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课件:伤寒 (2).ppt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伤寒 (2).ppt

ID:57332141

大小:2.96 MB

页数:87页

时间:2020-08-12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伤寒 (2).ppt_第1页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伤寒 (2).ppt_第2页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伤寒 (2).ppt_第3页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伤寒 (2).ppt_第4页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伤寒 (2).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伤寒 (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伤寒typhoidfever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染内科郑毅伤寒玛丽(TyphoidMary)本名玛丽·马伦(MaryMallon),爱尔兰人,1883年独自移民至美国,是美国第一位被发现的伤寒健康带原者。玛丽是一个厨师,并因此造成53人感染、3人死亡,但她坚决否认这项事实,也拒绝停止下厨,因此两度遭公共卫生的主管机关隔离,最后于隔离期间去世伤寒玛丽TyphoidMary伤寒(typhoidfever)是由伤寒沙门菌经肠道引起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神经系统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可并发肠出血、肠穿

2、孔、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定义内容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病原学Etiology历史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Thomas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fever。1873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死,并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历史1877年由德国细菌学家KarlJosephEberth,45,和RobertKoc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

3、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菌,1884年德国细菌学家GeorgT.A.Gaffky进一步证实是伤寒的致病菌。历史1885年美国病理学家及兽医DanielE.Salmond.在美国猪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他的贡献大,1913学术界规定将所有可运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构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命名为沙门菌。伤寒沙门菌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生活力强,耐低温,在胆汁中易生长,水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60℃15min或煮沸即可杀死鞭毛图4-4-1伤寒沙门菌。有鞭毛短杆菌菌体“O”抗原:属特异性

4、,抗体出现早鞭毛“H”抗原:种特异性,抗体出现晚表面“Vi”抗原:慢性带菌者调查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传染源病人带菌者潜伏期带菌者暂时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伤寒玛丽)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污染水源、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流行特征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终年可见,夏秋为多儿童及青壮年为多见发病机制Pathogenesis增生肿胀溃疡溃疡伤寒肠溃疡伤寒肠Vs老树干伤寒杆菌在吞噬细胞中生存(伤寒小结)——清除困难,易复发引起全身单核吞噬系统增生反应

5、——肝脾肿大,伤寒肠胆囊感染——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全身中毒症状病理Pathology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可有并发症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儿童少见溃疡脾脏显著增大肝脏轻度肿胀肝细胞混浊变性和灶性坏死临床表现ClinicalManifestation(一)典型伤寒潜伏期:3~60d,一般7~14d临床分四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初期病程第1周缓慢发热起病体温逐渐升高,3~7d内达高热伴乏力、食欲减退,多有便秘,偶有腹泻有畏寒,少有寒战极期病程

6、第2~3周稽留热:内毒素血症神经系统:表情淡漠、耳鸣、呆滞、头痛玫瑰疹:病程7~14d淡红小斑丘疹,胸腹部,分批出现,2-4MM,压之褪色,2-4天变暗消失(内毒素作用于末梢血管,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差,多便秘,右下腹可有轻压痛循环系统:相对缓脉(内毒素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肝脾肿大缓解期病程第4周体温逐步下降腹胀消失,食欲好转易发生肠道并发症(祥林嫂)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逐渐恢复健康伤寒玫瑰疹典型伤寒自然病程示意图(二)其他类型轻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逍遥型:症状轻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暴发型:急起病

7、,重症小儿伤寒不典型,起病急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老年伤寒不典型,发热不高,易虚脱病程迁延,病死率高复发:热退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阳性因免疫功能低下,或抗菌治疗不彻底再燃: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升高血培养阳性因菌血症未完全控制实验室检查LabExamination血常规WBC: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EOS:嗜酸性细胞减少,随病情好转而上升作为病情观察指标血培养病程第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第3周约为50%第4周不易检出复发时血培养可再度阳性已接受抗菌治疗者可作血块培养骨髓液培养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

8、时间亦较长对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用粪便培养第3~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