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

血细胞

ID:82219104

大小:8.40 MB

页数:54页

时间:2022-10-18

上传者:U-2441
血细胞_第1页
血细胞_第2页
血细胞_第3页
血细胞_第4页
血细胞_第5页
血细胞_第6页
血细胞_第7页
血细胞_第8页
血细胞_第9页
血细胞_第10页
资源描述:

《血细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血细胞

2血细胞的生成血细胞的生成过程称为造血。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3

4

5

6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发生变迁:胚胎发育早期,由卵黄囊造血;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胚胎中期以后骨髓开始造血到婴儿出生时,几完全依靠骨髓造血;成人只有骨髓造血有意义

7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功能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8红细胞的功能功能(一):依靠血红蛋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Hb+O2HbO2100ml血液可运送20ml的O2,在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O2比溶解于血浆的多70倍。Hb+CO2氨基甲酸—Hb在红细胞参与下,血浆运输CO2的能力比直接溶解于血浆中的多18倍。异常情况:亚硝酸盐CO

9血红蛋白分为:氧和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的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将氧释放后的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二氧化碳取代了血红蛋白中氧的位置而与之结合。高铁血红蛋白:硝酸盐等氧化剂使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转变为三价铁。

10功能(二)缓冲血液酸碱变化红细胞内的缓冲对可以缓冲血液的酸碱物质,维持血浆pH。主要的缓冲对:KHCO3/H2CO3;蛋白质钾盐/蛋白质

1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2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对某些物质选择性通透的能力通透的物质:O2和CO2,尿素电解质:负离子(Cl-、HCO3-)、正离子难以通过

132.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在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红细胞膜内表面有一种不溶性谱蛋白,利于其形态的改变。

14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

15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与表面积和体积比值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可塑变形性

163.悬浮稳定性概念: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用红细胞沉降率表示。

17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高度。正常成年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下一页

18测定血沉的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此时易发生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是多个红细胞发生以凹面相贴。叠连的原因是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加。

194.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加以表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小。

2012345678910NaCl浓度(%)0.90.650.60.550.50.450.40.350.30.25正常部分溶血完全溶血

21红细胞生成与常见贫血红细胞生成常见贫血造血部位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原料铁和蛋白质缺铁性贫血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调节因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肾性贫血

22

23Fe运至红骨髓作重新合成HB原料或至肝内贮存胆红素经肝至胆汁再至肠随粪尿排出将Hb分解成胆红素,氨基酸,及Fe三部分再排入血循环。RBC破坏衰老RBC被巨噬细胞所吞噬RBC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120天。(四)、RBC的破坏

24红细胞衰老后,变形能力下降,不易通过直径比它小的血管。脾脏具有复杂的血管分布,变形能力差、受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容易滞留于脾内血窦,被脾内丰富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肝脏内的网状内皮细胞也能识别、吞噬损伤较重的红细胞。由于肝血流量远大于脾,所以肝对红细胞的破坏远大于脾。■红细胞血管内破坏:是指红细胞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碰撞而破坏。

25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分类计数为:种类含量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4%嗜碱性粒细胞0%~1%单核细胞1%~7%淋巴细胞20%~40%

26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一半以上,血液中停留6~8小时,穿过血管壁后不再返回血液。非特异性免疫防御。

27。占白细胞总数的0~4%,含有较大的染色很深的橘红色或黄色颗粒,核为两叶,哑铃形。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释放碱性蛋白酶消化虫体。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减弱过敏反应。(2)嗜酸性粒细胞

28。占白细胞总数的0~1%,血液中活约12hr.一般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胞质中含有蓝紫色颗粒,颗粒中含有肝素和组织胺。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舒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液循环。(3)嗜碱性粒细胞

29。含较少的细胞质和一个较大细胞核,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抑制细胞主要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密切相关。(4)淋巴细胞

30■功能: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淋巴细胞主要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成熟,称为胸腺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血液中的淋巴细胞,80%~90%属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称为骨髓源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停留在淋巴组织内,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特异性抗体。

31分化增殖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也称集落刺激因子的影响。

32T淋巴细胞

33裸鼠(Nudemouse):先天无胸腺小鼠

34。(5)单核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4~8%。个体最大的一类白细胞,有一个肾形或马蹄形的核。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就变成具有强大吞噬能力的巨噬细胞。形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参与免疫反应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35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异物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释放肝素可抗凝嗜酸性粒细胞减轻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免疫

36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主要功能单核细胞吞噬细菌、异物;识别、杀伤肿瘤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

37

38

39

40四.血小板形态: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核,有伪足。数量:正常值:(100-300)×109/L当数量<50×109/L时,易形成出血点。

41

4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43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等表面粘着的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当血液流经受损血管时,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在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粘附反应可能与vWF(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有关。1.粘附

442.聚集血小板发生粘附后,进一步互相聚合在一起,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聚集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发生迅速,但聚集后又可解聚,称为可逆性聚集,主要由受损组织释放的ADP或低浓度的外源性ADP引起。第二时相发生较慢,聚集后不能解聚,称为不可逆聚集,主要由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引起。必须有Ca2+和纤维蛋白原的存在,而且要由ATP提供能量。

45

46

474.释放和吸附血小板在聚集的同时,向外释放生物活性物质:ADP、血小板因子(PF)、5-羟色胺、TXA2、vWF、纤维蛋白原等。血小板因子(PF3)可吸附多种凝血因子,使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促进凝血过程。3.收缩在Ca2+作用下,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牢固地封闭血管破口。

48

49(二)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可以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而且能随时沉着于毛细血管壁,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当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下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502.参与生理性止血出血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粘附:血小板粘附在胶原纤维上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形成松软血栓。释放:释放出5-羟色胺、TXA2等,收缩血管,有利于止血。释放出血小板因子(PF3)→吸附凝血因子→促进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在Ca2+作用下,血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形成坚实血栓

51血小板生成的调节

52出血时间:1-3min凝血时间:2-8min

5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