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习作要求及课例反思.docx

入门习作要求及课例反思.docx

ID:58034447

大小:16.7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8

入门习作要求及课例反思.docx_第1页
入门习作要求及课例反思.docx_第2页
入门习作要求及课例反思.docx_第3页
入门习作要求及课例反思.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入门习作要求及课例反思.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年级语文第一次作文入门教学要求   这是学生进入习作的第一次入门写作。对于写作学生不但感到难,而且格式要求等一概不知,因此,我觉得对于第一次写作,有必要把作文的格式要求做个具体介绍。   一、什么是作文?  作文就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二、作文有哪几部分?  作文有题目、正文。正文围绕题目来写。正文可以分成几个自然段。一般有开头、过程、结尾三部曲。开头有讲究,要引人入胜。过程要详细具体。结尾要意义高远,揭示主题。  三、作文要突出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结果

2、。 四、什么是课余生活?    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 五、课余生活有哪些呢? 1、课间游戏:踢毽子、老鹰捉小鸡、跳绳、丢手绢、拔河…… 2、特长爱好:弹钢琴、拉二胡、吹葫芦丝、弹古筝、学舞蹈、练书法、学绘画…… 3、体育锻炼:踢足球、学游泳、学滑冰、学骑自行车、学打乒乓球、学打篮球…… 4、饲养能手:喂养小鸡、小鸭、小乌龟、小金鱼、小狗、小猫…… 5、家务劳动:洗衣服、洗碗筷、拖地、买菜、做饭…… 6、课外阅读:看了哪些书,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六、作文分类: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

3、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七、写作要求: 1、写好一个题目。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主题,就像一个人的头一样。文章不能没有头。  2、写好开头。名言警句开头、总结性的开头、交代性的开头。总之要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少些废话和与主题无关的话。  3、写好过程。事情的经过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要把它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详细具体的进行描写。  4、写好结尾。结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名言警句结尾、总结性结尾、感想体会性结尾、前后照应性结尾等等。  5、注意格式。每个内容分为一个自然段,每段开头空两格。语

4、句写通顺流畅,学过的词语能用的尽量用进去。每说完一句话就要加一个标点。比如:逗号,句号,问好,感叹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要占一格。  6、认真修改。写好后要认真修改,看语句是否通顺,用此是否准确。标点是否正确。 7、作文字数。小学三年级作文字数在200字左右。习作:《我的课余生活》教学反思 《我的课余生活》是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个习作。作为刚刚正式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呢?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首先利用

5、课文内容如第一课引导学生去体会课余生活中的乐趣,多个心思留意生活。并用心记录。二、作文讲解时引导学生先联系记录想想自己做了什么,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翻翻自己的记录,抓一个你最深刻的课外事来写。三、尽可能多方面引导学生,拓宽学生写作内容的范畴。比如,提示引导学生课余生活分运动类、游戏类、学习类(去补习班补课)、外出类(旅游)等。四、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说,如“谁”在哪“干什么”‘我的感悟”等等。并把相关内容简单写下来。上完课后,静心反思:课前准备充分,教师精神饱满。我觉得这堂课做得好的一方面就是让学生领悟习作要求,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还有

6、哪些不明白?培养孩子写作文时的审题能力,审清题后,针对疑惑进行教学,力争突破习作中的重点、难点(怎样将课余生活中的一件事写清楚,写明白?)。我认为这堂课做得比较好的还有一点,提问扣住孩子的心声。就像一个人愿意听另一个人说话一样,因为有了心灵共鸣之处,就会打开另一个人心扉,另一个人也会畅所欲言,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共同语言吧!所以,我觉得我的一些提问能扣住学生的心,如:“老师向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有一件特别有趣的一件事,你们想不想听?”这个时候学生肯定竖起耳朵认真听,这就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趁机将这件事讲清楚,让学生学习将一件事讲清楚。这堂

7、课最令我遗憾的是:对于三年级小学生,语言有些生硬、亢奋,有些急于求成,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内容还要再精细化一些,我认为这节课只需要讲清如何写好一件有趣、高兴的事方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写和展示。学生没有当堂写完习作,这一点真的需要再斟酌,再构思,再细磨其中的缘由。但令我欣慰的是:这次作文下来,比我想像中要好的多。今后继续努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