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益生菌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益生菌课堂——生命原动力1
1目录安全的益生菌1益生菌与益生元2益生菌与健康3益生菌与人群42
2安全的益生菌益生菌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应用于人类的益生菌最好来自人体;②益生菌必须从健康人的肠道中分离;③益生菌必须经过一定时间证明其无致病性;④益生菌不能有与一些疾病(如心内膜炎、肠道不适症)相联系的历史;⑤益生菌不能使胆盐早期解离;⑥益生菌不能携带可以转移的抗抗生素基因。3
3益生菌与益生元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不易被消化的食品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合生元(Synbiotics)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并存起到协同作用的制剂。4
4益生元的种类益生元主要包括各种寡糖类物质(Oligosaccharides)或称低聚糖(由2~10个分子单糖组成)。更概括的说法是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低聚糖包括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低聚乳果糖、乳酮糖、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帕拉金糖、耦合果糖、低聚龙胆糖等,其中,除了低聚龙胆糖无甜味反具有柔和的提神苦味外,其余的均带有程度不一的甜味,可作为功能性甜味剂用来替代或部分替代食品中的蔗糖。5
5益生元的作用低聚糖难被人体所消化,同时蛀牙、肥胖症、高血脂,糖尿病等都同食糖摄取过多有着密切关系,这种益生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和替代蔗糖作用上。低聚糖主要的副作用是对寡糖敏感的人的肠胃胀气和膨胀感。6
6益生元的作用1.促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殖,发挥益生菌作用。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发酵益生元产生短链有机酸(主要是乙酸和乳酸)和一些抗菌物质。从而降低肠pH值。2.抑制病原菌和腹泻,防止或减轻便秘。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肠pH值的降低,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酸性物质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从而防止便秘的发生。7
7益生元的作用3.减少有毒发酵产物及有害细菌酶的产生,保护肝脏。碳水化合物的发酵一般产生无害或有益的终产物,然而蛋白质发酵则导致潜在的有害物质的生成。加强碳水化合物发酵可以抑制蛋白质发酵,减少有毒物质的生成,进而保护解毒器官----肝脏。4.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压。这个是通过对益生菌的增殖而发挥间接作用。8
8益生元的作用5.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益生元本身对免疫系统无任何作用,但是通过改变肠菌落从而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能够起抗癌作用。这种抗癌作用归功于双歧杆菌的细胞、细胞壁成分和胞外分泌物。蛋白质发酵产物会提高患直肠癌的风险,碳水化合物发酵增加和蛋白质发酵的抑制降低了直肠癌发病的可能。9
9益生元的作用6.生成营养物质,低能量或无能量且不会引起牙齿龋变。促进有益菌生长,产生的营养物质增多(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4、维生素B12、烟酸和叶酸)。功能性低聚糖很难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所提供的能量值很低或根本没有,故可在低能量食品中发挥作用。龋齿是由于口腔微生物特别是突变链球菌侵蚀而引起的,功能性低聚糖因为不是这些口腔微生物的合适作用底物,因此不会引起牙齿龋变。10
10益生菌健康总述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益生菌的保健作用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整肠作用,调整微生态失调,防治腹泻;②缓解乳糖不耐症状,促进机体营养吸收;③预防阴道感染;④增强人体免疫力⑤缓解过敏作用;⑥降低血清胆固醇;⑦预防癌症和抑制肿瘤生长等;11
11益生菌与富贵病生活水平提高,工业化的方式对天然食物的膳食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食物的精细化,高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广泛生产,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和毒素的不断富集,再加上缺乏运动和不良习惯的产生,我们的身体尤其是血管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现代富贵病逼近我们的生活,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典型症状为基础的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以及其它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杀手。12
12益生菌与高胆固醇过量的胆固醇可能会诱发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等慢性疾病,市场上有很多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但它们会带来严重的副反应,这些药物也常常会引起腹痛、过敏反应、情绪失衡、头发脱落、视力改变、头痛、喉痛和肌肉退化。这时益生菌疗法凸显出优点:首先,益生菌干扰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这种作用在大量益生菌存在时效果明显。其次,益生菌可以直接同化吸收胆固醇。将益生菌置于高胆固醇培养基中生长时胆固醇含量降低。这种机制在此试验中得到证实。第三,益生菌产生了可以影响系统血脂水平的代谢物。益生菌产生的胆盐水解酶促进了胆固醇与胆酸的沉淀。减少了胆固醇进入血液的机会。13
13益生菌与高血压益生菌除了可以通过降低由高胆固醇引起的高血压外,益生菌代谢物的降血压作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一种是降血压肽。这种主要发现于瑞士乳杆菌发酵乳中的短肽也叫活性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血管紧张素II能有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的作用,ACE抑制剂的原理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从而改善血液流动和血一种是降血压肽。14
14益生菌与高血压另一种GABA(γ-氨基丁酸)也在发酵乳中存在。γ-氨基丁酸,是一种非蛋白质组成的天然氨基酸,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脑、脊髓中,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传递物质。应用于肝昏迷及脑代谢障碍。还可抗精神不安,对高血压也有改善作用。研究表明,GABA是人体大脑神经系统最安全的镇定剂(因此具安眠、抗焦虑、抗忧郁等功效),GABA可以抑制或阻断神经细胞过度兴奋,因此可让的身心状态宁静、平和及放松下来。因此,含有这些活性物质的益生菌制品可以作为高血压的食疗剂。15
15益生菌与高血糖益生菌对糖尿病是有办法的。糖尿病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措施,无论病情轻重,无论使用何种药物治疗,均应长期坚持饮食控制。益生菌作为一种饮食疗法,具有很多优越性。首先,作为一般细菌最喜欢的物质,葡萄糖也会优先被粘膜上的益生菌利用。益生菌减少了葡萄糖的吸收。有大量的益生菌存在时,作用会非常明显。其次,当摄入大量益生菌时,益生菌回和肠内有害菌发生激战,需要身体供给益生菌大量“优质军粮”——葡萄糖,这主要靠血液来输送,从而加速葡萄糖的代谢。第三,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机能发生异常而导致胰岛细胞被破坏引起的。益生菌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可以防止免疫亢进带来对胰岛细胞的损坏。第四,益生菌可以预防和减轻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16
1610/20/202217
17益生菌与胃健康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幽门螺杆菌(H.pylori)己被确认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100%的慢性胃炎,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以上胃溃疡中可查出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18
18益生菌与胃健康虽然运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但因细菌抗药性的出现导致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降低,且长期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及胃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益生菌对引起慢性胃炎、胃癌的幽门螺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它能抑制幽门螺形杆菌的定植及其活性。大量活的益生菌还能够通过合适的方法干扰或阻断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表面的黏附是其在胃内定植。益生菌不仅能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且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改善胃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依从性等多种作用。19
19益生菌与免疫肠道是一道免疫的坚固长城。薄薄的肠粘膜就是第一道物理屏障,与肠腔内各种坏菌及有毒物质保持距离,保护着我们的肠道。然后就是肠壁上的密布着井然有序的免疫细胞,益生菌可以刺激我们的免疫细胞,激活它们,再到全身发挥作用。肠道是我们免疫力的主要培训基地,益生菌是培训员。可以说益生菌是免疫使者。还有一些研究显示某些益生菌能促进脾细胞增殖,脾脏重量增加,使免疫功能增强。益生菌对过敏症状的改善也是免疫系统平衡的体现。20
20益生菌与癌症癌症,即恶性肿瘤,已成为最普遍的致死性疾病之一。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基因、环境污染、不良嗜好、膳食营养、病毒感染和辐射等因素关系密切。益生菌又能在癌症的防治中的两个关键点扮演什么角色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致癌物的形成或来源。肠内10万亿的细菌组成了一个很小的化工厂,其中有害细菌会将消化的食物和体内其它物质分解为许多致癌物,最常见的有亚硝胺、吲哚、酚类、二次胆汁酸。我们也会摄入含有一些前致癌物和致癌物的食物(主要是腌、熏、烤、炸)。益生菌是怎么对付它们的呢?第一,益生菌可以通过结合、阻断或移除来抑制致癌物和前致癌物。还可以对可能将前致癌物转化为致癌物的细菌及转化酶的活力进行抑制。说的简单点,益生菌可以吸附致癌物和对致癌物质进行加工或转移,减弱它们的毒性。益生菌能够帮助身体远离有害细菌和有害的酶,它们就没有加工致癌物的机会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益生菌能降低粪便酶的活力,有效预防结肠癌。第二,益生菌能酸化肠道,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减少有害菌的数量和改变胆汁溶解性。使胆汁减少向致癌物二次胆汁酸的转化。第三,益生菌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对粪便中有害的致癌物的排出。21
21便秘与腹泻便秘与腹泻是由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排泄的两个极端症状。有人形容“便秘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腹泻则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可是也侧面反映了患者的痛苦与煎熬。22
22便秘便秘的早期症状一般很少出现疼痛,然而当这种便秘转变成习惯性便秘时,各种症状就会相继出现,如头痛、肩疼、食欲不振、气胀、放屁、痤疮、皮肤干燥等。严重时由于肠内高压会使憩室胀开,过度用力排出硬便,还会引起痔疮,血压上升,甚至昏迷。便秘造成肠道毒物的累积,长期排不出去,毒物就会随血液进入各种器官,造成损害,还可能进入脑中,影响脑功能。长期下去,致癌物作用发生癌变。便秘大部分是因为缺少膳食纤维而引起的。最好的办法对付便秘,就是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量。其它如缺乏液体或机体失水也会引起便秘。提醒大家,应该从原因下手解决:补足液体(多喝水)会帮助你减轻和解除便秘。一些人用泻药来对抗便秘却使得自己的病情加重,便秘越来越频繁。服用一些药物特别是止疼的处方药也会引起便秘。有时候,我们也不能找出便秘的原因。对于一些人来说,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和液体也对便秘无济于事。益生菌是活的细菌。它们是可以天然存活于人体胃肠道中的细菌帮助梳理消化道,当然能对便秘起作用。益生菌可以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这样胃肠道就能更加出色地完成消化任务。如果食物被更有效地消化,便秘当然没有存在的道理了。23
23腹泻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有较强的季节性,好发于夏秋二季。最常见的腹泻由进食不洁的食物、饮食改变或不当、食物过敏、小腹受凉、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引起。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创造出一个不利于有害病毒和细菌存在的环境,来预防和治疗感染性腹泻。益生菌产生乙酸、乳酸等有机酸能降低肠道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产生过氧化氢、细菌素、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等抗菌物质,对病原微生物的黏附生长有抑制作用;益生菌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成的紧密结合形成微生物膜,防止了致病菌的黏附定植。24
24腹泻腹泻是抗生素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抗生素在杀死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肠道有益菌,致使肠道菌群失调而引发腹泻。如果及时补充益生菌,则能加快肠道菌群的正常化,减轻腹泻症状,使虚弱的身体快速恢复。益生菌对便秘和腹泻两难症状均有预防效果和一定疗效。其实益生菌对它们的效果不仅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实现的,而且存在着益生菌对肠蠕动的双向调节:便秘时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排出;腹泻时消除刺激,减缓肠蠕动。25
25乳糖不耐症乳糖消化不良的症状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其中在不常以鲜乳为食物的黄种人和黑种人较为严重。有资料表明,高达73%的亚洲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是因为消化时缺少乳糖酶或活力低,乳中乳糖部分被肠内有害菌利用产生气体和小分子有机酸等刺激物质,剩余的乳糖会使肠道的渗透压不平衡,造成人体反胃、腹痛、腹鸣、腹胀和腹泻等不适现象。许多人认为可以不食用牛乳来避免乳糖不耐症。26
26乳糖不耐症食入大量的活性益生菌可以保持肠道的正常菌群,减少肠道有害菌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最爱乳糖的病原细菌大幅减少。它们产生的气体和其它刺激物质的减少,乳糖不耐症得到缓解。其实益生菌作为一类微生物可以产生一定量的乳糖酶。但要让乳糖酶发挥作用,一是有大量的益生菌,二是这些益生菌能抵达肠道。还有些研究证明,食品中的益生菌可以受到包被在外的食品一定的保护,而微胶囊包裹后的益生菌受到的保护作用更大。这样益生菌在消化道的分解速度减缓,使乳糖酶持续释放,在乳糖到达结肠前被分解掉,就不会使大肠内渗透压失衡,造成水样状腹泻。27
27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它具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形态异常或粘液便等临床症候群。它是一种最常见的胃肠道病症且常常受到精神紧张和压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综合症。它通常是慢性的。患有肠易激综合症的病人患病平均时间高达16年。有的人表现为长期便秘,有的人表现为长期腹泻及痢疾症状。尽管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表现为严重的腹痛及腹部不适,但并不导致其他慢性或致命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肿瘤等,更不会影响寿命。28
28肠易激综合征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这种长期困扰患者的慢性病有着很好的疗效。研究证实,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存在着异常。肠道有害菌攻击肠道,使其受到刺激的几率增加,肠蠕动失去稳定。大家都十分熟悉益生菌可以产生抗菌素和占位作用来排除有害菌的攻击,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矫正由有害菌产生的刺激的敏感性。瑞典的一项研究显示:6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服用植物益生菌经过4周后,胀气和腹痛症状明显改善。另一项英国的研究也是经过了4周的乳杆菌疗法后,治疗组腹痛全部消失,症状明显改善。29
29乳糖不耐症食入大量的活性益生菌可以保持肠道的正常菌群,减少肠道有害菌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最爱乳糖的病原细菌大幅减少。它们产生的气体和其它刺激物质的减少,乳糖不耐症得到缓解。其实益生菌作为一类微生物可以产生一定量的乳糖酶。但要让乳糖酶发挥作用,一是有大量的益生菌,二是这些益生菌能抵达肠道。还有些研究证明,食品中的益生菌可以受到包被在外的食品一定的保护,而微胶囊包裹后的益生菌受到的保护作用更大。这样益生菌在消化道的分解速度减缓,使乳糖酶持续释放,在乳糖到达结肠前被分解掉,就不会使大肠内渗透压失衡,造成水样状腹泻。30
30Theend,thankyou!31
3110/20/2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