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2254

大小:2.47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三)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科研人员在果蝇的肠吸收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储存Pi的全新细胞器——PXo小体,是一种具多层膜的椭圆形结构。PXo蛋白分布在PXo小体膜上,可将Pi转运进入PXo小体后,再将Pi转化为膜的主要成分磷脂进行储存。当食物中的磷酸盐不足时,PXo小体中的膜成分显著减少,最终PXo小体被降解、释放出磷酸盐供细胞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Xo蛋白的合成起始于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B.可用差速离心法将PXo小体与其他细胞器分离C.当食物中磷酸盐过多时,果蝇肠吸收细胞中PXo小体的膜层数可能会增加D.当食物中磷酸盐不足时,果蝇肠吸收细胞中PXo小体的降解可能需要溶酶体的参与【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当食物中磷酸盐过多时,PXo蛋白分布在PXo小体膜上,可将Pi转运进入PXo小体后,再将Pi转化为膜的主要成分磷脂进行储存。当食物中的磷酸盐不足时,PXo小体中的膜成分显著减少,最终PXo小体被降解、释放出磷酸盐供细胞使用。【详解】A、据题意可知,PXo蛋白分布在PXo小体膜上,属于膜蛋白,膜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A错误;B、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度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因此可用差速离心法将PXo小体与其他细胞器分离,B正确;C、据题意可知,PXo小体,是一种具多层膜的椭圆形结构,当食物中磷酸盐过多时,PXo蛋白可将Pi转运进入PXo小体后,再将Pi转化为膜的主要成分磷脂进行储存,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结构的基本骨架,因此当食物中磷酸盐过多时,PXo小体的膜层数可能会增加,C正确; D、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因此当食物中磷酸盐不足时,果蝇肠吸收细胞中PXo小体的降解可能需要溶酶体的参与,D正确。故选A。2.大肠杆菌中存在一种转运并同时磷酸化糖类的系统——PTS转运系统(如图所示)。PTS转运系统由三类蛋白质构成,分别是:酶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依赖性蛋白激酶Ⅰ)、HPr及酶Ⅱ(包括酶Ⅱa、酶Ⅱb、酶Ⅱc三个结构域,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以葡萄糖吸收为例,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通过酶Ⅰ的作用转移到HPr并将HPr激活,细胞膜中酶Ⅱc能特异性识别、转运葡萄糖,同时将其磷酸化为磷酸糖,磷酸糖可被细胞迅速利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运输方式中,PEP是磷酸基团供体B.酶Ⅱc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中其结构不发生变化C.葡萄糖进入细胞质所需要的能量可能由转移来的磷酸基团提供D.以这种方式运输葡萄糖,可避免细胞中葡萄糖积累过多而影响代谢【答案】B【解析】【分析】基团移位是另一种类型的主动运输,它与主动运输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基团转移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胞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运输。【详解】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通过酶Ⅰ的作用转移到HPr,因此PEP是磷酸基团供体,A正确;B、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通过酶I的作用将HPr激活,并通过酶Ⅱa、酶Ⅱb,接着与结合葡萄糖的酶Ⅱc结合,形成磷酸糖,最后释放到细胞质中,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因此酶Ⅱc做为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转运过程中其结构发生变化,B错误;C、葡萄糖进入细胞质并被磷酸化为磷酸糖,所需要的能量可能由转移来的磷酸基团提供,C正确; D、通过基团移位的方式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质的为磷酸化的葡萄糖,可直接参与糖酵解,被细胞迅速利用,因此可避免细胞中葡萄糖积累过多而影响代谢,D正确。故选B。3.CDK是调控细胞周期的核心物质,各种CDK在特定的时间被激活,驱使细胞完成细胞周期。当细胞中DNA复制开始,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DNA复制完成,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BYDV)造成其植株矮化,其中M蛋白发挥关键作用。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同一生物个体中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有差异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促进纺锤体的形成C.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D.一个细胞周期中,调控不同阶段的CDK不会同步发生周期性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CDK1在间期被抑制活性,在分裂期被激活。植株感染了BYDV后,细胞内保持着较高的CDK1磷酸化水平,使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滞留在间期,不能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由此可推测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或促进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正常植株的细胞CDK1的磷酸化水平先上升后下降,最终保持较低水平。【详解】A、不同生物的细胞周期、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周期长短各异,A正确;B、由题干可知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而前期开始出现纺锤体,B正确;C、感染BYDV的细胞中细胞内保持着较高的CDK1磷酸化水平,推测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或促进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C正确; D、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和分裂期会周期性变化,而调控不同阶段的CDK就会发生周期性变化,D错误;故选D。4.成年人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至膀胱逼尿肌使逼尿肌收缩,完成排尿反射。相关过程如图所示,①~④代表相应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产生尿意的部位在大脑B.结构①受损的成年人排尿不完全C.③的神经末梢与逼尿肌构成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D.④可能是副交感神经【答案】D【解析】【分析】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2、根据题意分析,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大脑皮层排尿中枢→传出神经→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传出神经→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详解】A、尿意是一种感觉,需要低级中枢脊髓通过上行神经传导束传递至大脑皮层,由大脑皮层控制产生,A正确;B、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是脊髓,但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若结构①受损,大脑皮层无法对脊髓进行控制,人体能够排尿,但不能完全排空尿液,B正确;C、③属于传出神经,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效应器,C正确;D、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④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D错误。故选D。5.图表示受刺激后,某时刻神经纤维上①~⑨连续9个位置的膜电位,已知静息电位为-70mV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⑨→①传导B.各个位置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C.⑨处膜外K⁺浓度低于膜内K⁺浓度D.测膜电位时,电表的两极应放在细胞膜的内外两侧【答案】D【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的成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动作电位的成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2、分析题图:①②⑨均为-70mV,为静息电位,③膜电位绝对值变小,④膜电位为0,⑤⑥为动作电位,⑦正恢复静息电位,⑧为超级化,⑨为静息电位。【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①②⑨均为-70mV,为静息电位,③膜电位绝对值变小,④膜电位为0,⑤⑥为动作电位,⑦正恢复静息电位,⑧为超级化,⑨为静息电位,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⑨向①传导,这样⑨已经恢复静息电位的时候⑧处于超级化状态,而⑦⑥⑤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不同时刻,①②是兴奋还未传到的区域,A正确;B、题图⑨为静息电位,⑨已经恢复静息电位的时候⑧处于超级化状态,而⑦⑥⑤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不同时刻,可见各个位置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B正确;C、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比膜内要高,K+浓度比膜内低;⑨处为静息电位,⑨处膜外K⁺浓度低于膜内K⁺浓度,C正确;D、膜电位测量存在两种方式:同侧测量——通过电表指针偏转,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需要把电表的两极均放在细胞膜的外侧或内侧;异侧测量——通过电表指针偏转,测量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把电位的两极放在细胞膜的内外两侧,而选项D提供的信息未说明哪种测量目的,故无法确定电表的两极放的位置,D错误。 故选D。6.如图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在靶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其中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TH表示甲状腺激素。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代谢水平B.pre-mRNA可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C.TH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起促进作用D.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细胞核中相应受体【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状腺激素在血浆中通过血浆运输蛋白运输,通过细胞膜并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在细胞核;细胞核中甲状腺激素与其他转录因子结合,启动了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的转录过程;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前者发生在细胞核,后者发生在细胞质(核糖体)。【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可以调控细胞核基因发生表达,而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因此甲状腺激素不能在人成熟红细胞内发挥其调节功能,即不能提高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代谢水平,A错误;B、图解中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是pre-mRNA,而作为翻译模板的是成熟的mRNA,说明pre-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后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才能作为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摸板,B错误;C、TH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结合后诱导基因的转录过程,D正确。故选D。7.研究发现位于下丘脑的PO/AH区存在着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图甲表示两类神经元在不同条件下的放电频率的变化,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即正常体温调定点。图乙表示感染某种病原体后,机体发热不同时期的体温和调定点的变化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乙中Ⅰ段,机体体温高于正常值B.图乙中Ⅱ段,体温调定点升高,但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图乙中Ⅰ段,体温达到38℃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D.图乙中Ⅲ段,汗腺分泌量增大,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A、B两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正常情况下体温为37℃,调定点调高后“正常”体温为39℃。图乙表示发热过程的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调定点高于体温,高温持续期——调定点恒定、体温在调定点上下波动,体温下降期——调定点低于体温。【详解】A、图乙中Ⅰ段,属于体温上升期,调定点高于体温,该过程机体体温高于正常值,A正确;B、图乙中Ⅱ段,与Ⅰ段相比,体温调定点升高,且调定点稳定不变、体温在调定点上下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C、图乙中Ⅰ 段,属于体温上升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温达到38℃,而不是体温达到38℃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C错误;D、图乙中Ⅲ段,属于体温下降期,产热量小于散热量,汗腺分泌量增大,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增加,D正确。故选C。8.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当机体血压下降或血钠降低时,肾脏球旁细胞合成和分泌肾素(一类蛋白酶)增多,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一类十肽化合物);当血液流经肺部时,存在于血液和肺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将血管紧张素Ⅰ降解为血管紧张素Ⅱ(一类八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能促进小动脉收缩和醛固酮分泌,以此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肾素的合成与分泌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B.血管紧张素Ⅰ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有肽键的断裂C.血管紧张素Ⅱ可能是一种信号分子D.敲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可能导致原尿中Na⁺浓度和血钾含量升高【答案】BC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作用下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I在肺部产生的转化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血管紧张素II。【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肾素是肾脏球旁细胞合成和分泌,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是在核糖体,加工和分泌需要高尔基体参与,A错误;B、血管紧张素Ⅱ(八肽)的氨基酸数小于血管紧张素I(十肽),说明转化酶发挥作用时会破坏肽键,使氨基酸数减少,B正确;C、据题干信息可知,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能促进小动脉收缩和醛固酮分泌,说明其能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信号分子,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ACE可将血管紧张素Ⅰ降解为血管紧张素Ⅱ,而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能促进小动脉收缩和醛固酮分泌,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并排除钾离子,敲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基因会导致ACE减少,可能导致原尿中Na⁺浓度升高,而血液中钾离子升高,D正确。故选BCD。9.以新冠病毒mRNA疫苗为代表的mRNA技术荣获“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技术路线为:体外设计编码新冠病毒抗原蛋白的mRNA 序列,经序列优化、化学修饰和纯化后,用脂质体包裹疫苗递送至人体细胞内,在细胞内指导合成新冠病毒抗原蛋白,从而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新冠病毒mRNA疫苗自身不含新冠病毒抗原B.新冠病毒mRNA疫苗可引发机体的细胞免疫C.对新冠病毒mRNA进行序列优化和化学修饰可能是为了防止其被降解D.脂质体将疫苗递送进入人体细胞可能是通过胞吞或与细胞膜融合【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对于人体细胞来说,新冠病毒mRNA疫苗为外源RNA,在细胞内会被降解,对将新冠病毒mRNA改造后可防止被降解,导入人体细胞内,在细胞内指导合成新冠病毒抗原蛋白,利用抗原毒蛋白激发人体的免疫应答。【详解】A、mRNA疫苗利用的是病毒的基因序列而不是病毒本身,因此,mRNA疫苗具有不带有病毒成分,没有感染风险,A正确;B、mRNA疫苗指导合成出的抗原蛋白存在于细胞内,能引起细胞免疫,当该细胞被被细胞毒性T细胞杀死后,抗原蛋白会释放至内环境中,还可引起体液免疫,B错误;C、新冠病毒mRNA为外源核酸,会被细胞降解,对新冠病毒mRNA进行序列优化和化学修饰可防止其被细胞降解,C正确;D、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脂质体将疫苗递送进入人体细胞可能是通过胞吞或与细胞膜融合,D正确。故选B。10.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果树病害的一种,常见于葡萄的养殖过程中。植物生长素在植物病害防御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究生长素处理最佳时长,将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用无菌水配制后处理葡萄植株,然后接种霜霉菌,分别统计植株的发病率、检测过氧化物酶(POD,葡萄植株中的一种防御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表1诱导时长(h)发病率(%)组别06122448对照组9197989799实验组9163484947表2 诱导时长(h)POD活性(U·mL⁻¹)组别24487296120对照组2.43.23.13.03.2实验组2.44.14.23.94.2A.实验中对照组在处理时应用等量无菌水B.用NAA处理葡萄植株的抑制霜霉菌效果可能比IAA的作用效果更稳定C.由表1可知,NAA对霜霉菌的抑制作用随诱导时间增长而增强D.由表2可知,NAA可通过提高POD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生长素处理最佳时长,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发病率及POD活性,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分析题意,实验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用无菌水配制,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实验中对照组在处理时应用等量无菌水,A正确;B、NA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IAA是生长素,由于植物体内缺少分解调节剂的酶,故用NAA 处理葡萄植株的抑制霜霉菌效果可能比IAA的作用效果更稳定,B正确;C、由表1可知,NAA对霜霉菌的抑制作用随诱导时间增长而减弱,C错误;D、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时间下,实验组的P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故NAA可提高POD 活性,D正确。故选C11.水稻是一种对盐胁迫较敏感的作物,为研究乙烯和茉莉酸(JA,一种与脱落酸结构相似的植物激素)在盐胁迫条件下对水稻胚根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一,结果如图7。为进一步探究乙烯和JA的相互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利用萌发的水稻种子进行了实验二,其中对照组用清水处理、实验组在盐胁迫条件下进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胚根长度(cm) 对照组9.0乙烯组4.8乙烯+JA合成抑制剂组9.0JA组4.8JA+乙烯合成抑制剂组5.0A.乙烯和茉莉酸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但其产生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B.由实验一可知,在盐胁迫下内源激素乙烯和JA对胚根生长均有抑制作用C.综合分析可知,乙烯可能是通过促进JA的合成来抑制胚根生长D.综合分析可知,JA可能是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抑制胚根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几种植物激素旳作用:1、生长素:①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②器官水平: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的发育。2、赤霉素: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③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3、细胞分裂素:①促进细胞分裂;②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脱落酸: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气孔关闭;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维持种子休眠。【详解】A、乙烯和茉莉酸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A正确;B、由实验一,乙烯组和JA组和对照组相比,胚根长度都很短,说明在盐胁迫下内源激素乙烯和JA 对胚根生长均有抑制作用,B正确;C、乙烯组的胚根长度和JA组相同,乙烯+JA合成抑制剂组的胚根长度和对照组相同,乙烯是通过促进JA的合成间接抑制胚根生长的,C正确;D、JA组的胚根长度和JA+乙烯合成抑制剂组接近,JA不是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间接抑制胚根生长的,D错误。故选D。12.图表示三种表观遗传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途径1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B.途径1转录启动区域甲基化可能干扰解旋酶与启动子的识别、结合C.在神经细胞中,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与组蛋白的紧密程度低于抗体基因 D.途径3RNA干扰会使特定基因无法转录【答案】C【解析】【分析】1、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2、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3、分析题图:途径1是转录启动区域DNA甲基化,干扰转录,导致基因无法转录,从而无法翻译;途径2是由于组蛋白的修饰,组蛋白与DNA结合的紧密程度发生改变,从而促进或关闭相关基因的表达;途径3是利用RNA干扰,使mRNA被切割成片段,干扰翻译,导致mRNA无法翻译。【详解】A、途径1是DNA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由于转录启动区域甲基化导致基因无法转录,从而无法翻译,无法得到相关的蛋白质,A错误;B、转录过程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途径1中转录启动区域甲基化可能干扰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识别、结合,B错误;C、神经细胞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故呼吸酶基因需要表达且数量种类多,而抗体基因在神经细胞中不表达,故在神经细胞中,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与组蛋白的紧密程度低于抗体基因,C正确;D、途径3是利用RNA干扰,使mRNA被切割成片段,干扰翻译,导致mRNA无法翻译,D错误。故选C。13.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最初的大熊猫是食肉动物,经过多年的进化,其绝大多数食物都源于竹子。中国境内有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两个亚种,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某处于遗传平衡的大熊猫种群(雌雄比例相等),B的基因频率为60%,且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存在地理隔离B.两种大熊猫的基因库会向着不同的方向改变C.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D.该种群中,XᵇXᵇ、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16%、60%【答案】ABC【解析】【分析】1、由题干可知,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存在地理隔离,由于两个种群的突变和重组互不干扰,在环境不同的情况下,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因此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会朝着不同的方向改变。2、基因频率是该种群中,一个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详解】A、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位于四川,陕西大熊猫栖息地位于陕西,两者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 B、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的栖息地不同,对大熊猫的基因选择作用不同且两个种群的突变和重组互不干扰,因此两种大熊猫的基因库回想着不同的方向改变,B正确;C、大熊猫由以肉为食到以竹为食发生了进化,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静音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D、在该种群中B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即Y染色体上没有B、b基因,且B的基因频率为60%,则b的基因频率为40%,由此计算该种群的雌性个体中XBXB=60%×60%=36%,XbXb=40%×40%=16%,XBXb=,60%×40%×2=48%;在该种群的雄性个体中XBY=60%×1=60%,XbY=40%×1=40%,D错误。故选ABC。14.某雄性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Dd,图甲是该动物体内不同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若某细胞在形成细胞⑦的过程中,D和d所在染色体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变化,即当染色体的端粒断裂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形成染色体桥并在两个着丝粒之间随机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两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细胞③④⑤⑥肯定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图乙中染色体桥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C.图乙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只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D.图乙所对应细胞产生的其中一个子细胞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性【答案】D【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①③⑦为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其中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⑦为有丝分裂后期;④⑤为正在DNA复制的细胞,⑥为可能出现四分体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中期)。【详解】A、分析题意,该哺乳动物为二倍体生物,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中染色体数应为2n,由图甲可知,③④⑤⑥符合条件,A正确;BC、染色体失去端粒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形成染色体桥,图示为某细胞在形成细胞⑦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细胞⑦中的染色体为4n,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因此该过程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基因重组过程,即该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的不同是基因突变导致的,BC正确;D、图乙显示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其在有丝分裂后期,该染色体发生随机断裂,该染色体断裂产生的类型有D和d、Dd和O,而另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是D或d,因此该细胞产生的子代基因型有DD和Dd、dd和Dd、DDd和DO、Ddd和dO,即该细胞产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有7种可能性,D错误。故选D。15.苯丙酮尿症是由PH基因编码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异常引起的一种遗传病。已知人群中染色体上PH基因两侧限制酶MspI酶切位点的分布存在两种形式如图甲所示。一对夫妻婚后生育了一个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孩子,②号个体再次怀孕,④为未出生的孩子(图乙)。为确定胎儿是否正常,需要进行产前诊断,提取该家庭所有成员的DNA经MspI酶切后进行电泳分离,得到的部分DNA条带分布情况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号个体23Kb的DNA条带中不含正常PH基因B.②号个体19Kb的DNA条带中可能含有致病基因C.④号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2D.④号个体基因型不可能与①相同【答案】C【解析】 【分析】分析图2可知:③为患病女孩,而其父母正常,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形状的基因为A/a,①、②、③号基因型分别为Aa、Aa、aa。【详解】A、分析图2可知:③为患病女孩,而其父母正常,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形状的基因为A/a,①号个体是杂合子Aa,根据题意和图3电泳DNA条带分布情况可知,①号体内含有两条23Kb的DNA条带,一条含有正常pH基因,一条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①号个体23Kb的DNA条带中一定含有正常PH基因,A错误;B、②号个体基因型是Aa,体内含有一条23Kb的DNA条带,一条19Kb的DNA条带,而③号个体体内含有两条23Kb的DNA条带,都是异常隐性pH基因a;一条来自①号个体,一条来自②号个体,因此②号个体23Kb的DNA条带中一定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a,19Kb的DNA条带中含有正常pH基因A,B错误;CD、根据题意和图3电泳DNA条带分布情况可知,①号个体体内含有两条23Kb的DNA条带,一条含有正常pH基因A,一条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a;③号个体体内含有两条23Kb的DNA条带,都是异常隐性pH基因a;一条来自①号个体,一条来自②号个体;②、④号个体体内含有一条23Kb的DNA条带,一条19Kb的DNA条带。由此可知,②号个体体内含有的23Kb的DNA条带一定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a,则19Kb的DNA条带就含有正常pH基因A。④号个体体内含有的23Kb的DNA条带应该来自①号个体,所以可能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a,也可能含有正常pH基因A,19Kb的DNA条带来自②号个体,就含有正常pH基因A,所以④号个体可为显性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概率各为1/2,④号个体基因型可能与①(基因型为Aa)相同,C正确,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图为“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过程图解,质粒上箭头所指部位为相应的限制酶的切割位点。质粒中lacZ基因编码产生的酶可以分解培养基中的X-gal,产生蓝色物质,使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为白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限制酶切割后,需要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其中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的是________________;若用病毒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送入上图受体细胞,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填“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或“噬菌体”)。(2)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选用限制酶的最佳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筛选含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可在培养大肠杆菌的通用培养基中额外加入_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后挑选出_____________(填“蓝色”或“白色”)的菌落进步培养,从而获得大量目的菌。(4)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出乙肝病毒外壳。【答案】(1)①.T4DNA连接酶②.噬菌体(2)BamHI和EcoRI(3)①.X-gal②.白色(4)抗原一抗体杂交【解析】【分析】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小问1详解】DNA连接酶有两种,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可用于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但连接效率较低,因此限制酶切割后,需要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其中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的是T4DNA连接酶。病毒寄生具有专一性,动物病毒只能寄生在动物细胞内,植物病毒只能寄生在植物细胞内,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图中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因此若用病毒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送入上图受体细胞,应选择噬菌体。【小问2详解】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不能单一酶切,因此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最佳方法是使用双酶切法处理目的基因和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进而通过DNA连接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且选择限制酶的要求是不能破坏目的基因,故不选择EcoRV,因此可以选择BamHI和EcoRI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小问3详解】LacZ基因编码的酶可使X-gal分解,产生蓝色物质,使菌落呈现蓝色。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目的基因的插入使LacZ基因破坏,不能表达出相应的酶,进而不能使培养基中X-gal分解,因此菌落呈现白色。即在筛选含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可在培养大肠杆菌的通用培养基中额外加入X-gal,培养一段时间后挑选出“白色”的菌落进一步培养,从而获得大量目的菌。 【小问4详解】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出乙肝病毒外壳。如果目的基因表达,是可以检测到相应的蛋白质。17.据调查,我国的糖尿病确诊患者数量已超1.5亿,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GLP-1RA和SGLT-2i是两类新型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有所差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并影响动物的食欲。GLP-1RA药物可激活GLP-1受体,增强靶细胞对GLP-1的敏感性,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其调节机制如图甲所示。SGLT-2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膜转运葡萄糖和Na⁺的转运蛋白,SGLT-2i药物的降糖机制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又能抑制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影响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化学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2)据图甲分析,能特异性表达GLP-1受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种细胞),脑可通过脊髓调节和影响胃肠、胰腺等内脏的活动,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SGLT-2介导的葡萄糖转运方式______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消耗能量。正常人的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研究发现长期口服SGLT-2i的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试结合图乙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糖②.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任选两个)(2)①.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任选两个)②.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3)①.需要②.SGLT-2i抑制了葡萄糖的重吸收,使得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上升,从而容易滋生细菌进而引起尿路感染 【解析】【分析】图1中胰岛素分泌过程有反射弧和大脑皮层参与调节,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同时GLP-1RA进入内环境后也对胰岛素的分泌起调节作用,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所以图1中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小问1详解】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等的影响。【小问2详解】GLP-1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并影响动物的食欲,所以能特异性表达GLP-1受体的细胞有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和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GLP-1可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抑制食欲的产生。脑可通过脊髓调节和影响胃肠、胰腺等内脏的活动,这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小问3详解】如图乙所示,SGLT-2运输葡萄糖的同时也动输Na+。Na+浓度在细胞外高于细胞内,细胞内外存在由Na+浓度差产生的电化学势能,为SGLT-2转运葡萄糖提供了能量,即SGLT2介导的葡萄糖转运方式需要消耗由膜内外Na+浓度差产生的电化学势能。长期口服SGLT-2i后,SGLT-2转运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少使尿液中葡萄含量升高,容易滋生细菌而引起尿路感染。18.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由于自身抗原结构改变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主要病症为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骨损伤,属于炎症性疾病。细胞因子有甲、乙两类:其中甲类细胞因子能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图。 (1)据图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甲类细胞因子不仅能通过促进B细胞的活化,促进免疫炎症反应,还能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关节组织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内容物,而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B细胞的活化还需要的两个信号的刺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RA由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异常所致。针对RA,下列治疗思路正确的有______。A.使用甲类细胞因子拮抗剂B.减少相关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C.增加靶细胞上乙类细胞因子受体D.使用受体阻断剂阻断乙类细胞因子(3)MTX是一种可以治疗RA的药物。S5蛋白与炎症性疾病有关,为研究S5蛋白对RA的作服机制,科研人员构建了RA患病大鼠(RA模型鼠),并进行如下表实验,实验结果如图甲、乙所示。组别实验材料及处理检测指标I正常大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1.大鼠后爪关节肿胀程度2:辅助性T细胞占所有T细胞的比例2RA模型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3RA模型鼠,注射适量MTX4RA 模型鼠,注射含有S5基因的腺病毒注:腺病毒是一种可携带S5基因进入宿主细胞并表达的工具。①本实验的对照组有________。②结合图甲和图乙分析,S5蛋白的作用及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TNF-α、IL-6②.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③.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2)①.免疫自稳②.AB(3)①.1、2②.通过降低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来抑制RA的发生【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小问1详解】柱形图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分析可知: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由于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甲类细胞因子不仅能通过促进B细胞的活化,促进免疫炎症反应,还能通过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引起关节组织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内容物,而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直接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小问2详解】类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的。结合甲、乙的作用分析,推测RA的发生可能是甲类细胞因子增多,乙类细胞因子减少导致的免疫失调。治疗RA 的思路:思路一:减少相关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思路二:使用甲类细胞因子拮抗剂;思路三:使用受体阻断剂阻断甲类细胞因子对免疫细胞的作用;思路四:降低靶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受体的数量。故选AB。【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可知,1组为空白对照组,2组的是条件对照组。4组注射了含有S5 基因的腺病毒从而产生S5蛋白,与2组比,4组关节肿胀增加体积减小,辅助性T细胞占所有T细胞比例减小且与3组比例相当,表明S5蛋白通过降低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来减缓RA的症状。19.潼南被誉为重庆主城的“菜篮子”,每天都有大量甜菜从智慧农业园区的植物工厂运往主城。植物工厂由计算机精密控制,无需土壤,以营养液替代化肥,以节能LED灯代替阳光,植物生长周期缩短。甜菜繁茂的叶片能作为蔬菜食用,肥大的块根能作为工业制糖的原料。科研人员通过调控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进行甜菜人工栽培,以期提高甜菜产量。(1)在无土栽培过程中营养液里的氮元素被生菜根系吸收,进入叶肉细胞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种)物质的合成,进而促进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____________可以进入筛管,通过韧皮部运输到甜菜块根处大量积累。(2)图是几种常见LED灯的光谱,该植物工厂生产甜菜时应配置_________灯较为合适,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产人员进一步设置了3种不同光质比例的LED灯进行实验,探究其对甜菜产量、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见表。从增加叶用甜菜产量的角度分析,最佳光源应选择R:B=_________的LED灯,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不同光质比例的LED灯处理对甜菜产量、干物质分配的影响处理植株总干重(g/株)干物质分配比例/%根茎叶CK(白光)37866.15.627.4A组(R∶B=4∶1)44170.33.226.5 B组(R∶B=7∶1)56375.12.822.1C组(R∶B=9∶1)46771.63325.1注:R代表红光,B代表蓝光,各组光源输出功率相同。(4)为了应对糖用甜菜在冬季生产中光照不足和低温胁迫的问题,生产人员进一步探索光照强度与环境温度20℃、25℃的最佳增产组合,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9.①.NADPH、ATP、叶绿素、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等②.蔗糖20.①.B②.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B灯的光谱与植物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最为接近21.①.7:1②.此时叶片部位干重最多22.分别在20℃、25℃的条件下,设置一系列等梯度光照强度进行甜菜的培养,测定甜菜块根的干重,培育出块根干重最大时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即为最佳增产组合(或选择长势、生理状况一致的甜菜幼苗平均分成若干组,分别置于20℃、25℃条件下的一系列等梯度光照强度下培养,测定甜菜块根的干重,培育出块根干重最大时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即为最佳增产组合)【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量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小问1详解】叶绿素、ATP、NADPH和酶的组成元素中都含有N,因此叶肉细胞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NADPH、ATP、叶绿素、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等。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部分是淀粉,还有一部分是蔗糖,蔗糖是有机物,蔗糖可以进入筛管,再通过韧皮部运输到甜菜块根处大量积累。【小问2详解】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蓝紫光,对绿光吸收较少,B灯主要补充红光和蓝光,绿光相对强度低,光谱与植物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最为接近,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小问3详解】甜菜繁茂的叶片能作为蔬菜食用,肥大的块根能作为工业制糖的原料,从增加叶用甜菜产量的角度分析,在R/B=4:1的处理条件下,叶中干重为441×26.6%=116.865g;在R/B=7:1的处理条件下,叶中干重为565×22.1%=124.865g;在R/B=9:1的处理条件下,叶中干重为467×25.1%=117.217g,即在R/B=7:1的处理条件下,叶片部位干重最多,因此最佳光源应选择R:B=7:1的LED灯。【小问4详解】 本实验目的是探索光照强度与环境温度20℃、25℃的最佳增产组合,自变量为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甜菜肥大的块根能作为工业制糖的原料,因此因变量为甜菜块根的干重,实验设计要注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设计思路为:分别在20℃、25℃的条件下,设置一系列等梯度光照强度进行甜菜的培养,测定甜菜块根的干重,培育出块根干重最大时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即为最佳增产组合(或选择长势、生理状况一致的甜菜幼苗平均分成若干组,分别置于20℃、25℃条件下的一系列等梯度光照强度下培养,测定甜菜块根的干重,培育出块根干重最大时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即为最佳增产组合)。20.水稻花为两性花,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花粉自然条件下存活时间不足5分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出“三系配套法”,即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个品系来培养杂交水稻,过程如图所示,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杂交种育性正常且具有杂种优势。回答下列问题:三系配套法杂交水稻系统(1)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中雄性不育品系至关重要,选育雄性不育植株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雄性不育由细胞质不育基因S和核中隐性基因r共同决定,仅含有S和r基因的水稻表现为雄性不育,而细胞质基因N和细胞核中显性基因R都会使水稻恢复育性。上述与水稻雄性育性有关的基因中,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是_____________。若三系杂交稻中不育系的基因型表示为S(rr),则保持系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恢复系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3)不育系与恢复系间行种植并单行收获种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4)在三系配套法杂交育种中,选育恢复系非常关键。研究人员发现几株性状优良、纯度高但不含R基因的纯合水稻植株,现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将两个R基因导入不同的植株中培育出恢复系D。将恢复系D作为亲本与不育系混合种植,统计后代发现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省去人工去雄(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种子质量)(2)①.核基因,r和R基因②.N(rr)③.N(RR)或S(RR)(3)间行种植有利于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单行收获可以分别获得恢复系和杂交种(4)两个R基因导入到恢复系D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解析】 【分析】1、细胞质遗传又称为母系遗传,细胞质基因来自母本,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3、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雄性的育性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包括:N(RR)、N(Rr)、N(rr)、S(RR)、S(Rr)、S(rr),由于“基因R能够抑制基因S的表达,当细胞质中有基因N时,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因此只有S(rr)表现雄性不育,其它均为可育。【小问1详解】在培育杂交水稻时,为省去人工去雄(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种子质量),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中需要选育雄性不育品系。【小问2详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条件为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遗传,题干信息:雄性不育由细胞质不育基因S和核中隐性基因r共同决定,仅含有S和r基因的水稻表现为雄性不育,而细胞质基因N 和细胞核中显性基因R 都会使水稻恢复育性。上述与水稻雄性育性有关的基因中,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是核基因,R、r基因。若三系杂交稻中不育系的基因型表示为S(rr),由题意可知,杂交水稻基因型包括:N(RR)、N(Rr)、N(rr)、S(RR)、S(Rr)、S(rr),只有S(rr)表现雄性不育,其它包括N(RR)、N(Rr)、N(rr)、S(RR)、S(Rr)共5种基因型均表现为雄性可育,水稻雄性可育的基因型有5种;不育系A的雄蕊不育;保持系B能自交结实,它的细胞质基因可育也可保持不育系A的雄性不育,因此保持系的基因型为N(rr);恢复系R与不育系A杂交产生的杂交稻F1正常可育且具有杂种优势,恢复性基因型一定为纯合子,因此其基因型为N(RR)或S(RR)。【小问3详解】间行种植有利于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单行收获可以分别获得恢复系和杂交种,故不育系与恢复系间行种植、单行单独收获并保存。【小问4详解】研究思路是:将植株D作为亲本(父本)与不育系作为母本混合种植,单株收获不育系植株所结种子后,再种植并统计后代的育性情况及其数量比例。 若两个R基因导入到恢复系D的一条染色体上,则植株D产生配子为RR、O,与植株D作为亲本与不育系S(rr)混合种植,单株收获不育系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S(RRr),S(Or),即后代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1。若两个R基因导入到恢复系D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植株D产生配子为R,与植株D作为亲本与不育系S(rr)混合种植,单株收获不育系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S(Rr),即后代植株均为雄性可育植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