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620758
大小:13.6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1-15
《从知识管理视角解读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困境.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知识管理视角解读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困境]校企合作方案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与机制的不断创新与改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标志性特点。文章阐述了知识转化流程与校企合作的关系,并从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解读了当前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困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最后尝试引入知识管理理论构建校企合作机制,解决校企合作当前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知识管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机制 [作者简介]唐家州,男,四川泸州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
2、兼思政教研部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014-03 一、知识管理与校企合作 知识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即知识的螺旋型转化,包括四个过程:一是社会化过程,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模式,通过对话、模仿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向他人学习知识,使自己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二是外化过程,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将内在知识外化成具体的格式,开发成为“知识产品”或“具有知识的产品”,同时也产生出显性知识。三是组合化,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不同形
3、式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组合已有的知识产品,实现从单一向综合的知识转化。四是内化过程,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主要出现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过程中,原有的具体化、格式化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 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将学校的专业知识转移内化到企业的过程,使专业知识成为企业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从知识转化流程角度解读校企合作,知识的转化就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
4、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校企合作知识转移内化过程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知识共享阶段,合作意愿的存在,使校企双方形成战略联盟,扩大知识的共享范围,这一阶段主要是保障机制发挥作用。第二阶段,知识转化创新阶段,校企双方知识类型与管理机制的不同,使具有知识共享与转移的双方必须在战略联盟内进行创新,促进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知识吸收阶段,通过分配机制的建立,使校企双方通过各自的学习能力的发挥,吸收合作所产生的知识组合。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知识转化流程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1.从知识管理引入校企合作的基础来看。学校与企业都具有知识密集型特
5、征,从功能上都具有知识管理的要求,都承担着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的责任,都需要“知识的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交流管理和知识应用管理”四个层面来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而且知识管理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型组织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办学不断面向企业和市场,越来越开放;而企业则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和升级,学校与企业都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管理链条才能巩固各自社会分工中的地位。 2.从知识管理目标与校企合作的目标来看。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共享、转化与吸收。从图1中我们看到,知识的螺旋型转化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来实现。即在建立保障
6、机制、动力机制以及利益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共享、转化与学习吸收,可以使外化、社会化知识转化为内化知识,对学校与企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在知识管理中,知识蕴藏在流程中,流程管理的有效性,正是体现知识价值和实现知识增值的有效过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开展的校企合作,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只有完善校企合作各个主体之间的组织结构,理顺校企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长效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目标即知识的转化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解读校企合作困境及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7、如果要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使校企合作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明确校企合作的主体,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转换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下面我们就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从校企合作实际出发,分析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对当前校企合作主体间的组织关系以及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1.校企合作组织结构不明晰,权责不清。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人们掌握的知识以及组织信息,在实际运用中,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社会知识管理,如人文社会知识管理;二是科学知识管理,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三是组织知识管理,如组织行为、管理沟通等知识管理。而当前
8、校企合作组织结构不明晰,权责不清。 知识管理模式下,组织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多级多层特点,而是以扁平化、虚拟化、弹性化、网络化与柔性化为追求,与之相对应的是必须建立更为有效的管理流程,从而使人们在组织中能够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