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630197
大小:14.1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1-16
《浅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困境与突破.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困境与突破
2、校企合作方案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如何突破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寻求校企合作模式的新突破,是校企合作走到今天所要考虑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所面临的校企合作模式理论研究薄弱、校企合作体制僵化、“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校企合作政府行为缺失、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对接脱节等五大困境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突破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困境发展突破无缝对接 一、校企合作的发展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3、时代的到来,面对我国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校企合作遇到的五大发展困境,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很大阻力。 1、校企合作模式理论研究薄弱。首先,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时间短、基础薄,缺乏科学、系统、专门化的研究机构;其次,高职教育做为高等教育的一种专科类型还处于发展初期,距离本科、硕士、博士生阶段还有较长时期,因此,研究队伍的基础还十分薄弱,从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相对较低,使得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践行者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盲目实践,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
4、的重要因素。 2、校企合作体制僵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对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虽然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艰难、复杂与曲折的我系统工程,《教育规划纲要》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我国现行高职教育多头领导、多元体制、多层次的运行机制,使得我国高
5、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外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之间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矛盾重重。 3、“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企业的积极性低是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是学校教育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之间、学校追求的社会效益与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之间不能有机对接;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缺乏税收的优惠政策和制度保障,国家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组织协调保障体系不健全,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是行业与制度约束而是利益驱动。这些都直接
6、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校企合作政府行为缺失。在德国、美国和日本,政府承担的职业教育职能非常明确,行动非常积极。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行业企业和学校对职业教育法的执行与落实情况,并对其奖励或惩罚。美国政府委派或组建专门机构对合作教育进行组织管理,以更好地协调合作教育各方行为,解决合作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纷,同时政府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对合作教育进行宏观调控,以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产学研一体化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国策,政府在官
7、产学联合体中起指导和引导作用。在我国,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和职能进行约束,校企合作常常被认为是政府行为和职责之外的事情;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还停留在宏观管理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必要的法律、政策、制度保障,缺乏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参与、检查和监督。因此,政府行为和职能的缺失成为制约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瓶颈。 5、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对接脱节。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得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随之改变,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
8、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培养标准、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这样,就很难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核心力的目的。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突破 面对生源数量逐渐萎缩和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尖锐挑战和校企合作发展困境,我国高职教育必须实现由规模
9、扩张期向内涵发展期的转变,选择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合理路径,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 1.整合理论资源,提高校企合作理论水平。目前我国从事高职教育的研究机构类属关系和组织结构错综复杂,研究机构各自为政,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研究成果孤芳自赏,理论研究闻者甚多,究者甚少,成果更少。对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刻系统的探索与阐述,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体系并未完全起来。为此,应整合重要资源和学术力量,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