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

ID:82317826

大小:106.0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3-11-03

上传者:138****4567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10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3(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03高一历史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20·新泰中学高一期中)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C.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B【详解】春秋时期,齐桓公击退北狄、征伐楚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也北上中原争霸,表明当时中原与边疆民族联系加强,华夏文化圈向外扩展,B项正确;周代实行分封制,还未实现中央集权,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宗法制分封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还未明朗,D项错误。2.(2020·保定市徐水区第一中学高一期中)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死时孔子痛苦,但仍然反对颜渊厚葬;孔子对阳货反感,但是为了礼尚往来,仍然要去拜访。孟子也守“礼”,但鲁平公没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孟子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凭己意。造成孔孟这种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孔孟二人个性存在差异B.“彼一时,此一时也”C.孟子始终坚守“性本善”D.儒家的尊卑演变为平等【答案】B【详解】

1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他们对“礼”的理解与遵守存在差异,因此B正确;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个性差异不影响人们对“礼”的遵守,排除A;C只有对孟子的解释,不包括孔子在内,排除;儒家始终强调尊卑,排除D。3.(2020·河南高一月考)秦始皇在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后,对战国以来的官僚制度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理,在全国建立起一整套整齐划一的行政机构。秦始皇的做法A.出于完成全国统一的需要B.确立了中国政治制度格局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D.确保了秦王朝统治的稳定【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后,对战国以来的官僚制度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理,在全国建立起一整套整齐划一的行政机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础,C项正确;根据材料“秦始皇在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后”可知,这时期已经完成了全国统一的需要,A项错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础,因此“确立了中国政治制度格局”的表述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秦统一全国后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础,但不能确保秦王的统治,D项错误。4.(2020·沙坪坝区·重庆八中高一月考)近代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其甚大之绩效”,是因为它A.能够有效消除地方割据势力B.中央任免官吏基本保障集权C.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D.保证了历代官僚队伍的廉洁【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郡县制之下,郡县的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即由中央任命的,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B正确;“有效”及“保证”的说法错误,排除AD;C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5.(2020·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一月考)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2【答案】D【详解】北魏统治者将自己的血统与与华夏族始祖黄帝挂钩,并且部分帝王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种行为意味着鲜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正确;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而非鲜卑族的始祖,因此材料中的祭祀行为不能作为宗法观念的体现,排除A;家国同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鲜卑族认祖归宗至黄帝与国家统一趋势无关,排除C。6.(2020·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一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答案】D【详解】材料“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地方私家部曲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重要因素,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7.(2020·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一月考)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民族歧视观念消除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答案】D【详解】唐太宗并未奉行对少数民族差别对待的政策,而是认为夷狄与汉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不需要猜忌,追求各民族四海一家,说明唐太宗奉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民族大一统意识,D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古代民族关系不属于外交领域内容,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

38.(2020·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一月考)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政事堂的变迁说明A.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B.行政机构不断健全C.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D.相权扩大威胁皇权【答案】A【详解】政事堂从门下省到中书省,最后改为“中书门下”,并且在其后设置、吏、户、礼、兵、枢机分管政务,这体现了三省合署办公的趋势,即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A正确;行政机构并未新增,因此“健全”表述有误,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中枢机构办公地点的转移,未涉及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9.(2020·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一月考)唐朝中期推行两税法,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原则。这有利于A.增加税收种类B.增加赋税收入C.变革缴税方式D.固定征税时间【答案】B【详解】两税法秉持“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原则,实际是按照资产收税,这样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正确;两税法简化了税种,排除A;两税法改变了缴税标准,而非方式,排除C;征税时间固定和题干所列原则无关,排除D。10.(2020·安徽高一期中)“人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方分別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力求公平B.政治中心南迁C.宋代重文轻武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

4【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文化教育重心的南移,因而出现政治家、文坛领袖等多出自南方,南方人在科举考试占据优势的现象,D项正确;科举制力求公平是南北分卷的制度体现的原则,不是文化教育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治重心南移和文化重心南移均为经济中心的结果,排除B项;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重文轻武不是促进文化教育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1.(2020·江苏高一期中)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B.主张先有理后有物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理学思想一步步转化为民众日常生活“常识”,说明宋明理学逐渐实现了世俗化、生活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先有理后有物的主张,故排除B;“三纲五常”讲的是伦理关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故选C。12.(2020·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一月考)元朝,行省区划打破了秦汉以来自然地理界线的地方行政区划传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做法A.增强了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C.根除了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D.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答案】B【详解】元朝统治者人为地将地方行政区划分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意在便利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且一直影响到今天,A项错误;行省制度没有彻底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的形成则以秦朝确立郡县制为标志,CD两项错误。

513.(2020·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有学者指出,“纲常名分成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准尺,历史的‘是’‘非’全以这把尺子来衡量。所以史学地位虽然重要,但最终又只能在从属理学的地位上”。该学者意在强调,这种评价标准A.歪曲了历史的真实性B.削弱了史学的客观性C.确立了理学官方地位D.反映了皇权专制加强【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理学的纲常名分影响了史学的评判标准,这种道德评判权力影响了史学的客观性,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标准无法确立理学的官方地位,程朱理学在元代才成为官方正统,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纲常名分对历史评价的影响,与皇权专制加强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14.(2020·河南高一月考)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胡惟庸之事,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这里的“修改”是指A.恢复三省制B.完善科举制C.废除宰相制D.确立内阁制【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胡惟庸之事,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因此材料中“修改”指的是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材料所述明太祖朱元璋“修改”指的是废除丞相以加强皇权,没有恢复三省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明太祖的“修改”指的是废除宰相制,而不是完善科举制,B项错误;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而不是明太祖时期设立,D项错误。15.(2020·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高一月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6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省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故B项正确;通过分权使宰相的职权范围缩小,故A项错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皇权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6.《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番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D.对蒙古基层首领定制了进京朝贡模式【答案】A【详解】“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是明廷封授给西藏地区僧俗首领的称号,“令比岁或间岁朝贡”指进京朝贡模式,A正确;“乌思藏”是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称呼,奴儿干都司是在东北地区,排除B;“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C;题干内容是关于西藏的,而非蒙古,排除D。17.(2020·河北易县中学高一月考)19世纪中叶,一个当时曾在上海定居的外国人谈道:“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与上述材料无关的是A.外国人获得治外法权特权保护B.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永久居住C.各国纷纷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D.《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答案】C

7【详解】片面最惠国待遇与材料信息无关,C符合题意,故选C;根据“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可知外国人在中国为所欲为,不受中国法律制约,体现了领事裁判权这一不平等条约,即治外法权,A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一个当时曾在上海定居的外国人”可知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永久居住,B不符合题意,排除;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这一现象的前提,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18.(2020·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此说法的是。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中国新思想的传播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答案】B【详解】根据“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可得出其主旨是强调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强调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19.(2020·泊头市第一中学高一月考)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A.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答案】A【详解】

8各种各样的民主概念传入到中国,使人们对民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故A项正确;“根除”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与西方政体无关,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20.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等信息可知,《新青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批评时政和讨论政治,而是救亡图存,即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A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目的,B项错误;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并且“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新青年》主要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的意图,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21.(2020·河南高一月考)到1930年上半年,中共在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七万余人,分布在湘、鄂、赣、闽等十几个省的边界地区或远离中心城市的偏远地区。这一局面的出现A.根本上得益于土地革命的开展B.表明革命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C.是红军粉碎敌人“围剿”的体现D.说明中共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答案】B【详解】材料“到1930年上半年,中共在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七万余人”体现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排除。故选B。22.(2020·正阳县高级中学高一月考)下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成立到取消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

9时间1931年11月1934年10月1935年10月1937年9月主要史实成立于江西瑞金撤离江西苏区转移至陕甘苏区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取消A.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对峙——合作的过程C.充分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曲折性D.名称的变化体现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演变【答案】D【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共的政权名称不断发生变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反映的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管理,排除A;国共第一次合作在1927年就已经破裂,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其曲折性,排除C。23.(2020·江西省会昌中学高一月考)亚非会议掀起的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1955年到1964年,中国建交国增加了29个,除南斯拉夫和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这表明新中国A.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B.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C.实行求同存异原则取得显著成效D.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答案】C【详解】亚非会议中,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赞同,在此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增建交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说明求同存异的原则取得了显著成效,C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排除A;B中的“普遍认同”表述绝对,排除;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创的,排除D。

1024.(2020·江西省会昌中学高一月考)有学者认为,西式民主主要表现为人们在竟争性选举中拥有票决权利,即是对精英统治表达接受或拒绝的权利,而新中国开创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协商的角度完善了制度程序,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实现。据此推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A.平等性B.广泛性C.继承性D.深刻性【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是指新中国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二者的代表产生都具有广泛性,自然也就代表广泛的民意,故B项正确;平等性是从参与者的政治身份角度说的,与协商民主无关,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新中国制度建设与国民政府制度建设没有继承性,故C项错误;深刻性是从新中国社会改造力度上讲的,与材料信息逻辑不符,故D项错误。25.(2020·苏州新草桥中学高一期中)《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该“诗篇”的主题是阐述了()A.创建深圳等经济特区B.社会主义革命理论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答案】D【详解】据时间“一九九二年”可判断是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讲话,即南方谈话,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故D正确;深圳经济特区是1980年建立,故A错误;南方谈话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是革命理论,故B错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80年代提出,不符合题意,故C排除。二、非选择题26.(2020·山东高三月考)图4、图5、图6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分别提取图4、图5、图6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4∶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的中东部沿海地区。这与明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并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4为明朝中后期。图5∶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很少。这与西汉时期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5为西汉时期。图6∶工商业城镇大量分布于大运河沿岸地区、长江中下游及沿海附近地区。这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瓷器业、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为隋唐时期。【详解】

1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工商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提取地图中工商业中心城镇分布的信息。然后,结合史实进行阐释,判断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工商业中心城镇的分布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此外,大运河、瓷器、海外贸易等也是判断的重要依据。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已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摘编自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等材料二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捉出“合群救国”“合力求.知”的思想主张,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如上海的务农会、地图公会、浙江的化学公会,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上海强学会章程里规定学会要举办的各项事务,“每事各有详细章程,举办以后,随时集议”。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摘编自彭平一、曾杰《论戊戌学会的现代社团特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特征,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变化: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从重视科举研究转向重视社会政治参与。原因:教育的发展壮大了文人队伍;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士人观念的转变;明代后期政治腐败,党派斗争的影响;儒学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13(2)特征:以近代知识分子为基础;以实现救亡图存为目标;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改良目标多样化;学会内部关系体现平等和民主原则;组织日益完善。影响:促进了社会精英的团结;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可得出数量增多;根据材料“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可得出规模扩大;根据材料“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可知,从重视科举研究转向重视社会政治参与。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文人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发展壮大了文人队伍;从经济角度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士人观念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后期政治腐败,党派斗争的影响,因此文人社团的影响力上升,而且介入政治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儒学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明代文人社团的发展。(2)特征:根据材料“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可知,以近代知识分子为基础;根据材料“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可知,以实现救亡图存为目标;根据材料“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可知,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可知,改良目标多样化;根据材料“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可知,学会内部关系体现平等和民主原则;根据材料“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可知组织日益完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学会主要参与者是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促进了社会精英的团结;根据材料“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可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不同学会的目标不同,多借鉴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从经济角度分析,学会的兴起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社会转型角度看,学会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28.(2020·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材料秦占领黄河以南,并移民屯垦。汉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戌卒屯田。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汉皇帝允许“单于”称“兄弟”。汉武帝时期,汉军三次打败匈奴,此后,南匈奴内迁并逐步汉化。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唐初赠帛与彩缎给突厥,以稳定边疆形势。唐代“娟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清代前期,通过平定西域噶尔丹叛乱,中央政府巩固了其在西域的统治。晚清时期,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摘编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央对西域民族实行的主要政策,并简析唐代中央与西域民族关系的发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在新疆设立行省的背景,并概述中央政府治理西域民族地区的意义。【答案】(1)政策:屯田垦荒;和平和亲;设置专门机构(官职)进行管理。发展:“娟马贸易”繁荣;西域各族遵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出现某种民族平等意识;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2)背景外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西北边疆。内部:“同光中兴”,清政府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意义: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为中原地区不断输入新鲜文化观念,刺激了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为今天中国在西北的行政疆域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详解】

15(1)政策:根据材料“秦占领黄河以南,并移民屯垦”可知,屯田垦荒;根据材料“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可知,和平和亲;根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可知,设置专门机构(官职)进行管理。发展:根据材料“唐代‘娟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可知,“娟马贸易”繁荣;根据材料“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可知,西域各族遵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根据材料“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可知,出现某种民族平等意识;根据材料“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可知,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2)背景:外部: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可知,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西北边疆。内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光中兴”,清政府军事实力有所增强;根据材料“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可知,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治理西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文化观念传入中原,为中原地区不断输入新鲜文化观念,刺激了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管辖西域,为今天中国在西北的行政疆域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