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3066

大小:43.87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提出了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构想:三分之一在国内,三分之一在国外,三分之一储备培训,并通过挂职锻炼、出国学习、脱产进修、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国内外干部轮换制度化。这一构想后来得到落实。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  )A.标志着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外交舞台B.意在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C.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供了一定保障D.彰显了新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2.唐朝中后期,朝廷在各藩镇设有监军院,各藩镇在长安亦置进奏院。部分藩镇将帅的拥立都要得到监军使认可,并由他们奏报中央批准。进奏院是藩镇驻京办事机构,负责向朝廷报告本镇情况,呈递本镇表文。由此可见,监军院与进奏院的并存(  )A.彰显了朝廷与地方矛盾的缓和B.体现了藩镇游离性与依附性的双重特点C.为唐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实力3.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这一赋税制度是(  )征收名目将田赋和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征收。纳税方式取消力役,把按丁、按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并将其摊入田赋中,征收赋税一律征银,用货币取代实物和力役;差役由政府雇佣。征收方式改民收为官收,从征收到押运均由官府承办。A.摊丁入亩B.两税法C.一条鞭法D.租庸调制4.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陇西频被寇掠”而当地风俗又“不设村坞”,容易遭受突厥袭击,命贺娄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贺娄子干上书隋文帝:“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得到隋文帝的采纳。这反映出隋朝(  )A.政权基础得到巩固B.民族交流互动增多C.区域开发成效显著D.国家重视边疆治理5.如表所示为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的一次针对学生的民意调查。据此可推知(  ) 问题现在流行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一种?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选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俄国美国最终得票2914497107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力增强B.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主思想的流行C.十月革命后民主主义思想的兴起D.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6.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A.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B.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C.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7.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8.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下列选项最能从政治结构转型角度说明近代史自“辛亥革命开始”的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推翻了清王朝反动封建统治C.开始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尝试D.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9.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这改变了党的一大文件中“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规定。这一变化(  )A.表明中共放弃了革命领导权B.保证了国民革命的开展C.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D.为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10.1925年,张太雷和瞿秋白分别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完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是“积极的群众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1935年,齐燕铭也指出五四运动“是对于帝国主义的反抗”。这表明,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A.反封建色彩并不浓厚B.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时代C.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D.丰富了新文化运动内涵11.五四运动后,国民党人以《觉悟》《建设》等杂志为舆论阵地对唯物史观等内容进行宣传。此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也组织翻译了《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在杂志上开设专栏予以刊登宣传。这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渐成社会潮流B.国民党注重调动人民的革命热情C.国共合作思想条件已成熟D.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12.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酒、卷烟丝绸、人造丝织物火柴、陶瓷器毛织品、砂糖等机械、动力机、车辆等50%45%40%35%5%至7.5%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B.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局面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D.配合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3.1940年10月至次年5月,兴亚院青岛出张所(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多田武雄向伪市公署“赠送”日文图书1677册,并出资“援助”编辑《小学儿童日本语作文集》,所赠图书全部被分派到伪政权设置的图书馆、新民教育馆和市区各中小学。日伪政权此举意在(  ) A.颠覆抗日民主政权B.提高青岛国民教育水平C.借助文化手段侵华D.消弭根据地人民的反抗14.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年2月,解放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已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但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地区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为了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进一步发展,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政策(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有利于土地革命在农村开展C.将城市作为革命工作的重心D.为革命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15.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之换文》和《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宣布废除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随着中英、中美新约的订立,其他一些在华享有特权的国家,也相继与中国订立了新约。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统一战线的形成B.《开罗宣言》的发布C.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D.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6.西安事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向南京国民政府发出通电,建议由南京国民政府召集和平会议,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包括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均派代表参加。中共的建议旨在(  )A.实现国共两党联合执政B.推动国民政府改组重建C.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7.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先后组织了大批民主人士下乡参观土地改革。民主人士下乡以后,由于亲眼看到了农民因受地主压迫而贫困,所以他们“把农民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同农民与地主进行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完成B.增强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认同感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探索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18.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中,共产党员占比44%,民主党派占比30%工人、农民和无党派人士占比26%。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占了半数。在政务院的21位部长中,有10位是党外人士。由此可知,新生的人民政权(  )A.具有广泛的民主性B.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认为离婚妇女“不正经”等。对此,中央发出了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规定1953年3月为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检查、执行婚姻法的运动。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A.彻底颠覆了封建的伦理秩序B.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发展C.加快男女政治权利平等实现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20.最能凸显表中我国外交战略演变的主题是(  )时期外交基本战略演变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末“一边倒”(即与苏联结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两条线”(即反帝反苏)20世纪70年代初“一条线”(即联美反苏)20世纪8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不结盟政策20世纪90年代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2012年以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C.增进互信加强合作D.与时俱进、实事求是21.我国颁布的1982年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共24条,比1954年宪法中多出5条,比1975年宪法中多出20条,比1978年宪法中多出8条。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  )A.是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宪法 B.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C.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已完善D.更加重视保障公民权利22.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东省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其中1981年《广东省经济特区企业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和1987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等都是在国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探索制定而成的,带有试验性、首创性。这说明了(  )A.法治建设与经济改革相互促进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法律保障C.地方性法规带有意识形态色彩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形成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合同编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新型交易规则。人格权编规定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确保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D.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24.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25.2023年2月,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土、叙两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派出救援人员21批次、308人次,提供土耳其急需的救灾物资,加快落实对叙利亚的粮食援助项目。中国政府此举(  )A.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C.确保了受援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增进了同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26.如表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变化,这一变化(  ) 1986年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96年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012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B.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适应了现代化建设需要D.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7.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生入学。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收取女学生读书。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B.男尊女卑格局得到改变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D.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28.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  )A.抵御欧美列强侵略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遏制国内民主革命D.加快推进政治变革29.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30.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乡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由此可见,这部法律的制定(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开启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31.(12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10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砥砺前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表年份事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1934年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中共八大召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请从材料中提取3个或3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法宝”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8年3月,日军兵分两路,进攻徐州的门户台儿庄。中国军队以优势兵力包围了进攻台儿庄的日军第十师团,同时击溃了由临沂增援的日军第五师团一部,歼灭日军一万余人,史称“台儿庄战役”,又称“台儿庄大捷”或“鲁南会战”。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的不利态势,遏制了失败主义思潮的蔓延,坚定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使全国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抗日救亡运动新局面,“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摘编自于茂生《台儿庄战役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作用与省思》材料二:百团大战是全国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这对于各级指挥机关的组织协调能力是一次严峻考验。百团大战的发动及其进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也在于政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推进了中国的抗战形势,也有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摘编自古琳晖《试论百团大战的功绩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33.(12分)过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0年初,全国仍有土匪武装260多万人,他们还有明显的政治性质。1952年底,大规模剿匪活动结束。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关系到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商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三线”建设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从1964年至1980年,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整个工程规模空前。在铁路交通建设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并建立了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这些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商编自远山《“三线”建设: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建国初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并分析其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1.【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据材料“三三制”“三分之一在国内,三分之一在国外,三分之一储备培训”并结合所学可知,“三三制”原则使国内外干部轮换制度化,使每个外交干部既熟悉国内工作,了解国内情况,又有在国外工作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干部储备培训制度化,把干部的储备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外交事业的发展准备了高素质的外交人才,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供了一定保障,C项正确;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政府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其标志不是“三三制”构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第三世界国家,也没有刻意强调是为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2.【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部分藩镇将帅的拥立都要得到监军使认可,并由他们奏报中央批准。进奏院是藩镇驻京办事机构,负责向朝廷报告本镇情况,呈递本镇表文”可知,监军院与进奏院便利了中央与藩镇的联系,体现了藩镇游离性与依附性的双重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朝廷与地方矛盾的信息,排除A项;唐朝亡于藩镇割据,与监军院和进奏院无关,排除C项;削弱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实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3.【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将田赋和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征收”“摊入田赋中”“一律征银”等信息可得出,这一赋税制度是明代推行的一条鞭法,统一赋役,计亩征银,C项正确;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两税法是唐代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租庸调制是隋朝及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4.【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隋朝对边疆的治理。【解答】根据材料“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可知,隋文帝要求百姓修建坞堡,营田积谷,以防范敌兵侵袭,而贺娄子干认为“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也能防止被敌兵劫掠,这虽是两种不同的边防思想,但都反映出隋朝重视边疆治理,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边疆治理思想,无法体现“政权基础得到巩固”,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民族交流互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边疆治理不等于区域开发,且材料没有涉及“成效”,排除C项。故选:D。5.【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答本题需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影响力相比社会主义较弱,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它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力,并不是民主主义思想,排除C项;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的一次针对学生的民意调查”可知,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的一次学生的民意调查中,学生相信社会主义的人数要远高于资本主义,认为俄国是中国的朋友的学生数量高于美国,这说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在增强,D项正确。故选:D。6.【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解题的关键信息: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解答】B.《时务报》销量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结合1898年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始,根据题目中“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议论明通,识解超卓”等信息可知,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故B正确;A.“主流”一词表述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C.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 D.变法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故选:B。7.【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解答】A项,陈独秀在工界联合会上的演讲涉及劳动者觉悟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相符合,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材料时间并不符合。故B项错误。C项,材料阐述了劳动者觉悟的过程,并不涉及革命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D项,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故D项错误。故选:A。8.【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政治结构是政治体系的组织安排,它反映了政治生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从政治结构转型角度说明近代史自“辛亥革命开始”的理由是议会(国会)多数党党首组织责任内阁,对议会负责,对总统或君主进行制约,这与《临时约法》的内容相关,C项正确;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从民主共和的角度说明,排除A项;推翻了清王朝反动封建统治,是从政权变革的角度说明,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C。9.【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的观点体现了中共联合战线的思想,联合其他党派有利于推动革命的发展,所以材料变化为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中共放弃领导权,排除A项;中国二大提出的联合战线的主张无法保证国民革命的开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联合不是因为资产阶级力量强大,排除C项。故选:D。10.【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五四运动的把握。 【解答】A.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A项错误;B.“开启”一词表述错误,B项错误;C.据材料“五四运动是一个完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积极的群众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是对于帝国主义的反抗“等信息可知,C项正确;D.题目仅体现五四运动的反帝目标.无法说明其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D项错误。故选:C。11.【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五四运动后,国民党人以《觉悟》《建设》等杂志为舆论阵地对唯物史观等内容进行宣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题干可知,五四运动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影响逐渐增大,渐成社会潮流,故A正确;题干反映不同阶层的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调动人民革命热情无关,故排除B;国共合作的思想条件是新三民主义,故排除C;题干反映不同阶层的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未涉及知识分子阵营的决裂,故排除D。故选:A。12.【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属于日用消费品的进口税率较高,这有利于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属于生产资料的机械、动力机等进口税率较低,这有利于中国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因此,这次关税改革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的这次关税改革主要目的是争取关税自主,保护民族工业,增加财政收入,并非仅仅为了抵制西方商品倾销,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的这次关税改革有利于改变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境地,但无法扭转外贸逆差局面,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1935年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13.【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日伪政权把日文图书分派到伪政权设置的图书馆、新民教育馆和市区各中小学,意在对青岛进行文化渗透,借助文化手段侵华,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主政权位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分派图书是日伪政权在沦陷区采取的措施,不可能颠覆抗日民主政权,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伪政权分派图书是为了借助文化手段侵华,“提高青岛国民教育水平”不符合日本侵华的史实和本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青岛不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日伪政权分派图书不可能消弭根据地人民的反抗,排除D项。故选:C。14.【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解答本题根据“到1947年2月,解放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已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了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进一步发展,……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分析。【解答】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材料中的政策并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土地革命的时间为1927—1937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C项;根据材料“到1947年2月,解放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已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了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进一步发展,……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这为革命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故选:D。15.【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随着中英、中美新约的订立,其他一些在华享有特权的国家,也相继与中国订立了新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美英等国相继与中国政府签订了新约,取消了在华的治外法权,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统一战线的形成,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开罗会议还未召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在1941年,主要是美日之间,排除D项。故选:C。16.【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建议南京国民政府召开集结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和平会议,结合所学,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中共的建议目的在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C项正确;据材料,中共“建议由南京国民政府召集和平会议”可知,中共希望国民政府发挥团结各阶层的作用,而不是要和国民党联合执政,也不是要求国民政府重组,排除A、B项;据材料,中共号召团结的是国内各界的力量,而不是联合国际力量,排除D项。故选:C。17.【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依据材料“把农民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同农民与地主进行斗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先后组织了大批民主人士下乡参观土地改革,民主人士因亲眼看见农民因地主压迫致贫而开始“把农民的问题看成自己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随同农民与地主进行斗争”,反映出该做法增强了民主人士的政治认同感,B项正确;、民主人士下乡只是推进了土地改革的进行,并不能保证土地改革的完成,排除A项;民主人士下乡并不属于民主政治的探索,排除C项;民主人士并不属于党的阶级基础,排除D项。故选:B。18.【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届政协会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共产党员占比44%,民主党派占比30%工人、农民和无党派人士占比26%……党外人士占了半数。在政务院的21位部长中,有10位是党外人士。”,可以看出无论是各阶层代表的占比还是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党外人士占比,突出体现了人民政权具有广泛的民主性,A项正确;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并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排除C项;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间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19.【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引起了部分乡村民众的误解,说明在很多人头脑中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由此可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反封建任务的继续,D项正确;彻底颠覆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主旨并非依法治国,并且依法治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婚姻自由,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推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20.【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的变化的相关史实。【解答】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在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时又融会贯通,其主要体现为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战略调整是基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而进行的,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时代主题,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21.【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共24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总纲》后面,并且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比之前要多,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保障公民权利,D项正确;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五四宪法”,排除A项;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排除B项;1982年宪法并不能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已经完善,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22.【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东省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其中1981年《广东省经济特区企业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和1987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等都是在国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探索制定而成的,带有试验性、首创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广东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其说明法治建设与经济改革相互促进,A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性法规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2010年,排除D项。故选:A。23.【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规范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明确新型交易规则,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侵害他人肖像权,强调新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需要等,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C项正确;就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发展制定的具体规定不能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排除A项;据所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B项;“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与“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等具体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24.【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干部选拔制度演变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材料主要概括了建国以来因不同时代的需要而选拔干部的标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和调整,故B正确。A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C“决定”说法片面,排除。题干涉及的并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故排除D。故选:B。25.【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时代中国成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中国政府向土、叙两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实际行动诠释命运与共、风雨同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联合国的作用,排除A项;人道主义援助主要是帮助受援国家渡过受灾期间的困难,不能确保其经济发展,排除C项;土耳其、叙利亚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D项。故选:B。26.【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答本题根据需结合其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解答】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适应了现代化建设需要,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根据材料可知,1986年、1996年和2012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不同,这种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形式变化而变化的,它适应了现代化建设需要,C项正确;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迎来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27.【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答】北京大学招收女学生引领了一股风潮,这说明当时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推动了观念革新,A项正确;近代中国男尊女卑格局并未得到改变,排除B项;C项中的“决定”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出男女平等,排除D项。故选:A。28.【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慈禧试图通过改革考试制度来挽救统治危机,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考试制度并不能抵御欧美列强侵略,也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AC项;慈禧并不想加快政治变革,排除D项。故选:B。29.【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可以看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也是其意义,但与题意不符;D项是“一国两制”的意义。故选:A。30.【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实施。【解答】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与开启新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男女平等的推行受到阻碍,排除C项;从材料情境可以看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引起了乡村民众的抵制,说明在很多人头脑中,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由此可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中反封建的继续,D项正确。故选:D。二.材料题(共3小题)31.【答案】信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召开;遵义会议召开。论题: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法宝。阐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确定党的名称叫“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任务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清中国国情,制定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危急关头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在自我完善中一步步走向成熟,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所以,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设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召开、遵义会议召开等。【解答】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整个材料来看,材料体现的是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可知法宝为党的建设,提取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召开;遵义会议召开等信息。关于阐述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和意义、二大的内容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如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确定党的名称叫“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任务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清中国国情,制定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危急关头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在自我完善中一步步走向成熟,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所以,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等等。故答案为:信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召开;遵义会议召开。论题: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法宝。阐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确定党的名称叫“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任务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清中国国情,制定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危急关头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在自我完善中一步步走向成熟,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所以,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32.【答案】(1)不同: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战役,百团大战是中共敌后战场发动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防御战,百团大战是中共主动出击的战役;台儿庄战役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百团大战不仅具有军事意义、更对政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的重要影响。(2)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相互配合等。【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特点、影响分析比较;第二问,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解答】 (1)不同:依据材料一“1938年3月,日军兵分两路,进攻徐州的门户台儿庄。中国军队以优势兵力包围了进攻台儿庄的日军第十师团”可知,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战役,是防御战;依据“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的不利态势,遏制了失败主义思潮的蔓延,坚定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使全国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抗日救亡运动新局面,‘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可知,台儿庄战役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材料二“百团大战是全国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可知,百团大战是中共敌后战场发动的战役;是中共主动出击的战役;依据“百团大战的发动及其进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也在于政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推进了中国的抗战形势,也有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可知,百团大战不仅具有军事意义、更对政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的重要影响。(2)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从中国和世界等方面分析,中国方面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方面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相互配合。故答案为:(1)不同: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战役,百团大战是中共敌后战场发动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防御战,百团大战是中共主动出击的战役;台儿庄战役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百团大战不仅具有军事意义、更对政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的重要影响。(2)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相互配合等。33.【答案】(1)措施:剿匪镇反,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意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保证经济恢复发展;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条件。(2)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投入巨大(规模空前);建成了以国防军工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影响:推动西部国防工业及军工科技发展,增强国防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改变西部交通落后的局面,为西部开发奠定基础。【分析】本题考查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及意义分析。【解答】(1)重大措施:根据材料“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新中国在建国初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有实行土地改革;开展反革命运动;实行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意义:根据材料“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根据“这是关系到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新中国初期巩固人民政权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国防安全,巩固社会主义建设。 (2)特点:根据材料“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整个工程规模空前”可得多分布在中西部,规模大;根据材料“在铁路交通建设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可得集中于军事和国防工业。意义:根据材料“这些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可得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根据“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可得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改变了西部交通落后的局面,为西部开发奠定基础。故答案为:(1)措施:剿匪镇反,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意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保证经济恢复发展;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条件。(2)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投入巨大(规模空前);建成了以国防军工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影响:推动西部国防工业及军工科技发展,增强国防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改变西部交通落后的局面,为西部开发奠定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