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上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1-29课)(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历史纲要上册期中考试03(考试范围:历史纲要上册1-29课)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图表明当时的青铜铸造()A.青铜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B.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D.随着商朝灭亡走向衰落
1【答案】B【详解】图片显示代表性青铜器出土区域集中于商、周统治的中心区域,这表明表明当时的青铜铸造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不会到市场流通,故B正确;商和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A排除;图片只涉及黄河流域,未涉及长江流域,C排除;青铜铸造没有随着商朝灭亡走向衰落,D排除。2.墨子说:“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大害也。”这说明墨家思想A.适应社会变革需要B.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C.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对儒家思想的褒扬【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墨子反对不义的战争,反对恃强凌弱,反映的是下层百姓的愿望,B正确;A是法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3.《全球通史》记载:“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下列选项符合这一描述的是A.西周推行分封制B.秦朝推行郡县制C.西汉实行郡国制D.元朝实行行省制【答案】B【详解】据材料“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将求全国划分为行政区,每一行政区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并对中央政府负责,据此可知这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B正确;西周推行的分封制下,官员是世袭而不是任命,故A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C说法错误;材料的“新皇帝……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以得出本题描述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元朝的行省制,D错误。4.下表所列事件均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些史实可以佐证当时
2A.凿空西域,对外交流B.经略边疆,民族交融C.滥用民力,统治腐朽D.国家统一,皇权强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对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域进行管理,说明西汉经略边疆,民族交融,B正确;题干中还涉及到西南地区,排除A;滥用民力、皇权强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D。5.据《魏书·高祖纪》载:“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此处的“高祖”指的是A.刘邦B.拓跋宏C.李渊D.赵匡胤【答案】B【详解】材料信息“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故此处的“高祖”指的是拓跋宏,故B正确;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故ACD错误。6.表1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3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的国君多由节度使转变而来,说明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C正确;北方政权相继更迭而非林立,排除A;五代政权更迭不是农民起义导致的,排除B;治国理政以及是否获得民心是王朝兴衰的关键,排除D。7.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中书省草拟政令权力不受限制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否决权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答案】D【详解】流程图反映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流程,中书省起草政令,提交皇帝,皇帝同意后,交于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可以驳回政令到中书省,如果审议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交给六部具体执行,,故D正确;中书省草拟政令,受到门下省的限制,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皇帝掌握决策的否决权,C错误。8.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对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A.四书五经地位下降B.儒家思想开始法律化C.传统孝道受到重视D.选官以孝为主要标准
4【答案】C【详解】唐朝学校教育、法律条款与司法活动中强调向社会宣传和渗透“孝”道,充分表明唐朝时期传统孝道受到重视,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四书五经地位下降,A项错误;儒家思想法律化始于汉代而非始于唐代,B项错误;选官以孝为主要标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唐代科举考试以成绩优劣为标准不符,D项错误。9.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暴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之害大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B.设枢密院,管理地方军事C.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D.派文官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答案】D【详解】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派文官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故D正确;增设参知政事、设枢密院、大力提倡文治不是“分治大藩”,故ABC错误。10.下列图表显示的是1080年北宋人口和垦田数比例。该图表可以用于说明A.北方经济由于战乱频遭破坏B.江南地区已经得到初步开发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地区D.政治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答案】C【详解】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都超过了北方,说明当时南方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过了北方地区,C正确;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北方地区基本保持了稳定,A排除;B中的“初步”不符合史实,宋代南方得到了相对充分的开发,排除;北宋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而非南方,排除D。
511.“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这从实质上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广开言路B.清朝加强对边疆的控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答案】D【详解】地方官员获得密上奏折的权力,实际上有利于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的政治权利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故选D;密上奏折的权力只有部分官员才有,因此不是广开言路,排除A;获得密上奏折权力的官员不仅仅是边疆地区的官员,因此不仅仅是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排除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C。12.以下是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的比较表。表中现象造成的后果是()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经济结构完成转型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洋务企业受到严重打击【答案】C【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近代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呈下降趋势,便于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说明了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故C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完全解体、经济结构完成转型,与材料信息不符,且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B;洋务运动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且洋务企业涉及军事民用很多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
613.下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时期“夷”的解读1643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序》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1858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为“洋”A.战败促使国人观念转变B.向西方学习成为了主流C.传统夷夏观念土崩瓦解D.近代外交意识逐渐萌发【答案】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夷”的含义由“野蛮人”、“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到“域外之良友”“洋人”,说明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近代外交意识逐渐萌发,D正确;鸦片战争的失败对国人的观念影响并不大,A排除;B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14.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其吸引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B.发展工商业C.建立民主政治D.兴办学校教育【答案】A【详解】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最吸引民众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故A正确;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故发展工商业对农民吸引力不大,B错误;建立民主政治、兴办学校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C、D排除。15.如图选自法国近代著名画报LePetit
7J.urmal,标题为(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1912年3月3日)。据此可知A.列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B.法国认可新生的中华民国C.中国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D.袁世凯企图逼迫清帝退位【答案】C【详解】根据“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并结合“1912年3月3日”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后当上了民国的大总统,中国时局发生了重大变革,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列强的态度,排除AB;清帝已经退位,排除D。16.“东北沦亡,时途五教,国权凌明……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水于教中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业听国人之处置。”据此判断,此宣言发出时中国的国内局势是A.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B.日本迅速灭亡中国计划破C.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D.抗日民族统战线初步形成【答案】D【详解】材料出自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的《张、杨对时局宣言》,其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正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在七七事变后,A排除;B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是在1937年,C排除。故选D。17.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指的是A.日军侵占东北三省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8C.国共进行辽沈决战D.国共进行淮海决战【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军事关系”,东北学生要找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逃亡关内,十七年前是因为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十七年后即1948年,是因为国民政府扩大内战,此时国共两党正在进行辽沈决战,故C项符合题意;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指的是九一八事变,与“十七年后”不符,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在1937年,距离九一八事变过去只有六年的时间,故B项错误;1948年国共进行的淮海决战,是以徐州为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展开的,与东北学生流入关内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8.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材料说明了()A.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B.民族资本主义阻碍国民经济恢复C.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答案】A【详解】根据“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可得出在三大改造期间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故A项正确;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国家的结构,排除C;D项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D。19.造成1958~1962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953~19571958~1962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A.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计划体制B.发动“大跃进”运动不断提升工农业指标C.贯彻“八大”决议实现综合平衡稳步前进D.实施“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
9【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农业,所以1958—1962年重工业、农业资金投入增长很快,故选B;三大改造在1956年就已完成,而材料中资金的增长是在1958年后,故排除A;如果是综合平衡稳步前进,那么重工业资金增加的幅度就不会那么大,排除C;表格数据表明国民经济投资比例仍然不平衡,说明国民经济还未转入调整轨道,排除D。20.1979年.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985年后,他又说“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些论断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上述论断反映出邓小平A.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力图冲破文革时期的思想束缚C.肯定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D.不断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答案】D【详解】从材料中不同时期邓小平的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在不断探索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D项正确;1979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还没有提出,排除A;B项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排除C。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14分)材料一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变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美食美昧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耍、曲艺、傀儡戏、影戏等。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字,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道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蚊虫不生。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
10——摘编自铁引《<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材料二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桑蚕压倒稻作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区,朱径、朱家角、罗店、南浔、菱湖、濮院、乌青、双林,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生丝及丝棉纺织品集散地,各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各类富商大贾生活条件、生活观念的改变,也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摘编自张敏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经济思想、文学角度指出明清之际“社会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6分)【答案】(1)特点:注重广告功能;经营具有合法性;经营时间较长;分布范围广;经营方式多样化。影响: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商业功能;影响了人们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占道经营、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等,客观上也提升政府治理城市的能力。(2)表现: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市和市镇经济的发展;商帮的出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表现:经济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重义轻利观念受冲击);文化:明清小说的繁盛。【详解】
11(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灯箱广告”可知注重广告功能;根据材料“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可知经营时间长;根据材料“转正成为了光明正大的合法经营”可知经营具有合法性;根据材料“煎炒、熬炖、蒸煮、凉拌,美食美味各具特色”“杂剧、曲艺、傀儡戏、影戏”可知经营方式多样化。影响:根据材料“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可以从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商业功能、影响了人们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分析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字。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盘垃圾’……”可以从商业发展、饮食习惯、占道经营、环境污染等方面概括;根据材料“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可知出现假冒伪劣产品。(2)表现:根据“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桑蚕压倒稻作的新趋势。”得出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在江南地区,朱泾、朱家、罗店、南潯、菱湖、濮院、乌、双林、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丝及丝棉纺织品集散地”得出城市和市镇经济的发展;根据“各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得出商帮的出现;结合所学可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表现:思想:根据所学可从明清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的角度概括,可得出“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文化:根据所学可得出明清小说的繁盛。22."打工潮"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到1980年代,潘海工业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有了极强地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全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中西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向沿海城市转移。1992年以后中国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当年就有大约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和城市去打工,此后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随着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员回到家乡工作创业。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劳工"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摘编自《百度文库》(1)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打工人物的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图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7分)(2)结合打工人员流动的变化,说明"打工潮"的变化是一部"经济史"。(7分)【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浦东的开发、“安居工程”、铁路的建设、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从中选取事件组成主题,进行阐述。)
12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2)从打工人员的变化与国内外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沿海对劳动力的需求,“打工潮”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打工潮”达到高潮;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让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打工人员“返乡”工作创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联系不断密切,打工人员的流动中出现了外国“劳工”。【详解】(1)根据“到1980年代,潘海工业快速发展”“1992年以后中国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工潮”“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可从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浦东的开发、“安居工程”、铁路的建设、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根据主题。论述时结合改革开放时期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的学可从从打工人员的变化与国内外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进行概括。主要是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等方面。23.历史学家李剑鸣说: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关于戊戌变法的若干信息序号信息1康有为说“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2康有为说“弱亡中国皆此物也(指旧的官僚体制),诚宜尽撤。”3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4康有为说如要“尊君权”,“非去太后不可”。
135维新派认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6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7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8赫德说维新派“不顾中国的吸收力量,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9《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难以接受,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翁同和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10“皇上下诏定国是。决行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王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迁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上面材料是关于戊戌变法的一些零散信息,请你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将这些零散信息概括整理出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答案】弄巧成拙的理论依据:托古改制不仅顽固派反对,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罔顾国情的盲目乐观:认为“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严重失误的政治策略: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太后和旧的官僚体制。急于求成的改革措施: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诸臣“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阴谋与新政为敌。”
14【详解】回答本题时,可结合所学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知识,先拟定几个方向,比如失败的根本原因、顽固势力的阻碍、变法过程过急、策略的失当、缺乏群众基础等。然后再对应地去找材料中的信息点,并提出出来,从而得出相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