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009389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7
《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摘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学根木任务之一。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优化教法、学法,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发散思维;实验方案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98-0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新要求,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指出,任何人的创新能力均可用如下公式估计:“创新能力二知识量X发散思维能力”,一些新发现、发明,多数源于发散思维。那么,怎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
2、,是本世纪心理学的重大成果Z—。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高屮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期,他们爱动脑,爱思维,理解能力口趋完备,口爱钻研,善“标新立异”,这些为培养发散思维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有关知识素材,通过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利用概念的外延,培养发散思维概念的外延体现了概念的个性化和具体化特征,只会机械、教条地记忆概念的定义(内涵)是化学学习的大忌,应鼓励学生尽量多地且有序发散思维,寻找出一个概念的诸方面的具体例子。如“酸”这一概念,随着从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化,鼓励学生从1mol酸所能电离出H+
3、的物质的量去考虑酸的元数,列举出一元酸、二元酸……并设问“元数是否一定等于酸的化学式中氢原子个数?”从是否含氧元素,列举出无氧酸、含氧酸(无机含氧酸、有机含氧酸)以及从电离的程度大小列举出强弱酸(排出酸性相对强弱顺序)的例子。还可以从氧化性酸、非氧化性酸以及挥发性酸和不挥发性酸等考虑酸的外延。这样生动的例子摆在学生面前,酸的概念就有了立体感,就具体、形象了,再冋扣概念的定义(内涵),不但真正掌握酸这一概念,更重耍的是,拓宽了化学知识,培养了思维习惯,开发了思维的广度、深度,为形成创新能力打基础。又如对各种反应类型的总复习,也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好索材。在复习置换反应时
4、,对它的外延可发动学生动笔写,动口说,看谁写得全,想得周到,归纳得好。具体实施,按以下两种有序发散思维方法:一是先找金属置换金属,金属置换非金属的例子,再找非金属置换金属、非金属置换非金属的例子,并按溶液屮、熔融液屮、固体间、气态间、同液间、固气间发散考虑;二是按氧化还原反应的思路考虑:还原剂(金属、Si,C,H2等)还原出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剂(非金属X2,02,S等)氧化出单质(非金属)。比较上述两种,后者发散思维更具有创新性,也更能揭示出反应本质。二、利用物质性质、制法的学习,培养发散思维无论单质、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对它们的性质的学习,也是多角度
5、、多层面的。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对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渠道及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再碰到类似物质的性质的学习或复习时,就可以引导启发学生联想,尽量多地发散思维,推测或归纳其各方而的性质。如学习了碱金属后,当学习镁、铝时,除了全面研究物质性质外,对于化学性质,可按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与强氧化性酸的反应,与某些盐的反应,与某些氯化物的反应等发散考虑。物质的制备可分为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各制法又都可找出若干各制取的具体方案,发动学生想,能有效地培养发散思维。如制备Cu(N03)2,可让学生发散,归结为:①Cu与浓硝酸反应;②Cu与稀硝酸反应;③Cu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6、④Cu先与02反应生成CuO,再与稀HN03反应。对于四种方法引导学生从经济和环保两方血分析,哪种最好,学生的思维达到全血发散,发现了理想的方法。三、设计不同实验方案,培养发散思维利用化学学科的口身优势,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参加社会调查、家庭实验,培养其实践能力。受高考命题的启发,我们不但充分利用教材的一些实验题,如物质鉴别题、鉴定题、物质检验等题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还将社会生活屮以及学生身边的化学问题设计成开放性、探索性的实验设计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怎样用实验证明一包亚硫酸固体已部分被氧化,然后测算其所含Na2S03的纯度。课堂上训练这个题冃时,学
7、生七嘴八舌,积极发言,找出了若干种可行方案,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析每种方案的原理、操作方法。乂如,利用厨房的现有条件,检验加碘(一般加入KI03)食盐屮的碘(用KI-淀粉试纸、食醋即可,51-+103-+6H+二312+3II20)o通过这一类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四、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发散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常用途径,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经验。在习题教学中,一般是从如下儿方面切入的:一是通过对习题的条件的改变,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克服思维定势;二是对题目所涉及到的结论进行发散,即设问与结论的关系,若改变设问,结论将怎样?培
8、养学生思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