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

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

ID:58296923

大小:231.1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2

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80·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O卷第3期ChinaJournalofHealthPsychology2012,Vol20,No.3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梁晓燕①薛小婷高虎梁栋青【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情况与欺负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欺负行为问卷(中学版)和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问卷对山西省2所中学的29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4种身份的中学生只在道德氛围感知的关爱维度表现出了显著差异(F=3.259,P一

2、,中学生卷入欺负行为中的可能性就越小。【关键词】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欺负;受欺负;中学生;学校环境RelationshipbetweenPerceptionofMoralityAtmosphereinSchoolandBehaviorofBulIyingamongSecondaryStudents.LiangXiaoyan,XueXiaoting,GaoHu,eta1.EducationScienceCollege,ShanxiUniversity,ShanxiTaiyuan030006,尸.R.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

3、etweenperceptionofmoralityatmosphereinschoolandbehaviorofbullyingamongsecondarystudents.MethodsApplingthequestionnaireofchildrenbullyingbehavior(middleschooledition)andPercep—tionofmoralityatmospherequestionnaireto298studentsfromtwomiddleschools.Result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caredimension

4、ofperceptionofmoralityatmosphereforfourdifferentstatussecondarystudents(F=3.259,P<0.05)。andthenon—involvedsecondarystudentsperceivedmuchmorecarethanunderdogtypeandthebothinvolved.ConclusionInthemoralityatmosphereinschool,careaffectsthebullyingbehaviorasthemainelement,thehighercarelevelinschoolstude

5、ntsfeel,thelesspossibilitythatthestudentsinvolveinthebullyingbehavior.[Keywords]Perceptionofmoralityatmosphereinschool;Bully;Underdogtype;Secondarystudents;Schoolenvironment攻击行为近年来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尤其是学校攻击行为。DanOlweus对瑞士和挪威中小学校中的攻击行为进行的相关性。子女缺乏关注和肯定,儿童的神经症行为就会越加严重。这种2.2儿童行为问题不同程度下父母对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不当的对子女行为的控制方式使

6、子女很难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各因子方差分析在儿童非社会行为不同水平下,见表3,父和安全感,由此而产生的恐惧感和孤独感正是幼儿产生神经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存在明显的不同(F一3.863,尸<症行为的基础。这一结果与SAMiller的观点具有一致性]。0.05),方差分析表明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因子是心理控制源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分析表明,父中对儿童行为最具影响力的因子。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与儿童两类表4可见,在儿童神经症行为不同水平下,父母的责任因行为的相关系数越大,表明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与影响也子存在明显的不同(F一3.728,P

7、的神经症就越强,相应的幼Jh@社会行为和神经症行为也就越弱。由此行为与父母的责任存在密切关系。说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其行为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因而也就3讨论能够更有效的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控制和影响。非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4参考文献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具有非社会行为的幼儿经常会[1]童杰辉.孤独、抑郁、焦虑与心理控制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表现出不愿听老师的教导,多动、攻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