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46694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1
《白城市杂粮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白城市杂粮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摘要杂粮是白城市的优势和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加工能力稳步提升,专业交易市场已成规模,但仍存在生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加工业严重滞后等问题,提出应采取建立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加快杂粮的科研步伐、大力发展杂粮食品加工业、拓宽销售渠道、加大扶持力度等方式发展杂粮产业。关键词杂粮产业;现状;对策;吉林白城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2-0303-02白城市杂粮生产历史较为悠久,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产品质量在国内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白城特色农业中的一个亮点
2、。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各地为了适应市场消费的需求,积极开发加工产品,使白城市部分杂粮已由单一的原料生产发展成为种植、加工、销售相衔接的链条产业。1杂粮生产在白城市农业中的地位与发展前景1.1杂粮生产是白城农业的优势和特色6杂粮素来与水稻、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并称,而且是优质粮食品种。一是杂粮是节水、抗旱、避灾、救灾的首选作物,因为杂粮具有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的特性,恰好与白城干旱的气候特点和瘠薄的土壤条件相适应,尤其是在旱灾较重的年份,种植杂粮的比较效益往往高于其他作物。二是杂粮是优化种植结构的主要品种,因为杂粮生产投入少、销路好、效益高
3、。在前几年玉米、水稻等大宗粮食卖难的情况下,杂粮的身价却一路攀升,得到快速发展,在种植业中的优势地位牢固确立。三是杂粮区域化种植形成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民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销售渠道日益拓宽,为做大杂粮产业、实施杂粮产业化开发奠定良好基础[1]。1.2杂粮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6从国内市场看,人们饮食结构和饮食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已由注重数量开始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国际市场看,世界杂粮的消费量和价格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消费量增长更快。但由于杂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不利于机械化,是美国、加拿大、巴西等
4、产粮大国的弱项,导致国际杂粮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是世界上杂粮生产优势最强的国家,也是最大的杂粮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几年以来,我国杂粮出口量持续保持增长,每年都有大量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白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之一,部分杂粮品种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如绿豆,白城市每年出口20万~30万t)。2009年,全市仅绿豆播种面积就达7.53万hm2,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8.9%,总产量达11.2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2.3%。因此,要抓住有利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杂粮生产显著的国际优势,做大做强
5、杂粮产业,把杂粮产业培育成白城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2]。2白城市杂粮生产现状2.1种植面积逐年递增近10年来,全市杂粮生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态。2012年,全市杂粮种植面积为10.67万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比2000年增长了近1倍。杂粮平均单产为3050kg/hm2,比2000年增长了55%。总产量为325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13%,比2000年增长了2.5倍。杂粮平均收入为8500元/hm2,比2000年增长了60%。全市杂粮总的纯收入为8.6亿元,占种植业纯收入的25%。杂粮人均纯收入为9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
6、%。2.2加工能力稳步提升在发展过程中,一乡一品或数乡一品的区域化种植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建立一大批杂粮生产专业乡、专业村,杂粮生产已成为部分乡村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杂粮产业化的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研制开发杂粮加工食品,传统作坊式个体业主也纷纷投资兴建杂粮食品加工厂。到2012年底,全市兼营或专门从事杂粮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在5006t以上的已发展到167户,其中通榆榆香食品有限公司、白城田雨农贸公司等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各企业共开发米、面、糕点类食品5个系列70余种产品,这些产品以优良的品质和传统的
7、风味等特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各类农展会热销产品。有20种产品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鹤香牌小米、鹤龙汇牌燕麦米、三合豆包等杂粮食品已畅销省内外大中城市。2.3专业交易市场已成规模在杂粮产业正在形成过程中,杂粮产品经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由过去自发、松散的农户家庭经营逐步走向集中、规范的专业市场交易。全市现有专业批发交易市场25处,其中以洮南市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最为显著,该市场现有经营业户300多户,年经销量50万t以上,交易额30亿元,成为全国知名、东北最大的杂粮杂豆集散地。3杂粮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3.1生产管理粗放
8、由于杂粮具有投入少、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的特点,农民历史上习惯将其种植在瘠薄地块上,逐渐养成了“虐待性”的生产方式。在杂粮价格和效益都在提高的形势下,大部分农民这种生产方式仍没有大的改进,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