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570848
大小:2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01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实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教学应该遵循和体现的首要理念。探究活动的方式有多种,包括:观察、实验、制作、考查、调查、查阅等等。而这些探究方式中,观察与实验是最常用的科学学习方式。因为观察与实验是学生利用感官、通过亲自动手、或运用实验器材对自然事物进行研究的最直接方式。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渠道。同时,观察与实验并不是孤立的,实验活动往往离不开观察。新课程实施多年了,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已悄然发生了诸多变化。与过去《自然》课相比
2、,实验教学已由原来大多教师演示转为学生分组;由原来的难证结论实验转为探究问题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合理地猜想,然后设计实验的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进行整理,从而得出研究的结论。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的设计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学生开展实验探究的行动指南,是反映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一、目前设计实验环节存在的问题1、忽略设计实验环节,直接动手做。设计实验属于动脑范畴。这个动脑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没有一定质
3、量的动脑,动手就会缺少目的性。许多教学案例证明:实验活动前,如果任务不清楚,计划不充分,探究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或杂乱无章,只有动脑到位,动手才可能更有成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并不注重设计实验环节,而是过分重视动手做。如教学《让灯泡亮起来》一课时,有的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先在纸上设计、画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再让学生根据画的方法实际连接,看能不能让灯泡亮起来。而是直接将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尝试怎样连接才能让灯泡亮起来。由于学生缺乏理性的思考,结果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大多数学生没有实验成功。2、教师讲述实验方法,“设计”无从谈起。在平时
4、的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教学随意性强,或是缺乏引导技巧,往往将设计实验环节越俎代庖,自己承包下来。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放弃。如在教学“根的吸水实验”时,教师理应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动脑筋设计实验。如:“根能否吸收水份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有什么办法能间接观察到根吸收水份”?当学生谈到可以将一株植物的根放入水中,过几天看水面是否会下降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容器最好?怎样防止水分因蒸发而减少?使实验方案逐步完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却一人在讲桌前边讲解边演示,唱独角戏,教学没有交流。试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
5、发展何益?3、设计实验不严谨,致使实验探究无效。在科学课教学中,有一类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小学科学课的对比实验一般是进行单因素的比较。要进行单因素比较,则必须设法控制其他可能有影响的因素,尽可能使这些因素完全相同,这也是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否则学生不能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更会导致实验的无效。如《加快溶解》一课,该课是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搅拌、加热、弄碎”是影响物质溶解的三个因素。实验之前,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如研究“搅拌”这种方法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
6、同样多的两杯冷水,同时发入两块一样大的糖块,一个搅拌,一个不动。观察杯中糖块大小变化情况。而有的教师并没有与学生讨论清楚,就匆匆让学生选择某一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学生根本不注意控制变量与不变量,随意去实验,表面看似热闹,实质完全违背了实验的科学性,学生没有从实验中得到真实的证据。……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几点建议1、创新问题情境,合理猜测,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科学探究是有路数的。如果不遵循路数,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受阻,教学将不能顺利推进。那么探究的路数是什么呢?一般是这样的:提出问题、预测、制订计划、探究、形成认识、拓展运用。在这个探
7、究过程中,制订计划在实验课中其实就是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之前,提出问题、预测这两个环节十分重要,它是设计实验的基础。如在《声音的旅行》一课中,要引导学生证实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问题,并启发学生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测。如:老师手里生日贺卡的音乐是从哪个地方产生的?大家都能听到,声音是怎样跑到你们耳朵里去的?学生猜测:可能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教师启发问道:你为什么认为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因为贺卡的小喇叭与我们的耳朵之间只有空气。教学到这里,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教师问到:
8、小喇叭发出的音乐是不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你们耳朵里的,有没有办法证明?“逼”着学生逆向思考:如果教室里没有空气,还能不能听到音乐呢?此时教师再演示“波以尔”实验。使学生受到一次完整的探究学习体验。2、把握学生探究能力,合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