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下的人才管理策略

“用工荒”下的人才管理策略

ID:6605837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20

“用工荒”下的人才管理策略_第1页
“用工荒”下的人才管理策略_第2页
“用工荒”下的人才管理策略_第3页
“用工荒”下的人才管理策略_第4页
“用工荒”下的人才管理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用工荒”下的人才管理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用工荒”下的人才管理策略  2011年卷“兔”而来的“用工荒”问题,不仅成为全国两会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也确确实实成为目前困扰企业正常生产与经营的主要问题——用工荒正在演变为一场围绕人才“选、用、育、留”的管理之“慌”。  用工荒之A面:人才全线告急  万宝盛华“2010年度人才短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面临从生产作业操作工到技术人员,直至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面人才缺口,其短

2、缺程度达五年来之最。同时,近40%的雇主在努力填补职位空缺。  与此同时,英国《经济学家》在关于“新经济时代的生存与繁荣”的调查报告中也指出,面对全球性竞争,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力资本的短缺。  调查显示,目前用工缺口最大的是制造、建筑、纺织、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其中,普工、高级技工等最为紧缺。“以苏州为例,2011年蓝领缺口将达59万人。”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庄志介绍说。  事实上,用工荒不再像以前只出现在某几个行业或某些区域中,而正在蔓延到所有的经营实体

3、中,其影响之广、之深,实属罕见。  用工荒之B面:企业人才管理的阿喀琉斯之踵  用工荒现象的出现远非自今日始,只是今天变得更为严峻,更具有全局性。这里既有社会原因,如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新生代员工职场价值观与前代的不同等。同时,也有来自企业自身的因素。  就前者而言,用工荒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家战略调整使区域经济发展出现新格局,即由原先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转为全中国“遍地开花”,各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消化了大量的本地

4、人才,使不少地区由原来的劳动力“净输出地”转变成为劳动力“净输入地”。  第二,中央重视三农,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一定的劳动力区域性分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进入城市的劳动力每年减少450万左右。  第三,西部大开发效应显现,中西部地区正在崛起,这对中外企业吸引力越来越大,不少沿海企业正迁往内陆城市,就近工作成为普工、技工的新选择。  第四,中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年轻求职者数量减少。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巳洋指出,中国劳动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其

5、后以每年360万人的速度减少(见图表1)。  此外,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爱不足、员工保留机制不成熟等因素也造成了人才的高流失率。“比如,忽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生存与发展的协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同步满足等,只关心工作任务是否完成,这样的企业很难留住人才。”传化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陈捷如是说。  第五,持续的高校扩招导致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减少。  因此,就中国劳动力市场整体需要与供给来说,人才资源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不仅仅是用工‘短缺&rsquo

6、;那么简单,而是总体的‘结构性短缺’问题,直接表现为‘供求不匹配’(见图表2)。”刘巳洋分析道。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商业数据中心负责人于立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用工荒的本质是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一方面,在需求上,国家经济发展若持续向好,则企业人才需求会更旺盛。在供给上,1987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达到最高峰,之后下降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角度看,用工荒中的低端层面,其实就是民工荒,是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因此,高教毛入学率逐年上升,意味着低端劳动力数

7、量会逐年下降。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也曾指出,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预示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的消失。因此,劳动力需求增长快于供给增长是用工荒的根本原因,并形成长期的供求关系格局。  而从新生代员工思想理念的变化角度分析可发现,他们的择业与就业观念已与前辈大不相同。其主要特征包括: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活方式差异显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更倾向于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更关注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渴望被认可等。  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导致用工荒的原因。  当然,在透视和反思用工荒时,我们的视角不能只关注外

8、因。事实上,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折射出企业人才管理之殇。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继任者与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库建设乏力。”万宝盛华(中国)总经理袁建华说。因此,经常性的“人到用时方恨少”就不足为奇了。  忽视人才的培训与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