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

ID:7214954

大小:33.6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2-07

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_第1页
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_第2页
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_第3页
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_第4页
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XX年12月14日,我们全体学员到上海华东zd大学附属中学参加同课异构的观摩。异构的课文是《永远执著的美丽》。本文是篇人物通讯,内容讲被世人称之为“神农”“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因儿时邂逅园艺场的美而一生与“农”结缘,坚持农田实验,最后在30年间取得科研上的一个个重大突破,成就非凡却依然执著前行。参与同课异构的两位老师分别来自武汉和上海。两人的教学流程如下:武汉老师:课前以水果为不同小组命名(“秀”了一把),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袁隆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按老师的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进行了回答

2、。之后,老师又让求学生以一个凝练的字或词来概括,学生的回答归结为四词——坚持、执著、美丽、伟大。此时,老师问,刚才有人说“有梦想才有成就”,那么“梦想”“执著”和“成就”到底哪个才是基石?教师画了一个三角形,让生上台讲析理由。学生争论了半天,最终得出“梦想”才是基石,连前面有过不同意见的同学也被同伴说服(这一过程学生很活跃,回答很精彩)。老师此时列举名言,穿插已学课文讲道理,最后定义为“执著”才是基石。接下来品析语言,找一段文字精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学生能找到几个字词,但说不出理由。老师相机插入自已的生活感悟进行说明。下一环节,

3、老师引领学生说说自已对袁隆平的看法,一位学生读出了课前采集的电视颁奖辞,另一位一句话进行了表白。最终,学生在理解了“永远”一词后结束课堂教学。上海教师:播放学生课外参与秧田劳动的照片,在学生谈及插秧又苦又累又脏的体验时导入新课(课中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来理解主人公田间劳作的艰辛)。老师发放预习卡,学生花了3分钟填写好袁隆平在“少年”“青年”和“老年”时的不同梦想内容,继而分析人物形象。小组汇报之后,学生接着谈出自已对文本理解感觉困惑的内容:1、课文前面四自然段谈到“美丽”,后面却没有再言及,如何理解后文的“美丽”?2、文中说“没必要

4、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因为“这词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们并列”,但后文为什么还说他“美丽”呢?3、文中为什么提到“风雨飘摇、国是艰难”的年代背景,有何作用?老师进行了整合,强调这些问题涉及到“背景”“字词”“句子间的关系”“标题的含义”。之后,让生默读课文前四自然段,根据黑板上的关联词来补充填空:尽管(),而且(),因为(),但是()。引着学生品析了这些关联词的强调重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第5至21节,圈划文中反复使用的“美丽”或与“美丽”相近的词语,体会“美丽”与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直接的联系。学生能就“发现美——寻找美

5、——创造美”达成共识,并谈到“最高境界的美”。老师纠正为“淳美”,并从感情色彩上理解了“最高境界的美”和“淳美”的差异。随后看插图,强化理解那组关联词的表达作用。在一连串的提问和解析中,学生只是谈“美丽”和“淳美”,就是不谈老师想谈的“执著”。直至下课,不知学生提的三个问题,究竟解决了多少个?华东师大教授评课:1、都是原生态的课,不做作,不媚俗。2、评课的标准是“学生立场”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评武汉教师:课很生动,很开放,慨叹自已的儿子为什么就没有遇到这样好的老师。理由:1、课后采访学生,学生回答“本堂课开放、生动”;2、充分对学生进

6、行了关注,对学生问题都进行了回应;3、分组有趣,能在课堂上对学生问题进行加工处理,资源利用得好。同时,教师去xz旅游的见闻和感受介入得好,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不足表现在:1、在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时,资源出来了,却不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的角度,并强化这些概括与下一教学环节的联系。2、在讲“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人物形象”时,针对学生状态进了教学编织,但老师关注的只是学生资源,忽略了文本资源。教学有些脱离文本。3、当生谈到“一个71岁的老头子有何美可言”时,老师捕捉到了学生资源,却没有利用到教学中去。评上海教师:1、关注了学生暑期生活,以此

7、导入,不仅有还趣,还丰富了教学资源;2、关注了学生体验。在无意打断学生发言时,能照顾到学生感受。同时,让学生自主质疑,以思维的大结构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大气,但学生思考的时间略少了点,且学生思维发展的层级和理解程度老师并不清楚。两人共同的问题:所布置的作业与后续学习内容的关联、与整个单元学习系统的联系不很明显。教授提出个人课堂重构的建议:抓一“心”字,由孩子的心理解到震撼的“心灵”,再品析“心愿”“心智”,最后由有“心”的心理解到没有“心”的心,即“境界”。我不敢妄评两节课的优劣,也不敢擅说教授点评的深浅。我只是觉得,对文意的理解是不是有失

8、偏颇?如果文意理解错了,哪来课堂上学生与作者之间、与文本之间、与主人公之间的真实而有意义的对话?失去了求真的色彩,其余的建构是否还有意义?其实,展示了袁隆平许多方面的“美”,有梦想之美、创造之美、个性之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学以致用话同课异构XX年12月14日,我们全体学员到上海华东zd大学附属中学参加同课异构的观摩。异构的课文是《永远执著的美丽》。本文是篇人物通讯,内容讲被世人称之为“神农”“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因儿时邂逅园艺场的美而一生与“农”结缘,坚持农田实验,最后在30年间取得科研上的一个个重大突破,成就非凡却依然执著前行。参与同课异构的两位老师分别来自武汉和上海。两人的教学流程如下:武汉老师:课前以水果为不同小组命名(“秀”了一把),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袁隆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按老师的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进行了回答

2、。之后,老师又让求学生以一个凝练的字或词来概括,学生的回答归结为四词——坚持、执著、美丽、伟大。此时,老师问,刚才有人说“有梦想才有成就”,那么“梦想”“执著”和“成就”到底哪个才是基石?教师画了一个三角形,让生上台讲析理由。学生争论了半天,最终得出“梦想”才是基石,连前面有过不同意见的同学也被同伴说服(这一过程学生很活跃,回答很精彩)。老师此时列举名言,穿插已学课文讲道理,最后定义为“执著”才是基石。接下来品析语言,找一段文字精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学生能找到几个字词,但说不出理由。老师相机插入自已的生活感悟进行说明。下一环节,

3、老师引领学生说说自已对袁隆平的看法,一位学生读出了课前采集的电视颁奖辞,另一位一句话进行了表白。最终,学生在理解了“永远”一词后结束课堂教学。上海教师:播放学生课外参与秧田劳动的照片,在学生谈及插秧又苦又累又脏的体验时导入新课(课中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来理解主人公田间劳作的艰辛)。老师发放预习卡,学生花了3分钟填写好袁隆平在“少年”“青年”和“老年”时的不同梦想内容,继而分析人物形象。小组汇报之后,学生接着谈出自已对文本理解感觉困惑的内容:1、课文前面四自然段谈到“美丽”,后面却没有再言及,如何理解后文的“美丽”?2、文中说“没必要

4、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因为“这词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们并列”,但后文为什么还说他“美丽”呢?3、文中为什么提到“风雨飘摇、国是艰难”的年代背景,有何作用?老师进行了整合,强调这些问题涉及到“背景”“字词”“句子间的关系”“标题的含义”。之后,让生默读课文前四自然段,根据黑板上的关联词来补充填空:尽管(),而且(),因为(),但是()。引着学生品析了这些关联词的强调重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第5至21节,圈划文中反复使用的“美丽”或与“美丽”相近的词语,体会“美丽”与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直接的联系。学生能就“发现美——寻找美

5、——创造美”达成共识,并谈到“最高境界的美”。老师纠正为“淳美”,并从感情色彩上理解了“最高境界的美”和“淳美”的差异。随后看插图,强化理解那组关联词的表达作用。在一连串的提问和解析中,学生只是谈“美丽”和“淳美”,就是不谈老师想谈的“执著”。直至下课,不知学生提的三个问题,究竟解决了多少个?华东师大教授评课:1、都是原生态的课,不做作,不媚俗。2、评课的标准是“学生立场”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评武汉教师:课很生动,很开放,慨叹自已的儿子为什么就没有遇到这样好的老师。理由:1、课后采访学生,学生回答“本堂课开放、生动”;2、充分对学生进

6、行了关注,对学生问题都进行了回应;3、分组有趣,能在课堂上对学生问题进行加工处理,资源利用得好。同时,教师去xz旅游的见闻和感受介入得好,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不足表现在:1、在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时,资源出来了,却不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的角度,并强化这些概括与下一教学环节的联系。2、在讲“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人物形象”时,针对学生状态进了教学编织,但老师关注的只是学生资源,忽略了文本资源。教学有些脱离文本。3、当生谈到“一个71岁的老头子有何美可言”时,老师捕捉到了学生资源,却没有利用到教学中去。评上海教师:1、关注了学生暑期生活,以此

7、导入,不仅有还趣,还丰富了教学资源;2、关注了学生体验。在无意打断学生发言时,能照顾到学生感受。同时,让学生自主质疑,以思维的大结构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大气,但学生思考的时间略少了点,且学生思维发展的层级和理解程度老师并不清楚。两人共同的问题:所布置的作业与后续学习内容的关联、与整个单元学习系统的联系不很明显。教授提出个人课堂重构的建议:抓一“心”字,由孩子的心理解到震撼的“心灵”,再品析“心愿”“心智”,最后由有“心”的心理解到没有“心”的心,即“境界”。我不敢妄评两节课的优劣,也不敢擅说教授点评的深浅。我只是觉得,对文意的理解是不是有失

8、偏颇?如果文意理解错了,哪来课堂上学生与作者之间、与文本之间、与主人公之间的真实而有意义的对话?失去了求真的色彩,其余的建构是否还有意义?其实,展示了袁隆平许多方面的“美”,有梦想之美、创造之美、个性之美、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