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868311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3-01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大宋学区小学曹玉飞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是一种动感的世界;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动的场所,是一个活泼的乐园。可以这样说,“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因此,只有注重阅读,才能体验语文教学的精彩;只有深化感悟,才能造就语文课堂的鲜活。在教学领域中,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养育人性的圣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着,更是培养、教育人的领路人。为此,我在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在遵循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三步曲,
2、即:第一步“注重阅读”,第二步“深化感悟”,第三步“升华人格”。一、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去感受语言的优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等等。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设疑质疑,激发兴趣.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反复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到如学习方法,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带有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
3、学之中。如在教学《触摸春天》时,先播放春天的美景,在春景中,一个小姑娘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捕捉蝴蝶。看后提出问题:小姑娘安静是个盲姑娘,她为什么能在花丛中流畅地穿梭呢?你想知道吗?从而激发了学生急迫想知道课文内容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效果极佳。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在初读课文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并把教学的主要活动放在学生的阅读上,鼓励学生试读、互读、齐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真正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以便更好地了解课
4、文内容。3.研读深思,理解内涵。多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读的变数多了,则不用解释,也会知道其中的真正含义。”其实在语文教学中也是这样,学生读课文时,不仅多读,还要要求学生真正的读进去,也就是“思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想边读,读想结合,还可以结合教师平时所教的读书方法来读懂课文。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可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李大钊同志被捕前、以及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段落,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高尚品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找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的不
5、同景象,和我们现在的幸福进行对比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要想语文教学精彩起来,必须注重阅读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二、深化感悟,悟情、悟理文章内容是情感的载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光注重阅读还不够,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赏析,从中悟出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悟出其中的道理。1.走进文本感知全文,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崔峦先生曾指出:“使人人都能够从头到尾的读几遍,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自己的看法,
6、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这段话指出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才能受到感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管哪篇文章,都应该从整体入手多读几遍,对文中所写的人物有一个粗略地了解。学生能否受到文中主人公的熏陶,不是靠教师的说教就能理解的,而是靠学生自己读文本,悟出其中的奥妙,做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比如读完《草船借箭》之后,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体会到诸葛亮是一个心胸宽阔、顾全大局、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军事家。学生会为之感动,会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折服,从而激发学生
7、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迫切阅读地欲望。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可以从中感悟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2.创设情景,读中悟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学生在阅读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景。如《可贵的沉默》,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懂得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教学本课时,可按品读对比,走进“沉默”——创设情景,体验“沉默”——回顾生活,升华“沉
8、默”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反思: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而我们却从来不记得他们的生日,从来不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让学生在回顾生活画面中,再次感受父母的爱,在链接生活,反思对比中感悟出人生的真谛,这样教与学的效果更好。如《手捧空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