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1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学号:51081700023摹震吁箫天擎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专业:这适直塞主堂2011年03月完成
1帆MASTER,STHESIS0F201lUNIVERSITYCoDE:10269㈣STUDENTID:510817000232眦7㈣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4㈣0mParaphrasingofthePhrasesinHand-ncopied,“iiiCo1lege:.Internationa1Co1legeofChine口1seStudies.——.YMajor:£hi坠星墨星L垒坠g丛垒g星垒坠亟£h垒!垒璧!星!SpecializedFie1d:H坠垦g曼...曼!Q!XQ£ghi坠曼曼曼L垒望gSupervisor::△曼墨Q络i垒!曼£!Q鱼墨墨Q£J^Q丛曼i!i坠gCandidate:AnShasha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库写琴〈氟傍本年夕{虱汇释码,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感为博士(请勾选)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不谢意。作者签名:窒i芝空日期:zoII年岁月f
22E1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唐鸳苯〈薪修夺卑77司汇孵证》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F完成的砸专傅士(请勾选)学位论文,本福獭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勾选),oi.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木,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IV)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导师签名型坠禀堡本人签名窒至2鲨10I1年岁月IZ日幸“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朱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安沙沙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名职称单位备注刘志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高慧宜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德劭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3论文摘要唐写本《新修本草》是极其宝贵的“同时资料”,从被发现起就成为医学界、植物学界的研究热点;而语言文字学界尚未对该语料给予关注,对该书进行专项词汇研究的成果更是至今未有。唐写本《新修本草》作为珍贵的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医药学文献,其中保存着丰富的汉语日常用语和医学用语。这些日常用语和医学用语对汉语史词汇系统的研究和建立、词典辞书的编纂、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和勘定都有重要参考意义。论文首次就唐写本《新修本草》的词汇进行研究,对该书中的新词新义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加以考糅,增补辞书中收录的词条和义项。同时,本文也对该书中的特色词汇即中医词汇进行释证,对已有的部分释义加以补充和修订,为医药词典的词语释义及义项的确立提供借鉴。此外,在词汇释证的基础上,本文从用字、用词和文例、文义等角度对唐写本《新修本草》和尚志钧、冈西为人两位学人辑复的《新修本草》中出现的讹误加以分析,并运用文字学、词汇学以及校勘学等相关知识进行校勘补正,以确保唐写本《新修本草》的真实性,使得辑复本更为精当,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帮助。关键词: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校勘
4ABSTRACTThehand-copiedXinxiuBencaoisva1uab1e1inguisticdata.Eversincebeendiscovered,ithasbecomethefocusoftherelatedacademicfields.Comparedwiththemedicalandbotanicalresearchesonit,the1anguageandcharacterresearchonitisquite1imited.Astheprecious1iteratureofChineselanguageandtraditionaIChinesemedicineedXinxiuBencaoconservesthecompi1book,thaditetona1Chinesemedicine,whuthoandtativelexicographicaestab1ishmentofthevocabulatheresearchandrysystemofChinese1anguage,collationoftheclassicalmedicaldocuments.Withtherecordofthehand-copiedXinxiuBencao,thisworkfirstlyparaphrasesthephraseswithundiscoveredmeaning,inordertomaketheexp1anationinHanyuDacidianmoreaccurate.Atthesametime,thisworkfirst1yfocusonthecharacteristicwords,whicharethemedica1phrases,inthebook.Byaccomplishingthis*theauthorwants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compi1ationofthemedicaldictionary.SK•1hpiEtQ—ec.1.s,-Vhd6CnhathmFurthermore,withthephraseresearcaperanalysestheinaccuracinx1uBencaoanditstwocounterparts.FroofthepatternofChinesecharacter*thephraseandstylisticruIesandlayoutofthehand-copiedXinxiuBencao,withtheknowledgeofChinese1anguageandcharacter,weproofreadthehand-copiedXinxiuBencaoanditstworestorationeditions*inordertomakeitmoreauthenticandprovidemoremeritoriousmaterialsfortheprospectiveresearch.KEYWORD:thehand.copiedXinxiuBencao;vocabulary;proofread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唐写本《新修本草》简介1第二节唐写本《新修本草》研究现状4
5第三节研究意义和方法8第二章唐写本《新修本草》日常用语释证12第一节概况12第二节新词新义释证13第三节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释证20第三章唐写本《新修本草》医学用语释证25第一节概况25第二节疾病名词语组释26第三节症候名词语组释32第四章唐写本《新修本草》校勘札记38第一节因词而误38第二节因字而误48第三节不谙文例、文义而误58・•••••••••••••»•64后记68
6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唐写本《新修本草》简介一、〈新修本草》内容介绍《新修本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官修药典,比1546年由纽伦堡政府刊行的《纽伦堡药典》早八百八十七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右监门长史苏敬向政府建议编修,由李劫等二十余人在显庆四年(659年)编成。《唐会要》卷八十二中记载U:“显庆二年右监门长史苏敬上言,陶弘景所撰《本草》事多乖谬,请加删补。诏令中书令斡敬宗,大常寺丞吕才太史令李淳风,礼部郎中孔志约,尚药奉御轩季崇并诸名医等二十人增损旧本。征天下郡县所出药物,并书图之。”《新修本草》编修时除了把南北朝药书《本草经集注》加以重整删减外,同时还参阅其他很多文献,包括《博物志》、《古本草》、《千金方》、《尔雅》、《山海经》等,以使药书内容更为精准。《新修本草》将草药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九类,全书共二十卷,新增药物。’百+一十四种,共载药八百五十种。《新修本草》对每味药的药性、药味、功效、主治和产地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论述。《新修本草》书中的《药图》及《图经》部分占比重较大,不易绘制,因此比文字部分亡佚早,大约到北宋嘉佑年间,《药图》和《图经》都已经亡佚。及至北宋元祜年间,本书文字部分未见流行。宋唐慎微作《证类本草》时,未引用《新修本草》内容,可见当时在国内已经亡佚。本文写作过程提到的唐写本《新修本草》均指文字部分而言。《新修本草》编成后不久,因其收录医药内容广泛且实用,深受老百姓喜爱,于是这本书很快就以于抄本形式流传到全国各地。同时,《新修本草》由日本遣唐使将该书带回国后,在日本亦流传甚广。二、《新修本草》唐写本介绍“写本”是相对于"刻本”而言的。唐代以前,书籍流传都靠于写传抄,无所谓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唐代以后,刻本渐行,至宋代而盛。但唐、宋时期手写传抄的书籍,仍称为写本。唐人手写的本子就叫做“唐写本"。现存于【11【脚】界敬等攒,尚忐的辑校.新修本草(辑爱本第一二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i)」版社.2005.我国•早的药典(M!•第785页世的《新修本草》唐写本共有六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个人藏本和敦煌写本。个人藏本:(-)傅云龙藏《新修木草》(以下简称“傅本”).清末官员傅云龙于1889年在日本购得
7《新修本草》天平年间传抄本十一卷,包括卷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并进行了影刻,载入《餐喜庐丛书》。1932年范行准发现傅氏藏书中载有《新修本草》内容,即撰文介绍,随即引起国人注意。1955年上海群联出版社以《新修本草》一名影印此书,分为上下两册装订。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以群联版影印,合订为一册。直到现在国内流行的本子仍为该本。心1(二)罗振玉藏《新修本草》(以下简称“罗本”)o1901年清末学者罗振玉于日本购得森立之藏《新修本革》唐写本卷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等共十卷。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此书。oo3(三)日本武田氏影印仁和寺本(以下简称“武本”).日本京都仁和寺旧藏古抄本部分转入国药商武田长兵卫的杏雨书屋,其制药部内“本草图书刊行行会"于1936、1937年两次影印,加上尾张德川黎明会所藏卷,合成一部,包括四、五、十二、十五、十七、十九在内共六卷。H3以上三写本虽经不同抄手辗转传抄,但其所据底本相同。虽有小别,但大体上可以真实地反映唐代语言面貌。敦煌写本:(一)编号为“S.4534”现藏于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中的《新修本草》残卷。该卷是斯坦因于1906年从中国带走的。该残卷有两个部分,一为《新修本草》卷十八菜部下品部分内容和卷十九米部目录及第一种药物''胡麻"的部分内容;另一为《新修本草》卷十七部分内容。对比其内容,和傅本文旬相同,书写形式相异。(-)编号为“E3714”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中敦煌残卷。1907年,该卷被伯希和从中国带走。该卷子为现存《新修本草》最长的卷子。卷子正面记载《新修本草》卷十三中的十种药物,背面有“乾封二年至总章二年,伊西等州驿牒"等字。乾封二年即为公元667年,总章二年为669年,该卷完成距离《新修本草》12]【唐】•敬等撰.尚志物辑校.斯修奉草收,.令肥,次・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本流传《新修本草》tfil归中围概况.第81I贞K3]tai力、ft等尚志的辑校.新修本草6晶版).合肥:安敏科学技术出版什.2005.II本流传《新怪’归中国概况,第811页[4]【帛:]二敬号携.尚志铭魅校,新修人,.言肥:公徵、/及木出版a.2005.|.Jt.卜心H打中国概况,第8I2页成书(659年)仅有8年时间,比日本抄本的底木天平本(731年)要早六十年年,凶此该卷了也是《新修本草》现存最占的卷子。(三)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出土《新修本草》残片。该残片内容是《新修本草》卷一残存的序文。序文仅三十三行,可辨认出为《新修本草》序文内容。以上《新修本草》唐代六个写本,虽抄写年代、所据底本不尽相同,但都保存了唐代的语言材料,对于唐写本研究、古医籍的校勘和医药学词汇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较之其他诸本,傅本对《新修本草》内容的保留更为全面,所以本论文以其为研究语料,对其中的词汇进行研究,并比较诸本,进行校勘。三、唐写本《新修本草》行文体例
8古医籍在流程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书写特点和行文规律,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对古医籍的整理,对词义的释读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正如训诂学家郭芹纳先生所指出的:“搞清楚一部书的体制和通例,对人们阅读全书有重要的引导、启发作用,对阅读古书、训释词义具有重要作用。”啼1隋唐医书中,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全面的叙述体例,大至结构,小至具体段落、语句,何者叙述在先,何者叙述在后,都有大致的规定,为大家遵守,如本草文献,先后顺序多为“药名+性味+主治+别名+注意事项"阳1。唐写本《新修本草》是唐人在南北朝《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增修的,所以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固定叙述体例,采用固定的旬式以及整齐的句法,套用类似的句子结构“日1。“句式的固定性和相似性对于确定有些疑难的句义是有帮助的随1同时,这种固定的句式和行文体例对于写本的校勘也有帮助。正因为这种体例对研究是有帮助的,所以在对唐写本《新修本草》进行词汇研究和校勘之前,有必要先分析其行文体例。摘录一段最为典型的以便于说明,卷十七“蒲陶”条:蒲陶,味甘,平,无毒。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人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附:魏国使人多赍来,状如五味子,而由美。作酒。云:用其藤汁,殊美好。北国人多肥健耐寒,盖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橘之变于河北矣。人说即是此间婴奥,恐如彼之枳类橘耶?[5)郭芹纳.训诂学.北京।高等教育)n版社,2008.第24—25页【6】陈增岳。他JI}f医用占幕语言研究,广州:广尔科技f{(版社.2Q。6.第198页(71陈地岳,的店医用占第酒吉研究.,••州:广东科技…版什.2006,第198页[8]舂考:陈培岳,府唐医用占籍港音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小板社,2006,第199页
9谨案:婴奥与蒲陶相似,然婴奥是千岁果,蒲陶作酒法,总收取子汁酿之自成酒。婴奥,山蒲陶并堪为酒。陶景言,用藤汁为酒,谬矣。《新修本草》全书八百多条药物,在书写形式上,该书有一定的体例。每种药物的正文,都以大号字体单行书写,每种药物的小注,用小号字体双行书写。小注有两种,一种是引自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的注文,另一种是《新修木草》编修时所加的注文。《新修本草》所增加的注文,均用“谨案”标识。正文。每一条都先列出药名,随后是药味。接着说明的是药性和毒性;其次就是药物的主治功能,在上面一条中也就是“主筋骨湿痹,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人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最后是药物的产地;此外,部分药物还会列出其采摘时间,如“十一月取”、"采无时”等。引自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的注文,在“蒲陶''条体现在第二段。主要内容涉及到该条药物在民间的用法、其形状、用量、相克药物、不适症状、注意事项等等。每条药物都有由''谨案”开头的唐人对药物的注释说明。“谨案”后主要是唐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阐释和陶氏注解部分的点评和增改。唐人新加进书中的药物则无该部分内容。见图一。在唐写本《新修本草》中,行文体例是有如上规律可循的。益气倍力,强志,舶筏专扛魏荡修东西是很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它可以直接指导对该书的整理实践秘彘!遍理和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错误,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阳1列出这些行文体例,目的是为阅读和整理《新修本草》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二节唐写本《新修本草》研究现状唐写本《新修本草》无论是对医学,还是对语言文字学、文献学,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近些年来对唐写本《新修本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药学、植物学以及对该书的辑复、校录方面,同时还有少量词汇研究和校勘。总体来说,目前语言学界对于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的关注尚处于初步阶段,在校勘上的研究成果也远远不够丰富,但是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无疑为唐写本《新修本草》的研究提供了多种角度和参考价值。一、医药学和植物学的研究唐写本《新修本草》首先是一部本草类药书,从被发现以来,一直是医学界、植物学界研究的热点。n阳已有研究成果中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医药学或者植物学。
10该类研究主要是从医药学或植物学角度出发,引用唐写本《新修本草》作为依据,来考察某种药物的医学效用、品种类别等。如:唐德才先生的《(新修本草)“荚遽”考》一文,就是从文献角度,考察《新修本草》所载“荚莲”的品种。杨扶德先生的《敦煌遗书(新修本草)残卷原植物考订》对《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中收录的30种药物原植物进行了考订。此类研究特点为:选取一种《新修本草》中的药物,考证其在本草文献中的流传,以及其主要功能。此类成果还有罗桂环先生的《苍耳开发利用史及其它》、何希荣先生的《古本草马先蒿基原小考》、翟德银先生的《山茱萸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概况》、祝之友先生的《荚蓬的临床应用与本草学研究》等大量文章。祁振声、纪惠芳的《发掘传统中药,延续中华文脉》一文谈到了唐写本《新修本草》对医药学研究的价值。尽管目前对唐写本《新修本草》的医药学、植物学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研究思路和方法都相对单一,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成系统,未能充分发挥该书的作用。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该书的价值定会得到更多得挖掘和体现。二、文献整理及文献价值的评定《新修本草》唐写本和敦煌残卷属于学界极为可贵的研究资料,随着这些资料面世,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对这些语料进行整理,并对其价值给以关注。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新修本草》的辑复,对《新修本草》的校录,对《新修本草》价值的评定,对《新修本草》成书及流传情况的考察。其中以辑复工作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一)对《新修本草》的辑复自从北宋元佑年间佚失后,《新修本草》便只散见于诸本草著作中。因其在医药学上地位重要,且对植物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有重要价值,近代不断有学者对《新修本草》进行整理,希望还其本来面目。这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尚志钧先生,日本的小岛宅素,中尾万三,冈西为人等诸位学者。…1当代本草文献专家尚志钧先生于1981年公开刊行的《新修本草》辑复本影[10】张星虞.先叁两汉害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蜀们社.2000.第I9页ci】力r复1和h西为人辑复本分别简称为“尚物和“冈西本”.响很大,该书收药八百五十三种,资料丰富详备,远胜于其他各本。尚志钧先生花费十年之久完成了对《新修本草》辑复的初稿,又花费十年之久进行充实,其完成的《新修本草》辑更本共援引校勘文献四十四种,做校记六千三百一十九条,尽可能多地收罗相关资料,凡是有异议之处,尚志钧先生均列于正文之后。该辑复本“填补了我国本草经典空白之一角,,n副,被誉为“本草研究的一大贡献“口副。国外《新修本草》的复原工作主要在日本。日本多位学者利用社会上保留的《新修本草》若干写本,进行复原工作。因日本时古籍的保存和研究较为重视,且所据资料较之中国更为丰富,所以日本学人对《新修本草》的辑复工作显得更为系统,成
11果更为显著。日本学界先后有小岛宝素、中尾万三等致力辑复,但均未果;冈西为人承接前人研究,重辑新修本草,终于1941年完成,为《新修本草》辑复工作写下重要一笔。小岛宝素于1796年完成的《新修本草》复原本共有十卷,分别为一、二、三、六、七、八、九、十、十一、十六卷。现存仅三卷。小岛宝素的复原工作对《新修本草》一书辑复具有极大意义。他计划对该书进行考异,却不幸于1848年离世。中尾万三秉着“校订仁和寺本之伪脱,并辑录其已散失之旧文,而拟将新修本草二十卷之全貌复原之显庆时代之旧观”的极大决心复原《新修本草》,惋惜的是他于1936年辞世,其工作未能完成。n钉冈西为人继承前人研究,潜心研读资料,花费卜八个月,终于1941年8月完成对《新修本草》的修复,其辑复本共载药八百五十种,仿原书朱墨体例,考校精当。在行文款式方面,完全遵照古人书写格式;对于由避讳而改写的字形,未加修改,以求尽可能客观地反映该书原貌。冈西本是对其之前的日本学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其学术成就引人瞩目。尚本和冈西本各有特色,被学界赞为“珠联嬖合,相得益彰“n副。以上各家辑复均有可取之处,但因该书内容过于庞杂、流传年代久远、抄本较多,各辑复本都不可避免地出现纸漏,所以《新修本草》的辑复仍有待完善。此外,相关的论文中也有和唐写本《新修本草》辑复情况有关的内容。张如青先生的《论古医籍辑佚》(续)中略论唐写本《新修本草》辑复概况、方法和[]2][3】苏敏等携,尚志i■'.'J1E..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新修本草》in..:■评价,第838.839KK13]陶同水,倪解根等片.尚忐的敕授本草文献助,」,.学学报,22<2).200X'I:一1I4】冈I・q为人,受辑新♦本草.台湾中困医杓研究所.1964.《新修本聚》关「史原新修术草之与察.三一【15】【牌】办敬专撰,尚志的处技,新修八岸T"线人第版―合肥:安微科学技术出总社,2005,《新修,、-评价.第838—839页步骤。谢宗方先生在《本草文献整理研究二十年》中概说了唐写本《新修本草》的相关辑复情况。(二)对《新修本草》的校录前贤时人已经注意到《新修本草》的诸多写本及其整理情况,于是著文,或进行校录,或列举其相关研究资料。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远不如辑复工作系统,但却为对后来的研究指引了方向。主要成果有:古文献学家王重民先生的《敦煌古籍叙录》(1958年)一书中有对敦煌卷子P.3714卷子和S.4534卷子的辑录。医史文献专家马继兴先生的《敦煌古医籍考释》(1988年)一书中概括了敦煌出土《新修本草》卷子的情况,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校录。学者们已经注意到诸多异文的存在,但是直至现在仍无对该书的系统校勘。本文将对该书的校勘作为研究内容之一,校勘过程中,选用影响最大的尚本和冈西本,参照傅本,加以校对。(三)对唐写本《新修本草》价值的评定
12部分研究成果综述性地介绍《新修本草》敦煌卷子的学术价值。该类研究主要集中于敦煌卷子。王凤兰先生在其文《敦煌医学资料研究概况》中介绍了敦煌四种《新修本草》卷子的研究价值,此类研究成果还有丛春雨先生的《谈敦煌占医籍的学术成就和文献价值》、《敦煌中医药学的内涵及其学术价值》等文章。李江先生的文章《敦煌遗书中存有异常丰富的古代医学史料》概说了《新修本草》残卷的史料价值。陈湘萍先生的《敦煌残卷(新修本草)文献学考察》一文则从文献学角度考察了敦煌残卷的价值。虞舜、王家葵先生合著的《论两种朱墨分书本草残卷的文献学价值》一文则从体例、文字角度入手,探讨了敦煌残卷中《新修本草》因编写凡例不同而在辑复中的不同价值。张如青先生《论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一文列举例了•以证明《新修本草》敦煌残卷对校勘古医籍的重要价值。以上关于文献价值的研究对唐写本《新修本草》的深入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正是前代学者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辛苦研究才使得唐写本《新修本草》的学术价值得以被发现、被重视,使得今日的研究得以继续。(四)对《新修本草》成书及流传情况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部分集中于成书情况,包括编纂者、所据底本、体例等方面,正是此类研究使得我们对《新修本草》的各方面情况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已有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是集中于该书的纂写人员及所据底本。相关成果有:南京中医药大学虞舜先生的文章《(新修本草)编撰者初考》、《嘉佑本草》增弓I的“唐本”考察、《(新修本草)所据(本草经集注)底本的有关问题》、《(新修本草)体例的研究》;王家葵,张瑞贤等的文章《(新修本草)纂修人员考》。另外有部分研究集中在《新修本草》的流传方面。马继兴先生的《口本古旧遗址中发现的零残中医古文献概括》一文中概说了《新修本草》唐写本在日本的保存及其流传情况。沈汉镭先生的《中国木草东传日本大事记》一文概说了《新修本草》从中国传到日本及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三、词汇研究至今语言学界尚未给唐写本《新修本草》以足够的重视,更未出现对该书进行专f-j诟一j汇研究的相关成果,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个别字词的训诂。江泳先生的《(医古文•新修本草序)中若干注释与译文之商榷》一文通过多种文献互证释义的方法,对数组词的释义加以更正。罗根海先生和刘娟先生分别指出《新修本草•序》中一一则释义不当,见于《医古文求疵四则》和《六版(医古文)注释求疵》。赵红君先生的《本草名物训沾探究》从训诂学角度探究了《新修本草》中“五味子”的得名缘由。朱文惠和沈兰心先生合著的《张仲景古方称量考》涉及到《新修本草》中称量单位的考释。张瑞贤,张慕群等先生合著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药物计量单位的争议问题》考察了《新修本草》中的各种“秤”的用法。严振海先生的《古医籍避讳字浅说》一文涉及到《新修本草》中的避讳字的使用。
13以往的研究成果大都固于个别词语的训诂,未将唐写本《新修本草》放在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位置上加以考虑。唐写本《新修本草》作为医药学文献,”不仅有专业的医药用语,同时也有普通的日常用语,语言的共同性是无法分割的“n弓因此有必要从汉语史角度看问题,将该书中的语言文字当作研究语料,来进行语言学上的处理,避免主观臆测的做法。第三节研究意义和方法一、研究意义古医药文献是古汉语文献的重要内容。“据估算,中医文献总数约8000至[16]陈增岳.韩唐保用古短语汇研究.r\ff1:'爪匕1i版*•20。6.第123页10000种,约占全部汉语古文献的卜分之一。”n71可据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对古医籍的语言文字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宋代起就不断有人对医药著作进行语言文字的研究,至今千余年还未形成系统。已有的对古医籍的语言词汇研究主要集注于少数的医学经典,诸如《黄帝内经•灵枢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而对其他的大量的医学著作则无人问津。对有限的儿本经典的研究也只是零散的,既无对古医籍词汇系统的规范整理,也无词汇和文字规律的总结,更谈不上理论上的论述和指导。唐写本《新修本草》是在南北朝陶弘景所著药书《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增修的,其中的语言面貌可以反映南北朝到唐代初年的用语变化。该书中既有专业的医药学词汇,也有汉语系统中最为基础的日常用语。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人对这一语料进行系统深入的词汇研究。诚如医古文专家沈潮农先生所指出的:“事实上,对古人的医用语言研究还未达到建立行业语理论框架的程度”。㈣“医籍应该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文献材料,这是毋庸置疑的。"n们唐写本《新修本草》作为唐代医药文献,其记录的内容,既不同于先秦两汉的药学著作,又有别于宋以后的医籍,有着承前启后的特点,该书中的日常用语和医学用语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对汉语史词汇研究有参考价值。此外,对唐写本《新修本草》及其辑复本进行校勘,“可校正因屡经传抄而造成的错简、讹字、脱文、衍文、倒文等多种错误,避免杆格难明腌们唐写本《新修本草》中的日常用语和医学用语对同时代写本的研究、汉语史的研究、古医籍的整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有益于其他写本的研究“汉语史的研究价值,往往首先取决于材料的价值,进行汉语史研究,应该选定能客观地反映所研究时代的语言面貌的文献材料来作为研究材料,只有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科学性。”哈妇日本汉学家太田辰夫曾在其著作《中国语历史文法》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所谓“同时资料”,指的是某种资料的内容和它的外形(文字)是同一时期产生的。甲骨、金石、木简等,还有作者的手稿是这一类。……所谓"后时资料”,基本上是指资料外形的产生比内容的产生晚的那些东西,即经过转写转刊的那些资
14t1tIitate.'iifci'.aiii-zwK..it*:zoo7.鬟1第118]沈湖农•中快古鲜用、研究,北京:学苑…版().20Q7.第II页[191张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蜀f5社t2000.第8页(20]我片纳.训讪学,北京:商等教育用版社,2008.第27页[21]张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蜀竹社,2000。第12页料,它们特别成为语言研究的障碍。根据常识来说,应该是以同时资料为基本资料,以后时资料为旁证,但没有同时资料的时代就只有根据例子的多寡和其前后时代的状况如何来推测,这样还得出不明确的结论。睥1唐写本《新修本草》作为宝贵的“同时资料”,其内容改动较之传世文献要少,更为真实可靠。对唐写本《新修本草》的研究可为其他写本的研究提供借鉴,引起人们对“I一时资料"的重视,尽量搜集利用出土或者写本等“同时资料”来作为研究资料,以使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哈31(二)有益于古医籍的整理唐写本《新修本草》屡经辗转,历经多位抄书手,造成字体的书写迥异;且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致使其保存并不完整,多处字迹漫潮不清或者脱落,影响写本的研读和利用。在对唐写本《新修本草》进行研究时,涉及到词汇、行文体例、版本流传等校勘内容;同时也要求研究者精通中医学、文献学和文字学等相关领域以便对该书中的日常用语、医学用语、医书叙述体例以及用字讹误进行探讨。由于“医药书籍中汉语医学用语有许多共性,可以互相参考,也有,。些规律可供遵循”哈们,对唐写本《新修本草》进行研究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及校勘经验对于其他大量尚未引起研究者重视的古医籍的整理和进一步研究亦有借鉴作用。(三)有益于汉语史的研究《新修本草》作为一本用中国古代全民通用的语言写成的医药著作,除了使用大量的专业医药词汇之外,还保留了当时的日常用语,这些用语对于研究汉语通用词汇,考查当时的词汇系统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进而对全面描写汉语史的面貌具有一定的意义。对唐写本《新修本草》的进行词汇研究,其意义诚如张显成先生所言:“无论是对于汉语词汇、历史词汇学的研究,还是对于汉语语文辞书的编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无论是对于汉语词汇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探索,还是对于具体词语语义的解读,无论是对于辞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还是对于辞书词目的建立和词义的训释,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乜朝[22][n]太山展夫著蒋绍太、稔目华详.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381—3[231P长显成.先紫眄汉医学什j沿研究.成都:巴蜀15社.200。.第I6页[24]陈增希.府J.flK用古储语甘研究.J“州I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第54页f25】张显龙,先秦婀汉医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蜀牡社.2000,第222页二、研究方法本文将要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二重证据法,训诂学及校勘学相关方法。(一)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正式提出“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以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15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嘶1进行词汇研究,除固有的传世文献外,还可以将目光转向出土实物。前文提到的《新修本草》唐写本,其中傅本、罗本、武本为“纸上遗文”,藏于英国和法国的敦煌残卷为“取之地下之实物”,符合二重证据法对语料的要求,可以将其互为参照,对比研究。(二)词汇释义中用到了训诂学中的引据法、归纳法、审文例等方法。引据法指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及古书的注释,找出词的确切解释。归纳法为通过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等办法以求得确切的词义。乜”审文例指的是通过对连文、对文、俪偶、上下文、整部书的用词的分析来推断出词义。啪1(三)校勘过程中,用到了校勘学的四种校法:对校法,本校发,他校法,理校法。对校法为: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着,可以同时之书校之。理校法为: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81即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校勘,运用分析、模拟、综合等手段,在校出异文时据理判定是非,在无本可据时据理推断文献中的错误并寻求正确的结论。啪1[26]E因维:占史新证一工目维最后的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川版社,1994.第2—3京27]都在断训讷学.北京:巾乍15同。2008.第54页【28】郭往贻,训诘学.北京:中华传词.2008.第63页[2911(4:Ml.元典康位点释例.北京:中华fS局.2004.第I29—133虹【30〕沈湖农,校勘办法的新认识.南京中区图人学(社会科学版)2n09i|.910(3).Bl49.156页第二章唐写本《新修本草》日常用语释证第一节概况唐写本《新修本草》是唐代文献,该书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唐代词汇的面貌。唐写本《新修木草》在论述药理、药效、药用的同时,不能不涉及到老百姓如何使用的,药物得名缘南以及生长环境、采摘时限等方面内容,这就必然要用到一些H常用语,而这些R
16常用语在一般的文史语料中出现得不够频繁,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对唐写本《新修本草》的词汇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对魏晋到唐代的日常用语有更清楚的了解,而且还可以补充已有的关于汉语词汇的研究,使得汉语词汇系统研究更为全面。唐写本《新修本草》的完成,“一方面要使用日常用语,另一方面又要使用大量的医学用语。医学用语与日常用语的界线,有时很难划定,因为二者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范围有交叉口要把医书的用语截然分成日常用语和医学用语,其实是很困难的。因此这里所说的日常用语,只能是相对而言的,为了分析方便,划出一些词语,在一般文献中使用较多的作为日常词语。“啪1唐写本《新修本草》中的日常用语十分丰富,为便于研究,我们将这些词汇分为两部分:新词新义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新词新义。“所谓新词、新义,本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本文中所谓的新词及新义指那些早于目前通常认定的出现年代的词语及词义。"D33唐写本《新修本草》中的日常用语虽不如医学用语丰富,但是因为该书内容的特殊性,所以有部分日常用语在一般文史语料中使用不够频繁,尚未引起研究者们注意。即使有若干收录在《汉语大词典》中已有释义的词语,也存在释义不确切的问题。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唐写本《新修本草》中的新词新义为数不少。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唐写本《新修本草》中还有部分词语同时具有日常用语和医学用语两种语义,“这些词语字面看起来很平常,论其语义就是与一般意思不同,可谓词形平常而义有别。这可能由于医学用语借用了FI常用语,或者医学用语和日常用语共用一个语义形式而其实各有来源。”b笆研究过程中将这些词语作为为日常用语的特殊部分处理。【31】张必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蜀件社.2000.第10页[32]陈增岳.隋稗国用占第语百研究,广州।广尔科技…版社.2006.第106-107页[33]新志题.《人滕求法巡礼行记》I可汇研究.北京:中同)I:会科学》((版社.2000.第91页[341陈增岳,隋腐医用占籍语占研究.广州:广东科技…版社,2006,第109贞唐写本《新修本草》作为医用古籍,对古汉语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拓宽汉语史的研究领域,丰富古汉语研究的层次性,研究其中的日常用语的使用情况,也可以为汉语史的断代研究提供新鲜的语料”[35J。对新词新义的研究,将参考《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从未收录、释义不全面、释义不确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对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将集中于词义考释。对唐写木《新修本草》中这些日常词语进行研究,“可以订补一些词语的传统训释,可以增补词语和词义"口弓I。第二节新词新义释证唐写本《新修本草》中,有一些还未曾考释出的FI常用语,“增补出这些词语和义项,自然可以为丰富汉语的词汇添一点砖瓦,为辞书编纂提供一点参考资料,也对古医籍的整理和汉语史词汇研究提供一点参考''87J。
17一、新词释证以下词语在唐写本《新修本尊》中使用普遍,但是在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语文工具书一《汉语大词典》中,尚未加以收录,所以有必要对这些词语进行释义。为了便于比照,本文中的所谓新词、新义以早于《汉语大词典》中的始见用例为标准。卜面所举例词,均按音序排列。【肥地】肥沃的土地。卷十八"葭"条:此物叶似养麦,肥地亦能蔓生。南朝萧子显《南齐书》卷五九:“肥地则有雀鼠同穴,生黄紫花;瘦地辄有郸气,使人断气,牛马得之,疲汗不能行。”“肥地”和“瘦地”对举,指土地肥沃。唐佚名《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七:“男儿不学读诗书,恰似园中肥地草。”男儿如果不学诗书,就好像是让肥沃的土地上长了草了可惜。宋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上::“竹殊易种,但得肥地,尽去瓦砾荆棘,深根频以水沃,取粪壤更壅培,无不可活。”此例中"肥地”当为“土地肥沃,适宜植物生长"。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卷上:“宜上旬种杏花,盛桑根赤夏至后二十日皆可种。肥地则宜疏,瘦地则宜密。”“肥地”和“瘦地”互文对举,当指土地肥沃。清靳辅《文襄奏疏》卷七:“访之苏松嘉湖之民,知壮夫一丁止可种稻田十二三亩,其岁收粒米,肥地不过三十余石,瘠地亦可得二十石。”此处“肥地”和“瘠地”对应,【35】参考;陈增用,隋唐怪用A珞语言研究,,“娟t广东科技出版ft.2006.前三[36]参考,张蚱成.先秦曲汉医学用沿研究.成都:巴/柏社,2000.内容提要【37】参考1张显成,光象两汉俣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蜀持社.2000.第167贞.第223页指沃土。【肥滑】植物汁多滑溜。肥:汁液多。滑:柔滑光溜。该词用指植物水分多。卷十九“青蓑"条:胡麻叶甚肥滑,亦可以沐头,但不知云何服之.西晋陆矶《陆氏诗疏广要》卷上之上:“猪兔与丝藤并一种,以春夏细长肥滑为丝藤,至冬短为猪茄,亦呼龟藤。''北魏贾思健《齐民要术》卷八:“丝藤既死,上有根芨,形似珊瑚,一寸许肥滑处任用;深取即苦涩。”“肥滑"和"苦涩”对举,当指植物滑溜美味。唐白居易《烹葵》诗:“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滑且肥''及"肥滑”的活用。元李衍《竹谱》卷二:“节大而枯瘦,嫩枝则和柔而婉顺;节小而肥滑,叶多则枝覆,叶少则枝昂,风枝雨枝触类而长,亦在临时转变,不可拘于一律也。”“肥滑,,与“枯瘦,,对比,可知意为“多汁滑腻”。【肥悦】人丰满且有光泽,肥白、悦泽、丰满。卷四“理石刀条:汉中人取酒漫服大癖,令人肥悦.战国庄周《庄子》卷七下:
18“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唐人疏:姓孟,字百里奚,秦之贤人也。本是虞人,虞被(秦)【晋】亡,遂入秦国。初未遭用,贫贱饭牛。安于饭牛,身甚肥悦,忘于富贵,故爵禄不入于心。接穆公知其贤,委以国事,都不猜疑,故云忘其贱矣。”百里奚随遇而安,虽然不得志,亦心宽体胖。唐道1廿《法苑珠林》卷七十六:“时有一人姓张名奴,不知何许人,不甚见食而常自肥悦。''张奴虽不经常吃饭,但却丰满润泽。唐佚名《敦煌变文集新书》卷/k:“董黯,字孝理,会越州勾章人也。少失其父,独养老母恭甚敬,每得甘果美味,驰走献母,母常肥悦。”董氏孝顺母亲,得到美味即刻献给母亲,母亲丰满光润。【高气】人有精神,有抱负。卷十八掰苦菜〃条:耐饥寒、高气,不老.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五七:“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吴书》注目:翻少好学,有高气。年十二,客有候其兄者。不过翻,翻追与书日:,41-N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过而不存,不亦宜乎。’客得书奇之,由是见称。“虞翻少年的时候就很有志气。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九十八:“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卷一百:“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李逵、孔融年少志高。北齐魏收《魏书》卷十五:“第三子少有高气,年十五便请率骑征讨。“第三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很有抱负。北宋苏辙<<-di史》卷十四:“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临淄一带的人很有抱负。【黑皮干】皮肤上的黑斑、黑痣。卷十九“大豆一条:胃气结积,益气,止毒,去黑皮于,润泽皮毛.皮干:面色枯焦黝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皮部》:“皮于,面黑气也。“桂馥义证引《通俗文》:'‘面薰黑日皮干。'‘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六:“又疗人面无光润、黑废于及皱,常傅面脂。黑皮千"和"无光润"、"皱’'等并列,可知当为皮肤上的黑斑。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三十九:“面黑鼾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肝。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藏,或膜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肝。“人的皮肤受邪或者气血不调容易导致皮肤出现黑痣。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H^一:“桃花丸,治面黑废千,令人洁白光悦。”桃花可以用来治疗皮肤上的黑痣。【结缚】结成团,无法解开。卷十五“白鸭力条:白鸭屎,名鸭通,主杀石药毒,解结缚、蓄热.战国庄周《庄子》卷三上:“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疏日:处顺忘时,萧然无系,古昔至人,渭为县解。若夫当生虑死,而以憎恶存怀者,既内心不能自解,故为外物结缚之也。”一个人的内心纠结,当为有外物的困扰。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七十二:“
19皆因临产在地稍久,冷气侵逼,或以凉水参汤洗儿,或断脐带短而又结缚,不系为寒气所伤,如此宜以白芍药汤及冲和饮,加盐炒茴香莱萸水姜煎服,并乳母同服。”该药方可以用来治疗婴儿由脐带结缚等问题。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六:藤本亦可移植盆中,结缚成盖。其子红甚柔,挂累累甚可人目。【绝筋】【破骨】绝筋:韧带断裂;破骨,也叫折骨:骨头受伤;均指指人受重伤。唐以后多用来喻指重任。卷四“雄黄刀条:主寒热,鼠屡,恶疮……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东汉班固《汉书》卷七零:“汤尚4wi1L.,虽复破绝筋骨,暴露形骸,犹复制于唇舌,为嫉妒之臣所系虏耳。此臣所以为国家尤戚戚也。“书奏,天子还汤,卒于长安。"“破绝筋骨"即为“绝筋破骨唐李延寿《北史》卷六五:“(田弘)每临阵,推锋直前,身被一百余箭,破骨者九,马被十稍。”田弘上战场身受重伤,骨头折断的有九处。唐长孙无忌《唐律疏义》卷第二十一;“诸斗殴人,折齿,毁缺耳鼻,眇一目及折手足指。若破骨及汤火伤人者,徒一年;折二齿、二指以上及髡发者,徒一年半。”唐律规定有斗殴致断骨的要判处一年徒刑。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丈夫妇人伤中脉绝筋,急痛咳逆,以酒和服(鹿头肉),肾平。”鹿头肉可以用来治疗筋骨断伤。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二上:“人一谈一笑称旨,往往赐束帛万钱锦袍银带。彼战士见之能不绝望?日我曹冒白刃绝筋折骨,曾不如一谈一笑之功乎。”大臣说:自己为了国家冒着生命危险,但是却不如人家的谈笑更有功劳。清马骗《绎史》卷一百四十三上:“夫骥一E1而千里,弩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即使折骨绝筋,也不一定可以赶得上。清佚名《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五:“不意诸臣竞用部院职衔授臣经略,处臣以非分之荣,加臣以绝筋之任,臣实不堪比,欲具辞而相知。'‘此处"绝筋之任”指即为重要的任务。【酸痛】即酸痛。痛:酸痛;头痛。亦泛指疼痛。酸痛即指身体酸痛。卷四矗慈石"条:慈石,味辛,成,寒,无毒.主周痹风湿,支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痛,除大热烦满及耳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十九:“寒热酸瘠痛,四肢不举,腋下肿,马刀痿喉痹,髀膝胫骨摇,酸痹不仁,阳辅主之。'‘四肢不举,可知身体酸痛。清方以智《通雅》卷卜八:“酸疳,犹酸削也。胫酸骨酸也。周官春时有痛首疾。《管子》曰:其泉白青,其人终无痛醒。《说文》日:酸痛,头痛。郑玄曰:酸削也,削亦酸痛。”可知“酸痛”指头痛。【咸卤】水、土盐分多而成盐碱,不适宜饮用或者耕作。卷四“凝水石'’条:此处地皆咸卤,故云盐精而亦似朴消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二:“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
20下里,以河为境,地固泽成卤不生五谷(集解瓒日:其地多水泽又有卤)。”“咸卤”为地多水泽又有卤。西汉桓宽《盐铁论》卷第四:“先帝举汤、武之师,定三垂之难,•面而制敌,匈奴遁逃,因河、山以为防,故去砂石成卤不食之地,故割斗辟之县,弃造阳之地以与胡,省曲塞,据河险,守要害,以宽徭役,保士民。''大夫进谏:除去土地中的砂石、盐分,有利于老百姓耕种。唐佚名《隋书》卷二十九:“其邑居道路,山河沟浪,沙磺成卤,丘陵阡陌,皆不预焉。一,沙磺”和“咸卤”同意并举,意义相近,均指土地质量不好。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九:“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且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为迁徙计。“水中多盐分,与人不宜。【辛美】味道非常可口。卷十九“酱刀条:又有榆人酱,亦辛美,利大小便.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七:“木兰,[正义】曰:三国张揖《广雅》云:‘似桂,皮辛可食,叶冬夏常似冬,其实如小甘,辛美,南人以为梅也。’麋离朱杨,徐广曰:,孽,音扶戾反。’驷案:郭璞曰:,木兰,树,皮辛香可食。“辛美",即“辛香”,即味美可口。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二十七:“白芥,味辛,温,无毒。主冷气,色白,甚辛美。(陈藏器云:白芥,生太原,如芥而叶白,为茹,食之甚美。)““辛美"即"食之甚美”,意指味美可口。元佚名《农桑辑要》卷六:“《务本新书》:榆叶,曝干,捣罗为末,盐水调匀,日中炙曝,天寒于火上熬过拌菜,食之味颇辛美。辛美"即为味美。【作帖】书法或者是写文书。卷四”银屑刀条:高丽作帖者云,非银钾所出,然色青不如虢州者,又有黄银。南宋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卷五十一:“每见其作帖词翰如流,伸纸几上与客笑语,而记已成诵之辄成文。虽日作百笺,无一语相犯。”写文书的时候文思泉涌。宋欧阳修《文忠集》卷四十八:“每作帖初,尚矜持,后必坦率,惟写佛经专用楷法。”刚开始书写的时候有点矜持。南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五:“右兴隆相国太师,越国史忠定王浩,字直翁,早作帖真迹一卷,三代而下帝王之学不讲久矣。“王浩早年的时候留下一幅真迹。明佚名《江西通志》卷六十九:“临终操笔作帖,命子谋埠,以白幢、鹤蹩、敛槽侧,并镌勒铭识,弟子私谥曰清敏先生。''"临终操笔作贴”指临终提笔留下文书。二、新义释证唐写本《新修本草》中的部分日常用语,学者对其已经有解释,收录在《汉语大词典》中,但是,从更全面的语料分析来看,已有的部分释义有不尽妥当之处。对这些词语的释义进行订补,有助于汉语史词汇研究,有助于辞书词典的修补工作,对于古籍校勘亦具有意义。以下词汇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但是释义不够全面。以下新增加的义项可以作为新义看待;
21或者由于所见例证有限或者考究失当,造成部分词语释义不确。【和润】颜色、气味等等细腻、润滑、自然、和谐。卷十九“饴糖”条:糖当以和润为优,酒以薰乱为劣.《汉语大词典》释“和润”:(时气)调和滋润;或指声音和谐圆润,释义不够全面。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九十四:“用雄猪肚、宣连、判细末争润,纳肚中线缝,放五升粳米匕蒸至烂。将猪肚和宣莲磨成细腻润滑的粉末。清蒋骥《传神秘要》:各种颜色层层烘染,画完后颜色自然和润。“此处''和润"指和谐自然。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二:“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和,气在用头动转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则F,分明知去知来。”此处“和润”指气息和谐。“和润”也用于指人气质温润。南朝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四:“杲之风范争润,善音吐。世祖令对虏使,兼侍中。“杲之气度和煦温润。明唐顺之《稗编》卷六十六:“神清而和润明彻者,富贵之相也。”“和润”指人气质温润。【俊美】事物精致美好。唐写本《新修本草》卷十八“葫刀条:此物煮为羹腥,极俊美.此处,,俊美,,当为事物美好之意,《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容貌、体态漂亮,不够全面。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卷下:“切忌语涩句生硬而平仄不好,语粗S。msi贰.tt..美之言。”“俊美''和“细腻”同意并举,指语言形式和内容恰好。清佚名《全唐诗》第八八三卷:“俊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情来不可极,口暮水流清。”“俊美”和“萧条”对举,指事物精致美好。清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卷二十二:“久客无人问所须,小窗翻得遂痴愚。黄昏以后酒三盏,白E1之间饭两盂,谷雨笋茶俱俊美,条风杞菊竞甘腴,先贤可谓长贫贱,况是平生山泽腥。”此处指一切都适宜美好。【美志】精神气度佳,又作''美志气"、"美志性”、"美志行”,"美志''当为缩略。卷二十“樱桃打条:樱桃味甘平无毒.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汉语大词典》释“美志”为"美好的志向“,该释义不全面。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樱桃,味甘,平潘,调中,益气,可多食,令人好颜色,美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第八十六:“《吴氏本草》樱桃,一名朱茱,一名麦英,甘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樱桃可使精神气度更好。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霸少立高节,光武时,连征不仕。霸已见《逸人传》。妻亦美志行。“王霸的妻子言行举止都值得称赞。明朱楠《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七:“樱桃,味甘,平潘,调中,益气,可多食,令人好颜色美志性。”此处"美志性''同前两条“美志气”、“美志性”义同。【熏灼】此处“熏灼”当为味道很难闻,让人受不了。其意为气味过重,影响到人,
22气味或好或坏,又作“薰灼卷十八“韭刀条:但此菜殊辛臭,虽煮食.之便出犹奇熏灼,不知葱甦熟即元气,最是养性所忌也。熏灼,《汉语大词典》释义1.用烟、火熏烤。2.比喻以气势凌人。释义不够全面。北宋佚名《太平广记》卷四十四:''有顷见一女人,年可二八,容华端丽,音韵幽闲,绮罗缤纷,熏灼动地,盘旋良久,调戏无为。'’此处"熏灼”指人的芬芳。宋楼熠《云溪居士集》卷二十九:“故乡是以当时称其贤后世高,其风华藻芬芳熏灼宇宙,弥久弥着。以上用例当为气味芬芳,沁人心骨。"“熏灼''指风华品行影响后世。明刘磷《清惠集》卷十二:“四体百骸真元透达,经络浸浸,毛孔苏苏,如酒熏灼,由是观之,先生所得,将不谓神矣乎。’'酒香熏染使得四体通泰。清佚名(t1致镜原》卷九十九:“黄花蛇出温江,长百余丈,神光照三百余步,口吐椒梅花香,熏灼三十余里。"蛇口吐香三十里都可以闻到。以下数条例子“熏灼”意思当为:坏的气味对人造成不好影响,近似于''臭气熏天”。北宋李昭圮《乐静集》卷十一:“且日夕促促,以鼓铸为事,金锡之气熏灼肠胃,叫呼咄咤,驱策吏卒以赴其员程。”金锡的气味熏染造成肠胃不适。明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十八:“先生日:昔者玄石好酒,为酒困五脏,熏灼肌骨,蒸煮如裂,百药不能救,三日而后释。”好酒造成的肌骨受影响。明冯琦《经济类编》卷九十七:“又有治之不早,其疾气之毒日相熏灼,一家之人皆至乎病,故虽亲友之厚,百步之外不敢望其门庐。“毒气的熏灼,导致一家人生病。清《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五:“硫磺山山与姑米对,产硫磺,不生草木,人为硫气,熏灼眼如羊目。”硫磺熏灼人的眼睛。【的识】明白。卷三“玉泉一条:今人无复的识者,惟通呼为玉尔.《汉语大词典》释义为:确切的认识,不确。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三:“今江东诸处每至四五月后晦,多于衢路间得之,大如狸豆,破之辛香,古老相传是月中下也。山桂犹堪为药,况月桂乎?正应不的识其功耳。川,的识其功”确切了解它的功效。宋张昊《云谷杂记》卷一:“今管城多有苗如麦门冬,长大花黄紫两色,又寇宗爽《本草衍义》云:‘兰草诸家之说异同,是未曾的识,故无定论”对于兰草,诸药家不是确切知道,所以至今没有定论。南宋郑樵《通志》卷七十六:“且万物之理若非的识其情状,求之经传,展转生讹,况《尔雅》、《玉篇》何可尽信。”对于食物的属性若非真正知道,常常会导致以讹传讹。明周祁《名义考》卷九:“二草皆云似竹,一生平泽溪涧之间,一生卜.湿地正与淇澳水涯相应,羔草今尚无的识。”总草没有人真正认识。第三节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释证张相先生在其著作《诗词曲语辞汇释》中提出两种需要词汇研究予以关注的词语: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oo81在唐写本《新修
23本草》中也存在着“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这些词语用在医药学上的意义和其作为日常用语的意义迥异,而已有的释义中仅仅关注其作为日常用语的意义,忽略了这些词语在医学上的意义。正如许威汉先生在《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的进展》中说的:“词汇是百科性的,各学科都有自身的专业词汇。……法、医、农词汇专业性固然强,但在语言交际领域共现性也相当突出b助医学和汉语的交界处,存在着一些词语,既保存了日常用语的意义,又同时具有医学意义,这些词语值得深入研究。【保中】保护身体内脏之意。《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在买卖或债务契约上做见证并担保契约执行的第三人。释义不全面。卷四“雄黄刀条:延牟益寿,保中不饥.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四:“(雄黄)神仙饵服之,皆飞入人脑中,胜鬼【38】张桐。诗词曲语辞汇样,北京,中华I5局,1977.叙言(391许威汉..|1址纪的汉治词汇学.太SU学海出版社.2002.第173页神。延年益寿,保中不饥。得铜可作金。“雄黄有保护人体内脏的功效。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二十三:“胶炼之主,保中不饥忍风寒。”保护身体内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上:“(草根)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啰,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草根可以用来滋补保护内脏。【风头】当为头受风寒而导致的眩晕头疼之类的症状。风头:《汉语大词典》释义有三:风的势头;比喻事态发展的趋势,特指与个人有利害关系的情势;出头露面,显示自己。释义不全面。卷二十“紫给刀条:紫给,味成,主毒风头,泄注.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下:“蜂子味甘平。主治风头,除蛊毒,补虚赢,伤中。“蜂子可以用来治疗风头。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卷十:“风头、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歪僻、头项摇、瘦牙车急,完骨主之。'‘"风头''和“耳后痛”、“烦心”等并列,知其当为一种疾病。唐李延寿《北史》卷九零:“周澹,京兆郡人也。多方术,尤善医药,遂为太医令。明元尝苦风头眩,澹疗得愈,由此位特进,赐爵成德侯。“明元颇受风头之苦。清佚名《全唐诗》卷四一零:“风头难著枕,病眼厌看书。无酒销长夜,回灯照小余”,此例中"风头”与“病眼”对举,当为疾病。【骨气】《汉语大词典》骨气:①犹气概;志气。②犹气势;气韵。③指身分。释义不全面。医书中指骨头或者器官中的气血运行情况。卷四“慈石刀条:(慈石)除大热烦满,灰一J1:聋,养肾脏强骨气.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卷一:“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骨气”
24当指前面的“气血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经》卷十一:“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E1以益。”“骨气”即“骨与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四:“良,多赤,血气也;鸳,多青,肝气也;走,多黄,肠气也;材知多白,骨气也;材多黑,肾气也。〜,骨气”与“血气,,、“肝气,,等并列,当指骨头中气血的运行。【坚结】事物聚结在一起。用于医书,当指体内寒气、邪气积聚,不得排解。卷五“特生誉石弦条:主明口,耳腹内绝寒,破坚结及鼠屡。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下:“龙骨味甘平。主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瘤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龙骨可以用来化解体内的结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八:“腹内胀病,中恶邪气飞尸游走,皆服二丸,如小豆,若积聚坚结,服四丸。”“积聚”和“坚结”同意连文,都指体内结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又方治妇人因产后虚冷,坚结积在腹内。治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升发热,往来下痢、赢瘦。""坚结'’和"积在腹内"、"不通'T一意。宋佚名《银海精微》卷上:“硬脸硬睛者,胞脸睛珠俱木,痛湿难运,膈间积热,肝风上壅,气血凝滞,睛脸坚硬。血旺气虚腻之人,或饮酒大肠坚结多受是症。“大肠“坚结”易导致“硬脸硬睛”。【结气】中医病名,指身体内气流不畅,淤积于内。卷三“紫石英刀条: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卷十四“莽草斗条:主风头痈肿,乳痈,疝癖,除结气,疥瘙.卷二十“练石草一条:主五癖,破石淋,膀胱中结气,利水道小便.南北朝范哗《后汉书》卷十下:“诏日:朕素有心下结气,从间以来加以浮肿,逆害饮食,寝以沉困。“结气病对可以导致皇帝寝食不安。梁萧绎《金楼子》卷四:“诏攸当世总方岳,遂加都督青州,增封济南郡,备物典策,轩悬之乐,六僧之舞,冯铳意也。攸结气病黄暴薨。”诏攸因结气病去世。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十三:“结气候。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结气病指体内气息不畅。【结实】《汉语大词典》释义:结实,1.结出果实或种子。2.具结证实。3.坚固;牢固。4.健壮。5.切实;塌实。6.指言语或动作等分量重,力量大。该词用于医学,意为:体内食物聚集成块,使消化不畅。卷十三“枳实刀条: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九:“夫病新瘗者,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即食肥肉、鱼绘、饼饵、枣粟之属,则未能消化,停积在于肠胃,使胀满结实,因更发热,复为病者,名日食复也。“肠胃不消化导致结实。卷二十:“痰结实候。此由痰水枳聚在于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否满、气息不安,头眩目喑,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痰水积结叫做痰结实。
25【脑满】①头肿胀。②指举事轻率糊涂。卷四“雌黄"条:久服轻身增年不老,4一一A.脑满.《汉语大词典》释义‘‘满''为中医学名词。胀满:壅滞。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冰注:满,渭脉气满实也。宋王观《全生指迷方》卷三:“若头眩发,则欲呕。心下温温,胸中如满。由胸上停痰,胃气不流,行盘郁不散,气上腾入脑,脑满则眩关。脉沈眩或谓之痰眩,旋覆花丸主之。''元王好古《医垒元戎》卷十一:“仲景治呕而脑满者茱萸汤主之。”呕吐而导致头胀。明朱槁《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二:“脾胃法。弱不能克化,停蓄胃院遂成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脑满噎噫;或泄或利,其臭如抱坏鸡子,或米谷不化,甚则积聚结而为痼症之病。川,呕恶”和“脑满”递进,可知“脑满"较呕吐更为严重。"脑满在古籍中也用作指人做事糊涂。清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八:“既侏帝后,东宫脑满,擅讨奸邪。以至开河起大业之愁,鼓楫有海山之戏,又且列图素女拱手望夷E】肆悟淫,坐视瓦裂太祖之兴,岂非天之所启乎?”【杀谷】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庄稼受损。用在医学上,当为帮助消化。卷十八露水苏”条: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十一:“血虚不能养筋,以致偏枯痿痹,胃家邪热不能杀谷,胃家虚火嘈杂易饥。“胃里有邪热就会使得消化受影响。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下编:“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体内邪热会使消化受影n向。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七:“脾中有热,故能食而杀谷。热虽能化谷,其精气不完,汝必无子。”脾中的热气可以帮助消化。清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十五:’'故伤在上焦,心为湿热所困则热,而懊恼不安热气病,胃邪不杀谷则不能食。’‘胃中有邪气就会使消化不畅。【水道】用于医学,当指尿道。卷二十“练石草”条:主五癖,破石淋,膀胱中结气,利水道小便.《汉语大词典》释“水道”意为:1.水路,航行的路线。2.水流的通道。3.游泳池中比赛时用绳子隔7T的路线。4.指自来水。释义不全面。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卷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第二:“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前两例中“水道”和“膀胱”对应,所以当指尿道。《马王堆汉墓帛书》:“六而水道行,七而至坚以强,八而奏理光,九而通神明,十而为身常。水道”、"媵理”均为器官,水道当指''尿道
26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下:“发皮味苦温。主治五癖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痉,仍自还神化。”"小便水道"同意并举,可知"水道''指尿道。【卒风】医学上指突然发作的中风症状。还可指突然兴起的大风。卷十五留牝狗"条:齿主掘痫,寒热卒风,沸伏E1取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斗门方。治卒风,毒肿、气急痛。以柳白皮一斤坐IJ,以酒煮,令热。帛裹熨肿上,冷再煮易之,甚妙也该药方可以用来治疗中风。明朱槁《普济方》卷九十一:治内极虚寒,卒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遂。突然遭受中风会导致口不能语。
27第三章唐写本《新修本草》医学用语释证第一节概况“要研究汉语史,就必须研究中医文化,研究保留卜.来的中医典籍中的语言m1陈增岳先生曾经指出:“医学用语是全民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专业用语中,中医药用语发育的形态比较成熟,系统性强,留下丰富的语言资料,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种罕见现象。医学用语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对汉语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H"作为药书的唐写本《新修本草》,其中的医学词汇极其丰富,如果对这部分词汇加以梳理,可以为词汇学以及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一定帮助。陈增岳先生认为:“现在收录在一般辞典中,比如《汉语大词典》中的中医学词汇非常有限,并且部分词汇的释义不够确切;而专业辞典则往往强调与现实、与临床的接轨,具体取舍处理上随意性很大,只选择了一些常见的,或者说是相对重要的部分,其余的医药用语,则是处于两不管的状况,这对于词汇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个遗憾n羽唐写本《新修本草》中的词汇量是丰富的,从医药词汇研究来看,词汇挖掘还很不够。如果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对辞书的中医药词汇进行补充,并且对已经收录的词汇的不确释义进行校正,那么无疑可以为汉语词汇史、医药学的研究以及古代文献的整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唐写本《新修本草》中的医学词汇产生的时间虽然不会是整齐划一的,但是可以从意义的角度划分出它们的区别。它们可以分为“疾病名与症候名”、”一般医学用语”、"药物名”、”人体部位名"四大类。W“疾病名与症候名''类主要包括疾病名称和症候的名称。例如:臃肿、肤翳、霍乱、疥瘦,崩中、气癖、腹痛、消渴等。“一般医学用语”指除了第一类以外的医学词语。主要包括运气术语、治则名、脉象名、病因名及其他与医理医事有关的词语。H们例子依次如下:上气、下气、少气,除、涤去、破、散,关格,大热、邪气侵,丸服之、忧、五行、阴阳、高气等等。“药物名''是唐写本《新修本草》中的医学用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唐写本《新【40】张城成,先秦后汉医学用语汜科,成都:巴fil)§社,2002年,第1页【4I】际增岳.为庸医用占符语寺研究,r+j•It.一广州科技)I(版社.2006.弟55页[42]参与:陈增历.硝J.)}区用占席语言研究,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2006,第I23页【43]参与:张发成.先秦阿汉医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蜀)5社,2000.第51页【44】参号:张显成,先泰:q一汉医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虱方社,2000,第56—57页
28修本草》共载药物八百五十多个,可以分为“动物类药名”、“植物类药名”和“矿物类药名"三类。例如:白鹅、孔雀,胡麻、大麦,滑石、紫石英等。这些名称,当它们作为全民用语时,大都是动物名、植物名或矿物名,而当这些名称为医学服务时,则是药名。H明“人体部位名"可以分为”实指部位名''和”虚指部位名''两类。”实指部位名”所指的人体部位很具体,且所指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人体器官。如:口、腰、五脏六腑。“虚指部位名”所指较虚,往往说不准其所指在某处,或者说不出其所指到底是什么具体东西。主要包括穴位,筋脉等等。如:百节。唐写本《新修本草》中的医学用语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是汉语词汇分化发展的结果,在汉语词汇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选取“疾病名”、”症候名"为研究对象。本章将对唐写本《新修本草》中使用较多的、但是尚未被收录在《汉语大词典》和《中医大辞典》中的医学词汇加以研究,通过查阅这些词汇在古书中的用例,对其加以释义。第二节疾病名词语释证唐写本《新修本草》中在论述药物的药效时涉及到大量的表疾病名称的词语,这些词语在唐写本《新修本草》中所占比重较大,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人对其进行集中研究。对该类词语加以研究,对医药学词汇系统的建立是有重要意义的。一、疾病名词语组释(一)瘢肝嫖疮肌疮疥搂痿蚀【瘢皮干】当为面部受伤后的留下的瘢痕。陈增岳先生概论其当指面部瑕疵,H61不够确切。卷四“密陀僧刀条:主久利,五痔金创面上瘢廉于面膏药用之.瘢:创口或疮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皮肤上的斑点。度干:面色枯焦黝黑。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卷下:“密陀僧,主金疮,止血,口疮,疳疹,面上瘢庚千。”密陀僧可以治疗脸上的斑痕。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八十四:“痘已成脓之后,过期不魇,以致溃烂,脓汁淋漓,不可着席,粘惹痛疼者,用败草散或养麦粉以绢袋盛于身体上,扑之,更多布席上衬卧尤佳,面上欲不成瘢皮于者,用灭瘢散和百花膏敷之。”用灭斑散和百花膏可以避免脸上由痘造成的斑。【嫖疮】【45]张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成都:巴蜀3社.2000.第52—53页儿童皮肤表面因为受风、热等造成的毒疮,也叫做烂疮。《中医大辞典》释义:病症名。又名煤浆疮。H力无具体意义。卷十五“毁羊角刀条:羊胆疗疳湿时行热缥疮,和醋服,良.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五十:“燥疮候。小儿为风热毒气所伤,客于皮肤,
29生燥浆而溃成疮,名为嫖疮也。”燥疮是小孩子由风热毒气造成的燥浆,后所生的疮。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治小儿疮初起嫖浆,似火疮,名日嫖疮,亦名烂疮。〜“燥疮”又叫做“烂疮”。南宋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二十:“又方治燥疮黄烂,右烧艾叶灰傅之。一方烧马骨灰傅之,生地黄膏治嫖疮毒甚发引遍身。”“嫖疮"黄烂,会遍布全身。又卷二十:“治缘身生火缥疮,如麻豆,有脓汁,作痒痛,一身尽遍。一“燥疮"大小如麻豆,有浓汁,让人痛痒。【肌疮】肌肤表面生的恶疮。卷十五“酪刀条:主热毒,止渴,解一ic发,1,1,除热,曾黑自热疮,肌疮.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治小儿口下黄肌.疮方。”肌疮生在口下。明朱楠《普济方》卷二百九十:“真珠散。治一切浸淫恶疮,生肌,疮口不敛。“真珠散可以用来治疗肌疮。清吴谦《御纂医宗金鉴》卷六十二:“腐尽生肌疮不敛,儿茶乳没冰、麝香血竭,三七水加骨,收口珍珠共蟹黄,或用猪油溶黄蜡,调前七味贴之,良。”皮肤腐烂会生长肌疮。【疥疹】即疥疮,瘦癣一类的病症。卷三“丹砂刀条:除中恶,腹痛,毒气,疥屡,诸疮.疥:疥疮。瘦:颈肿大的病。即颈部淋巴结核。《汉语大词典》释“疥癣”:1,疥与癣。亦特指疥。2.疥癣一类的疾患。由此可知,疥疮当为疥疮、疹癣之类的病。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四:“水银,味辛,寒,有毒。主疥屡、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卷下:“水银,主疥痿,痂伤,白秃,入膏令膏冷凝,下之搅令分散如星,勿令沉聚。“水银治愈疥痿有效。明朱楠《普济方》卷二百六十四:“群虫之上也,令人劳剧多则为癞病,亦为人痈。疽疮、疥屡、癣早风,最宜服。一,疥屡”和“疽疮"、“癣”等并列,知其当为漏II:],X.中度人辞典.北京:人凡卜卜出版H.I995,第16癣之一种。【屡蚀】当为恶疮的一种。卷五“苍石”条:主寒热,下气,瘦蚀,杀飞禽兽,生西城.北宋唐慎微《证类木草》卷三:“俚人重之,带于腰以防毒箭,亦主恶疮,热毒,痛肿,赤白游,痿蚀等疮。北人呼肿名之日游并,水和傅之,出贺4,11。”“痿蚀”和“热毒”、“恶疮”等并列为疮。卷十八:“眼鼠,味成,无毒,主痈疽,诸屡蚀、恶疮、阴缜烂疮在土中,行五月,取令干燔之。”“凄蚀”和“恶疮''同意并举。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九:“故藏器云,味苦,其气寒凉性,应无毒。主诸恶疮,疥癣,风瘙,搂蚀者,以诸痛瘁疮疡皆属”"痿蚀”与“疥癣”、“恶疮”意近。(二)痹气热痹周痹【痹气】
30I.人体内气息受阻。卷二十“英草花矽条•0主痹气强阴,疗面劳疽。“天蓼一条:疗恶疮,去痹气,一名石龙,生水中.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卷九:“歧伯FI: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痹气由阳气少阴气多而形成。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经》卷二:“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毫针可以治疗痹气。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孙尚药治卒中风,昏昏若醉,形体恬闷,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口角似针,微有涎出,斯须不治便为大病,故伤人也,此证风涎潮于上膈,痹气不通,宜用。”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三十二:“又云正坐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辄今气至头而止,治疽痹气不足。“此为治疗痹气的一种方法。清徐彬《金喷要略论注》卷五:“而阴愈虚致下焦脚弱,故以麻黄通痹气。’‘麻黄可以用来疏通痹气。【热痹】由受热带来的肢体疼痛、麻木等身体不适。卷十九“生大豆刀条:止痛,逐水胀,除胃中热痹.痹:中医指风、寒、湿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热痹当为由身体邪热导致的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卷十八:“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痹谓痛也。阴谓寒也。有余谓厥。阴气盛满,故阴发于外而为寒痹。新校正云详王氏以痹为痛,未通以阴不足则阳有余,故为热痹。)“热痹指由于体内邪热导致的疼痛。卷十二:“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阳遭阴,故为热痹。”阴阳交接导致热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十三:“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热痹会伴随着小肠内热。【周痹】全身因为湿、冷等造成的麻木或者疼痛等病症。卷四“慈石一条:主周痹风湿,支节中痛,不可持物.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经》卷五:“帝日:善愿闻周痹何如?歧伯对日: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帝日: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周痹是由全身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导致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十四:“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全身发肿并发冷,和周痹的症状相近。二、疾病名词语散释【肤翳】
31白内障。卷三“空青弦条:疗目赤痛,去肤翳,止泪出,利水道。《汉语大字典》翳:阴影;眼球上所生障蔽视线的膜。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二十八:“肤翳者,明眼睛上有物,如蝇翅者,即是目肝之外候也。肝气通F目,风邪、毒气客于睑肤之间,结聚成肿,肿而睑合不开,故谓之封塞然,外为风毒结肿,内则蕴积生热,若肿不即消,热势留滞则变生肤翳息肉,白障也。“肤翳即为白内障。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治目中生息肉,肤翳稍长,欲满目闭瞳子,及生珠管方具齿。’‘肤翳为目中息肉,即白内障。【痼热】意为体内长期积存的热病。卷十七“李核仁刀条:实,味苦除痼热,调中.痼:①积久难治的病。②积;久。痼疾:积久难治的病。据此,痼热当为身体内长期积存的由体热导致的疾病。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卷下:“除痼热,治咽喉,闭目痛,坚骨齿。”明朱祷《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治小儿解颅因大,身有痼热,头面汗出,腹胀咳嗽上气,肩抬足蹇胫交,三岁不行。’'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八十一一:“括菱味苦寒,治身热烦满大热,除肠胃中痼热,八疽面黄燥渴,通月水,止小便利热,而胸痹不下乳。''括篓可以用来除肠胃中的热病。【脚满】脚肿胀。卷十五用牛角腮刀条:黄犍牛、鸟牯牛溺,主水肿,腹胀脚满,利小便.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三十三:‘‘人咳胸内满,隐隐痛而战寒,诊其肺部脉紧为肺痈,叉肺疝喘而脚满,又寸口脉数而实咽干。”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二:“(鲤鱼)肉味甘,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主水肿脚满下气。”“水肿”和“脚满”同意并举,“脚满”指脚肿胀。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十一:“其主下气者,乃损削真气之,谓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皆相似语,况前病多属脾胃气虚,此是泻药,今反用之为害滋大。”"脚满”和"水肿”同意并举,指肿胀。【口僻】僻:歪:偏向一边。口僻意思当为E1歪。卷十五“鹿茸刀条:肾平,主补肾气.肉温,补中强五脏,益气力,生者疗口僻,割薄之.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经》卷四:“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自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口僻”和"不正''同意并举,当指口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贼风eel,.,口僻不能语者,取茱萸
32一升去黑子,及合口者好。”口歪导致不能说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诸风》:“枳茹,渍酒服,治中风身直,及口僻目斜。”“口僻”与“目斜”近义并举,当指口歪。【劳痢】由长时间的痢疾导致的身体劳损。卷十五”毅羊角矽条:羊肾合脂为羹,疗劳痢甚效.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释:“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精血致肠胃空虚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劳痢指因久痢导致的身体劳损。明朱柿《普济方》卷二百十三:“葭菅丸,治久痢肠滑,F垢不止,赢困劳痢。’‘食菅丸可用来治疗劳痢。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十:“陈懋仁日:金丝燕育子时,群飞近沙,啄蚕螺食。蚕螺背有两肋,坚洁而白,食之,可补虚损,已劳痢,故燕食之肉化而肋不化,并津液呕出,结为小窝,附石上。“燕肉可以用来治劳痢之症。【气瘾】
33W:小便闭阻之症。气痛:膀胱气化失常而引起的小便不通之症。H蜘卷三掰玉泉刀条:除气癖,明耳II.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轻身长年。隋曹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十四日:“肾虚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状膀胱小便皆满,尿涩常有余沥是也,亦日气癖。如此看来,气I癖应当为尿涩且有余沥。““气癖''指"尿涩且有余沥“,该词广泛用于医书中。战围佚名《黄帝内经•灵枢经》卷六:“小肠胀者,少腹口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癖,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小腹满涨为气癖的表现之一。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卷九:“气癖,小便黄,气满虚则遗溺,石门主之。’‘石门可以用来治疗气瘾。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十一:“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癖。“膀胱胀是气癖的症状之一。【蛇痫】癫痫病发作时,病人的动作行为像蛇。卷二十“蛇舌刀条:主除留血,惊气,蛇痫.生大水之阳.痫:癫痫。通称羊痫风或羊角风。东汉佚名《神农本革经》卷卜,:“蛇蜕味成平。主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瘦瘢,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火熬之良。‘'蛇痫为小儿癫痫的一种。清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癫痫总括》:“痫发吐涎昏噤倒,抽搐省后若平人。”注引李时珍曰:“痫虽分而为五,日鸡、马、牛、羊、猪名者,以病状偶类故也。”由此推知,蛇痫当为其病症状类似蛇。【厌谷】厌食。卷十八“苦菜”条: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下:“苦菜,味苦,寒,无毒。主五藏邪气厌谷。”唐权德与《权文公集》卷七:“蜗舍映平湖,皤然一鲁儒,唯将酒作圣,不厌谷多愚,兵法窥黄石,天官辨白榆,行看软轮起,未可号潜天。”明朱楠《普济方》一百十九:“治五脏邪气、厌谷者,治脾胃肠游,大渴,热中,暴疾,恶疮,用邪蒿以煮,令熟,和酱醋食之。”厌食的人可以用此来治疗。【卒暴】指的是突然发作的疾病。卒、暴二字也可以拆开分别组词。H们卷十七“核桃仁一条:主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痕症,通月水,止痛。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经》卷十二:“少师答日: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481张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成稻:巴蜀I:社,2002.第114页149]陈增缶.幽璃医用古第语言研究,r--N.一厂尔科技fJ:版社,2006.第70页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突发疾病是因为体内不畅。东汉张仲景《金匮耍略》卷二十三:“
34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呜,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卒暴之病常常发生在心、腹处。唐王煮《外台秘要方》卷十二:“肘后疗卒暴症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疗之百日死方。‘‘卒暴之病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死亡。第三节症候名词语释证表症候名的词语同表疾病名的词语一样,作为唐写本《新修本草》的特色词汇,其数量较大,尽管已有部分相关研究成果,但远不够详尽完备。对这些词语加以考释,有利于对唐写本《新修本尊》的深入研究。一、症候名词语组释(一)坚积结固结热结按留结破积散结【坚积】食物在肠胃中积聚不消化。卷三”空青一条:下乳汁,通关节,破坚积.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下:“鳖甲,味成、平,主治心腹症痼,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生池泽。’‘乌龟甲壳可以用来祛除肠胃中的消化不良。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二十四:“疫死牛肉,食之令病洞下,亦致坚积,宜利药下之。”用利药可以用来除去坚积。南北朝沈约《宋书》卷八十三:“将之为用,譬如饵药,当人赢冷,资散石以全身,及热势发动,去坚积、以止患。”唐王煮《外台秘要方》卷三十八:“或食陈臭生酸之物贮于胃腑,胃腑不受推诸藏,诸藏不受即肝膈病满,或为胪胀而坚积,便发心痛。”食物积于胃脏中易导致坚积。【结固】体内邪气聚集。卷三“朴硝"条: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游,胃中食饮热结.明朱儒《普济方》卷四:“内经曰,冬脉如营,万物之所以合藏,故两尺之脉则宜纠而合,包而实者为正,今也根本离索真气、无所结固,而解散不能以纠合矣。“卷二百八十二:"欲加之以怫郁、忧愤、蓄积、贪恣、骄狠、饥饱、劳逸、负恃之变,遂致血气天、结固而为病。“血气集结即为结固。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百四十六:“结固日凝。“结固就叫做凝,即为凝结不运行。【结热】体内热气聚集排不出。卷四“理石一条:去虫,除营卫中来大热,结热,解烦毒.
35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四十六:”时气结热候。时气之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其病状似伤寒,亦头痛壮热,热入腹内,与腑脏之气相结,谓之结热,热则大小肠否涩,大小便难而苦,烦热是也。“结热病症的成凶即为内、外热气积聚,无法从体内排出。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一:“又有病至十余日,而结热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亦可与大柴胡汤下之,不可不知也。”结热在体内,进出的热气不畅通。【结技】受阻,无法畅通运行。卷三“芒硝刀条:破留血,腹中淡实结持,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三十九:“月水不通而无子者,由风寒邪气客于经血。夫血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结,故月水不通、冷热血结按。”冷热血集结,无法畅通运行。宋佚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阳起石丸治妇人子藏虚冷,劳伤过度,风寒结按,久不受胎,遂致绝子不产,此药服之大益子宫,消除积冷。“风邪、寒气集结易致不孕。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二:“邪气传里,津液结持,则舌上生胎也。’‘古人认为津液聚积致舌头生疮。【留结】气血淤积、不畅通而形成的瘤肿。卷三“滑石”条:蓟1jt,窍六府津液,去留结,心渴,令人利中.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三十一:“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瘁,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瘤块是由体内血气积聚而致。元佚名《铜人针灸经》卷四:“厥阴俞二穴在第四椎下两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理逆气呕逆,牙痛留结,胸闷针入三分。”元滑寿《难经本义》卷下:“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痈。“体内气血淤积就会形成毒疮。【破积】破除体内积存的肿块或其他病症。卷十九“麻贲刀条:主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破积,止痹,除散脓.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卷二十二:“帝日:反治何谓?歧伯日: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唐王奏《外台秘要方》卷十三:“白蜜和之藏以密器,若有急疾服胡豆二丸不觉,更益以饮投之。此药多有所疗,杀鬼解毒,破积去水良,验忌生血物,猪肉芦笋。”卷十七:“去胃中宿食,利耳目鼻Itt吐血,内湿风挂补中逐水破积,瘀脓恶血石淋,长发伤寒瘴气,烦躁满闷虚劳喘。”(二)冷血留血宿血【冷血】血液冷,温度低。中医认为,人体受冷或者循环不畅或导致血液冷,导致其
36他疾病。卷十九“小麦夥条:一名黄衣,并消食,止泄利,下胎,破冷血也。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二:“又云长舒一足--脚,屈两手挽膝三里,努膝向前身却挽一时,取势气内散消如似骨,解迭互换足各别三七,渐渐去膊脊冷风冷血筋急。”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冬E1着火笼之必下积血,及冷赤脓如赤小豆汁,本为妇人子宫内有此恶物使然,或天阴脐下痛,或月水不调,为有冷血,不受胎。”【留血】经脉运行,于体内产生存留的血液。卷二十“蛇舌刀条:主除留血,惊气,蛇痫.生大水之阳.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七:“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络有邪盛则入于经,故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经》卷一:“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实。“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下:“鹿茸味甘温。主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角,主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卷六:“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有余则刺其盛经出其血。”【宿血】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不新鲜的血液。卷四“珊瑚刀条:主宿血,去目中翳,鼻切未吹鼻中,生南海。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四十二:“过年不产,由挟寒冷宿血在胞而有胎,则冷血相技,令胎不长,产不以时。'‘巢氏认为不按时生产是由新陈代谢产生的血液而致。北宋董汲《旅舍备要方》:“治妇人产前后百病,崩中血不止及妊娠胎漏,下血,腹痛。产后宜倍服,去宿血养新血,疗腰脚疼痛。”宿血和新血相对,当指不新鲜的血液。金李杲《兰室秘藏》卷下:去肠胃中留滞宿血。“宿血”即留滞的血液。(三)内漏伤中调中【内漏】内出血。内漏本意为耳内流脓。陆们后泛化,可指体内出血。卷二十瑞酸赭"条:酸赭,味酸,主内漏止血,不足.漏:病名。中医指血流不止或疮溃不收口的病。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高士宗直解:“刺匡上陷骨,中伤其脉,则泪流不止,故为漏。"伤到筋脉会导致体内血流不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十六:“猬皮散,治痈疽脓血内漏,诸漏坏败男发背女乳房及五痔方。“猬皮可以用来治疗漏血。北宋许洞《虎铃经》卷十:“金疮内漏方0金疮通内血者为内漏,而胁胀者不能食,死瘀血搏在于腹内,腹牢大脉沉者死耳。’‘体内
37血流不断为内漏。【调中】调和体内消化、气息等。二十卷“马唐一条:味甘,寒.主调中,明耳目.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中卷:“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瘤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调中"和"化食"并列,意指调和体内消化。唐佚名《隋书》卷三四志第二九:”是以圣人原血脉之本,因针石之用,假药物之滋,调中养气,通滞解结,而反之于素。“针石、药物等可以用来调理人体。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第八十六:“《吴氏本草》:樱桃,一名朱茱,一名麦荚。甘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樱桃有调和身体的疗效。【伤中】意有二:一指针刺伤膈膜,二指伤及中焦脾胃之气。畸嵋卷十九“胡麻”条:主伤中虚赢,本卜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坚筋骨.卷二十g遂石一条:主消渴,伤中益气,生太山阴,采无时.唐李延寿《北史》卷九零:“显既蒙任遇,兼为法官,恃势使威,为时所疾。朝宰托以侍疗无效,执之禁中。诏削爵位,徒朔州。临执呼冤,直阁伊盆生以刀环撞其腋下,伤中吐血,至右卫府,一宿死。’'王显腋下被刀环撞到,伤中吐血f50J张显成.'Ijh',,1样,成都t巴蜀B社.2002.第91页”纬.余温餐工,[甘城,北京:人民H生出版社.1995.第563H而死。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卷)k-“奔盹。寒气入小腹时,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寒气进入小腹会伤及脾胃之气。二、症候名词语散释【背强】背部因为湿、寒等原因僵硬,发疼,使身体不可以自由活动。卷十二“桑上寄生刀条:主腰骗,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第一:“师日:’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接,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背强”和“腰痛”同义连文,指背部僵硬疼痛。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下编:“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风湿病会导致背部疼痛。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大豆紫汤,治产后百病及中风推痉,或背强口噤。甘草汤治在薜中风,背强不得转动,名日风痉方。”风痉方可以用来治疗背部僵痛。卷二十五:“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痉也。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摇头马呜腰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中风后则会造成背部疼痛。
38【痹肿】医书使用较多,肢体不适肿痛。卷二十“莘草刀条:主盛伤痹肿.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八:“服之外则摩之并瘫缓不随风湿痹,不仁偏枯,拘屈口歪耳聋,齿痛头风痹肿,脑中风动且痛。”可以治愈头风带来的痹肿。唐佚名《明堂灸经》卷七:“人迎后炙三壮主暴喑气哽,咽喉痹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呜。”针灸可以治疗咽喉痹肿。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风引汤,治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不得行。”风引汤可以用来治两脚疼痛痹肿等症。【满闷】体内烦闷胀塞。满:中医学名词,胀满;壅滞。闷:因气不通畅而引起的不快之感。卷十九“豉刀条: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燥满闷,虚劳喘吸,两脚;荤冷.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卷七:“热病满闷不得卧。千金云: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热病伴随着身体闷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经验方治食气遍身黄肿气喘,食不得,心胸满闷。”该药方可以治疗心、胸闷塞等疾患。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七:“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故头痛,胸中满闷,当吐之则愈。由疾病导致的胸中闷涨。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十三:“太白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支正。’'热病会伴随相应的烦闷涨塞。【消谷】消化食物。卷十九瑞生大豆一条: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胀.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第八十:"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日:精气并於脾,热气留於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热才能够使消化正常,使食物正常消化。东汉张仲景《金匮耍略》卷十五:“跑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跑阳脉变热以后使得消化更容易。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r:“鬻其(槟榔)肤,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食用此药物后使消化更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广志》曰:药子蔓生,依树,子似桑根,长数寸,色黑辛如姜,以盐腌之,下气消谷,生南安。”药子有助消化的功能。
39第四章唐写本《新修本草》校勘札记唐写本《新修本草》大都为民间书手所写,且部分抄书手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所以抄写过程中,由俗写、避讳、缺画、变体等原凶造成很多手抄本中的字无法辨认,I一时加上自然侵蚀造成的字迹漫海不清,或者人为原因而导致的抄文缺字或者抄页损毁,都使得《新修本草》手写本的完整性和准确度有所降低。正如潘重规先生所云:“今观敦煌写木,俗字讹文,变体简写,盈纸满目,与颜氏所论,若合符节。即以偏旁混淆而言,已使读者艰于辨认。”哺副唐写本《新修本草》亦存在这些问题。尚志钧先生和冈西为人在辑复《新修本革》时,或受专业知识的局限,或由于收集的相关资料不够齐全,在他们的辑更本中难免出现一些瑕疵。本章将运用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来校勘《新修本革》的唐写本及其两个辑复本,以求对于该书的复原和研究工作有所帮助。第一节因词而误唐写本《新修本草》中涉及到大量的医学词语、日常用语和地理名词。抄书手因对这些词语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写本中多处谬误。一、不谙医学词语而误(-)大雄——天雄陆31卷兰“紫石英"条:得大雄、吕蒲共疗霍乱,畏扁青。此处“大雄”误,当为“天雄”。《汉语大词典》中“大雄”意义有二:一梵文Mahavira(摩诃毗罗)的意译。原为古印度耆那教对其教主的尊称。佛教亦用为释迦牟尼的尊号。二是用来称大智大勇的人。而“天雄”为中药名。乌头块根上不生侧根者,性味主治与附子略同,而性更烈。“天雄”在古代文献中多有使用。西汉佚名《淮南子》卷十:“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天雄是一种毒性较强的药物,但是良医却可以用它来救人。三国张揖《广雅》云:“苏奥,毒附子也。一岁为乌喙,三岁为附里;长了四•:螂,为乌臾个《暨〉岁为i群段」绿,五钱阴湿痒加一钱。天雄,三钱风痒加五分。”此例中,“山药”和“天雄”对[52]潘小规,敦煌俗字WL台北।石fJmB公司.I978I第4页[53]条川帧序按照所在卷次排列.举,“天雄”当为药物。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十一:“何首乌为益血之药,忌与天雄、乌头、附子、仙茅、姜桂等诸燥热药同用。”“天雄”与药物“乌头、姜桂''等并列,可知其当为药物之一。上面的引旬在明卢之颐撰写的《本草乘雅半偈》卷三中也有记载:“畏扁青、附子,恶鸵甲、黄连、麦句姜。得茯苓人参。疗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疗霍乱。过服紫石英设乍寒乍热者,饮
40酒遂解。’'可知引句中"大雄”为"天雄”之误。(二)食病——伤食病卷四“孔公孽护条:男子阴疮,女子阴蚀及食病,恒欲眠睡。此处“食病”当为“伤食病”之漏误。《汉语大词典》释“伤食"为中医学病症名,由饮食过量,脾胃损伤所致。且该条中有“主伤食不化”,当与后面的“伤食病''前后印证。古代文献中多有使用"伤食'’者,无"食病”的用例。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於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伤食''病可以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唐佚名《明堂灸经》卷一:“主饮食不下,贲豚上下,伤食、腹满及霍乱,泄注大喘,不得安卧及妇人产余疾。”《宋史全文》卷十四:“小儿伤食之后,虽白昼因忽在人家有力者,夜必聚执枪棒而为之卫,如是二岁乃息。'‘清代徐彬《金匮耍略论注》卷十:“若下利,胃不和也,更不欲食,岂非伤食、恶食而何故?”“伤食”为疾病之一,对胃不利。(三)仙娃一【J赞k流黄刀条:俗方用之疗脚弱及痼冷甚良,仙娃颇用之。所化奇物并是盛哒,及合丹法,此处“仙娃”为"仙经”之误,因"娃"字与"经"字形近而误。"仙娃在此意不可解。“俗方”和“仙经”对举,“俗方”指老百姓经常使用的药方,“仙经''泛指医药经典。晋葛洪《抱朴子•辨问》:“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中医最初受道教影响颇深,其中多种药书、方书都有道教的痕迹。陆41唐写本《新修本草》也不例外。“仙经”在古代文献中使用甚为广泛,特别是医药文献中。晋陆以《陆氏诗疏广耍》卷上之上:“陶隐居云:’子性冷利,仙经亦服饵之,令人身轻不老”陶弘景所指的“仙经”当为医药书籍。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二:“又云仙经治百病之道,叩齿二七过,辄咽气二七过,如三百通乃止。”“仙经”中记载“治百病之道”,可[541陈增岳t隋唐医用古籍语言研究,J。州:J”东科技出版社,2006.第136.163页知其当为医药书籍。唐佚名《旧唐书》卷九十五:“朕未尝不废寝忘食钦叹者也,顷因余暇妙选仙经,得此神方,古老云服之必验。''从"仙经”中得到“古老”的“神方”,可知“仙经”当为医药方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仙经日:服松脂一年增寿一年,服二年增寿二年,及服之十年则增寿十年。”可以看出,“仙经''和药书内容密切相关。(四)泉石一一自水石卷四“凝水石刀条:凝水石,一名泉石,一名寒水石,一名凌水石。
41“泉石”为“白水石”之误。泉石:《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山水。该意用在此处显然不可解。据文意和行文体例推测,前后分别为:凝水石、寒水石、凌水石,所以此处当为“白水石”。虽然“白水石''在古代文献中使用不多,但是该条内容在多本医书中有记载。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中:“凝水石味辛寒。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久服不饥。一名白水石。生山谷。”北宋佚名《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七亦有记载:《吴氏本草》日:凝水石,一名白水石,一名寒水石。据上可知,“泉石”为“白水石”之误。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四也有相同内容:“凝水石,一名白水石,一名寒水石,一名凌水石。”(五)白节一百节卷十二“松脂一条:松节温,主白节久风,风虚,脚痹疼痛。"白节”为“百节”之误。“百节”指人体各个关节。此处为不知“百节”意思而导致的误录。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四:“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正义】日:百体谓身体百节。"百节''即为身体的众多关节。隋曹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二:“水癞者,先得水病,因即留停,风触发动,落人眉须,不急治之经年,病成蟋蟀。癞者,如蟋蟀在人身体内,百节、头皆欲血出,三年叵治。”“百节”指人体关节。元佚名《四书辨疑》卷八:“人心不同亦如人面,内则五脏六腑,外则四肢百节,内外形质与心相连,通是一气,故其心之邪正皆形诸外相者,相其外而识其内也。“四肢百节”近意连文,"百节”指人体的各处关节,古文献中多有使用。明徐拭《三吴水考》卷十:“善养生者,必使血脉流通,百节不滞,而后肢体丰腴。”“百节”和“肢体对应,此处当为人体多处关节。(六)随胎〜堕胎卷五“粉锡力条:疗恶疮随胎,止小便禾上卷十二瑞桂一条:能随胎,坚骨节,通血脉。“随胎”为“堕胎”之误。《汉语大词典》堕胎:胎儿堕落;流产。今多指人工流产,通称打胎。该词从古至今都为常用词语。东汉佚名《神农木草经》卷下:“霜鼠主堕胎,令易产。“露鼠对治疗堕胎很有疗效。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九:“范忿其言触实,乃以刀环撞其腹。妻时怀孕,遂堕胎死。范亦竞称疾,不赴冀州。’'丈夫被妻子激怒,遂用刀撞其腹部,致使堕胎。唐李廷寿《南史》卷一五:“孝嗣字始昌。父被害,孝嗣在孕,母年少,欲更行,不愿有子,自床投地者无算,又以捣衣杵舂其腰,并服堕胎药,胎更坚。及生,故小字遗奴。”孝嗣母亲怀孕时,用多种方法想要堕胎,却没有见效。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四十一:“肾主腰脚,因劳损伤,动其经虚则风冷乘之,故腰痛妇人‘肾以系胞任娠,而腰痛甚者多堕胎也。“肾主腰,腰痛易致堕胎。唐佚名《明堂灸经》卷七:“(膊井)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扑伤,腰髅疼脚,气上攻,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咳逆,寒热凄索、气不得卧。”到穴位丫膊井逊行社鱼仃益r治,钠d吗但向多种病症。
42(七,麻卜鹿葱卷十三”合欢夥条:诗人又有萱草,皆云即是今麻葱,不入药用。此处“麻葱”为“鹿葱”之误。抄书手因不谙“鹿葱”为植物的一种而误。检阅文献,“鹿葱''多有用,而“麻葱"无用。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水蕉,如鹿葱,或紫或黄。"水蕉"像鹿葱一样,有紫色或者黄色。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鹿葱,《风土记》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妊人带佩必生男”鹿葱作为一,种药草,有益于孕妇。南北朝萧统《文选》卷五十三:“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名医别录》日:菅草,是今之鹿葱也。鹿葱就是萱草,即忘忧草。南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五:"草类状如鹿葱,叶稍大,邪张作扇如翅状,故有乌扇鸟翼风翼之名。''明清佚名《陕西通志》卷四十四:“萱花,萱名忘忧,一名宜男,花叶可食。萱花土人取作菜名黄花。鹿葱即萱草,山中多有之。”可知“萱草”即为“鹿葱”,而非“麻葱”。(八)何魏—阿魏卷十八“葵根刀条:又熏渠者,婆罗门云何魏,是言此草苗根似白芷,取根汁曝之如胶。此处“何魏”当为“阿魏阿魏,为一种中药,古文献中多有使用。唐代佚名《隋书》卷八三列传第四八:“朱砂,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半蜜,黑盐,阿魏,药白附子。〜,阿魏”和多种药物并列使用,为中药之一。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九亦有记载:“阿魏,味辛,平,无毒。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生西蕃及昆仑。”唐本注云:苗叶根茎酷似白芷,捣根汁日煎作饼者为上,截根穿暴干者为次,体性极臭而能止臭亦为奇物也。由此条可知,“阿魏”根茎似"白芷”,原文当为“阿魏”,而非"何魏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二:“阿魏,《酉阳杂俎》日:树长八九尺,皮色青黄,断其枝汁出如饴,名阿魏。”……按唐本注日:性极臭而能止臭,亦奇物也。“阿魏”可以用来除臭,杀虫。清代佚名《全唐诗》第八七八卷:“蜀童谣:我有一帖药,其名曰阿魏,卖与十八子。”“阿魏"是一帖药。(九)汗药——焊药卷五“破砂矽条: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柔金银,可为汗药。卷五”胡桐泪刀条:又主牛马急,黄黑汗水研三二两,灌之立差。又为金银汗药。“汗药"当为“焊药汗药:蒙汗药。吃了可以使人失去知觉的一种麻醉药。焊药:即焊剂。焊接时用的涂料,能清除焊接金属表面的杂质,使容易焊接。常用的焊剂有硼砂、松香、盐酸等0“硼砂”和“磁砂”相近,“硼砂”可以用作焊药,所以原文中“汗药”当为"焊药"。这两条内容在其他医书中也有保留。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三:“胡桐泪,又主牛马急黄黑,汗水研三二两,灌之立差。又为金银焊药,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胡桐泪可以用来熔炼金银,故为金银焊药。元陈椿《熬波图》卷下:“老丁自有生焊药灰,一日千舂泥百炼,深深抹缝工,补插五六乌金小驼,健补虚架满苟目前,安得天地为炉阴阳炭。”焊药可以用来冶炼。清胡煦《周易函书别集》卷十五:“锡入五金而无形,
43铜能入铁,又汞入五金可使五金返粉。今之焊药,用之汞与锡合,可以磨镜而发其光。”现在的“焊药”可以使汞和锡熔合。二、不谙日常用语而误(一)端物瑞物卷四“银屑刀条:本草不载,俗云为器辟恶,乃为端物也。此处“端”字为"瑞”字之误。“端物”在此不可解。古代的人认为银器可以用来避邪,所以为吉祥之物,当为“瑞物该词在古籍中使用频繁。东汉王充《论衡》卷三:“吉人举事,无不利者。人徒不召而至,瑞物不招而来,黯然谐合,若或使之。‘‘祥瑞之物突然出现是好的征兆。唐代佚名《隋书》卷四I-二:“臣闻明王圣主得麒麟、凤凰为瑞,是圣德所感,非力能致之。瑞物虽来,不堪使用。”麒麟、凤凰都是瑞物。北宋佚名《新唐书》卷一一:“太庙令帅其属陈瑞物太阶之西,上瑞为前列,次瑞次之,卜.瑞为后,又陈伐国宝器亦如之,皆北向西上,藉以席。'‘太庙的瑞物陈列有一定的规矩。南宋郑樵《通志》卷十一:“帝献之天子,天子让,不受,於是归诸瑞物藏於相府。”祥瑞之物藏于宰相府中。清佚名《明史》卷二百四十四:''秘狱中忽生黄芝,光彩远映。及六人毕入,适成六瓣,或以为样。大章叹日:’芝,瑞物也,而辱于此,吾辈其有幸乎"灵芝被古人当作祥瑞之物看待。(二)往入•一俗人卷四“殷孽刀条:此即石堂下孔公孽根也,盘结如姜,故名姜石,往人乃以孔公孽,为之误矣。此处“往人当为"俗人之误。往:同"往”,意思有二:一为去,逝去:二为从前。“往人”指派往的人。俗人:百姓、民众。该书多有使用。卷十五“羚羊角,,条:“陶不识谓之山羊,误矣。二种并不入药,而俗人亦用山驴缭二手“鬼目”条:"俗人今呼白草子亦为鬼目,此乃相似。"“俗人"一词在古文献中也多有使用。春秋李耳《老子•道经》:“俗人昭昭,我独若昏。窗AS闷闷。“俗人指众人。战国屈原《楚辞》卷二:“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俗人指老百姓。东晋袁宏《后汉纪》卷八:“彪日:‘相与久语,为俗人所怪。然钟子期死,伯牙破琴;惠施没庄周,杜门相遇之难也。’“一般的老百姓觉得奇怪。唐孔颖达《毛诗注疏》卷三:“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音义。”老百姓认为打喷嚏是因为别人想念自己了。宋陈经《陈氏尚书详解》卷六:“孔颖达谓江以南水无小大,俗人皆呼为江。”老百姓呼长江以南的河流水道皆为江。百~~*3卷五”磐石弦条磐海德百一夕加破碎可用,疗%结为良,丹欣黄白皆多用此。此处“百”於7日"之误。"一日一夕"此处指时间不长。“一日一夕”作为固定词鼐嚏所需时间较短,在古籍中用例甚多。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十三:“去长安近者七百里,
44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距离长安很近,骑马一天一夜即可到达。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卒不得语方。以苦酒煮瓜子,傅颈一周,以衣包,一日一夕乃解,即差。‘‘不得语在一天一夜内即可痊愈。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自今徐,k11李相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从徐卅IN京师也不过一天一相(四)不成q减卷五“方解石刀条:此石性冷,疗热不咸石膏。此处“不咸当为”不减”之误。药物“石膏”条中有如下论述内容: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瞧大热,皮肤热。石膏去热疗效明显,但是方解石去热的功效不比石膏差,此处当为“不减“不成"与文意谬甚。《汉语大词典》释“不减”意为:不次于,不少于。该词古书中多有用。(五)三道又一•三道文卷十二“菌桂矽条:叶中三道又,肌理紧,薄如竹。此处,,又,,为“文,,之误。"三道又"在此乖谬不通,此处当为“叶中三道文”,方可解。明胡我琨《钱通》卷七:足枝长四分,间广三分,面文两字,类科斗书,背有三道文,不可识。背面写有三道文字,但是不可辨识。明李维祯《山西通志》卷一百七:谕祭第二道文日:惟尔居官敬慎,赋性真诚,夙着保障之劳,新膺总督之职,方期效力。“道’’为量词,修饰“文同样的内容在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卷三中也有记载:唐本注云:菌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叶中三道文理紧密,薄如竹。“道”作为量词来修饰“文''在其他古文献中也有使用。(六)误之——悟之卷十二“苏合香夥条:此是胡人诳言,陶不误之,犹以为疑。“误之”当为"悟之",为音同而误用。陶氏并不清楚这是胡人的谎话。此条作者批评前面所述为不稽之谈,且陶氏未加考察。“悟领悟,明白。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六七:“帝览而悟之,党锢自从祖以下,皆得解释。'‘皇帝看过之后,明白了。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一五:“卓日:,吾亦悟之,卿言有意!”堇卓说:“我明白了,你的话是对的。”北宋佚名《新唐书》卷九七:”徵见帝,谢日:‘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唐太宗说:“我明白了"。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三:“陛下意有偏而不悟之,时以偏而不悟之,意决疑而难明之事,而壬人内怀奸利之心奖成,陛下失计,此危殆之道也。“陛下有时是领悟不到的。
45(七)大夫一丈夫知此如止匕卷十四"巴豆一条:疗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大夫。卷十四甜巴豆一条:人吞一枚便欲死。而鼠食之,三年重卅斤,物性乃有相耐知此。“大夫”当为"丈夫"之误。大夫:古代官职名或者爵位名称。“丈夫”指男子。“女子”与“丈夫”相对应,所以当为“丈夫“大夫”在此文意不通。唐写本《新修本草》多处招“丈夫”和“女了”对举或者连用以说明药效。如:卷十四“雷丸”条:”味苦,成,寒,微寒,有小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卷十五“阿胶”条:“阿胶,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卷十五“鹿茸条:“髓,味甘,温。主丈夫、女子伤中、绝脉、筋急痛、咳逆,以酒服之,良。”该条意为:将巴豆和其它药物制成丸药,人吞一丸当死,老鼠食之会暴肥,作者对比之后得出结论:事物的性质截然不同。所以“知此”当如“如此"如”、“知"在古籍中易讹。《中国话本大系》本《珍珠舶》卷五第二回《贾琼芳燕钗聊凤偶》:“贾妇人道:郎君之言,句句切寰。使老君闻之,知醉方醒。”(页124)“知''字,校记日:“当为,如‘字之误。55】(八)知的——的知卷十八“葵根一条:佛家斋忌熏渠,不知的是何菜。此处当为“的知“的知”意思为知道,清楚地了解。有以下用例: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一史记卷四七•世家第一七》:“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索隐】曰:“谓孔子少孤,不的知父坟处,非谓不知其营地。征在笄年适于梁纥,无几而老死,是少寡,盖以为嫌,不从送葬,故不知坟处,遂不告耳,非讳之也。”……【索隐】曰:“谓孔子不知父墓,乃且殡其母于五父之衢,是其谨慎也。”按:孔子不的知父坟处。【索隐】曰:谓孔子不知父墓。”的知”为"确切地知道,很清楚“义。唐吴兢《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日:,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一按:太宗问日:“卿知佞者谁耶?”对日:“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用"的知"
46【55】善良,俗字及占林文宁通例研究,闱百花洲文艺出板社,20D6,第145页来回答,可见其义为“知道,了解《汉语大词典》对该词释义为:确实了解。该释义不确切。据前例分析,该词义当为“知道,清楚“的知”〜词在唐代有大量用例。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二十六:”{;占录云抄而不指所出。其二十八天等三经捡见其本并是抄经。而未的知出何经律。”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三:“失译(经中子注有秦言字,虽不的知译人姓名,必是三秦代译今附秦录)。”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九:“其捕猎人依命即去。巧作方便缓缓系缚已。时鹅王的知不得解脱,告诸群鹅:’汝等速往无热池中”三、不谙地理名词而误(一)诸阳——赭阳卷三“滑石刀条:诸阳县先属南阳,汉哀帝置明本经,所注郡县必是后汉时也。“诸阳”当为"赭阳前文有述:滑石,生赭阳山谷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引句内容当为对前文的诠释,所以“诸阳''仍当为"赭阳"赭阳''作为地理名词,在古文献中多有使用。唐佚名《晋书》卷三十七:“韩延之,字显宗,南阳赭阳人,魏司徒暨之后也可知赭阳属于南阳。唐佚名《旧唐书》卷一百六十考证:"韩愈,字退之,昌黎人。按:退之自称日昌黎,李白作愈父。仲卿武昌去思碑云南阳人。考元和姓纂。云南阳赭阳颓,当元孙骞避王莽乱因居之。新书宰相世系表云:河南尹骞居堵阳。堵音者。“据文中考证,赭阳属于南阳。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魏主命卢渊攻南阳,渊以军中乏粮请先攻赭阳,以取叶仓,魏主许之。注:赭阳即汉晋之堵阳县,堵亦音者。至宋时犹属南阳郡,至萧子显《齐书》赭阳叶二县皆不见于志下。言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拒魏则北襄城郡置于赭阳,明矣。”由以上例可知,“赭阳"县属"南阳''郡。原文当为“赭阳”,而非“诸阳”,抄书手不谙该地理名词而误。(二)中州甲州——申州卷三"黑石脂〃条:义阳即中州也。卷四”桃花石一条:山甲州钟山县。此处,,中州,,、“甲州,,当为“申州,,之误。唐佚名《旧唐书》卷四十中记载如下:“隋义阳郡,武德四年置申州,领义阳、钟山二县,八年省南罗州,又以罗山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义阳郡,干元元年更为申州。”由以上记录可知,在唐代,义阳又称为申州,只是由于行政划分和政权的变化,名称有所改变,故唐写本《新修本草》当为“申州”,而非“中州”、“甲州”。“申州”和“义阳,,称号变化的缘由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宋易祓《周官总义》卷二十:“唐以其地为桐柏县,属唐州,淮水所出东流至蔡州之真阳,又至申州之义阳县,今为信阳。'‘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五十六:“易氏日:禹贡导淮自桐柏。《汉志》南阳郡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唐以其地为桐柏县,属唐州。淮水所出东流至蔡州之真阳,西流至中州之义阳县,今为信阳。'‘元梁益《诗传旁通》卷三:“梁日:北司,k11改郢,k11,周为申州,隋为义州,唐系胃攵
47山,改信阳军国朝为信阳州,淮水所出。''由古书记载可知,原来“义阳”为“申州”郡下属的县,后至唐代天宝元年,“申州郡"改称为“义阳郡”。(三)类川——预川卷三"黑石脂矽条:出类川阳城。采无时。此处”类,,字当为“颍”字之误,”类,,字繁体作“颓”,与“颍,,字形近而讹。检阅四库全书,没有‘'类川"一词,"颍川”用得非常多,且“颍川阳城”多连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古籍中有“颍川阳城’'的用例很常见,如:宋李糯《毛诗李黄集解》卷十:“漆,水名,《说文》:从水,从秦,出郑国涛。《说文》日:出颍川阳城山东南,入颍,二水皆在郑之境内。”可见早至《说文解字》,“颍川阳城''一词都有使用。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五三:“因自载到颍川阳城,遣生送敬,遂辞疾而归。”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二十五:“京相瑶日: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今河南府登封县。'‘"颍川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元黄镇成《尚书通考》卷十:“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为然。度景之法必于夏至昼漏半为之,取日正午乃得其端直。''可见"颍川阳城"作为词组,在古代文献中使用非常广泛。(四)口南林邑扶南林邑卷四“雌黄力条:出口南林邑者,谓昆仑。口处当为“扶“扶南林邑”为古代的地理名词,也作“林邑扶南”。“林邑''是南海古国名。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与"林邑"意近,当为古代南海中国名。唐李廷寿《南史》卷七:“六月丁巳遣魏汝南王悦还北,主魏庚申以魏尚书,左仆射范遵为司州牧,随悦北侵。是月林邑扶南国遣使朝贡。’“‘林邑扶南”是一个国家。南宋郑樵《通志》总目录卷下:“南蛮下。岭南序略。南粤。海南序略。黄支。哥罗。林邑。扶南。”“林邑扶南”是南蛮国家中一员,所以其位置靠南。在古代,人们将“扶南”、"林邑’’列为"南蛮”国家,可见其比较偏远。“扶南林邑’'两国名,经常用在一起,指南海一带。古代文献中多有使用:唐佚名《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门东天竺,东际大海,与扶南林邑邻,接西天竺,与厕宾波斯相接南宋郑樵《通志》卷四十一:“于陀利在南海洲上,史不言道里方向,独称其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当是与扶南林邑近也。''也作"林邑扶南”。唐佚名《唐六典》卷三:“其远夷则控百越及林邑扶南之贡献焉。”(五)邪郸——邯郸卷五“白恶矽条:不可久服,伤五脏,令人赢瘦。一名白善,生邪郸山谷,采无时。"邪"字为"邯"字之误。唐颜元孙《于禄字书》:鄂邪,并,上通下正。因“邯”字与“耶”字形近,而将其误录为“邪”字。“邯郸”一词在古籍中甚
48为常用。春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哀公》:“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正月,兵罢,复守上党。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六:“防风,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简根,一名百蜚。生同州、沙苑、川泽。邯郸、琅邪、上蔡、陕西、山东处处皆有。”若文中此处为“邪郸”,则文意不可解。该条内容在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五有所保留:“(白恶)不可久服,伤五脏,令人赢瘦。一名白善,生邯郸山谷,采无时。”第二节因字而误“医药书籍在古代属于通俗文书"f56]因其对老百姓的生活意义重大,所以各类药书的抄本甚多且流传广泛。《新修本草》抄本从西域敦煌到东洋日本均可见,多次传抄造成的俗写字体杂出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读通该书,并且充分挖掘其研究价值,必须先将该书在传抄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文字上的讹误加以廓清,否则便会左右支细,托格难通”(加。一、失辨俗字而误唐代是俗字大量产生并使用的时代。颜元孙在唐《干禄字书》中日:所谓俗字,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与''药方”【56】陈增岳,中区古籍的俗:.研究,””。B?I],I5(1),第5I53页(57J郭在贻.洲沾学.北京:中华05局,2008,或76页性质相同的唐写本《新修本草》中也存在大量的俗字。借助俗字的相关知识,可以校正该书中的由失辨俗字而造成的误录。(一)洛一一浴卷四留石膏刀条: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洛汤。“洛汤”当为“浴汤”,不识俗字而误。5各''字俗写为“冷”,嘲1近似“洛”字,抄书手认为''洛''就是"洛''字。且,翰汤”一词唐写本《新修木草》中多有使用。如:卷十四“柳花”条:“屑可为浴汤,主风瘙瘁瘾疹,大效。”其他古籍中亦有使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浴汤热者熬彘矢,渍以(醯),封之。”用滚热的汤水熬煮彘矢。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中:“爵床味碱寒。主治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艰难,除热,可作浴汤。生山谷。’'药物"爵床”有药效,可以用于浴汤中。(二)未———末复——夏水——水卷四“凝水石刀条:此石未置水中,复月能为水者佳。卷十九“酒刀条:大寒凝海,唯酒不水。此处“未"为"末"之误。"复月"为“夏月”之误。“水”为"水"之误。唐颜元孙《干禄字书》:牡壮,并,上通下正。由此可知,"士"与"土"不别。在俗字中,“士"字写作“士”、"土"均可。旧1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偏旁同者,不复广出。谓忿、殳、氐、回、臼。召之类是也。”用!们据此推测,“末''和"未"俗写亦无别,需要根据文意推测。唐佚名《正名要录》:蔓夏,通用。”“水"当为“水"。
49唐颜元孙《干禄字书》:“水冰,并,上通下正。唧“冰'’字俗写作“水”,不识俗字而误。(三)谁|——诳卷十二“苏合”条:此是胡人谁言,陶不悟之,犹以为疑。卷二十"鸩鸟毛刀条:陶云如孔雀者,交广人谁之。此条内容为作者批评前人的。作为认为前面所述为不稽之谈,且陶氏未加考察。“谁”(缓)为“诳”字之误。诳言:谎话。“诳”字俗写作“锥”,⑴1不识该俗字,而误录为“谁"诳言”意为"谎话","诳之”为欺骗他,在行文中可以理解,若为“谁言”、“谁之”,则文意谬不可解。“诳言”、“诳之”古文【58]黄征.敦煌俗\典,匕海:上海敦自H(版社.2005.弟261贞【59】曾良.俗宇及古籍文宇通例研究.南吕,百花洲文艺{)I版社.2Q。6.第I6。页[601颜元外.W.儿本{1J车.第7—8页[61)黄征,敦煌俗字典t上海:上海教育小版社,2C05,第227页献中多有使用。唐佚名《晋书》卷四十三:'‘澄恚日:’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炙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意为这人是在乱讲话。唐代佚名《隋书》卷六十七:“帝为之改容,世基见帝色忧,进日:‘越王年小,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越王年级尚小,他在欺骗越王。唐佚名《旧唐书》卷六十七:”于是堂上奏女妓,檐下列子孙宴,罢谓弼日:’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一意为当心你胡言乱语。清陆世仪《春秋考》卷十六:“杜预谓吴人信鬼,故以诳之。”杜预说吴人相信鬼,所以故意用鬼来骗他们的。(四)完一咄卷十五“熊脂夥条:瘤病人不可食熊完,令终身不除愈也。在唐代,“肉俗写为“夫''字。唐《一T禄字书》:“农内,并,上俗下正。突肉,S.388《正名要录》:右字形虽别,音义是同,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阳幻抄书手因不识俗字''夫",抄写为"完''字。唐写本《新修本草》中多处“肉”字误作"完"字。(五)合——含卷十七“豆蔻夥条:味辛烈者,为好,甚香,可恒合之。"合"字当为"含''字,形近而误。唐佚名《正名耍录》:“全拿,二同。"唐《正名要录》:“誉,衔着。”即为“含"字。唐颜元孙《干禄字书》:“畲含,并,上通下正”。由记载可知,"含''与"合''字形接近,易混淆。意义上,“含”为置物于口中,既不咽下,也不吐出。“合''在此不可理解。“含之”在古文献中多有使用。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又方:羊蹄草煮汁,口合之。”用羊蹄煮汁,含在口里,可以治病。唐王煮01万〉向睇L:“右三味,先捣豉,次捣杏仁,次捣枣,令极熟,取如弹丸大,舍之,细细咽之,忌如药法。此方虽少,深有效验。”将豉、杏仁、枣捣碎制成丸
50药,含在嘴里,疗效明显。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二:“交趾太守士燮死己三日,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开目动手,颜色渐复。”用水含服丸药使太守起死回生。南宋张杲《医说》卷九:“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含之,琢齿.=一一E过,名日练精。”早起咬牙磕齿、口含唾液为长生之道。该条内容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二十三中也有保留:“陶隐居云:’味辛烈者为好,甚香,可常含之。【62]黄敦煌俗字典.上汕上海敦自出版社.2005.第341页(六)季一*F尚本:卷十七“大枣一条:久服轻身长季,不饥神仙。卷二十掰白玉髓一条:主妇人无子,不老延季。卷二十“碧石青一条:主明目益精,去白痰,延季。卷二十〃五羽石一条:五羽石,主轻身延季。卷二十“徐李一条:徐李,主益气,轻身长季。"李’’字误,当为不识“年”俗字“季”而造成的。隧是“年”的俗写字体,尚本因不识该俗字而误校。唐颜元孙《干禄字书》:牵绎,上通下正。唐佚名《正名要录》:夸牟,二同。冷尊S.388《正名要录》:右字形虽别,音义是同。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阳31由以上字书记载,可知“年”字与“李”字形近,易发生混淆。S.238《金真玉光八经飞经》:如意元年闰五月十三日经生郭忠写。其中,,年"字写为,,本,,字。佑笆且,,延年"、,,轻身长年,,、,,不老延年,,等词组在古籍中极为常用,已成固定词组。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中:“落石味苦温.主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一名石鳏,生川谷。”唐孙思邈《备急于金要方》卷七十九:“葡萄,味甘,辛,平,无毒。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七:“忍冬,味甘,温,无毒。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明朱槁《普济方》卷二百六十五:“补益筋骨,悦颜色。治女人风冷,暖子宫,久服不老延年。”(七)木术卷十七“核桃仁一条:服木人云禁食桃也。“服木人”当为"服术人"。唐代"术”字俗体写作“木”。唐写本《新修本草》:“衍”字写作“衍”字,偏旁“术”换写作“木衍,俗字作“衔"字。S.388《正名要录》:衍,鎏。右本音虽同字义各别例。敦研020(9.7)《大盘涅粲经》:我舍家法,来做王师,悉教大王微密咒术。哺朝其中“术”字均写为“椭”,其中偏旁“术”作“木”。
51“服术”在古籍中经常使用。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一:“林子明服术十一年,耳长五寸,身轻如飞,能超逾渊谷二丈许。”此意为服炼丹药。南宋[63]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版社,2。05。第29。页(641黄征.敦煌俗’.典.I.0:F:海教司“(版社.2005.第290贞[65]黄征.敦煌俗字典,j।海,上海教ffH{版社.2005.第377页张杲《医说》卷八:“服术。《紫微夫人服术》叙云:察草木之速益于已者,并不及术。”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十九:“雀肉及卵,阴虚火盛者忌之。不可合李食,妊妇食雀肉饮酒令子多淫。凡服术人忌之。”服术的人忌食雀肉。清佚名清佚名《陕西通志》卷六十五:“吴丹,郦邑人,十一岁母死,居墓侧五年,哭声振林木间,后遇异人,传炼服术。”吴丹遇到异人,开始修炼服术。二、失辨形近字而误“形近字是指儿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由于笔画接近,形体类似,极易混淆。"啪3“李唐之世,雕版印刷未盛,典籍多赖传抄、转录,经生、书手抄写之字体,结体率多无定,民间通俗使用之字,更是变缪繁减,讹俗从生。川671在唐写本《新修本草》中既有不少因传写频繁而导致的讹误,也有因为抄书手所受教育有限,且一本书分为多人抄写等种种情况造成字形相近的字彼此误写。从京都长安到西域敦煌及东邻日本,《新修本草》在多次辗转流传的传抄过程中,”难免出现似是而非、似非而似的相近字,究竟正确的是哪个字,就需用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来加以辨别"【鹏】。(一)王玉卷三“玉泉”条:炼服之法亦应依仙经服王法、水屑随宜。此处“王''字误,当为“玉''字。该句前有如下叙述:张华又云,服玉用蓝田谷玉,白色者,此物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接着还有:虽日性平而服玉者亦多,乃发热,如寒食散状。该段主要阐述“玉泉”作为药物的功效,以及可以帮助其它药物发挥功效,比如可以化为水,帮助玉的服用和吸收。唐写本《新修本草》中多处,,玉,,字写作“王,,字,可统一写作“玉”字。西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一上:“王,石之美,有五德。…r王’,即为“玉”字。(―)昼-画卷三靠丹砂刀条:名马可沙,一名无重沙,入药及昼用俱善。此处“昼"字误,当为“画”字。抄本中多数“画”(繁体作:耋)字因为彤近''耋''字,而误作"嬲''字,该字为唐写本《新修本草》中错误率最高的字之一。唐写本《新修本草》中记载的多种药物可以用作颜料。卷三“空青”条:“医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画色,殊为可惜。’‘空青医方中使用不多,多数用在画[661钱新艳.《话病源候论》语言文字研究.南京中匡药大学做L沧文.2009.第I9女
52[671郑问财.论玄拄俗字与与本学之关系t致焊研究,2。。6年第6期.第162—167页【68】参与।馒新悒.<_i药胸源候论》语吉文宇研究,南京中医药入学硕I:论文.2009t第19页中。卷三“绿青”条:“此即画用绿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带挟,今画工呼为碧青,而呼空青作绿青,正反矣。谨案:绿青即扁青也,画工呼为石绿,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画用。''卷三"朱丹砂''条:”此二种粗,不入药用,但可画用尔。”碧青、朱丹砂不用于作画。卷五“白恶”条:"此即令画用者,甚多而贱。'‘白恶非常便宜,作画多用。卷五“铅丹”条:“即今熬铅所作黄丹,画用者,俗方亦稀。“黄丹用于画中,一般的药方使用较少。唐写本《新修本草》行文中诸处“画”字均误作"昼''字。(三)何一_河卷四“凝水石秒条:中水县属何间郡。"何"为‘'河''字之形近而误。'‘河间郡''在古代文献中多有使用。西汉《史记》卷五十:“孝文帝即位二年立遂弟辟疆,取赵之河问郡为河间王,以为文王。(正义:河间,今瀛州也。户唐佚名《旧唐书》卷三:“己未定制,诸王为世封刺史。戊辰定制,勤臣为世封刺史,改封任城王道宗为江夏郡王,赵郡王孝恭为河间郡王。”河间郡为地域名词。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十四:“瀛州河间郡,后魏孝文置州治河间县。“河间郡后改为河间县。“郡”和"府”义同。明谢肇涮《北河纪余》卷四:“交河,汉中水县治也。金大定七年置今县,属献州,以渡沱、高河二水交流,故名。元仍之,国朝改属河间府,县治在漕河西岸五十里。从该例可知,中水县属河间府。'‘清顾炎武《日知录•府》:“汉日郡,唐日州,州即郡也,惟建都之地乃日府……至宋而大郡多升为府。”(四)原——厚卷四“长石弦条:此石状周石膏而原大,纵理而长。"原"为"厚,,字之形近误写。“厚大”一词在古籍中多有使用,“原大”在此不可解。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九家易》日:渥者,厚大。•言罪重也。”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十二:“程氏日:终南崇高厚大,以兴君位之尊。山之高大,必生美材;人君尊崇,必有令德。故宣称显服,又美其容貌,称人君之位。“终南山崇高厚大,象征着皇位稳固。清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卷十二:“一种白杨,芽时有白毛襄之,及尽展似梨叶而稍厚大,遇风则簌簌有声,高者十余丈,径三四尺。”白杨叶子比梨叶厚。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四对该条内容有记载:唐本注云:此石状同石膏而厚大,纵理而长文似马齿。(五)亦I赤卷四“玄石刀条:慈石中有细孔,孔中黄亦色。此处“亦,,字为“赤,,字之误。抄书手将“赤"字误录为"壹,,字,因“亦,,字俗写作“赤,,字,哺00形近似“赤”字。颜色可以是“赤色”,若为“亦色”则不可解。“赤色”古籍中多有使用。西汉刘熙《释名》卷四:绢,含也。青而含赤色也。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六:二月甲中,晨有大星,如月,有众星随而西行。《乙酉群》云:如狗,赤色,长尾。清顾栋高《毛诗类释》卷十五:其实状如桑子,粒如椒。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
53(六)忠一相卷四“铁落夥条:主风热,忠疮疡疽疮,痂疥,气在皮肤中。此处“忠疮”当为"恶疮"之误。唐佚名《正名要录》“恶”字俗写作“歌字,与“忠”字形近。“恶疮”在古籍中应用非常普遍。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十四:“若汗已出,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北宋董汲《旅舍备要方》:“内治散,治一切痈疽、恶疮、毒气,内熏五脏,恶心烦燥。恶疮和“痈疽”并列,为一种毒疮。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二十九:“《本草》:狸骨肉,疗诸疣心腹痛,走无常处,及鼠屡恶疮骨,骨尤良。”“鼠瘦”和“恶疮”并列,均为疾患。(七)汁——汗卷四呻日起石一条:阴下湿痒,去臭汁,消水肿,久服不饥,令人有子。卷十二“梧实畛条:益血止汁,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止汁,,当为“止汗,,之误。“止汗”在古代文献中多有使用,若此处作“止汁”意思不可解。“汁"为"汗''之误,"止汗”为常用的医药疗效词语。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二十二:“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溃、止汗之功,故以为君。”小麦有止汗的功效。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卷五:“茸术、白芷、藁本、苓陵香。等分。为末,每一两半入英粉四两,和匀,常扑身上,无英粉蚌粉亦可。凡出汗大多欲止汗。宜此法。‘'用萼术、白芷、藁本、苓陵香诸药物等分,磨为末,可以用来止汗。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二“梧实”条亦记载有:“益血止汗,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可知“汁”为“汗”之误。(八)举一一拳:F——升日——四卷四“石膏刀条:大者如升,小者若举。卷四“光明盐一条:大者如千,皆正方光彻。
54卷五“代赭力条:北平地掘深日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卷十二掰茯苓一条:自然成者,大如三日斗器。“举”字俗写作“睾”H叭,与“拳”字形近。唐《正名要录》“升”作“哥”,与,,千,,字相近。古籍中往往“升"、"斗"相混。“斗”字俗写作“4”,形近似“干,,字。m1在古代文献中,经常用升、斗、拳头、尺等作为参照或者度量单位来描述事物,相连数字加量词表约数。此处“举"字当为"拳"字之误。"千"当为"斗"之误。“三日斗”为“三四斗”之误。"日五尺”当为“四五尺”。“三四斗”、“四五尺''用来约指大小、深度,这种表示约数的形式在古代文献中极为常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三:“王隐唐佚名《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石头大的和升一样,小的和拳头大小相近。唐佚名《旧唐书》卷三十七:“建中初,魏州魏县西四十里,忽然土长四五尺数亩里,人骇异之。”土地增加了四五尺的厚度。南宋杨简《慈湖诗传》卷五:“陆机亦云:二鱼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鲤身,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腹皆有甲,纵广四五尺。”“四五尺"用来指鱼的身长。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三:“是日末,时州北三十里交椅、银水、六村、长寨等处忽震雷暴雨,雹大者如升,小者如鸡卵。“冰雹大的就像升一样大。清代佚名《格致镜原》卷六:“闽中玉华洞石似昆山,而精莹过之,小者如拳,大者二三尺。“玉华洞中的玉小的如拳头一样,大的有两三尺。(九)改一咄卷五“赤铜屑夥条:袋盛先刺腋下,脉去血封之,改腋臭,神效。“改,,为“攻,,之误。,,功”字俗写为“研”字,m1左边与“0"("改"字左部)相近。由此可知,“工”和"0”易混淆。另外,“缓”字俗写为“改”字,m1与“攻"字近似。从意义上考察,攻:攻治。在古籍,常有“攻+疾病”的用法。如:西周佚名《周礼•天官•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攻,治也。“用五毒来攻治疡。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卷七:“毒药攻邪。”“攻邪”即为治愈邪症。南宋张杲《医说》卷/k:“务求痊差,往往因此别致危殆。且攻病之药,或汗或吐或解或利缘。”“攻病"即为治病。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七:[70]黄征.敦煌俗字典.I:海।上海敦。f1j版社.2005.第21。页[71]曾R.俗字与占爵整押华隅,IfI同雄81与文化,2003年第2期,第62—65页(721黄征.敦煌俗,》!«-上海:I:海教行}I{版社,2005.130Jl[73]黄征.敦煌俗字典,I: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5,第122页“《千金方》云:人有风疹,多必眼暗。先攻其风,其暗自差。”此例中“攻其风"即为治疗风症。
55(十)先一瑚叟——胡匕东壁土一条:当取东壁之东边。谓恒先见日先,刮取用之,亦疗小叟风。东边的墙壁先见到日光,刮取可以治疗小孩子的风寒之类的病症。抄本中"日先”为"目光”之误:"叟''与"兄"字形相近,"小叟''为“小儿”之误。若为“日先”、“小叟”,意义不可解。且古籍中无“小叟”的用法。“光”字误录为“先''字,在出土文物中亦多见。大和二年《梁守源墓志》:“将至于京兆府万年县李姚村白鹿原光修礼也。“,此处"光"为"先”之误录。口43(——)复——伤卷五"白恶矽条:不可久服,复五脏,令人赢瘦。此处"复''当为"伤''字之误,字形近似而误。“伤五脏”古医籍中多有使用。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素问》卷二十三:“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疾病危害到身体五脏。北宋许洞《虎铃经》卷十:“金疮不可治之者有九焉,一日伤脑户,二日伤天仓,三日伤臂中跳脉,四日伤脾中阴股,五日伤心,六日伤乳,七日伤鸠尾,八日伤小肠,九日伤五脏。此九者皆死处也。“金疮的危害之一就是会伤害到五脏。元王履《医经溯涧集》卷下:“饮食劳倦则伤脾,观乎此则水谷寒热岂不伤五脏乎?“饮食的忽寒忽热会伤害到五脏。(一二)大1—州电握雪誉石一条:出徐州西宗里山,入土大余,生于烂土石间。“握雪誉石”有丈余生长在土中,此处"大''为"丈''字之误,形近而误。“大余”文义乖讹。“丈余”在古文献中表度量,使用频繁。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六:“黄龙元年一一,8客星居王梁东北,可九尺长丈余。”黄龙星长九尺多。西晋陆矶《陆氏诗疏广要》卷上之上:“萎,蒿也。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萎蒿高丈余。唐佚名《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有人呼日:’大王且止。’熙恶之。伐其树,乃有蛇长丈余,从树中而出。“从树根处发现的蛇长丈余。唐姚思廉《梁书》卷十二:“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城墙加筑二丈余。唐佚名《旧唐书》卷十七下:“九月[74]姚荚玲.唐代柴志i可犷研究.上海:华东部范人学出版社.2008.第156页乙酉朔辛亥夜彗起,太微近郎位西,指长丈余,西北行。”太微星宿长有丈余。(一三)闻__间卷十三掰秦椒"条:蓝田南、秦岭闻大有。此处“闻''为"问”之误。该条意指秦椒在蓝田南部和秦岭之间比较多。清
56佚名《陕西通志》卷四十三亦有记载:“秦椒,生秦岭上,金州贡椒,蓝田秦岭问大有之。’‘古籍中多有“地名+地名+间''的用法。唐佚名《旧唐书》卷五九:“行恭善骑射,勇敢绝伦。大业末,与兄师利聚兵于岐、雍闯,有众一万,保故鄙城,百姓多附之,群盗不敢入境。”行恭与兄聚兵在岐雍之间,老百姓及其拥护。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七:“猜本盘瓠之后,绵亘巴蜀湖广间数千里,名为提,实不供征役。”瑶族主要分布在巴蜀湖广之间。明徐纥《明名臣琬琰录》卷二十四:“(胡)公以此劝励天下,以故虽穷乡下邑轨迹无不到,在湖广问最久。”胡公游历天下,在湖广一带停留时间最久。(一四)由——白卷十四“蜀椒矽条:久服之,头不由,轻身增年。"由''字为“白”字之误。"头不由''文义显然杆格不通,而“头不白”为古籍中常用短语。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中:“王不留行味苦平。主治金创,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生山谷。蓝实味苦寒。主解诸毒,杀虫蚊注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平泽。"长期服食药物王不留,可以让头发不变白。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一百十二下:“漆叶屑一斗,青秸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漆叶和育秸按一'定比例混合,长期服用,可以使人头发不白。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二十七:“叉云:’千过梳头头不白。‘叉云:’十日沐浴头不白”多梳头和沐浴可以使头发不白。唐代王煮《外台秘要方》卷三:“《养生方》导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从头上挽两耳举,又引鬓发,即流通,令头不白,耳不聋,。”早晨起来用手梳头,可以使人头发不白。(一五)卷十四“钓樟一条:八月九月采根皮,白干之。此处“白”为“日”之误,形近而误。“日干之”指白天把采到的药物晒干。"白'’字在此不可解,当为“日干之”。“日干之”作为一词组医书中多有使用。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七:“唐注云:山南人名木藜芦,皆非也漏芦,自别尔。……今曹兖州I下湿地最多,六月七月采茎,日干之,黑于众草药。”六月七月菜木藜芦的茎,晒干以后,比其他草药都耍黑。南宋张杲《医说》卷十:“以菖蒲三斗判,日干之,舂罗为末,布席上,使病人恣卧其间,仍以被衣覆之,既不粘着衣被,又复得睡,不五七日之间,其疮如失。’‘将莒蒲晒干以后可以用来治病。(一六)虚一一肤卷十五拓豚卵刀条:其脂能悦泽皮虚,作手膏,不皴裂,肪膏煎药无不用之。此处“皮虚''当为"皮肤”之误,"肤”字繁体作“唐”字,与“虚''字形近。由该句可知,该药对皮肤有益处,可用作手膏。所以该为悦泽“皮肤”。悦
57泽“皮肤”或"肌肤''者古医籍中多有用。明朱楠《普济方》卷五十二:“取土蜂未成头足者,炒食之,又酒渍以傅面良。长年,美颜色,令人不饥。以六天气服之,悦泽肌肤如玉。”取未长成的土蜂炒食,并用酒浸渍以后服用,可以让皮肤变得有光泽。卷二百六十六:“气行体中,经营周身,濡润形体,悦泽皮肤,五脏六腑皆悉充满,百病除去。”身体气血运行正常,通体濡润,皮肤亦有光泽。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三:“苏恭:主补虚续绝,强阴建阳,悦泽肌肤,安和脏腑。”苏恭认为枣可以润泽皮肤。第三节不谙文例、文义而误黄侃先生认为:夫一书有一书之条例,治之者必首知其书之例而分讨之。口51唐写本《新修本草》中对于每条药的记录和论述,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有一定规范的,不清楚这些行文规范,就会导致一些错误出现。一、不谙文例而误(一)卷三"赤石脂薪条: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利湃下。“游下,,当为“下游,,。“游”为肠间水。从本句句式上看,均为“动词+宾语”,所以“游下”当为“下游且“下游”在古医籍中亦有使用。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七:“忍冬,亦可单用,味辛,主治腹胀满,能止气下游。”(二)卷三“玉泉刀条:主五脏百病,柔筋强肾,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强肾”处当为"强骨"柔筋筋骨”,"筋"与“骨”对应。“玉泉"这条药物在其他古籍中亦有记载,清《御定佩文韵府》卷九十七:“叉((本草》玉泉,味甘,平,无毒,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三)卷四“玄石力条:俗中既不复用,无识其形者,不知与慈石相类不。【75】Kflilii,黄焯编.文字声的iJI1诂"£id.I询:t海山玲(.1983.-此处‘'不''为''否"之形误。"不知……否''为古代汉语中常用句型之一。卷十二“虎珀”条:“不知虎魄处复有伏苓与否。”不知道有虎魄的地方有没有伏苓。《春秋左氏传•定公》:“闻诸道路。不知信否。”在道路上听到的话,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七三:“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远隔着关塞,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四)卷五“誉石"条:磐石,辛,甘,大热,生温熟寒,有毒。卷五“冬灰一条:冬灰,辛,微温。"辛”当为"味辛”漏录。《新修本革》一书主旨为记录本草药物的功能和•主要疗效。对于每一条药物,均为先录药名,然后是药性、毒性、功能、采摘时间、产地。例如:
58“石肝,味酸,无毒。黑石花,味廿,无毒。玉伯,味酸,温,无毒。”据此可推知,本例中两条“辛"当为“味辛”。(五)卷五“大盐刀条:大盐,令人吐,生邯郸及河东池泽。味甘,寒,无毒。主肠胃结热,喘逆吐,胸中病。卷五材戎盐矽条:戎盐,主明日,目痛,益气,盐肌骨,去毒虫。味咸,寒,无毒。疗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卷十九“赤小豆秒条: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味甘,酸,平,温,无毒。据前例对《新修本草》文例的分析,此三条顺序错乱。第一条当为:“大盐,味甘,寒,无毒。主肠胃结热,喘逆吐,胸中病,令人吐。生邯郸及河东池泽。”第二条当为:“戎盐,味成,寒,无毒。主明目,目痛,益气,盐肌骨,去毒虫。疗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第三条正确顺序当为:“赤小豆,味甘,酸,平,温,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二、不谙文义造成的脱文、衍文、倒文讹文,指抄写、刊刻错误了的文字。"61脱文,指古籍中所脱漏的字。衍文,指古书在传抄、刊刻中误增而多出的文字。n71倒文,指占书在抄写、刊刻过程中颠倒了的文字。口81唐写本《新修本草》因辗转抄写,其中不乏因不明行文体例而导致的讹文。因不谙文义而造成的讹误在唐写本《新修本草》中亦不罕见。(一)卷四“石膏刀条: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口,不能息。[761%轴.训诂学t北京।岛等教介fI:版社,2008,第173页【771兆芹地.洲沾学,北京।高等教疗出版社,2008.第172页[78]驱片=纳・训诂学,北京,高等教自出版社・2008.第176页口处当为“焦''字。《新修本草》行文中四字、六字词组常为同意互证,比如“崩中漏下”、“镇精神,坚骨髓”等。此处“口”、“舌”相对,“干”、"焦”互应。且“口干舌焦”也为古代文献中经常使用的词组,如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七:“络石,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壅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络石可以治愈口干舌焦。明代朱橘《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八:“括楼汤,治痛渴,口干舌焦,精神恍惚。”括楼汤可以治愈Lj干舌焦。(二)卷四“桃花石力条:久服令人肌热能。当为“久服令人肌热能劳"劳"字脱落。"能老”即为"耐老”,能,通"耐”。受得住。“能老'’一词本书中使用甚多。卷十二“杜仲”条:”除阴卜.痒湿,小便余沥脚中酸疼痛,不欲践地,久服轻身能老。”卷二十“姑活”条:“主大风邪气,湿痹,寒痛,久服轻身益寿,能老。"“能老”通“耐老”,在其他古籍中使用亦广。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十三:“猪苓,味甘苦,平,无毒。主瘗疟,解毒蛊在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久服猪苓可以让人轻身不老。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卷中:“车前草,令人有子,明目,治目热赤痛,轻身耐老。”车
59前草疗效之一是轻身耐老。(三)卷五“特生誉石刀条:其外形紫赤口,内白如霜,中央有臼形,口如齿者,佳。两口处当依次为“色”、"状,"紫赤''为颜色,所以后当为“色''字,“如臼形,如齿者”为形状的描述,所以后者当为“状''字。"赤色"、"状如"在古籍中较为常见。战国佚名《黄帝内经•灵枢》卷五十六:“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成,赤色宜苦,白色宜辛。’‘白色的食物有益于缓解辛辣。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六:“天狗,状如大流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天狗星的形状就像是大流星一样。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十:“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人体的脉搏紧绷,好像是弓弦一样。该条内容亦保存于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五中:“其外形紫赤色,内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状如齿者,佳。“(四)卷十三“棘刺一条:然刺有口种,有钩有直。口处当为''两''字。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十及清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卷十一中,均为:唐本注云:棘有赤白二种,刺有两种,有钧有直。(五)卷十四“蜀椒”条:主邪气,咳逆……下利,泄精,口口字乳余疾。M口处当为“女子《新修本草》中凡指女性均用“女子"。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四亦有记载:蜀椒,主邪气,咳逆。……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六)卷十二。孽木"条:生汉中山谷及永。’当为“生汉中山谷及永昌"昌"字脱落。该条内容保存在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二中:“根,一名檀桓,主心腹百病,安魂魄,不饥渴,久服轻身延年,通神。生汉中山谷及永昌。”“永昌”作为一地理名词在古籍中使用甚广。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一百十六:”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永昌郡由六县合成。唐佚名《旧唐书》卷三十八:“成亨四年又置柏崖、大基二县,其年省柏崖县。上元元年复置维氏县。永淳元年复置嵩阳县。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垂拱四年置永昌县。“永昌县是垂拱四年设立的。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二:“《西海通典》东乐浪,西炖煌,南E1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四履之盛亦如前汉。”西南边陲的永昌是当时最为繁盛的地方之一。(七)卷十三“龙眼秒条:久服强魂魄,聪察,轻身不,通神明。“轻身不老”,"老”字脱落。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三亦有记载:“龙眼,味甘,平,无毒……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龙眼有轻身不老的功效。"轻身不老”作为固定词组在其他古籍中多有使用。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中:“松脂,味苦,甘,温,无毒。炼之令白,其赤者主恶痹,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松脂有让人轻身不老之功效。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胡麻,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坚筋骨,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下后虚热困乏,久服轻身不老,聪明耳目,耐寒转延年。”久服胡麻让人轻身不老。
60(八)水谷——水谷道卷十三“槟榔”条:人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水道”、“谷道”,合在一起也作“水谷道'',指人排泄系统,古代文献中多有使用。此处因不谙该词语而漏录‘'道''字。东汉佚名《神农本草经》卷中:“甘遂味苦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痼,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及膀胱处生核子,如橄榄样,或梅李状。"甘草膏可以治疗水谷道的痈疮。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百二十七:“若上塞下辟,则随来随泄奚溃之,有如人饮食下咽而水谷道闭塞,小则腹膝,大则呕逆,自然之势也。原文当为“利水谷道”。(九)卷四“理石一条:生汉中山谷、庐山。采无时及。"及''为衍文。"采无时''在该书中多有用。卷三“玉泉”条:“一名玉札,生蓝田山谷,采元时。“卷十四"药实根'’条:“一名连木,生蜀郡山谷,采元时。”卷二十:“紫石花,味甘,无毒。主渴,去小肠热,一名花石花,生中牛山阴,采无时。”“采无时''其他以及中亦有使用。唐王森《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七:“石钟乳……一名公乳,一名芦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山谷及太山,采元时。’'石钟乳采摘时间不限。明朱槁《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三:“野兰根,采元时。彼土人取此并天回、鸡翁、藤崖、梭芳四味,洗净去粗皮,焙干等分捣罗为末,温酒调服。”野兰根,采摘时间不限。(十)卷十七”核桃仁矽条:花主下恶气,消肿满,利大小便肠。“肠"字为衍文。词组“利大小便”在其它文献中亦使用频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苑菜实,味廿,寒,滴,无毒。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气,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蛔虫,久服益气力,不饥,轻身。”唐王煮《外台秘要方》卷三十一:“又枸杞酒,疗五内邪气,消渴,风湿,下胸胁气,头风,坚筋骨,疆阴利大小便。”本条内容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二十三:“桃核仁,味苦,甘,平,无毒。……桃花,杀挂恶鬼,令人好颜色,味苦,平,无毒,主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悦泽人面。”(——)卷四“殷孽刀条:生赵谷山国,又梁山及南海,采无时。当为''赵国山谷”,"赵谷山国”在此不可解。该条内容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如下:“殷孽,味辛,温,无毒。……生赵国山谷,又梁山及南海。采无时。‘…赵国"、“山谷”均为古籍中使用频繁的词语。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十一:“冬以赵国为邯郸郡。''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五:“辛酉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
61私田畴。”南宋杨简《慈湖诗传》卷三:q准见其自山谷而至,故日谷风。”明孙谷《古微书》卷二十三:“生男类父,而入山谷,昼伏夜游。”检索古籍,无有使用“赵谷山国''者。(一二)卷三“曾青”条:形累累如黄连相缀,色理小类空青,甚得难而贵。当为“难得”。“难得”在古文献中使用即为普遍。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二:“今匈奴负戎马足,怀鸟兽心,迁徙鸟集,难得而制。得其地不足为广,有其众不足为强,自上古弗属。”匈奴由于游牧迁徙不易管理。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或日:’政在一人,权甚重也。‘日:‘人实难得,何重之嫌"人才很难得到。唐佚名《旧唐书》卷七五:“上古以来,何代无君,所以只称尧、舜之善者何也?直由为天子者实难,善名难得故也。''从古至今,君王要得到好的名声非常不易。唐李百药《北齐书》卷二:“韩轨少慧,宜宽借之。彭相乐心腹难得,宜防护之。”彭相乐的衷心是很难得的,要多加爱护。该条内容保留在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三中:“形累累如黄连相缀,色理小类空青,甚难得而贝。(—三)卷十四“楝实矽条:雌者根白,有子毒微,用当取雌者。此处“毒微”当为"微毒”,次序颠倒。"微毒''用来描述植物毒性,古籍中使用广泛。明鲍山《野菜博录》卷二:“白菜短叶,茎亦窄叶,头稍团形,状似麋匙样,昧成,性平寒,微毒。”白菜稍微有些毒性。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七:“胡荽,味辛,温,布改毒,消谷,治五脏,补不足。”胡荽有微毒。该条内容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十四亦有记载: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由此可知,"毒微''为"微毒”之倒文。(一四)卷十四“药实根刀条:药实根,味辛,温,无毒。主邪气,诸痹疼酸,续伤绝补骨髓。"伤绝当为“绝伤”之颠倒。“绝伤”在古籍中使用频繁,未见“伤绝西晋陆矶《陆氏诗疏广要》卷下之下:“豹毛赤黄,其文黑如钱,而中空比比相次,此兽猛捷过虎,故能安五脏,补绝伤轻身。“豹毛可以用来滋补绝伤。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卷九:“冲络之脉令人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则恐仆相之举重伤腰,衡络绝伤恶血归之,刺之出血。”清陈厚耀《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四:“秦武王与孟说举鼎不任,绝胭而死,鼎用力力由筋胭,筋胭不堪,绝伤而死。”秦武王因举鼎而致绝伤最后死亡。参考文献著作类:[1]陈增岳,隋唐医用古籍语言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2]董志翘,《大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傅云龙(刻本),新修本草[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2[5]郭芹纳,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8[7]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0]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姜燕,《甲乙经》中医学用语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李经纬、余瀛鳌等主编,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罗振玉(藏),新修本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5]钱超尘,内经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6](辽)释行均,龙龛手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沈湖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8](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辑复本第二版)[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汪维辉,东汉一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t2(?]汪维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词汇研究[M],上海:匕海教育出版社,2007[2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2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23]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M],太原:学海出版社,2002[24](唐)颜元孙,干禄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5]姚美玲,唐代墓志江J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袁宾、徐时仪等(编著),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M],太原:学海出版社,2001[27]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28]张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29]张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30]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7[31]【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期刊类:
63[1]陈增岳,敦煌古医籍校读札记[J],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总第84第8批86页[2]陈增岳,隋唐医用古籍若T新词新义考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4年1月,京25卷第6期,61.64页[3]陈增岳,中医古籍的俗字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2月,第15卷第1期,第51.53页[4]丛春雨,谈敦煌古医籍的学术成就和文献价值[J],中医文献杂志,1997年第4期,第1.3页[5]冯文,梁保河,覆盆子本草考i,JEEJ],时珍国医国药,2000年第1。期[6]傅维康,世界药学史上之创举…一唐代药物大普查和新修本草[J],医古文知识,2000年第4期[7]郭作飞,历史文献专书词汇研究方法新探[J],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9月(下)[8]何希荣,古本草马先蒿基原小考[J],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第6期[9]Lq2泳,《医古文•新修本草序》中若干注释与译文之商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997年02期[10]蒋绍愚,汉语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11]李庆典,李颖,周清明,芋本草学考证与食疗价值[J],中药材,2004年第11期[12]李书田,医史文献整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J],中医药学报,2005年第33卷第2期,第66.68页[13]刘姐,六版《医古文》注释求疵[J],医古文知识,2003年第2期[14]罗根海,医古文求疵四则[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笫4期[15]罗桂环,苍耳开发利用史及其它[J],中国科技史料,1997年第2期[16]聂志军,汉语常用词研究方法浅论[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7]尚志均,《新修本草》药物合并与分条对药物总数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7月第33卷第3期[18]唐德才,《新修本草》“荚莲”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9月第14卷第5期[19]滕佳林,中药外治史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20]何希荣,古本草马先蒿基原小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第4期[21]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
64[22]谢宗万,本草文献整理研究二十年[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年S1期[23]邢凯,历史比较法是建立语言史的有效工具[J],民族语文,1997年第期4[24]徐建云,晋唐社会政治对当时医学发展的客观效应[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25]徐蔚,汉语史研究中的时空结合原D.11J[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报,??03年6月[26]虞舜,《嘉祜本草》增引的“唐本"考察[J],中华医史杂志2004年1月第34卷第1期[27]虞舜,《新修本草》编撰者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月第1期[28]虞舜,《新修本草》所据《本草经集注》底本的有关问题[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4卷第3期[29]虞舜,《新修本草》体例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7卷第4期[30]曾良,俗字与古籍整理举隅[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2期,第62—65页[31]张敏,沈潮农,常用中药名物训诂举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古代曾修木草的编辑叮出版历史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200[33]张显成,从中医文献看传统训释——兼谈中医文献的语言研究[J],古语研毙1996年第3期[34]赵红君,本草名物训诂探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