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309327
大小:214.2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24
《迈向“新古典时代”——对当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观察.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2014~-/第4期(总371期)戏剧艺术爽,j●戏剃义学xijuyishuleiyuekan/x~uwenxue迈向“新古典时代”——对当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观察◆方李珍新时期以来,戏曲创作多追求创新而疏于继承,刘厚生先生曾呼吁重视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提倡从旧中求新就是针对这种失衡的现象。近年虽仍以新创剧目为主潮,但不难感受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已然温,仅以昆曲为例,近年有_二本《牡丹亭》、四本《长生殿》和I:下本《两脯记》现于舞台;在今年的第十扁中国艺术节中整理改编传统剧日所占比例为历肺之最,涌现京剧《香莲案》《飞虎将军》昆曲《景阳钟》、新版'?义剧《宙锋》、评剧《赵锦棠》等为人津津乐道的剧目。当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集体亮卡H的原冈,很大一部分是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文化部优秀保留剧日奖项的设立,使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及精湛的表演艺术的传统戏愈来愈得到注目。“敬畏传统”、“足传统而后超越”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而放眼整个文艺界,我们也似乎能找到些许答案——当下文坛悄然向着传统回归,许多上世纪80年代成名的先锋作家重返现实主义的写作;文学理论方面,传统的文学观念重同人们的视野,从过度失衡的将文学碎片化的“内部研究”扭转为最新重视文学的社会j文化根性。更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艺术自身规律使然,也就是戏曲内部或者说戏曲双重属性的自我反拨与调整。(就好比清代戏曲相对明代南戏来说,文人投入创作减少,剧本的文学晶位降低,但在舞台演技【则有着多方面的发展和长足的提高;戏曲舞台的审美基点从以剧本为中心转向以表演或艺人为中心)而当下的这种变化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对戏曲内容意义的倚重转向了对形式意义——表演、剧科I、流派、本体的尊重,投映在戏剧创作的载体——剧作家身上,明显的是从上世纪80 中同戏剧现状论坛/迈向“新古典时代”年代对思想性的崇尚、“攥取”而逐步转换为当罪恶深渊的令人同情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武下对艺术性的尊崇。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松杀嫂》等传统戏中那样一个淫荡、妖冶、狠毒写作进入的是戏剧文学史(评论家于评章语),的“荡妇”。思想巨浪式涌动、热血式贲张,追求而当下,他们努力进入的是戏剧艺术史。人道主义与个性解放、有着强烈启蒙意识是这具体来说,上世纪80年代,由于西方文艺些剧目的共同特点。而当下的整理改编,尽量(化)思潮的第二次启蒙(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保存传统戏原有精彩的折子与段落,相对重在运动),特别是进化论与新译介的心理学的影“旧”,重在传统、剧种、流派、角儿”;着重于对响,使得崇尚创新,崇尚对复杂人性的摹写,对人物情感作细密地描摹,一方面是剧作家长期人性作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探查成为创作养就的知识结构与审美结构促使其从人性的主潮。加之当时以“反思”与“伤痕”为主导的社角度来观照人物及其情感,并应合当下观众的会思潮,造就了许多振聋发聩、以史喻今、思想审美与接受需求,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敷衍出精深厚、对人性有许多新发现的历史剧,思想性彩的唱做。由于剧目在整体形式上回归传统,与文学性高超。但戏曲的形式意义上不得不在收到了改旧如旧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从客观}受到某种程度的疏忽。这方面必然得到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下戏曲迈入了新古典时张扬。时代的大潮渐渐退去,新世纪以来对戏代。由传统戏《秦香莲》整理改编而来的京剧曲剧利1性本体性的强调浮出水面。上世纪80《香莲案》是其中的典型。该剧细腻展现了秦香年代成长起来的很多剧作家其创作心理也过莲的情感层次——尤其是她被抛弃后虽然痛了戏剧青春期,对传统戏曲有了更深更成熟的苦但并不伸冤,就算是陈世美连孩子都不要体察与发现,町以说他们的创作进入了另一个了,她觉出了丈夫的心冷意寒,也不曾绝望,反境界。表演、流派、剧种,他们写戏的着眼点向而挺直腰杆决然带儿女返乡,乃至被追杀,韩这些方面靠拢,相对而言,是从思想的深刻转琪为保存无辜之人自刎,秦香莲这才为了死去向了情感的深刻——作为抒情艺术,情感而非的恩人告发陈世美。而传统戏中的秦香莲是更思想的深刻是戏曲更为擅长表现的,情感可以为柔弱的,她一被抛弃就去拦王丞相的轿子喊反复吟唱、咏Ⅱ义,可以引动、促发人物的身段、冤,几次三番地恳求陈世美相认于她,要他忠歌舞,繁难的唱做往往在人物情感最澎湃、丰诚于当初“若中了状元决不抛弃糟糠”的盟誓。富之际,很多戏曲程式本身就是情感化的。《香莲案》突出秦香莲的外柔内刚,正是为了契剧作家创作心态的改变,决定了他们不同合程派外柔内刚的唱腔气质。该剧也展现了陈以往的创作风貌——他们笔下的整理改编传世美情感与心理上的动态发展,有别于传统戏统剧日呈现出了与80年代迥然不同的走向与中凝定的展示,“夜访”一场显现了他对亲情有风格。(那种裱褙式、删减式、修旧如旧的整理,一转念的顾惜,人性有一丝儿的残存。甚至连具有跨时代的稳定性,不在本文论述之列)相包公形象也捋了一下,传统戏中的包公被国太对而吉,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整理改编重软硬兼施相威胁之后,拿出俸银300两赠予秦在改造,改旧为新,“化腐朽为神奇”,更多地以香莲想平息此事,“有心放了驸马爷”;到了该传统剧日为素材进行作家个我的再创造,注重戏中被公主相要挟只有一时的语塞与为难。创新与思想性,如陈仁鉴先生的莆仙戏《团圆(秦香莲因此决定不告了,“不愿人间失好官”)之后》,将传统戏《施天文》宣扬封建礼教的主这些都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题反戈一击为思想意蕴深刻的控诉礼教对人张三阳这个店公形象捏合了传统戏中王丞相性的迫害,剧作客观上带有浓烈的形而上的宿的人物与戏份,浓墨重彩地突出了这个人物身命与原罪意识。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走上的乐善好施、义气助人,接续的是传统戏曲得更远些,发出的是西方个性解放式的呐喊与中常见的急公好义的张大公李大公式的人物洁问。潘金莲被塑造成了一个被逼无奈而陷入传统,(如《白兔记》中的窦公,都属于这一类的 2014~/第4期(总第371期)戏剧艺术类月fu●戏剧文学xijuyishuleiyuekan/,,ijuwenx.e“末”或“丑”)传统韵味浓厚。剧中新设计的寒刻画,在技术上更是“大集锦”——集京昆短打衣,维系着陈世美、秦香莲的情感变动,与《飞武生、箭衣武生和文武生为一身,表演细腻复虎将军》中李存孝的羊皮袄,京剧《韩玉娘》中杂,技巧高难惊绝,展示了翁国生从艺近40年程鹏举的鞋如出一辙,都是古典戏曲常见的以所积淀的艺术底蕴与表演绝技,成为其舞台艺贯穿性道具来关合人物情感变化的手法。该剧术的符号象征。着力在整体舞台上回归传统,甚至在舞美上都新版汉剧《宇宙锋》也旨在学习经典、继承苦心经营出老戏的感觉,第一场“客店”的装置经典、发展经典,充分展示汉剧这一古老剧种就有做旧之感。哪怕是一双儿女,也加强了他的艺术精华、高超技艺。尤其是主演王荔源自们与秦香莲左搀右扶、左仆右跌的“互动”,以陈伯华大师的拿手绝技令人称奇。全戏在原来此滋润主要人物的身段与唱做,加强画面感与“修本”“装疯”两个传统折子戏的基础上,接头造型感。流派特征明显、行当齐整、表演精彩使续尾拓展为故事完整、传奇性强的七场大戏。得《香莲案》成为一出崭新的“老”戏。该剧也是从女主人公契入,梳理了赵艳蓉由从《香莲案》为吕洋量身定做,旨在为“程派父而至劝父、抗父、戏父的情感与心理变化过创一出新戏”;《景阳钟》则重在全面展现昆曲程,尤其将人物细腻的情感变奏投影在细微的“大官生”的行当特色;《飞虎将军》着力于呈现细节之中并外化为程式感强、法度严整的唱南派武打——盖派武戏魅力。具体来说,改编做,如第二场新创作的“洞房”,赵艳蓉见丈夫自传统名剧《铁冠图》的昆曲《景阳钟》与由南和衣而坐沉沉睡去,畏其受风寒,欲为之盖衣,派短打武生折子戏《飞虎峪》拓展而来的京剧却又羞又惧,踌躇犹豫,相似于越剧《碧玉簪》《飞虎将军》,在主题的设计上会比《香莲案》走中的“三盖衣”而又不同,其间有着人物自我的得更远一些,有着创新的一面,改编的幅度会劝慰,自我的说服又有着一份自我的责任、信大一些。前者发出“诸臣误我”的深沉喟叹,从心与从容。这些情感镶嵌在演员忽慢忽快、时紧人性的高度重塑了崇祯形象;后者阐发人物的时舒的碎步、圆场、水袖的表演中。剧作家的创性格悲剧并升华到人性拷问的层面。但这样的作就像高速摄影一般,将人物的情感细化、延主题是牢牢为流派与行当服务的——或者说留、放大,或者说也是以创作折子戏的心态来演互为服务。《景阳钟》继承了传统戏的精髓,保绎这场戏,以达到与后面的“修本”“装疯”同样留了原有的《乱箭》《撞钟》《分宫》《杀监》等精的速度与形态,以避免造成该戏的“头轻脚重”。彩折子,(增设的仅三出:《廷议》《夜披》《景常常有人斥责整理改编是一种不争气的山》),黎安一改以往以风流倜傥巾生戏见长的啃老,“大树底下好乘凉”。确实啃老现象常常路子,以台风大气的大官生应工,挑梁全剧,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都突破了自我。尤其是崇祯为我们所嗤鼻,但戏曲恰恰是允许啃老的,而决意自尽独往景山这一折,黎安用了丰富的身且必须啃老;因为戏曲程式(包括舞蹈动作程段动作来刻画人物此时的孤凄悲凉。曳地的水式与音乐曲牌程式)和流派的形成是历经长期袖是那样凄惨无望;黎安还运用了甩发来表示的积淀、历史的累积,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在崇祯将死时激烈的内心冲突。行至煤山,又用口传身授、咿呀学唱的无数人的代代相传之间了一个脚步踉跄蹒跚的“跌步”,表现夜间行路淙淙流淌的是千百年来文化上醇厚温润的血不易还在其次,更在于折射出人物于无望与绝脉亲情,每个时代都必将得到她的滋养与爱境中又无处诉说的孤愤、茫然、怆恸⋯⋯这个抚;否则失去根性。通俗的说这是文化上的民戏“文戏武做”的特点极为明显。《飞虎将军》则族主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并重在“武戏文唱”。如果说盖叫天先生一生琢磨逐渐汇入这条长河成为新的传统。的是武松形象,他的第四代弟子翁国生则把半辈子的心血倾注在了李存孝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单位: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飞虎将军》中的李存孝有着细致的人物心理责任编辑:陶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