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

ID:8254269

大小:3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3-13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1页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2页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3页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4页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CultureandEnvironment:TheTrainingofCriticalAwareness)一书中,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他们抨击了以大众媒介为滋生土壤的流行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腐蚀,主张培养公众尤其是鉴别能力薄弱的青少年群体对媒介的批判认识和对媒介负面影响的抵御能力。1993年至今,西方学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经历了对媒介的“免疫式”抗拒,到认同、利用媒介的过程;西方媒介教育的实践则是“自下而上”地

2、由社会呼吁到政府引导,最终教科文组织介入,将其纳入正式学校课程体系。在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研究最早见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该文章被称为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此后,虽有一些新闻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进行过论述,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本土化的教学实践,在中国至今也没有被普遍推广。10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媒介的种类日益多样化,传统的传播模式也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悄然改变。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正影响着受众对社会的感知,而新媒体提供的互动式平台也使受众

3、成为了信息传播活动的亲身参与者。在此情况下,更为清楚地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就是使得大众能够正确地判断和评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使其提供的丰富性内容为我所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还应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大众媒介虽然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然而,因为经济、政治等原因的影响,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媒体,由于传播者门槛较低,媒介自身又缺乏系统完善的把关机制,导致了信息的鱼龙混杂,缺点日益凸显。媒介传播中的消极因素已经影响到了中

4、学生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中学生媒介素养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网络接触率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3年7月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6.8%,而10~19岁正处于中学时期的网民就占据了网民总数的23.2%。报告还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占据了网民总数的78.5%。10中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课业负担相对其他求学阶段来讲较为繁重,而手机的便携和信息网络的普及给时间有限的中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信息、发布信息或参与娱乐活动。互联网成为了他们

5、认知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曾谈及“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

6、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2.媒介思辨能力弱中学生正经历着由儿童少年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加速度发展和变化。这一时期的人群,好奇心强,自我意识膨胀,希望能尽快寻找到一种新的行为准则,获得社会认可,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有人以“狂飙期”、“危机期”、“心理断乳期”来形容中学生所发生的剧烈变化。10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印刻阶段,容易对印入感觉中的、能引发共同旨趣的事物产生偏好或追随,而他们的思维能力则向着更为抽象概括性的方向发展,并且开始形成辩证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性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其思考还比较片面化、表面化,往往

7、强调事物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因此,在中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中,他们利用媒介发展自我的意识比较薄弱,自主搜索学习知识信息的能力较差,多数只是满足于较低水平的有限使用,如娱乐、社交等。同时,由于缺乏媒介素养,他们难以理智地面对“拟态环境”与现实的区别,喜欢模仿大众媒介上的一些知名人物的行为,以媒介营造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判断事物的依据,喜欢在虚拟社区里与人互动,却忽略了在现实社会中的位置。3.媒介参与行为主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授双方平等交流成为了现实,信息传播渠道得以拓宽。虽然Web2.0技术为每一个网民都提供了参与媒介的渠道,但当前创造网络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和对策探究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CultureandEnvironment:TheTrainingofCriticalAwareness)一书中,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他们抨击了以大众媒介为滋生土壤的流行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腐蚀,主张培养公众尤其是鉴别能力薄弱的青少年群体对媒介的批判认识和对媒介负面影响的抵御能力。1993年至今,西方学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经历了对媒介的“免疫式”抗拒,到认同、利用媒介的过程;西方媒介教育的实践则是“自下而上”地

2、由社会呼吁到政府引导,最终教科文组织介入,将其纳入正式学校课程体系。在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研究最早见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该文章被称为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此后,虽有一些新闻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进行过论述,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本土化的教学实践,在中国至今也没有被普遍推广。10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媒介的种类日益多样化,传统的传播模式也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悄然改变。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正影响着受众对社会的感知,而新媒体提供的互动式平台也使受众

3、成为了信息传播活动的亲身参与者。在此情况下,更为清楚地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就是使得大众能够正确地判断和评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使其提供的丰富性内容为我所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还应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大众媒介虽然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然而,因为经济、政治等原因的影响,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媒体,由于传播者门槛较低,媒介自身又缺乏系统完善的把关机制,导致了信息的鱼龙混杂,缺点日益凸显。媒介传播中的消极因素已经影响到了中

4、学生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中学生媒介素养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网络接触率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3年7月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6.8%,而10~19岁正处于中学时期的网民就占据了网民总数的23.2%。报告还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占据了网民总数的78.5%。10中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课业负担相对其他求学阶段来讲较为繁重,而手机的便携和信息网络的普及给时间有限的中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信息、发布信息或参与娱乐活动。互联网成为了他们

5、认知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曾谈及“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

6、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2.媒介思辨能力弱中学生正经历着由儿童少年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加速度发展和变化。这一时期的人群,好奇心强,自我意识膨胀,希望能尽快寻找到一种新的行为准则,获得社会认可,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有人以“狂飙期”、“危机期”、“心理断乳期”来形容中学生所发生的剧烈变化。10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印刻阶段,容易对印入感觉中的、能引发共同旨趣的事物产生偏好或追随,而他们的思维能力则向着更为抽象概括性的方向发展,并且开始形成辩证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性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其思考还比较片面化、表面化,往往

7、强调事物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因此,在中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中,他们利用媒介发展自我的意识比较薄弱,自主搜索学习知识信息的能力较差,多数只是满足于较低水平的有限使用,如娱乐、社交等。同时,由于缺乏媒介素养,他们难以理智地面对“拟态环境”与现实的区别,喜欢模仿大众媒介上的一些知名人物的行为,以媒介营造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判断事物的依据,喜欢在虚拟社区里与人互动,却忽略了在现实社会中的位置。3.媒介参与行为主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授双方平等交流成为了现实,信息传播渠道得以拓宽。虽然Web2.0技术为每一个网民都提供了参与媒介的渠道,但当前创造网络文化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