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2370
大小:169.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5-01-06
《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宁夏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为了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习近平主席为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侧记秋分时节,之江大地丹桂飘香;雷峰塔下,西子湖畔烟雨蒙蒙。“很高兴同各位新老朋友相聚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迎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9月23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子宾馆漪园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11时45分,巨幅山水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前,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热情欢迎各国贵宾,同他们一一亲切握手、互致问候,并合影留念。在《和平——命运共同体》乐曲声中,习近平主席健步走上讲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今天是中国农历的秋分节气。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将再次在中国点燃。”回顾筹办亚运历程,讲述中国办赛理念,习近平主席以“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阐释杭州亚运会之于亚洲、之于世界的时代价值,彰显以体育为媒促进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以体育促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的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几十年来,亚运会在总体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中见证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也记录下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与亚洲、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坚实步伐。宴会上,承载着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北京亚运会歌曲《亚洲雄风》和杭州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传递着中国推动亚洲各国团结自强、命运与共的不变初心。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亚洲和平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作为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以体育促和平,坚持与邻为善和互利共赢,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习近平主席的坚定宣示,寄托着中国人民同亚洲各国人民共同守护和平家园的殷殷期待。 “以体育促团结”——杭州亚远会吸引了亚洲各国各地区运动员踊跃热情参与,参赛人数、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不少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将其列为今年最重要的赛事。本届亚运会,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实现“大团圆”。“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些亚洲谚语讲述团结合作的亚洲价值理念。杭州亚运会的盛况向世人昭示:纵使国际和地区形势变乱交织,亚洲人民对友谊的珍视、对团结的向往不可阻挡。开幕前一天,习近平主席会见了老朋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巴赫高度评价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表示“当前世界面临地缘冲突等各种困难,国际奥委会致力于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赞赏中方为此采取的正确立场”。宴会致辞中,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要以体育促团结,把握历史机遇,合作应对挑战,践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格言,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 “以体育促包容”——宴会上,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演奏了《采茶舞曲》《东帝汶欢迎你》等富有各国特色的乐曲,汇聚成亚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杭州亚运会上,一个个富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项目,展现着亚洲文明的自信、包容与开放。“我们要以体育促包容,增强文明自信,坚持交流互鉴,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习近平主席道出体育与文明的深刻关联。杭州,自古就是人文鼎盛、文明交融之地,既被宋代欧阳修称赞“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也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向国际贵宾盛情介绍本届亚运会主办城市所在的浙江省:“浙江坚持改革开放,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今日之江,照鉴中国发展不凡历程。习近平主席曾在浙江工作多年。在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浙江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开拓精神和奋进实践,书写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为亚洲和世界打开观察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一扇窗。“祝愿大家在诗画浙江度过难忘的时光,在亚运会圣火下留下美好的记忆。”习近平主席真诚的话语打动人心。在这个丰收和团圆的时节,习近平主席和国际贵宾共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盛会,续写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新闻的主标题高度概括了习主席发言的中心思想,副标题补充说明了习主席发言的背景。 B.新闻首段的对偶句既交代了杭州亚运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也颇具文学色彩。C.亚运会的开幕时间定在寓意着丰收和团圆的秋分节气,寄寓了我们对亚运会的美好祝福。D.“稳定锚”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亚运会对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亚运会是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的。亚运会能见证“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说明亚洲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和平稳定的。B.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支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上的巨大贡献。C.浙江被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它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也建设出共同富裕示范区。D.体育与文明有着深刻关联,亚运会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项目,既能展现出亚洲文明的特点,也要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3.下列选项,不适合放在原文用来介绍杭州的一项是( )(3分)A.《望海潮》柳永(北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B.《忆江南》白居易(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C.《石头城》刘禹锡(唐):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D.《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北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4.文本报道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欢迎宴会,请简要说明此则消息在报道事件时有哪些特点。(6分)5.文本记录了习近平主席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欢迎宴会上的发言,请结合开幕词的特点,梳理习主席发言的基本内容。(5分)【注】开幕词的特点:1.宣告性,在开幕词中,领导人要郑重宣告会议正式开幕,给会议造成一种严肃、隆重的气氛,鼓舞与会者满怀激情地开好会议。2.说明性,一般以说明性的语言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性质、任务、目的、议程、要求等,对会议的进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3.概括性,开幕词的语言简洁、明快,同时热情,富有感染性和鼓动性。(二)现代文本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深 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走哪条线?”“……”“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切记!”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任老胖,我是朱友航。”“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文本二:在太行山上①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注】《在太行山上》,一首合唱歌曲,桂涛声词,冼星海曲,作于“七七事变”爆发后。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B.“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C.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D.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明少爷自荐去购买物资,但对父亲询问和指点路线均沉默以对,不作回应,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B.文本一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C.文本一结尾处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D.两则文本的背景都设置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特殊时期,都有中华儿女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事迹。8.文本一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9.两则文本在表达家国情怀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但因文体不同而有差异。请从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韩魏公①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②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材料二: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已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节选自《鹤林玉露》)【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横线处。(3分)人或以公任劳A事过B多C勉其略D于总劾E委于佐属F而少G自便H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与此意思相同。 B.“走”,使动用法,“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我们平常所说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中的“走”与此意思相同。C.“见”通“现”,意思是“表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见”也通“现”,意思是“出现”。D.“攻”,在文中是“指责,抨击”的意思。韩愈的《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则是“研究,从事”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蔡挺先向韩公建议在白塔建城,后造使进京奏报以推贵免罪。朝廷只责备韩公修城时机不当,而韩公对此未加分辩。B.韩魏公主政大名,事无巨细,务必躬亲,即便卧病在床,依然亲自断案,不敢随意处事,唯恐用心不尽,有负百姓。C.韩魏公作为三朝重臣,提携众多才俊,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却很少有人对他感恩戴德。D.韩魏公赢得了辽国的尊重:他镇守北都时,辽国使者不敢在他的辖区肆意妄为;后来辽主还让人为他画像以示纪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5分)(2)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村人牧山田①钱起六府②且未盈,三农争务作。贫民乏井税,疥土皆垦凿。禾黍入云寒,茫茫半山郭。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铚获③。中田聚黎氓,反景空村落。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④。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⑤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蓝田尉任上。②六府:指国家的府库。③铚获:收割。④卫鹤:指卫懿公之鹤。《左传•闵二》载:狄人入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⑤周任言:周任,古之良史;孔子在《论语》中曾引用其“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之语。谢生诺:指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诺言,意为“无功居位,不如去职归乡”。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紧扣“观”字着笔,先写“观”之所见,再写“观”后所感,脉络清楚。B.“六府且未盈”“贫民乏井税”等社会背景的交代,为结尾的抒情作了铺垫。C.“禾黍入云寒”一语双关,既写出天气寒冷,也暗含诗人对农民贫寒的同情。D.“反景空村落”与王维的“返景入深林”相似,都意在借日光写环境的幽静。15.本诗结尾四句与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观刈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16.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阿房宫的建筑时,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和“”,用惊讶疑惑的语气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2)现代社会,择师已不能以年龄、身份为评判标准,而是要看他懂得道理的先后和技艺学问的深浅。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铁衣”指铠甲,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来征战之苦,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运用(本题共6小题,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三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甲】生生不息的黄河是大自然给予中华民族的宝贵馈赠,千百年来,【乙】黄河以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资源丰富、内涵深邃的黄河文化,为中华儿女坚定民族自信奠定了重要根基。 当你不远万里奔赴青藏高原,饱览草甸似锦的黄河源头风光;当你沿着当年秦皇汉武开疆拓土的路线,感受着奔腾浩荡的国家统一大潮;当你在西安、洛阳等黄河古都,回望雄汉盛唐的历史辉煌;当你驻足华北平原千里悬河,目睹两岸沃野的宁静气象……毫无疑问,【丙】你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定会充满无限的向往和期待。 作为文化遗产,有的属于包括石窟、寺庙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丁】有的属于包括大遗址等各类考古遗址和文物。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和大遗址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用它们来充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时,需因地制宜,在凸显当地历史文化特点 的同时,选取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这样做,可以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格局既是国家级的,又具有其独特性。为提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形象辨识度,该形象标志(见图)在隋唐洛阳城和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入口正式亮相。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17.下列选项对文中波浪线处的句子判断和修改正确的是()(3分)A.【甲】处可将“生生不息”换为“川流不息”。B.【乙】处为病句,应将“塑造”改为“呈现”。C.【丙】处为病句,应将“对黄河文化公园”与“一定会”前后颠倒。D.【丁】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句号改为逗号。18.图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主体图案为棕土色),请写出构图要素并阐释图形寓意,语意简明,句子通顺。(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两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陶渊明是最能让我内心平静的诗人。读他的诗,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我的心,像泉眼冒出泉水一样,生出平静。“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其实我也不需要那么多,“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其一》),有一间能读书的小屋子,夏天绿树荫浓,每天与小鸟为伴就好了。姜夔写梅。“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曾经多少次啊,月华轻抚梅树,也轻抚我。夜色温柔,笛声如水。她在清寒中被笛声唤醒,欣然起来陪伴我,为我折梅枝。年华流过去了,往昔恍如隔世。我老了,都忘了写词,也忘了梅花。只是突然奇怪,席上如何忽来一阵冷香?姜夔不愧是“词中老杜”,有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的谦和。他说,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 是梅花不答应,殷殷地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非让他起了诗兴不可,非让他写词不可。写植物之性情,栩栩如生,又毫不费力,只一句“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亲切有味,缱绻有情……2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虚线处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父亲,我要像您一样,勇敢,坚强,在哪里都可以发光。B.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C.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是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的梅花不答应,让他起了诗兴,让他写词”,句意不变,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宋代及以前,梅以白色居多,诗人咏梅多赞其素净并不与时世推移,而苏轼却更喜红梅。他在《红梅三首》(其一)中有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与被盛赞的白梅不同,红梅不绝对地抗拒时俗,它因害怕不合时宜,为自己染上了跟桃花、杏花一样的颜色;但也不彻底跟随时俗,而是保留了属于自己的姿态。在融入百花与保持自我姿态之间,红梅很好地找到了平衡,这应该正是苏轼喜欢它的缘故。红梅的立身处世之道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当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月考五参考答案(1)选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稳定锚’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亚运会……”偷换概念,原文是“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比喻的本体是亚洲,并非亚运会。故选D。(2)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一直是和平稳定的”错,原文是“几十年来,亚运会在总体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中见证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总体和平稳定,并非一直和平稳定。 B.“中国在捍卫多边主义、反对体育政治化、支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上的巨大贡献”无中生有,原文是“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赞赏中方为此采取的正确立场”,不能说明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巨大贡献。C.“也建设出共同富裕示范区”混淆未然与已然,原文是“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属于未然。故选D(3)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论据的能力。C.此诗句描绘的是南京,“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故选C。(4)①顺序:按照时间顺序或选取习主席发言中的关键词句组织文章。②内容:在叙写新闻事实时插入必要的新闻背景(亚运会的产生,本届亚运会的规模,开幕式前一天巴赫的话语),使内容更充实。③语言:语言简洁典雅。除了大量引用外,还运用了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④特色:注重细节描写,记录了演奏乐曲,以音乐烘托宴会的气氛。⑤消息特点:真实,及时,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亚运会迎宾宴会的情况。(作答任意三点即为满分,每点需结合文本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①顺序:由“9月23日中午”“11时45分”可知,文本按照时间顺序;由“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可知,选取习主席发言中的关键词句行文。②内容:在叙写新闻事实时插入必要的新闻背景。如在报道杭州亚运会相关事件的同时,还补充了亚运会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的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几十年来……”,本届亚运会的规模“杭州亚远会吸引了亚洲各国各地区运动员踊跃热情参与,参赛人数、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不少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将其列为今年最重要的赛事”,开幕式前一天巴赫的话语“开幕前一天,习近平主席会见了老朋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巴赫高度评价中国政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重要贡献,表示……”,使内容更充实。③语言:语言简洁典雅。文中有大量引用,如““风景这边独好”“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等,除了大量引用外,还运用了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格,如“秋分时节,之江大地丹桂飘香;雷峰塔下,西子湖畔烟雨蒙蒙”是对偶,“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是比喻。④特色:注重细节描写,如“宴会上,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演奏了《采茶舞曲》《东帝汶欢迎你》等富有各国特色的乐曲,汇聚成亚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记录了演奏乐曲,以音乐烘托宴会的气氛。⑤消息特点:习主席宴请国际贵宾是在“9月23日中午”,而由文末“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可见,新闻真实,及时,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亚运会迎宾宴会的情况。(5)①对嘉宾的问候和欢迎 。②宣告亚运圣火在中国点燃。③回顾筹办亚运的历程,讲诉中国办赛理念。④阐释杭州亚运会的时代价值——以体育促和平、团结、包容。⑤介绍杭州、浙江。⑥表达祝福。(一个点1分,答出5点即为满分,但5点答案中若无第1点和第6点,不能给满分)【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本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开幕词一般先表示对嘉宾的问候和欢迎。②由“今天是中国农历的秋分节气。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将再次在中国点燃”可知,宣告亚运圣火在中国点燃。③由“回顾筹办亚运历程,讲述中国办赛理念”可知回顾筹办亚运的历程,讲诉中国办赛理念。④由“习近平主席以‘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阐释杭州亚运会之于亚洲、之于世界的时代价值,彰显以体育为媒促进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可知,阐释杭州亚运会的时代价值——以体育促和平、团结、包容。⑤由“杭州,自古就是人文鼎盛、文明交融之地”“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向国际贵宾盛情介绍本届亚运会主办城市所在的浙江省”可知,介绍杭州、浙江。⑥最后由“‘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盛会,续写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可知表达祝福。(6)选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仔细辨析,判断正误。【解答】B项,“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分析有误,“扳指”没有深刻的象征意义。C项,“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错,并未形成反差。D项,“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错,二人在教育孩子上的理念不同谈不上“前嫌”,且这一矛盾早已不存在。(7)选A【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错,更多的是对父亲只图自保的不满并决心离开。(8)①指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如文中所说“去国外留学深造”。(1分)②指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2分)③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也是深造。(1分)【解析】本 题考查理解标题的意蕴的能力。这需要从四个角度来思考,即标题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要注意其表面义和深层意蕴。“深造”的本意是“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文中有“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就是这个意思;“深造”的深层含义,指的是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如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后来在任蕴清的支持下“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又如朱友航的儿子,“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深造”也指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如任蕴清开始反对儿子抗日,后来在看清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之后,暗中支持儿子抗日,报效祖国;如朱友航,本是一介商人,上海沦陷后随儿子一起去了美国,后和儿子一起举家回国,为儿子参与了建设祖国而自豪。这是老一辈人的“深造”。(9)①表达方式方面:文本一多用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怀;文本二多用抒情,如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抒情言志。(答出表达方式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②艺术说法方面:文本一运用衬托、对比、设置悬念等艺术手法;文本二运用象征、比喻、反复、视听结合等艺术手法。(答出具体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本题中,表达方式方面:文本一多用描写,文本二多用抒情;艺术手法方面,文本一运用衬托对比设置悬念等艺术手法;文本二运用象征、比喻、反复、视听结合等艺术手法。结合内容分析。(10)CE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兼语结构,“公”作前句的宾语,后句的主语,句意完整,C处断开;“勉其略于总劾”,省略主语的谓宾结构,谓语“勉”后所接为宾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委于佐属”,“佐属”是“委”的对象,句意完整,单独成句,F处断开。故CEF三处需要断句。(11)选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B.错误。“贩夫走卒”中的“走”并非使动用法,而是一般性的动词,“走卒”意为“跑腿的人”句意:于是派使者进京。/小贩和差役,拉大车的和做小买卖的。C.正确。句意:有情绪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什么时候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D.正确。句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学问技艺各有专长。故选B。(12)选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错误,原文为“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的不是“受提拔的那些人”,而是韩魏公本人。故选C。(13)①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报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达嘉奖诏令。(“洎”,等到;“事”,战事;“谕”,诏令。)②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书信的结尾只签上字。(“书”,信;“故事”,旧例,惯例;“押”,签上,写上。)参考译文:材料一:魏国公韩琦因功勋卓著且久积厚望,让各族百姓都非常景仰他。熙宁初年,韩魏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提建议,想在白塔建城,韩公答应了他。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敌军骑兵也到了塞下,蔡挺担心作战失败,建城之事不能办成,并且会让自己承担罪责,于是派使者进京,详细地上奏形势如此,以及战事值得担忧的情况,向朝廷请命。朝廷只责备韩琦不应当增修防御工事,致使全区的城池担心奔袭,却不知道最初建议谋划的是蔡挺。韩琦也不为自己辩白,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令褒奖他。韩琦镇守大名,大名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即使生病不能出来,也允许通报询问,请示决断,并且在卧室之内即定判决。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韩琦说:“双方讼词在官府,人生大事或者生,或者死;或者给予,或者夺取。到了这里,由一句话决断,我岂敢简单处置?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尽心尽力,从来不敢找借口简单处置,更不用说把这些事交托给他人啦!”韩公主持政务十几年,辅佐三朝皇帝,负责群臣的晋升或降职,他在朝中总理台阁,在地方主管藩镇,出自他门下的官吏超过了朝廷官吏的一半。然而这些人懂得感念韩公恩义的很少,有人就此议论,韩公说:“我按最公正的标准推荐人才而不要求别人知道,按最公正的标准责罚人而不回避别人的怨恨。只求无愧于天地,难道还会要求别人有感激之心吗?”熙宁年间,韩公留下镇守北都,辽国的使者每次经过边境,一定先告诫他的属下说:“这里是韩侍中管辖的地方,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让我受辱。”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信纸的结尾签字,到现在,写上全名,他被辽人敬畏到这种地步。每每有使者到国都,一定会询问侍中是否安康。后来,韩公的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辽国君主问曾经到过中国的使者说:“宋朝的使者像丞相吗?”有人说:“相似。”就命画工画下他的画像。材料二:韩公掌权时,被司马温公激怒最多,然而韩公包涵他,听从和接受他的意见,有情绪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常朝之日一旦不领班,王陶至就指责他跋扈,而韩公也没有怨怒的神色。大概是自己担任台谏侍从,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自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台谏侍从的指责。这正是无私忘我、视人如己的处世之道,实在是贤人君子的大德,也是国家的美事啊。(15)(14)选D【解析】D.“都意在借日光写环境的幽静”错误。“反景空村落”说的是夕阳返照下的村子空无一人,说明农民忙到日落还没有回家,意在表明农民的辛苦。故选:D。 (15)同:钱诗中有“顾惭不耕者”,看到不劳作却有粮食吃的人,心感惭愧;白诗中亦有“念此私自愧”,看到百姓如此辛苦,自己不耕而食,内心愧疚难安。两诗同着一“惭”字,直抒胸臆,直白地剖明自己内心深感愧疚。(2分)异:①钱诗“微禄同卫鹤”一句,用典,表达了对只领受俸禄却不做实事的官员的嘲讽;“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两句用典,借谢灵运“无功居位,不如去职离乡”的诺言表达了对自己身居官位就应担当有为的诚勉与承诺,也对那些同样“微禄”“不耕者”发出劝告。(3分)②白诗还表达了对自己功不配禄的反省。由前诗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几句见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进而诗歌末尾发出“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是否功禄匹配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拷问。(1分)(内容、情感、风格任选两个角度,每个角度3分)【解析】本诗“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意思是:我不禁想起了那些不耕种却食君俸禄的人。或许我也能够像周任言一样,不负谢灵运“无功居位,不如去职归乡”的诺言。白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意思是: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自己不耕而食的愧疚。不同之处在于,本诗化用谢脁诗意,既是说给那些“微禄”“不耕者”听的,也是告诫自己,体现了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表达了对自己身居官位就应担当有为的诚勉与承诺。白诗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表达了对自己功不配禄的反省。(16)①未云何龙不霁何虹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17)选C【解析】A.【甲】处“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语境修饰对象为“黄河”,不能替换。B.【乙】处“呈现品格”搭配不当,故不能更换。C.【丙】处语序不当,“一定会”“对黄河文化公园”分别做“充满”的状语,状语语序不当,故修改正确。D【丁】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有的”两句是对“文化遗产”的分类介绍,波浪线处已经介绍完毕,可用句号结束语意。后句在讲“文化遗产”的意义及作用,不属于同一句意。(18)①标志的主体是综合了汉字“几”、“飘带”与“龙图腾”等多重元素构成的图案,标志下方分别用汉字和英文标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1分)②图案选用图形化的汉字“几”,形象地呈现了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地理特征;设计像一条飘扬的“飘带”,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飘带恰似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标志处有一昂扬的龙首,似“龙图腾”的造型特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以及新时代的崛起与腾飞。(3分)(19)此处把结构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四个句子构成排比,增强了语段的文势,(2分) 表现出人们对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出口所看到的历史和自然风景的热爱,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强大吸引力。(2分)【解析】句子运用“当你……”,四个排列整齐的句式,构成排比,增强语段的气势。“饱览草甸似锦的黄河源头风光”“沿着当年秦皇汉武开疆拓土的路线,感受着奔腾浩荡的国家统一大潮……西安、洛阳等黄河古都,回望雄汉盛唐的历史辉煌……驻足华北平原千里悬河,目睹两岸沃野的宁静气象”,表现出人们对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出口所看到的历史和自然风景的热爱,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强大吸引力。(20)选C【解析】文中表示比喻,A.表比较,B.表情态,D.表列举。(21)①原句都是短句,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与上文词句对应,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改句的前半部分是长单句,显得头重脚轻。②原句用“殷殷地”形容梅花,突显了梅花想让姜夔作诗词的热情。③原句用“非……不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加强了肯定效果,突显了梅花让姜夔作诗词的坚定信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是梅花不答应,殷殷地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由一系列的短句构成,句式简明活泼灵动,音韵和谐;而改句“是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的梅花不答应”使用长句,句子冗长笨重,与后文的两个短句“让他起了诗兴,让他写词”衔接不自然,给人头重脚轻的别扭感觉。原句“梅花不答应,殷殷地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使用“殷殷”这种叠音词,表达梅花想让姜夔作诗词的热情,赋予梅花人的感情,亲切、生动、活泼、可爱、深情;而改句则没有这种描写,语言略显直白、平淡。原句“非让他起了诗兴不可,非让他写词不可”使用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梅花的迫切之情,作者把自己的情意传递给自然物,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姜夔继续作诗词的美好心愿,耐人寻味,而改句“让他起了诗兴,让他写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2)立意:1.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2.我来自我们,我独立于我们。3.融入时代,勿失自我【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内容分四层:第一层,交代宋代以前更多的诗人赞美白梅,因其不与时世推移,而苏轼更喜欢红梅;第二层,引用苏轼《红梅三首》(其一)中的诗句;第三层,将红梅与白梅进行对比,表现出红梅既不抗拒时俗,也不追随时俗的独特品格;第四层,进一步点出苏轼喜欢红梅的缘由。关键句是“不彻底跟随时俗,而是保留了属于自己的姿态”“在融入百花与保持自我姿态之间,红梅很好地找到了平衡”。写作时无疑应从红梅的“做法”中找到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如果一味抵抗世俗,孤标傲世,且不说自己的做法是否一定正确,起码脱离了“群众”“集体”,在当今时代是很难成事的;其次,如果一味迎合大众,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也会“泯然众人矣”,无法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如红梅一样,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能融于时代、集体,又能保持自己生命的独特姿态。 写作时可以由红梅的选择入手引出观点。分析抗拒世俗、拒绝融入的弊端,尤其要联系当今时代特点把弊端说透,然后分析盲目随波逐流的危害,可以采用举例论证充分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找到二者之间的一种平衡,此处应该是文章的重点,如何找到这种平衡,可以设想几种情况,给出正确做法,这样才能使文章充实有物,避免空洞。还要注意“体现你作为当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从当代青年所处时代特点出发,提醒广大青年要时刻警醒和锤炼平衡的本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