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300295
大小:33.4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2-11
《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初探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情况的现状分析,运用动态分析、聚类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集约利用评价,指出区域差异,提出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区别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配置程度,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差异 一、引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耕地资源也不例外。我国人地矛盾十分尖锐,要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不外乎两条:开发后备资源;提高现有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而我国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并
2、且开发这些资源要付出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代价。因此只有通过内涵挖潜,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来缓解人地矛盾。江苏省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建设用地范围的急剧扩张与农地保护之间矛盾越发凸显。以土地资源要素为代表的资源供给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由于政府对农村建房普遍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农民建房的自主性形成了村落的无序发展,存在着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布局分散、零乱、随意性大,利用粗放,过剩闲置,老宅基地利用率不高等不集约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集体和农民在利润的驱动下利用宅基地进行“以地生财”的隐形交易
3、,形成“地下”宅基地市场。XX年江苏省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数量比2000年增加了0.96m2,达到184.18m2/人,而国家政策规定村镇建设用地人均标准最高限为150m2。可见,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应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严格管理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然而,目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多集中在定性描述和政策设计上,定量研究也基本是简单的数据罗列,本文力求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情况进行集约评价,从中找出规律和差距,为潜力研究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挂钩”提供基础性实证参考。 二、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
4、根据评价要求以及资料的可获性,本文选取了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数量作为评价指标,理论上来讲,在一定的条件下,该指标值越小越集约。该指标中涉及2个变量,其中,人口数量选择了《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中乡村人口数据;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来源于国土资源部编制的《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本文的评价单元为江苏省13个省辖市。在评价方法上,首先采用时序比照,指出变化情况;接着采取聚类分析方法,将评价单元聚合分类;然后进行相关评价结果分析;最后剖析原因,提炼结论。 三、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动态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尽管江苏全省XX年与2000年农村人均居民点用
5、地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各个省辖市的增减幅度仍比较明显。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增加了近46m2/人;无锡减幅最大,XX年末仅为124.46m2/人;徐州等7市均呈递减的良好态势;而苏州等四市总体上稍有增加。从年均增幅比较来看,无锡位列第一,年均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近5m2,这不仅与无锡近几年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有关,还与其倡导的大量建立农民公寓、中心村建设等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密不可分,值得其他市县借鉴学习;而南京年均增加近12m2/人,由于南京建立中心村、农民公寓的工作正处于过渡阶段,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等建设用地还没有全部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增加能得到合理解释,
6、但同时也说明,南京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方面,步伐迈得相对较慢,潜力空间较大。从地域分布来看,苏南5市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增长数量最大,平均增长5m2以上,苏北地区次之,平均增长数量小于1.5m2/人,苏中地区呈现良好态势,平均减少2.5m2/人,苏南地区该指标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南京增长了近46m2/人,从而拉高了苏南地区的平均增长数量;如果扣除南京对苏南地区的影响,则苏南地区近几年农村人均用地水平呈显著的减少态势,平均减少近4m2,其数量降低幅度远大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情况来看,苏南地区目前处于用地粗放与集约并存阶段,其中心村建设、居民点整理、
7、农民公寓等建设步伐普遍比苏中、苏北地区快,而苏中和苏北许多地区,虽然人均用地数量变化不大,但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潜力很大。 四、XX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PSS将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将江苏省13个省辖市聚合成3类,Ⅰ类地区中包括无锡等3市,集约水平集中在140m2/人左右,相对来说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程度较高,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Ⅱ类地区中包括苏州等8市,各市之间差距不大,但集约平均水平比Ⅰ类地区高出近47m2,还有一定的集约潜力;Ⅲ类地区仅包括淮安和南京,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平均数量分别比Ⅱ类地区高出近
8、57m2,比Ⅰ类地区高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