福楼拜主张作家退出小说,反对作家在写作中放任主观感情、耳提面命地诱导读者,提倡零度风格。受福楼拜的影响,卡夫卡在创作当中,也是极力地保持超然、客观的态度,尽量避免对故事说三道四。卡夫卡这种叙而不议、观而不语的写作态度,无疑增加了作品的晦涩性、神秘性,同时也为读者的多向阐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47“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几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来。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脚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变形记》

48○4.具有可多向阐释的特征○对于寓言体的采用、隐喻手法的运用丰富;○对于冷峻、客观叙事语言风格的追求;○在创作中所表达内容的复杂性、表达过程的复杂性;

49“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不一读再读。它的结局,甚或没有结局,都容许有种种解释,这些解释都是含而不露的,为了显得确有其事,便要求按照新观点再读一遍。”

50○《在流放地》有四种较为流行的阐释:其一是有关战争的寓言;其二是大机器时代人与机器关系的寓言;其三是资本主义时代世人宗教信仰的寓言;其四是有关犹太人宗教信仰的寓言。

51○《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学术界也有两种较为流行的阐释:其一是探讨犹太民族出路问题的寓言其二是人类个体接受教育、走入社会的寓言。

52○《乡村医生》至少也可作两种解读:其一是作“写作论”传记式的解读,把小说视为卡夫卡为解决写作与生活的矛盾而展开的文学想象。其二是作神学性的理解,认为小说是借用《圣经》中有关先知的故事写成的一部讽喻性作品。

534.《城堡》:个人的哀歌与民族的哀歌○故事梗概:主人公K在一个风雪之夜来到了城堡附近的一个村庄,在一家小酒店里住下。深夜被叫醒告知,在村里居住需要获得城堡当局的允许,需要居住证。K只好自称自己是城堡当局聘请来的土地测量员。为了获得在村子里的居住权,第二天天刚亮,K便离开酒店向山上的城堡走去。但是让人感到惊异的是,尽管K走了整整一天,清晰可见的城堡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即。此后,K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努力企图与城堡当局取得联系,以便取得进入城堡、获得身份认可的机会,但最终一切都是徒劳。

54

55○《城堡》故事中蕴含的深意:○《城堡》是卡夫卡与父亲沟通失败的譬喻,“《城堡》中的K不能到达城堡,不能同城堡官员克拉姆取得联系,这反映了卡夫卡本人无法同父亲对话这个事实”。○是人类寻找上帝的寓言,“是一部关于寻求得救之途的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图画”。

56○是一部表现艺术理想与艺术实践之间矛盾的作品,是《饥饿艺术家》的姊妹篇。○是一则关于现代人生存状况的寓言,是一部类似于《等待戈多》的作品。

57○是一部揭示权力社会中小人物悲剧命运的作品:“城堡在这里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缩影,对于广大的在它的统治下的人民来说,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寓言,K想进入城堡而不得的故事,揭示了人类追求真理的不可能性

58○作为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提出了两种并行不悖的观点值得关注:○1.《城堡》是卡夫卡寻找家庭及正常公共生活的寓言。卡夫卡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合理的、有法度的世界,而他也是其中的构成部分:有温暖的家庭、幸福的婚姻,参与社会生活,摆脱不称心的职业,创作上达到理想的境界;但是,这些愿望直至去世他也没能实现。卡夫卡笔下的K在村子里的经历其实也就是卡夫卡在人世间的悲剧性经历,《城堡》实际上是卡夫卡用寓言的形式写就的一部生平自传。正如马克斯·勃罗德所言“这个“K”寂寞地在生活中穿行……他寻找着一种有用的职业,想要结婚,建立家庭,但这一切皆告失败。”

59○2.《城堡》是犹太人寻找家园的寓言。犹太民族因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失败而被逐出巴勒斯坦地区,长期处于的流浪漂泊的状态;由于宗教、生活习俗、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犹太人在世界各地几乎都不受欢迎。为了寻找安居之所,取得“居住证”,他们不断地迁徙,有的甚至不惜以改宗、接受“同化”为代价;但是,他们始终没能改变自己“客民”的身份,他们始终被视为外来人、陌生人,不被人们接纳。主人公K其实就是犹太民族的代表,K在村子里的经历、遭遇其实也就是犹太人近两千年来在世界各地的经历。

60○总之,《城堡》是一曲个人的哀歌,也是一曲犹太民族的哀歌:卡夫卡以寓言的形式描绘了自己在世间无处安身的尴尬,呐喊出了犹太民族在世界上无家可归的痛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