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8682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30
《以人为本育人成才德育创新管理体系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以人为本育人成才德育创新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德育创新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现代教育呼唤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德育创新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从围绕核心理念构建体系、建立广泛深入的德育内容管理体系、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模式三方面,确保以人为本的德育创新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增强德育实效性,培养优秀人才。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才培养;德育创新;管理体系;动态开放5所谓德育,是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集合,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所谓德育创新,就是在对学生德育的过程中所依据的创新性思想、所采
2、用的创新性手段。德育创新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而发生在校园内的一桩桩学生自杀、伤害性事件,让人遗憾。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是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是社会变化太快?是教育缺失了什么?总之,用创新精神和思想铸造今天的德育,已是迫在眉睫。学校德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现代教育要呼唤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德育创新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据此,在德育中,如何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
3、德育创新管理体系,笔者有如下观点。一、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构建体系以人为本,既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自治能力,自觉自律的道德素质,又弥补了个性化教育的不足。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帮他们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帮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第一,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主体,强调人的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德育,既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更不仅仅只是一门知识,这大大窄化了德育的功能,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人的发展的精神需要。只有将德育转为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主,才能落实到实处,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
4、才。第二,要注重德育与诸育的协调。德育并不是学校的一个门类或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学校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需要把德育与其他教育密切协调,相融相生,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5第三,要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给学生充分的道德实践空间,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自治能提高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当遇到一个道德问题时,他若能独立解决,那从此他就多了一层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解决的经验,解决得越多,其能力就越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学生会的功能、明确责权利来实现学生自治,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二、建立广泛深入的德育内容管理
5、体系学校的德育担负着为现代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合格公民,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德育内容需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才能达到德育的终极目的。第一,德育内容体系的纵向构建。作为立人之本的德育,其实贯穿着人的一生。作为学校,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发育情况,建立什么样的德育体系、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是各级学校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如:幼儿阶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中学阶段教育学生爱惜生命、遵纪守法;高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大学阶段完善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等等。
6、以期通过这种体系上的建设消除教育盲点,形成教育链条。第二,德育内容体系的横向构建。首先,德育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家庭单一行动能够完成的,而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德育内容应该宽泛,但凡涉及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的问题,都应是学校德育的5内容,如人文素质、心理素质、人格教育。课程设置包括知识性课程、活动性课程、隐性课程。在美国,十分重视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塑造学生与专业相关的价值观,老师通常会提问学生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价值观的塑造,
7、极大提高了德育的绩效。第三,德育内容体系的深入。首先,德育内容需触及学生的灵魂。德育,是一种通过精神生产最终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提升其精神境界,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其次,德育内容需层层递进,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要。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层层递进,并根据学生的成长适时调整。三、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模式当今社会信息发达,经济繁荣,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渠道多元,德育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具有主动性、开放性、注重实践性的特点,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实效的目的。第一,学校可根据
8、自身实际,合理利用资源,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德育。与家庭、社会建立联系,做到老师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学生,家长了解校园生活中的孩子,统一步调和目标。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道德水平,倡导生活中的德育,德育化的生活。5第二,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