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学案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学案苏教版.docx

ID:62198345

大小:41.1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2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学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学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学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学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学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学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学案苏教版学习内容鱼我所欲也第1学时1.积累文言词语。2.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学习目标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学习重难点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自习:1.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文学常识填空。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教育家,是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2.给下列词语注音。箪()蹴(()3.解释句子中的通假字。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故患有所不辟.也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一箪食,一豆羹..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于我何加焉...5.翻译下列句子。)羹()死亦我所恶.此之谓失其本心..蹴尔而与之.所恶有甚于死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二、预习展示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或组内互查)。2.学生交流预习中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

3、讨。1/7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三、课堂自习1.学生自由对照注释阅读,理解课文内容。2.组内交流。3.自由质疑、师生讨论释疑。4.梳理归纳或重点提示。5.疏通翻译每段内容。6.齐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四、交流展示: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拓展延伸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

4、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用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表述你的观点。五、反馈检测:(一)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二)通假字解释。辟辩得欤向(三)翻译句子。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7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是亦不

5、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四)简答题。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新世代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学习反思:知识链接: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6、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

7、,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

8、有损于人格的事来。3/7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学习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1学时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学习目标2.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4.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学习重难1.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2.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点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预习1.积累生字词。(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