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085314
大小:10.75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1-04-14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授课人:王宁一一、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点二、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三、如何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四、如何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主要内容一、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点你有过疲劳的感觉吗?表现有哪些?浑身酸痛,就要散架了打不起精神,烦躁放弃训练看见教练、训练场就反感期待下雨,逃避训练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成为体育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关注的焦点。是运动员长时间或反复受到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包括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都是训练、疲劳、恢复(疲劳的消除)、再训练的循
2、环过程,在实际训练工作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必然的,同时也是提高运动成绩所必要的。“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1负荷是指载体所承受的刺激或压力心理负荷是指在人的活动中,客观事件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的刺激,这种客观刺激同人的主观状态交互作用后通过人的行为表现、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反映出来。训练负荷生理负荷心理负荷生理疲劳心理疲劳心理负荷与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的表现不一致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很小时,心理负荷可能很大,如运动员大赛前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很大时,心理负荷可能很小。心理疲劳
3、与心理耗竭2心理耗竭也称身心耗竭或者崩溃,它是由于经常不能(或者完全不能,或者基本上不能)有效适应训练或比赛应激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的心理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和丧失个人成就感。运动性心理疲劳是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不断被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即心理机能下降的现象。表现在情绪、认知、动机、行为和生理等方面的改变上。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展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调节和控制,最终可能导致心理耗竭。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3心
4、理疲劳的生理与心理症状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心率血压肌肉失眠免疫体重心境紊乱精神情绪自尊心人际关系反应二、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思考:是什么导致心理疲劳仅仅是因为长时间训练吗?运动性心理疲劳原因的归纳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或者说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内部因素:个人的基本特征、个人的人格特征。外部因素:比赛压力、训练安排、社会支持、娱乐时间、经济收入、工作回报等。内部因素研究表明,个人的基本特征与心理疲劳有关。性别:女>男婚姻:单身>已婚家庭年龄内部因素个人的人格特征与心理
5、疲劳有关。焦虑内外控个人认知特征内部动机:负相关对回报的认知外部因素根据人类行为的交互作用原理,外部原因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心理疲劳。工作时间、条件经济回报、工作满意度教练员风格(民主、体贴)社会支持教练员内外压力(成绩、学术)训练因素(组织方式、练习手段)布拉特称自己辞职的理由是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心理疲劳的理论模型(一)认知---情感应激模型史密斯提出了一个四个阶段、以应激为基础的心理耗竭模型,叫做认知---情感应激模型。在该模型中,心理耗竭被理解为对长期的应激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为运动员在心理上、情感上乃至
6、身体上不愿再从事先前从事和喜爱的运动。情境要求:自身能力认知评估:我能做到不生理反应:紧张行为反应:走为上心理疲劳的理论模型(二)消极训练应急反应模型席瓦尔提出的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认为,对训练应激的消极反应,是产生心理耗竭的原因。在这个模型中,疲惫、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合称为训练应激综合症。而训练应激综合症是导致运动员退缩的直接原因。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训练应激对训练应激的积极适应获得训练效益对训练应激的消极适应训练效益滞后疲惫过度训练心理耗竭退缩训练应激综合症心理疲劳的理论模型(三)投入模型史密特和斯坦
7、恩曾提出了一个关于“心理耗竭和退出运动的投入模型”这个模型简单的说,就是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投入和所得的评价,可以分别用来预参与者究竟是继续参与这项运动还是感到心理耗竭乃至退出。三、如何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诊断有两大类指标心理指标生理指标心理指标(一)自陈量表是一种自我评定问卷,施测时请被调查者就一些测试题或问句选择合适的答案,以了解其心理特征。包括:心理状态量表(POMS)马斯拉克心理疲劳量表伊德斯运动员心理耗竭量表运动员心理耗竭问卷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POMS量表心理指标(二)反应时、两
8、点阈、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从刺激呈现到个体表现出反应的一段时间(疲劳时延长)两点阈:在皮肤上的两点承受触压时,能辨别为两点所需的最短距离(疲劳时阈值加大)闪光融合频率:也称临界闪烁频率,指刚刚产生闪光融合感觉的闪光频率(疲劳时频率降低)生理指标(一)脑波超慢涨落技术神经介质与突触后电位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二)情绪的生理化指标血糖血乳酸激素四、如何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思考:假如你是教练员,你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控制心理疲劳?原因外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