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

ID:82796955

大小:709.2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6-29

上传者:用户名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1页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2页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3页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4页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5页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6页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7页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8页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9页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_第10页
资源描述:

《(高清正版)DB36_T 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67.020CCSB30DB36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forprocessingofXiushuiNinghongtea2022-08-02发布2023-02-01实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2DB36/T1629—2022前言本文件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修水县茶叶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普香、陈罗君、岳翠男、李军、李文金、徐璐、蔡海兰、李琛、王萍萍、李烈国。I

3

4DB36/T1629—2022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修水宁红茶加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鲜叶原料、加工要求、加工工艺、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修水宁红茶加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4806.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30375茶叶贮存GB/T30766茶叶分类GB/T31748茶鲜叶处理要求GB/T32744茶叶加工良好规范GB/T33915农产品追溯要求茶叶GB/T35810红茶加工技术规范GH/T1124茶叶加工术语NY/T3222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范DB36/TXXXX修水宁红茶种植技术规程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9】第123号)。3术语和定义GB/T30766、GB/T35810、GH/T11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修水宁红茶XiushuiNinghongTea在修水县区域内,以宁州群体种及其它适制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本文件要求加工,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加工的条形红茶和经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扎把、初干、扎花、足干等工艺加工的“毛笔头”状束型特种红茶。1

5DB36/T1629—20223.2宁红金毫NinghongTea-Jinhao在修水县区域内,以宁州群体种及其他适制茶树品种的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加工的条形红茶。3.3宁红工夫NinghongCongou在修水县区域内,以适制修水宁红茶茶树品种的幼嫩新梢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工艺加工的条形红茶。3.4宁红龙须茶NinghongTea-Longxucha在修水县区域内,以适制修水宁红茶茶树品种的幼嫩新梢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扎把、初干、扎花、足干等工艺加工,采用白、绿、黄、蓝、红五色彩线捆成外形呈“毛笔头”状的束型特种红茶。3.5茶把Bundlesofteainproduction宁红龙须茶加工工序中,经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扎把等工艺制成的“毛笔头”状在制品。4鲜叶原料4.1基本要求来源于按《修水宁红茶种植技术规程》(DB/TXXXX)管理的茶园。4.2鲜叶等级要求修水宁红茶各品类和等级鲜叶指标符合表1规定。表1鲜叶等级要求品名等级鲜叶芽叶指标特级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单芽占85%以上宁红金毫特一级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单芽占50%~85%特二级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初展占60%以上一级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为主,一芽一叶占80%以上二级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为主,一芽二叶占70%~80%宁红工夫三级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芽叶长不超过6cm四级一芽三、四叶为主,50%以上芽叶有芽头五级以一芽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宁红龙须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芽叶长7cm~8cm2

6DB36/T1629—20224.3鲜叶原料贮运4.3.1符合GB/T31748的规定。4.3.2采用洁净、无异味、透气性良好的竹制器具盛装,鲜叶自然堆放,不得紧压。4.3.3鲜叶采摘后及时运送至加工厂,并做好验收、分级、标识和摊放。4.3.4雨水叶及时脱水,提前加工。5加工要求5.1基本要求符合GB14881、GB/T32744、GB/T35810、NY/T3222的相关规定。5.2加工过程管理5.2.1原料及其在制品不得直接接触地面。5.2.2不得添加非茶类物质到鲜叶、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中。5.2.3加工废弃物及时清理出现场,合理处置。6加工工艺6.1工艺流程6.1.1宁红金毫萎凋→揉捻→发酵→干燥。6.1.2宁红工夫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毛茶→精制。6.1.3宁红龙须茶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扎把→初干→扎花→足干。6.2萎凋6.2.1设备可使用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等。6.2.2室内自然萎凋使用专用摊青架和摊青盘萎凋,室内通风良好,夏季温度超过28℃时适当吹冷风。6.2.3萎凋槽萎凋6.2.3.1加温鼓风3

7DB36/T1629—2022温度25℃~30℃,加温模式为“先高后低”。下叶前10min~20min停止加温、鼓冷风。雨水叶、露水叶,先鼓冷风,吹干表面水再进行加温萎凋。6.2.3.2翻叶每1.5h~2h翻叶1次,上下层芽叶交换位置,翻叶要求轻、缓,避免损伤芽叶。6.2.3.3萎凋程度芽叶失去光泽、转为暗绿色,青草气散失;叶质柔软,梗折而不断;手握成团,松手芽叶可缓慢散开。6.2.3.4萎凋参数宁红金毫、宁红工夫和宁红龙须茶的萎凋工艺技术参数可参考表2。表2修水宁红茶萎凋参数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萎凋叶含水率加工类型摊叶厚度时间(h)摊叶厚度时间(h)鼓风程序(%)每加温40min~60芽叶摊叶不重叠为不超过5cm,宁红金毫12~246~12min,鼓冷风4min~655~58佳,厚薄一致厚薄一致min每加温30min~40宁红工夫、宁厚度约3cm~5约8cm~1518~248~12min,鼓冷风8min~58~62红龙须茶cm,厚薄一致cm,厚薄一致10min6.3揉捻6.3.1分初揉和复揉两阶段,装叶以自然装满为宜;揉捻加压掌握“轻→重→轻”交替原则;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适当长时重揉。6.3.2初揉:揉捻时间依据等级与投叶量而定,45min~60min;下叶后解散团块。6.3.3复揉:加压比初揉重,揉捻时间依据等级与投叶量而定,45min~60min;下叶后解散团块。6.3.4程度:芽叶成条率90%以上,条形紧结,叶脉微红,茶汁外溢但不成滴流为宜。6.4发酵6.4.1采用自然发酵、发酵室、发酵机等方式,以发酵室发酵为例。6.4.2摊叶厚薄均匀,不可对发酵叶用外力加压。6.4.3温度:以24℃~28℃为宜。6.4.4湿度:室内相对湿度90%以上,必要时可在发酵叶上加盖洁净、无异味的湿布。6.4.5通风:每间隔30min~45min通风1次,每次3min~5min。6.4.6程度:芽叶色转为古铜色、叶色无花青、花果香显露。6.4.7发酵参数:宁红金毫、宁红工夫和宁红龙须茶的发酵工艺技术参数可参考表2。4

8DB36/T1629—2022表3修水宁红茶发酵参数加工类型摊叶厚度(cm)发酵时间(h)发酵程度宁红金毫8~102.5~4.580%~90%芽叶色转为古铜色宁红工夫、10~123~675%~80%芽叶色转为古铜色宁红龙须茶6.5干燥6.5.1毛火优选使用百叶烘干机等,在制品较少时亦可采用烘焙机。以百叶烘干机为例,温度:110℃~120℃;摊叶厚度:宁红金毫0.3cm~0.5cm,宁红工夫1cm左右;时间:2min~6min;程度:手握在制品有刺手感,含水率控制在30%左右。6.5.2摊凉毛火后及时将在制品均匀摊放在专用摊凉设施上,待叶温降至常温,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后再进行足火干燥,时间30min~45min。6.5.3足火优选使用百叶烘干机等,在制品较少时亦可采用烘焙机。温度:85℃~100℃;摊叶厚度:1cm左右,时间:20min左右;程度:含水率7%左右。足火后及时摊凉。6.5.4提香采用烘焙机等。温度:80℃左右;摊叶厚度:2cm左右,时间:1h左右;程度:含水率6%以下。6.6过红锅6.6.1用于加工宁红龙须茶的发酵叶,发酵结束后过红锅;6.6.2以使用理条机过红锅为例,槽体温度约120℃~180℃,发酵叶投叶量约250g/槽,时间6min~8min。6.6.3程度:芽叶有一定柔软度,不粘手也不刺手,含水率35%~40%。6.7扎把6.7.1过红锅芽叶经摊凉后,选择100~110条完整芽叶扎把定型,每把约12g~15g。6.7.2扎把时理直茶条,对齐芽叶基部(采摘位置),短的芽叶在里,长的芽叶在外,并用白棉线由基部向芽尖扎紧,扎成“毛笔头”茶把。6.8初干6.8.1扎好的茶把使用烘焙机烘干。6.8.2温度:80℃左右6.8.3摊放厚度:自然摊放,不扎堆。6.8.4时间:10h以上。6.8.5程度:含水率9%以下。6.9扎花5

9DB36/T1629—2022将定形茶把的白棉线拆除,茶把基部重新用白线固定形状,先后用白、绿、黄、蓝、红五色彩线扎成网状,线头穿入茶把内。6.10足干使用五色彩线扎好的茶把逐个平铺摆放,不叠压,用烘焙机足干;温度:80℃左右,时间:2h~4h,含水率7%以下。6.11精制6.11.1取料:根据精制产品定级,确定宁红工夫毛茶取料等级和数量。6.11.2筛分:使用圆筛机或抖筛机分离茶坯长短、大小、粗细、长圆。6.11.3风选:采用风选机分离茶坯轻重,剔去黄片、茶末、碎片和其它轻质的夹杂物。6.11.4切轧:采用滚切、齿切、圆切、轧片、粉碎等方式,整理长、粗、折叠、弯曲、钩形、圆块等茶坯外形,提高精制率。6.11.5拣剔:采用手拣、阶梯拣梗机、静电拣梗机、色选机等,剔除粗老梗、细筋、松黄片、茶子、蒂头及其他杂质和非茶类夹杂物。6.11.6复火和补火:精制前的毛茶含水率较高时须进行复火;精制结束后须采用进行补火,控制含水率在6.5%以下。7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7.1标志、标签7.1.1加工产品应有标签,标签包含产地、地块号、茶树品种、加工日期、等级、数量等内容,符合GB/T33915规定。7.1.2出厂成品茶的标签符合GB/T191、GB7718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9】第123号规定。7.2包装符合GB4806.8和GB9683的相关规定。7.3运输运输工具清洁、无异味、无污染,且途中应注意防雨水、防潮、防晒。严禁与有毒有害有污染风险的物质混装运输。7.4贮存符合GB/T30375的规定。不同等级、生产批次的毛茶或成品茶应做好标记和标志,分开存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