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2096

大小:1.15 MB

页数:31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认为一个细胞可完成一切生命活动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D.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后人经过整理并加以修正综合一下几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由老细胞经过分裂产生。【详解】A、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可见对于多细胞的植物和动物来说,不是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一切生命活动,A错误;B、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B正确;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C正确;D、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后人在他们提出的细胞学说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正和补充,D正确。故选A。2.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单体构成的化合物(局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中所示的化学元素只有大量元素,没有微量元素B.若甲图中②是储能物质,则其可能是淀粉,也可能是脂肪C.若乙图表示多肽,则其变性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若乙图表示核糖核酸,则其彻底水解后,产物种类可达6种【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在甲图中,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或核酸;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乙图可以表示由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详解】A、甲图中所示的化学元素C、H、O、N、P、Mg都是大量元素,A正确;B、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淀粉和脂肪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甲图中的②含有C、H、O三种元素,若②是储能物质,则其可能是淀粉,也可能是脂肪,B正确;C、若乙图表示多肽,其变性后肽键仍存在,故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D、若乙图表示核糖核酸(RNA),则其彻底水解后,产物种类可达6种:磷酸、核糖、4种含氮的碱基,D正确。故选C。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的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不是转运蛋白B.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越多,功能越复杂C.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功能D.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A、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是一种转运蛋白,A错误;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越多,功能越复杂,B正确;C、细胞膜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D、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D正确。故选A。4.我国科学家施一公等揭示了核孔复合体(NPC)的细胞质环结构,其约由1000个蛋白亚基组成。核孔复合体(NPC)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绵细胞具有核膜与NPCB.NPC组分合成与核糖体密切相关C.细胞器膜和细胞膜上没有NPCD.DNA和RNA通过NPC运输至核外【答案】D【解析】【分析】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的数目、分布和密度与细胞代谢活性有关,核质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旺盛的细胞核膜孔数目多,通过核孔的运输具有选择性,核孔在调节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中有一定的作用。【详解】A、水绵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核膜与NPC,A正确;B、NPC由1000个蛋白亚基组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故NPC组分合成与核糖体密切相关,B正确;C、核膜上才有NPC,细胞器膜和细胞膜上没有NPC,C正确;D、DNA是在细胞核中起作用,不会通过NPC运输至核外,D错误。故选D。5.不同植物细胞内液泡大小、形状、颜色存在差异。液泡膜上具有多种酶和载体蛋白,液泡中贮存着多种细胞代谢产物和多种酸性水解酶,糖类、盐类等物质浓度往往很高。液泡还能吸收细胞质中某些有毒物质,避免细胞中毒。液泡可来自内质网、高尔基体或细胞膜。以下关于液泡的叙述,错误的是()A.液泡内多种物质浓度较高可能因为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花瓣、果实显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液泡中含有色素,成熟植物细胞都含有这些色素C.液泡可分解蛋白质、核酸等物质,该作用类似动物细胞中的溶酶体D.成熟植物细胞质内的水分子大量进入液泡,从而使植物体保持挺立状态【答案】B【解析】 【分析】液泡是单层膜的细胞器。它由液泡膜和细胞液组成,其中细胞液容易和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混淆,其中主要成分是水。不同种类细胞的液泡中含有不同的物质,如无机盐、糖类、色素、脂类、蛋白质、酶、树胶、丹宁、生物碱等。【详解】A、液泡内多种物质浓度较高可能是因为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选择性地吸收特定的物质所导致的,A正确;B、花瓣、果实显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液泡中含有色素,但不是所有的成熟植物细胞都含有这些色素,如根部细胞中不含有这些色素,B错误;C、液泡中贮存着多种细胞代谢产物和多种酸性水解酶,因此植物细胞的液泡可分解蛋白质、核酸等物质,这与动物细胞中的溶酶体作用类似,C正确;D、液泡中糖类、盐类等物质的浓度往往很高,因此吸水力较强,从而导致成熟植物细胞质内的水分子大量进入液泡,使植物体保持挺立状态,D正确。故选B。6.多酶片是一种可以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药物,如图是多酶片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胃蛋白酶能水解多种蛋白质,说明其不具有专一性B.多酶片进入小肠后,胃蛋白酶的活性会增强C.多酶片可以碾碎后服用,其功效与直接服用相同D.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可能会被胰蛋白酶水解【答案】D【解析】【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详解】A、多胃蛋白酶能水解多种蛋白质,催化底物都为蛋白质,能体现酶的专一性,A错误;B、多酶片进入小肠后,由于作用环境改变,胃蛋白酶的活性会减弱,B错误;C、多酶片不可以碾碎后服用,因为破坏了其结构,酶的功效丧失,其功效与直接服用不同,C错误;D、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由于其本质也是蛋白质可能会被胰蛋白酶水解,D正确。 故选D。7.下列关于黑藻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片细胞吸水时,细胞液的渗透压降低B.光合作用时,在类囊体薄膜上合成ATPC.有氧呼吸时,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CO2D.细胞分裂时,会发生核膜的消失和重建【答案】C【解析】【分析】黑藻属于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和大液泡,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可进行渗透吸水等活动。【详解】A、黑藻有大液泡,当叶片细胞吸水时,水分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降低,A正确;B、黑藻是真核细胞,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时,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将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合成ATP,B正确;C、有氧呼吸时,在线粒体基质发生的第二阶段能产生CO2,C错误;D、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会周期性的发生核膜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D正确。故选C。8.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B.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C.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线粒体中被利用D.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多【答案】A【解析】【分析】癌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分为两个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完成),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将丙酮酸和[H]在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不释放能量。【详解】A、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由于葡萄糖无氧呼吸时只能释放少量的能量,故“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吸收大量的葡萄糖来为其生命活动供能,A正确;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能量,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会合成ATP,B错误;C、由题干信息和分析可知,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故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C错误;D、由分析可知,癌细胞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NADH,而正常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NADH,故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D错误。 故选A。9.下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之间的物质和能量转变示意图,图中①~⑥代表物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和⑤产生后在细胞中的主要分布位置不同B.④转变成CO2的过程可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C.给植物提供C18O2,则植物释放的CO2中没有18OD.光照突然增强,短时间内可能会导致①与②的比值增大,随后该比值减小,最终基本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⑥依次表示的物质是ATP、ADP、氧气、葡萄糖、ATP、ADP,【详解】A、①和⑤均表示ATP,二者产生后在细胞中的主要分布位置有不同,前者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用于暗反应过程,后者分布在细胞中耗能的部位,A正确;B、④为葡萄糖,其转变成CO2的过程中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B正确;C、给植物提供C18O2,则会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出现在有机物中,而后通过有氧呼吸过程转移到二氧化碳中,可见植物释放的CO2中含有18O,C错误;D、光照突然增强,短时间内会产生更多的ATP,因而消耗的ADP会增多,可能会导致①ATP与②ADP的比值增大,随后该比值减小,最终达到新的平衡,保持基本不变,D正确。故选C。10.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蓝藻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C.图乙中,当光照强度为X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D.图乙中,限制a、b、c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甲可知,光照强度为a时无氧气产生,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为6个单位,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b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产生总量相等,此时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为c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氧气产生量为6个单位,说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则d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b点之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详解】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a时,O2产生总量为0,只进行细胞呼吸,据此可知,呼吸强度为6,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B、光照强度为d时,O2产生总量为8,则光合作用总吸收二氧化碳为8,因而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8-6=2个单位的CO2,B正确;C、图乙中所示生物为蓝藻,蓝藻不含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D、限制c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是温度、CO2浓度等,而限制a、b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错误。故选B。11.“自动酿酒综合征(ABS)”是由肠道微生物紊乱引起的罕见疾病,患者消化道内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高浓度酒精能致其酒醉,长期持续会导致肝功能衰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BS患者肠道内产酒精微生物比例较高 B.肠道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肠道内的大多数酒精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被氧化分解成水和CO2D.减少糖类物质的食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ABS的病症【答案】C【解析】【分析】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在有氧条件可以将葡萄糖彻底分解成CO2和H2O,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CO2或乳酸。【详解】A、由题意知,ABS患者消化道内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高浓度酒精能致其酒醉,所以患者肠道内产酒精微生物比例较高,A正确;B、肠道微生物为厌氧型的,肠道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正确;C、人体分解酒精的器官主要是肝脏,C错误;D、呼吸作用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所以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可缓解ABS的病症,D正确。故选C。12.下列关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叙述合理的是(  )A.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类胡萝卜素被破坏B.若连续多次重复画滤液细线可累积更多的色素,但易出现色素带重叠C.该实验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绿叶中各种色素含量D.用红色苋菜叶进行实验可得到5条色素带,花青素位于叶绿素a、b之间【答案】B【解析】【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详解】A、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叶绿素被破坏,A错误;B、画滤液细线时要间断画2~3次,即等上一次干了以后再画下一次,若连续多次重复画滤液细线虽可累积更多的色素,但会造成滤液细线过宽,易出现色素带重叠,B正确;C、该实验中分离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可根据各种色素在滤纸条上呈现的色素带的宽窄来比较判断各色素的含量,但该实验不能具体测定绿叶中各种色素含量,C错误;D、花青素存在于液泡中,溶于水不易溶于有机溶剂,故若得到5条色素带,距离滤液细线最近的色素带为花青素,应在叶绿素b的下方,D错误。 故选C。13.下列利用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原理实现农业增产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连续阴雨天气,果蔬大棚中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B.中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及植物周围CO2浓度C.“正其行,通其风”,可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及时去掉作物下部衰老变黄的叶片【答案】A【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和NADPH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详解】A、连续阴雨天气,大棚中植物增产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在光照强度较弱的条件下,升高温度,光合作用增强不明显而细胞呼吸明显增强,有机物消耗增多,不利于增产,应该白天适当补光或适当降低温度,A错误;B、中耕松土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盐和CO2,增加土壤中无机盐离子的含量及植物周围CO2浓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B正确;C、“正其行,通其风”,有利于通风,增加植物间CO2浓度,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C正确;D、农作物下部衰老变黄的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少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去掉这些老叶有利于有机物积累,D正确。故选A。14.下列关于几种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几种产物的产生场所对应正确的是()A.酵母菌产生酒精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乳酸菌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肌肉细胞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D.叶肉细胞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答案】C【解析】 【分析】1、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糖酵解,发生在细胞溶胶,第二个阶段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第三个阶段电子传递链,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包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个阶段丙酮酸还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根据丙酮酸还原产物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2、酵母菌属于兼氧性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乙醇发酵;乳酸菌属于厌氧型生物,进行乳酸发酵。【详解】A、酵母菌产生酒精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产生,B错误;C、肌肉细胞产生水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内膜,C正确;D、叶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场所在线粒体基质,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C。15.某同学将一株生长正常的小麦置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发现容器内CO2含量初期逐渐降低,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初期光合速率逐渐升高,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初期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降低,之后呼吸速率保持稳定C.初期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之后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D.初期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会吸收密闭容器中的CO2,而呼吸作用会释放CO2,在温度和光照均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两者速率主要受容器中CO2和O2的变化影响。【详解】A、初期容器内CO2含量较大,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植物吸收CO2释放O2,使密闭容器内的CO2含量下降,O2含量上升,A错误;B、根据分析由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容器内的CO2含量下降,所以说明植物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但由于CO2含量逐渐降低,从而使植物光合速率逐渐降低,直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容器中气体趋于稳定,B错误;CD、初期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 16.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酵母菌的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有利于附着分解葡萄糖的酶②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都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功能③淀粉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④原核细胞的拟核中的DNA会和蛋白质结合⑤细胞中的酶发挥作用后就会被分解⑥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A.①②③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④⑥【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器的分类:(1)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膜。(2)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和细胞膜。(3)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4)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5)与碱基互补配对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6)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7)含有RNA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8)与细胞的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详解】①线粒体不能将葡萄糖分解,葡萄糖需要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①错误;②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以及核膜构成生物膜系统,它们都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功能,②正确;③淀粉属于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在植物细胞中,淀粉可以作为主要储能物质,③正确;④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DNA裸露存在,不含染色体(质),但是其DNA会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发生复制,DNA分子复制时,DNA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④正确;⑤酶是催化剂,只起催化作用,在发挥作用后不会被分解,可多次重复利用,⑤错误;⑥卵细胞体积较大,其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⑥错误。 综上②③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秀丽隐杆线虫常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它是一种食细菌的线形动物,其身体微小透明,易饲养,繁殖快,发育过程中有131个细胞通过凋亡方式被去除,成虫仅含有959个细胞。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有六位科学家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为实验材料揭开了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秘密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秀丽隐杆线虫细胞在其发育历程中都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C.秀丽隐杆线虫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改变D.细胞凋亡是受特定程序诱导的细胞死亡,对秀丽隐杆线虫是有害的【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等过程都受基因的调控,都会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秀丽隐杆线虫细胞在其发育历程中都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B、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确;C、秀丽隐杆线虫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改变,C正确;D、细胞凋亡是受特定程序诱导的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D错误。故选D。18.蓖麻毒素是一种来源于植物蓖麻种子的毒蛋白,能够特异性且不可逆地催化细胞内rRNA脱去腺嘌呤,下列过程会直接受到蓖麻毒素影响的是()A.翻译B.转录C.DNA复制D.逆转录【答案】A 【解析】【分析】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详解】核糖体是翻译形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的成分是rRNA和蛋白质,蓖麻毒素能够特异性且不可逆地催化细胞内rRNA脱去腺嘌呤,破坏核糖体结构,进而影响翻译过程,A正确,BCD错误。故选A。19.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和凋亡共同维持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数量B.抑制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C.细胞自噬降解细胞内自身物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D.DNA甲基化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可诱发细胞癌变【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2.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导致细胞衰老。3.癌细胞的特征: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细胞分裂可以增加细胞数目,细胞凋亡会减少细胞数目,所以细胞分裂和凋亡共同维持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数量,A正确;B、端粒酶可以修复DNA复制过程中的空白区域,可以通过提高端粒酶活性或数量来增加DNA复制的次数,从而延缓细胞衰老,B错误;C、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C正确;D、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甲基化可能诱发细胞癌变,D正确。故选B。20. 科研人员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细胞培育转基因烟草,如图①②③为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随机整合在染色体上的三种转基因烟草的体细胞示意图(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植株③的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4个花粉细胞中至少有1个没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B.通过与正常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可以区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①②③的位置情况C.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有4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②③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能含4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①③【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植株相当于是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1/2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②植株相当于是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纯合子,其产生的配子均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③植株相当于是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含3/4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详解】A、③植株中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进入同一个配子中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③植株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形成的4个花粉细胞可能是:两个花粉细胞都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两个花粉细胞都不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或每一个花粉细胞都含有荧光蛋白基因,A错误;B、①与正常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子代有1/2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植株②和正常植株杂交,子代全部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植株③和正常植株杂交,子代有3/4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因此可以通过与正常非转基因植株杂交区分红色荧光蛋白在①②③的位置情况,B正确;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由于植株①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所以有丝分裂后期有2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而植株②和植株③都是两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所以有丝分裂后期都是4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C正确;D、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只含非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①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0个或4个荧光蛋白基因;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2个荧光蛋白基因;③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含有0个、2个或4个荧光蛋白基因,D正确。故选A。21.某同学对某动物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图1中三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 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细胞甲是次级精母细胞,可处于图2中类型d的细胞所处的时期B.图1中的细胞乙和丙可处于图2中类型b的细胞所处的时期C.图2中类型c的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和n对同源染色体D.着丝粒分裂不仅能导致图2中b转变为a,还能使d转变为c【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细胞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为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丙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为精原细胞。图2中类型a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类型b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类型c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以是体细胞;类型d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类型e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图1中细胞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表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B、图1中的细胞乙和丙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比例为1∶2,可处于图2中类型b的细胞所处的时期,B正确;C、图2中类型c的细胞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则其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D、着丝粒分裂不仅能导致图2中b转变为a,该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还能使d转变为c,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故选C。22.东亚飞蝗的性别决定方式比较特殊,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只有一条性染色体)。若不考虑变异,则下列有关东亚飞蝗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其体内所有的细胞分裂过程均有X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其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减半C.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均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 D.卵原细胞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不一定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2)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东亚飞蝗雄性个体的精原细胞中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移向其中一极的染色体中不含X染色体,A错误;B、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奇数,因此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可能减半,B错误;C、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可能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或后期,C错误;D、卵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进行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进行有丝分裂时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正确。故选D。23.如图甲乙丙是某动物精巢中细胞减数分裂图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像中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B.乙中染色体组是丙中两倍C.乙中同源染色体对数是丙中两倍D.乙、丙都是从垂直于赤道板方向观察的【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为减数分裂Ⅱ末期,乙为减数分裂Ⅰ前期,丙为减数分裂Ⅱ中期。【详解】A、甲图像中无同源染色体,无染色单体,染色体移向两极,为减数分裂Ⅱ后期,A错误;B、乙为减数分裂Ⅰ前期,丙为减数分裂Ⅱ中期,乙是丙染色体组的2倍,B正确; C、丙减数分裂Ⅱ中期,无同源染色体,C错误;D、丙是从平行于赤道板方向观察的,D错误。故选B。24.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下列有关细胞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I后期B.减数分裂Ⅱ后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片段C.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I中期,细胞中含16条染色单体D.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II后期【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I后期,A正确;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片段发生在减数分裂I前期形成四分体时,B错误;C、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共8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I中期,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共16条染色单体,C正确;D、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II后期,均会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D正确。故选B。25.已知牛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控制红褐色,a控制红色。现有一群牛,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且雌:雄=1:1。若让该群体的牛分别进行自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和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为()A.自交红褐色:红色=5: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8:1B.自交红褐色:红色=5: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4:1C.自交红褐色:红色=2: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2:1D.自交红褐色:红色=1:1;自由交配红褐色:红色=4:5【答案】A【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群牛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且雌:雄=1:1,则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1/3和Aa:2/3;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让该群体的牛进行自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褐色:红色=(1/3+2/3×3/4):(2/3×1/4)=5:1;让该群体的牛进行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褐色:红色=(2/3×2/3+2/3×1/3×2):(1/3×1/3)=8:1。故选A。26.一个生物种群中,如果隐性个体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子一代(F1)个体,在F1个体可以自由交配和只能自交两种情况下,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分别占F2总数的()A.2/31/9B.1/92/3C.8/95/6D.5/68/9【答案】C【解析】【分析】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子一代(F1)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隐性个体的成体(aa)没有繁殖能力,因此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及比例为1/3AA、2/3Aa。【详解】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子一代(F1)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隐性个体的成体(aa)没有繁殖能力,因此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及比例为1/3AA、2/3Aa。(1)在F1个体只能自由交配对的情况下:A的频率=1/3+2/3×1/2=2/3,a的频率=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2中AA的频率=2/3×2/3=4/9,Aa的频率=2×1/3×2/3=4/9,aa的频率=1/3×1/3=1/9,因此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分别占F2总数的8/9。(2)在F1个体只能自交的情况下:1/3AA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而2/3A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1/4AA、1/2Aa、1/4aa),因此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分别占F2总数的1/3+2/3×(1/4+1/2)=5/6。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27.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如下,图中A/a、B/b表示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发生的染色体行为是精子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B.图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基因A和基因B发生了重组C.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D.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正在进行交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A、该细胞正在发生交叉互换,原来该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精细胞,经过交叉互换,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精细胞,所以交叉互换是精子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A正确;B、图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基因A和基因b,基因a和B发生了重组,B错误;C、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C正确;D、该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后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且比例均等,D正确。故选B。28.某基因型为AaXDY的二倍体雄性动物(2n=8),1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互换。该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两个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时期细胞中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B.乙时期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 C.甲、乙两时期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均为8个D.该初级精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均不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甲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2,但染色体数为4,所以图甲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和中期细胞;图乙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可表示间期或次级精母细胞的后期。2、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详解】A、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和中期细胞,则甲时期细胞中不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A错误;B、若图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则乙时期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B错误;C、图乙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无染色单体数,C错误;D、因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互换,产生了AXD、aXD、AY、aY4种基因型的精细胞,D正确。故选D。29.人的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而进入次级卵母细胞,最终形成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卵细胞个数为()A.1B.2C.3D.4【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完成染色体的复制,细胞适度生长。(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3)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类似,主要发生着丝粒分裂,产生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详解】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而进入次级卵母细胞,所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多了一条染色体,(第一)极体中少了一条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细胞中多了一条染色体。故最终形成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卵细胞个数为1个,A正确。故选A。30.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 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前期ⅡB.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Ⅱ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D.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16【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两两配对联会的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据此答题。【详解】A、根据形成四分体可知,该时期处于前期Ⅰ,为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B、①与②为同源染色体,③与④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均发生在后期Ⅰ,B错误;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核DNA分子数为8,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核DNA分子数为2,C错误;D、a和e进入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为1/2×1/2=1/4,由次级卵母细胞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2×1/2=1/4,因此a和e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4×1/4=1/16,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31.海水稻是一种不惧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边滩涂地和盐碱地生长的农作物品种。截止2021年底,我国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0万亩地,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等十多个省份,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型典型盐碱地,并且全国种植平均亩产达到了450公斤。海水稻能种植在盐碱地环境中,与它根系分不开。 (1)图1中能明显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D.根冠(2)海水稻根尖细胞中__________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某相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处理下,不同的根尖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不同,推测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图2观察到图3细胞,经历的操作有__________(选择正确操作并排序)①调低亮度②调高亮度③向左移动载玻片④向右移动载玻片⑤转动物镜转换器⑥调节粗准焦螺旋⑦调节细准焦螺旋(4)根尖分生区细胞和成熟区细胞均具有的结构或物质是___________。①质膜②叶绿体③内质网④细胞壁⑤蛋白质⑥线粒体⑦DNAA.①②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⑥⑦(5)根瘤菌是一种可以侵染植物根部细胞的细菌,根瘤菌与图中根尖细胞均具有的结构是_________。A.质膜B.核糖体C.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中心体(6)普通水稻种植在盐碱地中,其根部细胞也出现了类似现象,如图4。据此推测海水稻能在盐碱地生长,其根尖成熟区细胞内液泡细胞液浓度与外界土壤中溶液浓度关系是__________。A.细胞液浓度=土壤中溶液浓度B.细胞液浓度>土壤中溶液浓度C.细胞液浓度<土壤中溶液浓度D.都可能(7)一般植物都难以在盐碱地中生活,为了探究盐碱地中高盐土壤浓度对植物细胞的影响,某同学做了如下模拟实验:将新鲜的黑藻叶片,置于加有伊红(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的红色染料)的高盐溶液中,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图5)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A.无色、红色B.红色、绿色C.绿色、无色D.绿色、红色【答案】(1)A(2)①.原生质层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逐渐发生质壁分离。③.不同的根尖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3)③⑤②⑦(4)D(5)AB(6)B(7)D【解析】 【分析】1、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3、题图分析:由图结合题意可知,图1是植物根尖结构图;图2和图3是显微镜观察到的某些植物细胞图,图3视野的放大倍数大于图2的视野;图4是根表皮细胞在高渗土壤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图5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叶肉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小问1详解】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必须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在根尖结构中,成熟的细胞主要集中在根尖成熟区。故选A。【小问2详解】根尖成熟细胞有中央大液泡,其细胞膜和液泡膜间的细胞质被挤成很薄的一层,叫原生质层,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当细胞不断失水时,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小问3详解】由图2到图3细胞变大,是换用高倍镜观察的结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需要先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由于显微镜下呈倒像,因此图2中的装片应向左移动才能保证图像移到视野中央(③),然后转动物镜转换器换高倍镜(⑤),由于高倍镜下视野变暗,因此需要调高亮度(②),并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清晰度(⑦),故经历的操作有③⑤②⑦。【小问4详解】根尖分生区细胞和成熟区细胞都有①质膜、③内质网、④细胞壁、⑤蛋白质、⑥线粒体、⑦DNA,根细胞不含叶绿体,D正确,ABC错误。故选D。【小问5详解】AB、根瘤菌是原核细胞,根尖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质膜、核糖体、AB正确;C、根瘤菌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错误; D、根瘤菌是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中心体,根尖是植物细胞,也不含有中心体,D错误。故选AB。【小问6详解】普通水稻种植在盐碱地中,其根部细胞出现了图4的质壁分离现象,而海水稻能在盐碱地生长,说明其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中溶液浓度,保证细胞能正常吸水,B正确,ACD错误。故选B。【小问7详解】图5中,A为细胞质,B为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的是外界溶液,由于黑藻叶片含有叶绿体,因此A为绿色,伊红是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的红色染料,但由于细胞壁为全透性,因此B为红色,D正确,ABC错误。故选D。32.利用蓝细菌将CO2转化为工业原料,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1)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质中同时含有ATP、NADPH、NADH(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和丙酮酸等中间代谢物。ATP来源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生理过程,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能进行这些生理活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蓝细菌可通过D—乳酸脱氢酶(Ldh),利用NADH将丙酮酸还原为D—乳酸这种重要的工业原料。若蓝细菌处于低温环境,该反应_____________(被抑制∕被促进∕不受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者构建了大量表达外源Ldh基因的工程蓝细菌,以期提高D—乳酸产量,但结果并不理想。分析发现,是由于细胞质中的NADH被大量用于____________作用产生ATP,无法为Ldh提供充足的NADH。(3)蓝细菌还存在一种只产生ATP不参与水光解的光合作用途径。研究者构建了该途径被强化的工程菌K,以补充ATP产量,使更多NADH用于生成D—乳酸。测定初始蓝细菌、工程菌K中细胞质ATP、NADH和NADPH含量,结果如下表。注:数据单位为pmol∕OD730菌株ATPNADHNADPH初始蓝细菌6263249工程菌K8296249由表可知,与初始蓝细菌相比,工程菌K的ATP含量升高,且有氧呼吸第三阶段___________(被抑制∕被促进∕不受影响),光反应中的水光解____________(被抑制∕被促进∕不受影响)。 (4)研究人员进一步把Ldh基因引入工程菌K中,构建工程菌L。与初始蓝细菌相比,工程菌L能积累更多D—乳酸,是因为其_________。A.光合作用产生了更多ATPB.光合作用产生了更多NADPH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了更多ATP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节省了更多NADH【答案】(1)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蓝细菌中有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的物质和条件(2)①.被抑制②.低温影响D—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③.有氧呼吸(3)①.被抑制②.不受影响(4)A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小问1详解】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NADH(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和丙酮酸等中间代谢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蓝细菌内的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蓝细菌中有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的物质和条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的酶)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小问2详解】低温会影响D—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抑制NADH将丙酮酸还原为D—乳酸;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因此蓝细菌中细胞质中的NADH可被大量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ATP,无法为Ldh提供充足的NADH。【小问3详解】NADH是有氧呼吸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被利用,NADPH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是水光解的产物,据表格可知,与初始蓝细菌相比,工程菌K的NADH较高,NADPH相同,说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被抑制,光反应中的水光解不受影响。【小问4详解】 工程菌K存在一种只产生ATP不参与水光解的光合作用途径,能使更多NADH用于生成D—乳酸,把Ldh基因引入工程菌K中,构建工程菌L,光合作用产生了更多ATP,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样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节省了更多NADH,这样工程菌L就能利用NADH将丙酮酸还原为D—乳酸,能积累更多D—乳酸,AD正确,BC错误。故选AD。33.现以某种多细胞绿藻为材料,研究环境因素对其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图中的绿藻质量为鲜重。回答下列问题:(1)由甲图可知,与高光强组相比,低光强组叶绿素a的含量较_____________,以适应低光强环境。由乙图分析可知,在_____________条件下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更显著。(2)叶绿素a的含量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率,除此之外,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光反应的产物有__________和O2。(3)图乙的绿藻放氧速率比光反应产生O2的速率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绿藻在20℃、高光强条件下细胞呼吸的耗氧速率为30μmol·g-1·h-1,则在该条件下每克绿藻每小时光合作用消耗CO2生成___________μmol的3-磷酸甘油酸。【答案】(1)①.高②.高光强(2)①.温度、CO2浓度②.ATP、NADPH(3)①.小②.绿藻放氧速率等于光反应产生氧气的速率减去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速率(4)360【解析】【分析】分析图甲:图中同光强度下,绿藻中的叶绿素a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同温度下,低光强的叶绿素a含量更高。分析图乙:图中同光强下,温度在25℃之前,随着温度升高,绿藻释放氧速率(净光合速率)加快;同温度下,高光强的释放氧速率(净光合速率)更大。光合色素能够溶解到有机溶剂无水乙醇(95%乙醇)中,因此,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溶液提取光合色素,经处理后再计算叶绿素a的含量。【小问1详解】 由甲图可知,与高光强组相比,低光强组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以增强吸光的能力,从而以适应低光强环境;由乙图分析可知,同温度下,高光强的释放氧速率更大,因此在高光强条件下,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更显著。【小问2详解】叶绿素a的含量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率。除此之外,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因素还有温度、CO2浓度等;光反应过程包括水的光解(产生NADPH和氧气)和ATP的合成,因此光反应的产物有ATP、NADPH和O2。【小问3详解】图乙的绿藻放氧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绿藻放氧速率等于光反应产生氧气的速率减去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速率,因此图乙的绿藻放氧速率比光反应产生O2的速率小。【小问4详解】由乙图可知,绿藻在20℃、高光强条件下细胞呼吸的耗氧速率为30μmol•g-1•h-1,绿藻放氧速率为150μmol•g-1•h-1,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速率为180μmol•g-1•h-1,因此每克绿藻每小时光合作用消耗CO2为180μmol,因为1分子的二氧化碳与1个RuBP结合形成2分子3-磷酸甘油酸(三碳酸)。故每克绿藻每小时光合作用消耗CO2生成180×2=360μmol的3-磷酸甘油酸(三碳酸)。34.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某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它属于图2中类型_______的细胞。(2)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4)在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_。 (5)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述)。(6)珍珠贝卵母细胞分裂一般停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待精子入卵后完成后续过程。细胞松弛素B能阻滞细胞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加倍,可用于诱导三倍体。现有3组实验:用细胞松弛素B分别阻滞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请预测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答案】①.有丝分裂后期a②.次级精母细胞③.b、d、e④.a、b⑤.b→a⑥.d→c⑦.阻滞第一次卵裂⑧.受精卵含二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加倍后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解析】【分析】图1中移向细胞每一极的染色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详解】(1)图1中移向细胞每一极的染色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它属于图2中类型a的细胞。(2)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说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应为次级精母细胞。(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则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e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4)在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5)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发生着丝点分裂。对应图2中的b转变为a;d转变为c。(6)受精卵含二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加倍后形成的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故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阻滞第一次卵裂。35.Ⅰ.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某同学通过实验比较了几种洗衣粉的去渍效果(“+”越多表示去渍效果越好),实验结果见下表。加酶洗衣粉A加酶洗衣粉B加酶洗衣粉C无酶洗衣粉(对照)血渍++++++++油渍++++++++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加酶洗衣粉A中添加的酶是___________;加酶洗衣粉B中添加的酶是___________;加酶洗衣粉C中添加的酶是___________。 (2)表中不宜用于洗涤蚕丝织物的洗衣粉有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相对于无酶洗衣粉,加酶洗衣粉去渍效果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关于酶的应用,除上面提到的加酶洗衣粉外,固定化酶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如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已经用于高果糖浆生产。固定化酶技术是指_________________。固定化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Ⅱ.请根据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5)将实验流程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______________,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7)下面是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时样品加入过程的示意图,正确的加样顺序是_______________。(8)在装填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因为_____________。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如果红色区带______________,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答案】(1)①.蛋白酶②.脂肪酶③.蛋白酶和脂肪酶(2)①.A②.蚕丝织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会被酶破坏(3)可将污渍变成小分子,更容易脱落(4)①.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②.成本低,可重复利用(5)①.血红蛋白的释放②.凝胶色谱柱的装填(6)①.杂蛋白(或血浆蛋白)②.离心后的上清液中没有黄色(7)④①②③ (8)①.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②.均匀一致地移动【解析】【分析】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小问1详解】从表格中信息可知,加酶洗衣粉A对血渍的洗涤效果比对照组的无酶洗衣粉效果好,而血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加酶洗衣粉A中添加的酶是蛋白酶,同理,加酶洗衣粉B中添加的酶是脂肪酶;加酶洗衣粉C对血渍和油渍的洗涤效果比无酶洗衣粉好,油渍中有脂肪,因此,加酶洗衣粉C中添加的酶是蛋白酶和脂肪酶;【小问2详解】蚕丝织物中有蛋白质,因此,表中不宜用于洗涤蚕丝织物的洗衣粉有加酶洗衣粉A、加酶洗衣粉C,原因是蚕丝织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会被蛋白酶催化水解;【小问3详解】相对于无酶洗衣粉,加酶洗衣粉去渍效果好的原因是:酶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易溶于水,从而将污渍与洗涤物分开;【小问4详解】固定化酶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所以固定在载体上的酶还可以被反复利用。所以固定化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优点是:降低生产成本(或产物容易分离,可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或固定化酶稳定性好,可持续发挥作用)并且可重复利用。【小问5详解】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为: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凝胶色谱柱的制作→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样品的加入和洗脱,所以第一个空表示血红蛋白的释放,第二个空表示凝胶色谱柱的装填。【小问6详解】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洗涤干净的标志是离心后的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小问7详解】 进行凝胶色谱操作加样时,加样前,打开色谱柱下端的流出口,使柱内凝胶面上的缓冲液缓慢下降到与凝胶面平齐,用吸管小心地将1mL透析后的样品加到色谱柱的顶端,注意不可破坏凝胶面,加样后,打开下端出口,使样品渗入凝胶床内,等样品完全渗入凝胶层后,关闭下端开口,小心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到适当高度,连接缓冲液洗脱瓶,打开下端出口,进行洗脱,即加样顺序是:调整缓冲液面、滴加透析样品、样品渗入凝胶床、再调整缓冲液面,故正确的加样顺序是④→①→②→③。【小问8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