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30355
大小:10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3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成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成因分析——基于土地资产角度及农户行为角度的思考马佳基金项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项目马佳(1981-),女,安徽安庆人,博士生,从事土地经济与规划管理研究韩桐魁(1、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武汉430070)[摘要与告白]本文运用Logit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法从土地资产角度和农户行为角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成因进行探讨。得出研究结果:(1)被调查者年龄、受教育时间、农户家庭老人比例、农户住房满意度、农户年均纯收入、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在集中居住意愿中起着非常重
2、要的作用。(2)农户年均纯收入对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最强。(3)土地价值的显化、经济的发展、惠民政策的落实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关键词]土地利用;Logit模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成因一、引言近年来,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足够的资金,加上村民多占宅基地、双重占地等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点占地规模过大,人均用地多,土地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优势的形成和发挥,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因此,
3、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居民点用地变迁、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农村居民点用地产权问题、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上述这些国内外研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相关探讨基本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生态脆弱地区,对中部地区涉及较少,且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形成机制研究尚不成熟。本文探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就是农村用于居住的土地,包括居民点内的农户主房用地、附房用地、宅旁绿地、庭院、晒场用地等。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和农户角度思
4、考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成因。10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成因(一)从土地资产角度思考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成因从理论上说,要素投入的相互替代性是保证市场经济效率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的前提之一。理想状态下,应该是土地使用者根据土地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来选择最优的土地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以达到效用最大化。土地资本U2U1C2C1E2E1L1L2LBA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与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当地价升高,资本就变得相对便宜,土地使用者为获取最大效用,应该会增加资本
5、的使用量,相应减少土地使用量,这样就提高了资本集约度和建筑密度;当地价降低,资本变得相对昂贵,土地使用者在最大效用目标驱使下,就会增加土地使用量,减少资本投入量,这样的结果是降低了资本集约度和建筑密度。图1资本市场与土地利用集约度1)资料来源:刘新卫.中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Fig.1CapitalMarketandLandUseIntensity在图1的坐标体系中,横纵坐标分别表示土地要素投入和资本要素投入,直线LA代表资本市场变动前的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点为E11
6、0,此时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为C1/L1;当资本利率下降时,用地者倾向于以更多的资本替代土地,等成本线LA就会移动到LB,生产者均衡点位于E2,此时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为C2/L2。由图中可知,C2/L2〉C1/L1,表明资本利率下降后,土地利用集约度将会上升。相应的,理想状态下,作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要使用者——农民,在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建房时,以达到农户效用最大化为前提,也应通过土地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来决定要素的投入量。然而,我国目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民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取得的一项权益
7、,是福利性质的。一般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近郊区,受城市化影响较大,遵循地租竞标曲线规律,土地价值得以显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在中部地区和城市远郊区(农村腹地),受城市化影响不深,经济发展缺乏利益因素的驱动,其价值就相对偏低,得不到显化,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粗放利用。(二)从农户行为角度思考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成因上面讨论了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价值显化的条件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形成机制。然而,受到现实国情的种种制约,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仍任重道远。当前,一些地区在推进集
8、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实际工作中,把实现农民居住向中心区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它决定着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程度,其实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户行为的影响。因此,这里从农户角度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成因。1、农户集中居住模式农户集中居住主要有三种模式:集中居住小区模式、小城镇集中居住模式和中心村建设模式。其中,第一种模式是城市规划控制范围内以及因工业园区、开发区占地搬迁而产生的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形式,适合于已失去耕地或仅有少量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