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银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级高一十月月考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闻一多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之外,还要有“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绘画美”
1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新月派诗人也用了很大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材料二:《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诗人的志向得以一步步抒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闻一多在其诗学理论中就倡导诗歌的“建筑美”,注重部分间的和睦关系。《红烛》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一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二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三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四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五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第六节、第七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八节)。《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摘编自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诗经历了从冲决、破坏到建设、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规范化”
2的意义远远大于破坏的意义。B.新诗的“规范化”和旧诗的格律化虽然具体要求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特定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的追求。C.新月派在新诗“规范化”的道路上既从旧诗,也从西方格律诗中进行借鉴,体现出兼收并蓄的创作态度。D.“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与“理性节制情感”的审美原则相适宜,也规范着新诗创作的外在形式。2.根据材料,下列对《红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烛》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借红烛抒发了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奉献精神。B.《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开篇,既概括了全诗的主旨,也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C.《红烛》所选取的“红烛”色彩鲜明,红烛“放光”“流泪”等诗句能给读者带来鲜明的画面感,体现了新诗的“绘画美”。D.《红烛》的情感复杂而不杂乱,这是因为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因此情感最终能归于平静。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诗的“三美”的一项是(3分)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B.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闻一多《死水》)C.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D.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红烛》是否体现了“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梨树,甜了一方山水
3李汀⑴梨树下乘凉是夏日里一件畅快事。茂密的梨树叶子遮盖着阳光,坐在阴凉里,看阳光在梨树叶子上流光溢彩,听一树蝉鸣时高时低。从幽幽的青石板小路走进小院,白墙青瓦的小木楼,青瓦上覆盖了一房顶郁郁葱葱的爬山虎。青石板院坝里一棵老梨树,主干粗壮,树身上的纹路如沟壑、如断壁。正值盛夏,酷暑难熬,走进小院,浓荫密密,绿风荡漾。老陈坐在梨树下,眯着眼睛,哼着小曲儿。见有人进了院子,赶快让座。快来,快来,这梨树下有细风,凉快呢。⑵没等我们坐下来,老陈伸手摘了梨树上一颗梨子递过来。一尝,入口化渣,满口汁水,一行人连口称赞:好吃,好吃。老陈笑说:老梨树结的。⑶坐在梨树下,老陈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梨树是爷爷栽下的,院子改造了好几回,可这梨树一直长在这里。只要说,陈家梨树那户人家,村里无人不知。地里干活累了,回到院子里,梨树下一坐,微风吹来,劳累顿时消了一截。人越活越老,这梨树却精神得很,越活越挺拔。一次,见老树干上抽出一股新枝来,这新枝开花、结果,结了好大一颗梨子呢。你看,梨子多美,多像一盏盏灯!⑷我们抬头一看,树枝上一颗颗梨子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有光在摇曳。小院子周围全是挂满“灯”的梨树,收梨子的车子就停在树下,人们咧着嘴笑,摘满一篮子梨子,就递给车上的人。树枝摇晃拍打着车子,有梨子掉在人们头上,惊起一片爽朗的笑声。整个村庄弥漫着一阵阵梨香。⑸老陈笑着说:村子里上千亩的梨树,都快四五十年了。想想,那时候自己三十多岁,栽梨树还真是不容易,每一棵梨树都有一个故事。⑹先说这棵栽在田坎上的梨树吧。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棵老梨树树皮开裂纵横,树枝沧桑蜿蜒。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这是最早栽下的梨树了。那时候,村里人还喊我小陈。大家说,小陈,梨树能当饭吃?我不服那口气,不在大田大地里栽,就把梨树栽在田坎上。第二年开始挂果,第三年这棵树上的梨就卖了近百元。当时,村里传开了:多栽苍溪雪梨树,不到几年就致富,要是栽上百十株,保你当上万元户。一下子,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田坎上栽梨树,有的甚至在大田大地里也栽上梨树。记得1984年,雪梨大户卢履清去北京参会,还把这梨子带到北京呢!老陈笑呵呵地说:我把这棵梨树命名为致富一号树。⑺一号树,就是示范树,就是带头树。这一园子的梨树,这一半坡的梨树,春天,满树白雪;初秋,果实摇曳。让人一看,心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激动。⑻致富奔小康,这雪梨树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村子的人,都靠雪梨致富了。⑼跟随老陈在梨树园里转悠,有一种甜润的气息充满心田。走到一棵歪脖子梨树下,老陈停下来,慢慢讲述起来。别小看这棵梨树,它是坚强树。栽了三回,才栽活。湿地栽树,开始看长得好好的,长着长着,就缩回去了。后来先排水,地里垫上一层枯草树叶,再刨坑栽树,终于在这地里把梨树栽活了。老陈露出一脸的骄傲,一阵风吹来,歪脖子梨树摇晃身姿,像是在向人们致意。
4⑽我把我的感觉告诉老陈,他哈哈一笑说:当然,它们都认识我这老头子了。⑾说着,老陈带我们来到梨园山腰一老井处,见一股细水从一岩石缝流出,水光闪烁。侧耳细听,似有轻轻的水流声。令人惊奇的是岩石上有一老树,数丈之高,树身需两人合抱,树根却把这岩石团团抱住。岩石多洞,每个洞里都是老树的根须。老陈笑笑说:村里人看重这树呢。啥子树,大家猜猜吧。冬青树?香樟树?老陈摇摇头,又笑笑说:梨树,野砂梨树。一行人一脸迷惑,异口同声地重复道:野砂梨树?⑿老陈接着说:我们村开始发展梨树,就是先育这种野砂梨树,再在上面嫁接雪梨树呢,多艰辛的过程啊。⒀野砂梨,果皮褐色,拳头大小,汁多,酸甜。而清朝的《苍溪县志》载雪梨:“肉白如雪,味甘于蜜,清香无渣,入口即化……”由酸到甜,由砂梨到雪梨,梨子相伴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由此看来,那时的苍溪雪梨已经在不断选育优化,品种众多了。到如今,有了早熟翠冠梨、中熟黄金梨,以及晚熟雪梨。不过,大家念念不忘的还是那肉白如雪、入口即化的雪梨。记得家乡集市上,卖雪梨不带称,而是按个卖。将一颗一颗雪梨摆于地上,小的,一斤多;大的,两三斤呢。椭圆形的雪梨,就像一盏盏的马灯,站在地上等着上门的顾客。⒁老陈乐呵呵地说:人一辈子要干很多事,我老陈就干了一件事,种了一辈子的梨树。⒂梨园小路上走来一行人,有人高喊:老陈,老陈,出来领奖了!⒃七十多岁的老陈,几步跨出梨园,激动地说:吼这么大声干啥?啥子奖,我一个老头子还有奖吗?⒄原来,是乡党委王书记带着几个同志,来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金灿灿的纪念章挂在老陈脖子上,老陈一个劲摸着纪念章,激动得泪眼汪汪。⒅王书记也激动地说:这一园子的梨树见证,你老陈千值万值。⒆看看一行人,看看满山坡的梨树,老陈深深鞠躬。满目青山,其实,老陈也是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梨树了,他甜了这里的一方山水,甜了这一村的乡亲。(《人民日报》2021-10-18第20版副刊)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呈现一幅“夏日梨树下乘凉”画图作为开篇,既写了老梨树,又写了老陈,为全文定下欢快基调,又引出梨树与人的故事。B.第⑶段中写“老树干上抽出一股新枝”“开花、结果”,是景语也是情语,是实写又是虚写,隐含了老陈“不老”,带领村人奔小康之意。C.第⑹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栽在田埂上的梨树,正是这苍溪雪梨树,让村人脱贫致富,因此,老陈夸奖它是致富一号树。D.第⑼段叙述了老陈讲述歪脖子树的培育过程,突出了其坚强的生存力,暗示了以老陈为代表的村人们创业的艰辛。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5A.本文构思巧妙,集中写了三棵梨树,“田埂上梨树”“歪脖子梨树”“野砂梨树”,运用插叙说明其来历,具有典型性,分别侧重表现在“致富”“坚强”“顽强”三个方面内容。B.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从“青石板院坝”“梨树园”“梨园山腰”一直到“梨树小路”,不断转换游踪,综合运用“移步换景、定景换点与定点换景”的方法写所见之梨树,层次井然。C.作者在第⒀段中引用《苍溪县志》记载的文献资料,既说明苍溪载种培育雪梨历史悠久,又衬托出如今“选育优化,品种繁多”的特点,可见引证法的运用既使文章有文化味,又丰富了文意。D.本文结尾写乡党委书记一行人员,给老陈送“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侧面烘托老陈对党的无比忠诚的品质,以及老陈“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精神、乐于奉献的精神。8.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与“笑”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4分)9.探究“梨树”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环,字叔循。其先卢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俱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莽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6史官曰: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节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10.下列对文中化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B.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C.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D.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东,中国历史的地理概念,古代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地理左东右西;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B.兵部主事,我国明清时为兵部司官中职位最低的官员,掌管章奏文移及缮写诸事,协助郎中处理该司各项事务。C.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D.棺椁,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直接相关的物品。棺,指的是装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环因为侍奉父亲到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B.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常允恭故人之子杜环。C.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热情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张氏,使张氏在杜家安度了晚年。D.作者被杜环扶危济困、崇德重义高尚情操感动,撰文记载杜环的事迹,并对他予以高度评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2)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14.本文写人叙事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7(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遣兴注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这首诗写于此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描写风急蓬飞、萧然寒肃的景象,既展现严酷的生存空间,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五六两句由写景抒情转入叙事抒情,交代诗人飘零异地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深挚沉痛。C.“怅望”两句将个人处境与社会背景联结起来,以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呈现战火纷飞的动荡时局。D.全诗以比兴起笔,借景抒情;继而以赋展开,虚实结合;结尾以问代答,直抒胸臆,沉郁顿挫。16.论者说杜诗是“诗史”,请以这首诗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3)《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笼,(又称为灯彩)①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②扎灯笼,是老人们最擅长的手艺。一根酒盅粗细的竹子,一把锋利的竹篾刀,在他们手中_____________三两下,就能从篾黄背面分离出面条宽窄薄厚的篾青。泛着幽幽竹香的蔑青,在他们手中折弯,竖起,交错,支撑,③互托,一个玲珑的灯架很快完工。找来一块泡桐木板,角尺规整划线,木锯齐边成形,牵钻抽拉打孔,一个稍大于灯身下口的简单灯座即完成。再将一段篾青对折,插入木孔,环形的手柄_____________沿下口穿过,从口提起,让灯身坐稳在灯座上。不大会儿_____________,一个灯架在老人手中变戏法似的完工。糊灯,浆糊打底,红纸贴面,好似为灯架穿上外衣。若没有红纸,最简单的办法是用雪白的油光纸糊面,再找来过年点馍花的颜料,用筷子当画笔,在灯身作画,通常是牡丹、五谷、燕子、蝴蝶等……④直到灯身_______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摆弄笔直功夫五彩斑斓B.摆弄径直工夫五彩斑斓C.加工径直工夫五花八门D.加工笔直功夫五花八门19.文段中画波浪线的①②③④,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20.请用四字短语,按照顺序,概括制作灯笼的流程。(动词不得重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21.赣南脐橙、柞水木耳、五常大米……这些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就是地理名称加上商品名称,强调的是产品的原产地。”法律工作者告诉记者,“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后,只要满足特定的条件,谁都可以申请使用。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极为密切的知识产权标识。”我国地方名优特产数不胜数,地理标志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很多地理标志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成为市场的“通行证”,展现了良好的竞争力。蓬勃发展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根据文中信息给“地理标志”下定义。不超过20个字。地理标志是□□□□□□□□□□□□□□□□□□□□。四、写作(60分)22.根据材料,完成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9 亲爱的同学,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会遇见很多美美好的“他”,他们如同不同的风景装饰着我们的星空。高中生活已经开启,火热的军训生活让我们与“他”有了美好的遇见,是英武的教官,是贴心的老师,亦或是可爱的同学…… 请选取你心中最美好的“他”,以“遇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十月份月考答案解析1.(3分)A(“‘规范化’的意义远远大于破坏的意义”于文无据)2.(3分)B(“也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错)3.(3分)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内容上展现的是一种“彻底破坏精神”,在形式上也不符合“新诗格律化”的要求)4.(4分)①首先在回顾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基础上,指出前期新月派的历史使命——使新诗走向“规范化”道路;②接着指出了新月派的理论旗帜,即“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③然后具体解释了新月派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④最后总结了新诗格律化的历史意义。(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5.(4分)示例一:否。理由:“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红烛》一诗每一节之间长短不匀称,每一节之内句式不均齐,不符合“建筑美”的要求。示例二:是。理由:《红烛》一诗虽然外在结构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但内在结构中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符合“建筑美”的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6.C“比喻”错误。本段对梨树的描写“这棵老梨树不言不语,站在高高的田坎上守着这一园子的梨树”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7.DA.“插叙”错误。三棵梨树的来历都是老陈介绍的,不是插叙。B.“以游踪为线索”错误。本文以“梨树”为线索构思全文。C.“如今”错误。原文是“由此看来,那时的苍溪雪梨已经在不断选育优化,品种众多了”。8.比喻手法:①以“一盏盏灯”比喻“一个个梨子”,写出了梨树结出的梨子数里之多,在阳光里晃动摇曳、鲜光闪亮的情形,突出了丰收的景象,生动形象;渲染出果农的喜悦之情。②“咧着嘴笑”“爽朗的笑声”的细节,反复写笑,角度不一,真实的表现了果农收获梨果的愉悦心情,再现了村人靠种植梨树过上幸福生活的情景,通过写笑,强调了内心的幸福与甜美。
109.①结构上,是全文的主线,串联全文。②手法上,双关,既写了梨树甜了一方山水,又隐喻象征历经风雨的老陈种植梨树,带领村人奔小康,造福乡亲。③内容上,涵盖全文写有关梨树的内容,景、情、人、事都与梨树相关,突出了梨树甜了一方山水的意蕴。④主题上,揭示主题,赞美艰辛创业、实干奉献的精神。【答案】10.C11.C12.A13.(1)(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老母的湿衣,端来米粥让老母吃,抱来被子让老母休息。(2)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而离开的人太多了!14.(1)用谭太守拒不收留张氏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2)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拒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3)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4)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事”作“观”的宾语,“杜环”是“事”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古人”是“不逮”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错误,教坊是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俗乐的乐舞机构,“教坊”的“坊”是官署名,与文中的意义不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乐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错误,文中“好周人急”意思是乐于救助别人的急难。选项对“周”理解错误。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1得分点:(1)“糜”,米粥;“食”,给……吃;“寝”,让……休息。(2)“穷”,困窘;“蹈”,实践;“背”,背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技巧的能力。“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用谭太守拒不收留张氏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拒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母性偏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愈加。参考译文:杜环,表字叔循。他的祖上是卢陵人,因为侍奉父亲杜一元在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杜环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在别人危难的时候帮助人家。他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病死在九江,家庭破落了。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六十岁了,在九江城墙下痛哭不止,没有归宿。有人告诉她说:“现在在安庆府做知府的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到那里去依靠他。”老母搭乘别人的船去拜望谭敬先。谭敬先推故不见面。老母的境遇十分困窘。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官,那里的亲戚朋友,或许还有活着的,也许有万一的希望。于是又掉着眼泪哀求别人将她带到了金陵。打听了亲戚朋友中的一两个人,没有还在的。接着又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路上行人回答说:“一元死去很长时间了,只有儿子杜环还在这里,他家住在直鹭洲坊。”老母穿着破衣烂衫,冒雨走到杜环家。杜环正在陪着客人说话,见到老母十分惊愕,就像曾经见过她的面似的。于是问她说:“老母不是常老太太吗?为了什么事来到这里?”老母告诉杜环来到这里的缘故。杜环也一边听一边哭,搀扶着老母坐下,向她行礼,又喊妻子出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老母的湿衣,端来米粥让老母吃,抱来被子让老母休息。老母打听过去与她家交往密切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伯章。杜环知道她家的老朋友没有在这里的,不能去依靠他们,又不知道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太太说:“天正在下雨,雨停了为您老人家去打听。假如没有人侍奉您,我家虽然贫穷,难道不能供奉您老人家吗?”
12当时正值战乱之后的饥荒年月,百姓们亲骨肉都不能互相保全,老母见杜环家境贫寒,雨停之后坚决要出去寻访别的朋友。杜环让妻子陪嫁的侍婢跟她一起去,到天快黑时,果然没有找到任何朋友空手而回。杜环买来布匹绸缎,让妻子为老母缝制衣服被子。自杜环以下的家人,都把老人当做母亲来侍奉。老母性情狭隘急躁,遇到稍微不舒心的事,便怒骂不止。杜环私下里嘱咐家里的人,让老人由着她的性子行事,不要因为家境困难,慢怠老人,与她计较。老母有痰喘的病,杜环亲自为她熬药,给她拿调羹、筷子。因为老母的缘故,不敢大声说话。过了十年,杜环奉皇帝的旨意到会稽去祭祀神庙山灵,回来时路经嘉兴,遇到了老母的儿子伯章,杜环垂泪对他说:“太夫人住在我家,日夜想念你以致得了病,你不能不尽早去见她老人家。”伯章好像没有听到什么一样,只是说:“我也知道母亲在你家,只是路远不能前去。”杜环回到家过了半年,伯章才来了。老母见到她的小儿子,抱住大哭。母子相见后,伯章见母亲老态龙钟,担心不能一起走,竟撒谎说还有别的事情,告辞而去,从此不再管他的母亲。杜环侍奉老母更加恭敬周到,然而老母也更加想念伯章,疾病顿时加重了。临死之前,抬起手来向杜环说:“我拖累了杜君,我拖累了杜君!祝愿杜君生的子孙,都像杜君这样!”说完这几句话便咽气了。杜环买了棺棺椁恭行殡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了地,安葬老母。逢年过节经常到她的墓前祭奠。史官评论说:“朋友之间意气投合时,表示将自身的一切都交付给朋友,好像并不困难;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而离开的人太多了!何况能在朋友死去之后而赡养他的双亲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参考译文: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传出“汤汤”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以前白乐天(居易)
13从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刺史,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官,相继来到此洞,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学使陈公的儿子伯思、仲思。而陈公因为公务不能来。但是如果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如此,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15.C“以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错,“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这里没有细节描写,取景宏阔,粗笔勾勒呈现战火纷飞的动荡时局。16.(1)反映出社会动荡的时代风貌:满眼烽火,到处戎车,这是安史之乱中国家衰乱的形象展现。(2)记录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困境: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漂泊流徙。这是虎狼横行时代民众苦难的缩影。17.①.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答案】18.B19.C20.分离篾青,制作灯架,加工灯座,稳固灯身,用纸糊灯(穿上灯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摆弄:反复拨动或移动;摆布;玩弄。加工:通过特殊处理使原材料、半成品变得合用或达到某种要求;为改善外观、味道、用途或其它性能而工作。语境指用竹篾刀分离篾青,修饰对象是竹篾刀,应选用“摆弄”。笔直:很直。径直:一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二指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尽周折。语境指手柄直接沿下口穿过,不绕道,应选用“径直”。“工夫”表示时间,表示经过训练学到的胜任工作的能力,有细致、精微、讲究的意思。“功夫”,指人的本领;在某方面的素养、本领、造诣,已经学成了,本身就有。此处指时间短,应选用“工夫”。
14五彩斑斓:斑斓:颜色驳杂,灿烂多彩。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语境指灯身颜色驳杂,多姿多彩。应选用“五彩斑斓”。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解释内容要紧跟在相关内容后面,可把括号移到逗号前,或者去掉括号。B.此处是间接引用,应把句号移到引号外。D.“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用,去掉一个。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结合“从篾黄背面分离出面条宽窄薄厚的篾青”可概括出“分离篾青”。结合“竖起,交错,支撑,互托,一个玲珑的灯架很快完工”可概括出“制作灯架”。结合“找来一块泡桐木板……一个稍大于灯身下口的简单灯座即完成”可概括出“加工灯座”。结合“……沿下口穿过,从口提起,让灯身坐稳在灯座上”可概括出“稳固灯身”。结合“糊灯,浆糊打底,红纸贴面,好似为灯架穿上外衣”可概括出“用纸糊灯”或“穿上灯衣”。21.由地理名和商品名组成的知识产权标识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