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2999861

大小:420.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3-09-19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资中二中高2025届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3900年)发现墓葬1000余座。约占90%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9座大墓都是男性,随葬品达一、二百件。该现象反映当时该地区()A.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B.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C.发动战争以掠夺财富D.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引自战国《孟子·滕文公上》)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B.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私百亩"说明土地私有制已确立D.“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贵族3.西周时期,通过封建,同姓(姬姓)子弟建立起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成为周王朝的所谓“伯父”或“叔父”之国,至于同姓诸候之间,则成为所谓“兄弟之国”。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B.与宗法制之间联系紧密C.保障西周统治的长久性D.凝聚了族群间政治稳定4.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A.激化了阶级矛盾B.加强了地方统治C.瓦解了宗法制度D.扩大了统治区域5.商鞅“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在“二男”或“多男”的家庭中有两个或更多的成年男子及妻子与父母同居,即为“联合家庭”,根据“分异令”,这个联合家庭就要“倍其赋”。商鞅这一规定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B.发展小农经济C.剥夺贵族特权D.加强民众管理6.在漫画版《有故事的诸子百家》中,不同思想家分别被冠以“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的人民教师”“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乐于讲故事的养生专家”“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等称号。下列言论出自“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的是()

1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B.“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C.“弱之胜强,柔之胜刚”D.“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7.“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B.华夏认同感增强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农耕文明的扩展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9.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10.有学者指出,董仲舒就对六艺之科的态度而言,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截然相反,但其思路如同—辙。二者“思路如同一辙”是指A.通过禁绝异端达致思想一统B.糅合百家形成新的儒学体系C.借助儒法结合实现君权巩固D.矛头指向道家改变无为局面11.汉武帝晚年,任外戚为大将军、车骑将军或大司马辅政,领尚书事;原来上佐天子、下率百僚的丞相降为一般政务长官,只总管郡国行政和例行政务。这一现象“成为常制”的结果是()A.中央集权存在隐患B.中枢体制得到逐步完善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12.汉代,祥瑞崇拜之风盛行,不但郡王们为了标榜统治清明而大兴祥瑞,而且民间也有视祥瑞为太平,将图像刻画在居住的房屋门上或逝者墓室中的做法,如江苏徐州睢宁县九女墩墓墓室中的祥瑞画像有“九穗禾、凤凰、麒麟、玉兔、灵芝、嘉果”等。这一现象体现了A.大一统王朝的新气象B.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C.民众富足的生活状态D.天人感应的社会影响13.《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家世二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2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14.“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D.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15.《资治通鉴》记载:“二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迁格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下列有关这次改革理解正确的是()①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②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③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④为隋唐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17.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要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A.据除了门第间的差别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扩大孝廉举主的权力D.关注选拔的公正合理1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 ③社会安定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9.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③首创殿试,任用高官④大兴文治,改革兵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0.

3下图是唐朝妇女打马球的绘画。唐代女子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状况是其他封建王朝所不能及的,不仅宫廷和一般家庭的女性广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而且许多底层妇女、优伶在闲暇之余也会参加体育锻炼,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材料反映唐代()A.男女地位趋于平等B.社会风气自由开放C.北方风俗引领潮流D.文体水平领先世界21.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22.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

4A.国家是否统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强化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23.如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2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完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世家子弟不能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5.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表可知(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察举制导致阶层逐步固化B.九品中正制拒绝寒门弟子C.选官标准影响着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淡化族群的差异2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的中外朝制B.秦朝的三公九卿制C.魏晋九品中正制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27.某税制规定:“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

5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反映的税制是()A.租调制B.租庸调制C.初税亩D.两税法28.“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C.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29.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30.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由此可见()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B.三教合一赋予其丰富内容C.倡导唐诗解决一切现实问题D.强调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文化和民族认同,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钱穆曾说: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材料二汉朝盛时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一种什么观念?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产生怎样的影响?(2)与先秦时期相比,汉朝时期人们的观念有怎样的发展?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利于这一观念的形成?32.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6【政治制度篇】材料一【经济发展篇】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时间人口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约4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约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走向衰亡篇】材料四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7(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8资中二中高2025届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3900年)发现墓葬1000余座。约占90%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9座大墓都是男性,随葬品达一、二百件。该现象反映当时该地区()A.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B.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C.发动战争以掠夺财富D.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体现的是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和等级的划分,A项正确;父系社会才出现等级,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财物的来源,排除C项;我国第一个国家是夏朝,排除D项。故选A项。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引自战国《孟子·滕文公上》)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B.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私百亩"说明土地私有制已确立D.“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贵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井田制,井田制为国家公有,并非私有,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西周的集体耕作公田,体现了西周国有土地制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A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下的公田,名义上是属于周天子所有,但实际占有者是分封的贵族,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下。故选C项。3.西周时期,通过封建,同姓(姬姓)子弟建立起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成为周王朝的所谓“伯父”或“叔父”之国,至于同姓诸候之间,则成为所谓“兄弟之国”。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B.与宗法制之间联系紧密C.保障西周统治的长久性D.凝聚了族群间政治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姬姓子弟通过分封制与周王朝建立起“叔伯之国”,同姓诸侯国之间则为“兄弟之国”,表明西周的分封与法制相互联系,共同维护周朝政权稳定,B项正确;“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保障西周统治的长久性”

9,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分封制的凝聚了族群间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A.激化了阶级矛盾B.加强了地方统治C.瓦解了宗法制度D.扩大了统治区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亭,亭以下设邮,邮以下设里,里以下设什,什以下设伍,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中的户籍管理组织结构加强了地方统治,与激化了阶级矛盾、瓦解了宗法制度、扩大了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5.商鞅“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在“二男”或“多男”的家庭中有两个或更多的成年男子及妻子与父母同居,即为“联合家庭”,根据“分异令”,这个联合家庭就要“倍其赋”。商鞅这一规定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B.发展小农经济C.剥夺贵族特权D.加强民众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通过将大家庭拆分为小家庭,以便更好的发展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拆家为户,以便更好的发展小农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贵族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通过对民众家庭进行拆分,来发展小农经济,非加强民众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6.在漫画版《有故事的诸子百家》中,不同思想家分别被冠以“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的人民教师”“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乐于讲故事的养生专家”“说话不利索的法家辩手”等称号。下列言论出自“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的是()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B.“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C.“弱之胜强,柔之胜刚”D.“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答案】C【解析】

10【详解】依据材料“骑着青牛的东方智者”,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体现的是道家思想,C项正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是庄子的思想,排除B项;“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7.“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B.华夏认同感增强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农耕文明的扩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讲“夷夏之辨”,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在战国晚期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说明民族融合加强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使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B项正确;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无法体现尊卑秩序已崩溃,排除C项;农耕文明的扩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史上,先秦时期实行的封建政治即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秦朝以后实行郡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不能世袭,是官僚政治,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仅适用于郡县制,不适用于分封制,排除A项;以血缘为纽带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先秦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而非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9.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

11【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排除D项。故选A项。10.有学者指出,董仲舒就对六艺之科的态度而言,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截然相反,但其思路如同—辙。二者“思路如同一辙”是指A.通过禁绝异端达致思想一统B.糅合百家形成新的儒学体系C.借助儒法结合实现君权巩固D.矛头指向道家改变无为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在本质上都是文化专制,思路都是借禁绝异端达致思想一统,A项正确;李斯是法家而非儒学,排除B项;儒法结合在焚书坑儒一事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D项针对的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D项。故选A项。11.汉武帝晚年,任外戚为大将军、车骑将军或大司马辅政,领尚书事;原来上佐天子、下率百僚的丞相降为一般政务长官,只总管郡国行政和例行政务。这一现象“成为常制”的结果是()A.中央集权存在隐患B.中枢体制得到逐步完善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外戚......领尚书事......丞相降为一般政务长官”可知,当时汉武帝让外戚掌实权,削弱丞相权力的做法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C项正确;中央集权存在隐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枢体制得到逐步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完善内容,排除B项;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汉代,祥瑞崇拜之风盛行,不但郡王们为了标榜统治清明而大兴祥瑞,而且民间也有视祥瑞为太平,将图像刻画在居住的房屋门上或逝者墓室中的做法,如江苏徐州睢宁县九女墩墓墓室中的祥瑞画像有“九穗禾、凤凰、麒麟、玉兔、灵芝、嘉果”等。这一现象体现了A.大一统王朝的新气象B.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C.民众富足的生活状态D.天人感应的社会影响【答案】D

12【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祥瑞带有神秘色彩,承载了传达上天的旨意的功能。材料反映了郡王们和民间大兴祥瑞,这体现了天人感应对社会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大一统无关,排除A项;汉代没有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民众富足”的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3.《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家世二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家世二千石”的话语”可见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项;“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家世二千石”强调某些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4.“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D.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可知,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时间的分裂格局中,因此这一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C项正确;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A项;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历史时期为唐朝,排除B项;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15.《资治通鉴》记载:“二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迁格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下列有关这次改革理解正确的是()①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②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③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④为隋唐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二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治通鉴》记载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隋唐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由此可知,②③④均符合题意,B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北魏时期,不是五代十国时期,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6.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该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是由于其改革对本民族和中原文化认知的偏差,从而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这体现了该学者一分为二,来辩证看待孝文帝改革的主张,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北魏灭亡是源于孝文帝的改革,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孝文帝对对本民族和中原文化认知有偏差,不是反对民族融合,排除B项;材料是强调对孝文帝改革要辩证认识,不是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7.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要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A.据除了门第间的差别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扩大孝廉举主权力D.关注选拔的公正合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曹魏时期选官在程序上要求“中正”出据书面的正式材料,选拔内容包括家世、品行和道德才能等,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公正合理的一面,故D正确;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先,不能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AB项;要求“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等,表明对孝廉举主有所限制,排除C项。1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原因包括()

14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 ③社会安定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同时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与技术。再加上社会安定,因此得到开发与发展,①②③C项正确;南方的生产工具并不比北方先进,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9.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③首创殿试,任用高官④大兴文治,改革兵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①②A项正确;③首创殿试,任用高官是武则天;④大兴文治,改革兵制是唐玄宗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20.下图是唐朝妇女打马球的绘画。唐代女子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状况是其他封建王朝所不能及的,不仅宫廷和一般家庭的女性广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而且许多底层妇女、优伶在闲暇之余也会参加体育锻炼,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材料反映唐代()A.男女地位趋于平等B.社会风气自由开放C.北方风俗引领潮流D.文体水平领先世界【答案】B

15【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唐代女子打马球俑”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动,所以图片说明唐代开放昂扬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男女地位趋于平等,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图片无法体现北方风俗引领潮流,排除C项;文体水平领先世界,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可知,唐朝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联系,发展民族关系,说明唐朝时期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C项正确;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少数民族的开发,排除A项;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22.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

16影响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A.国家是否统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所涉及的是历代地方割据或者叛乱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央集权受到冲击,因此从中吸取的教训是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素质,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排除B项;C项与教训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3.如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天宝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有关,说明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北人口的变化,不能体现人口的迁移,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南方户数减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完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世家子弟不能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7【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在一起,培养了读书风尚,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项正确;科举制注重考查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但“最优秀”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科举制注重考查才学,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且“完全鉴别”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科举制下,士人不论出身,都可以应考,成绩出众的就能入仕为官,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世家子弟仍然能入仕,排除C项。故选D项。25.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表可知(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察举制导致阶层逐步固化B.九品中正制拒绝寒门弟子C.选官标准影响着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淡化族群的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并且比例较高,由所学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及其以后的选官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权力,“上品无士族,下品无寒门”,而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公开考试,为平民参政提供了途径,科举制的完善和发展,使更多的平民参政做官,所以选官制度及标准影响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寒门高升,但并不拒绝寒门弟子,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D项说法夸大,排除B项。故选C项。【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的中外朝制B.秦朝的三公九卿制C.魏晋九品中正制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8【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可知,这一制度既能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又能提高行政效率,决策合理化,这是唐朝三省六部制,D项正确;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丞相权力,但行政效率较低,排除A项;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较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魏晋九品中正制不是中央行政制度,而是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7.某税制规定:“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反映的税制是()A.租调制B.租庸调制C.初税亩D.两税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可知,征税标准是按照丁壮和财产多少制定,这与唐朝的两税法的标准相符,D项正确;据所学,租调制是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不是按照财产,排除A项;据所学租庸调制主要征税标准也是人丁,排除B项;据所学,初税亩是春秋时期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28.“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C.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可知,佛教来自于印度,北魏的飞天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明显带有印度特征;到唐代,印度的特征逐渐减少,代之以唐朝的特征,表现为佛教的本土化,飞天还体现出唐代世俗女子流行发型,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A项正确;飞天造型的转变主要反映的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飞天造型中体现女性化,反映了唐朝的审美和社会风气的开放,无法反应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929.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可知,这一时期儒家与佛道思想相互影响,说明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玄学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30.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由此可见()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B.三教合一赋予其丰富内容C.倡导唐诗解决一切现实问题D.强调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反映了唐代历史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面貌,唐朝的历史进程发展影响着唐诗的发展,即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唐诗描写了生动的唐朝历史,与学术研究无关,排除A项;“三教合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中的“一切”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文化和民族认同,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钱穆曾说: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材料二汉朝盛时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20——据《汉书》《后汉书》等(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一种什么观念?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产生怎样的影响?(2)与先秦时期相比,汉朝时期人们的观念有怎样的发展?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利于这一观念的形成?【答案】(1)观念:夷夏有区别,但区别标准是文化,而不是血统。影响: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2)发展:统一观念深入人心。措施: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设立太学;盐铁官营;儒学独尊。【解析】【详解】(1)观念:根据材料一中“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可知,夷夏有区别,但区别标准是文化,而不是血统。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2)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可知,统一观念深入人心。措施: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设立太学,盐铁官营,儒学独尊等措施,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发展。32.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政治制度篇】材料一【经济发展篇】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时间人口数(单位:万人)

21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约4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约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走向衰亡篇】材料四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3)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4)“战乱”指安史之乱。要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解析】【详解】(1)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作用是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舟……君”“水……黎庶(百姓)”“载舟”“覆舟”

22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举例即可,如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表格中人口数据可看出,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政策的调整,出现治世和盛世局面。(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可知是安史之乱。第二小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