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77239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6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孟子》二章课文解析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孟子》《〈孟子〉二章》课文解析鱼,我所欲也,熊学,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学者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欲:想要,喜爱。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得兼:兼得,同时得到。舍:舍弃。]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同吋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帮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命也是我所
2、喜爱的,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不躲避。)[甚:超过,胜过。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恶(WC1):憎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同“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心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來躲避祸患的什么不可以干呢?)[如使:如果,假使
3、。则:那么。凡:凡是。者:第一个“者”指代办法。]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采取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不采用,釆取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不做,因为所喜欢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悄。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是故:因为。非独:不单,不仅。心:心意。耳:语气助词,罢了。]【句段分析】“鱼”用來比喻“生”。“熊掌”用来比喻“义”。形象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题
4、旨,通篇议论,由此展开。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第一部分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由“义”甚于生,“不义”甚于死,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人们应该作出“舍生而取义”的选择。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坚持“义”,不惜生命;为保全生命而置“义”于不顾,“不义”。“如使人……何不为也?'这几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进一步指出有人已经做到7“舍生取义”。第一部分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分析论证。第一部分第三层("非独贤者……勿
5、丧耳”):进一步指出,贤者能够保有“木心”。第一部分:以鱼与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之说。论证“义”的重要性。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汤的食物。之:代词,饭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送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尔:助词。与:动词,给。蹴:践踏。乞人:乞丐。]【句段分析】“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
6、小,当它关乎生死时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行人、乞人不受,从正面证明“义”的存在。第二部分第一层(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以有宁死不食者为喻,说明人虽然饥饿,仍应辨明礼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高位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同“辨”,辨别。于:介词,对于。何加:(有)什么益处。焉: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奉
7、:侍奉。所:起指示作用。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人谓失其本心。(从前为了自己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自己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自己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行为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丧失了人的天性。)[乡:同“向”,原先,从前。为:为了。己:停止,放弃。本心:本来的
8、思想。]【句段分析】“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作对比,进行对比论证,赞扬行人、乞人能够“舍生取义”,讽刺那些贪图荣华富贵之人舍义贪生。从反面论证面对“生”与“义”的取舍,一些人失其“本心”而取“生”舍“义”,是可耻行为。作者连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这种排比的句式,并以“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反诘,收束全篇,行文极富气势,语含辛辣嘲讽,慷慨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