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知觉课件.ppt

组织行为学知觉课件.ppt

ID:57140584

大小:1.96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8-01

组织行为学知觉课件.ppt_第1页
组织行为学知觉课件.ppt_第2页
组织行为学知觉课件.ppt_第3页
组织行为学知觉课件.ppt_第4页
组织行为学知觉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知觉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知觉学习要点:1.知觉的概念2.知觉的基本特征3.影响知觉的因素4.社会知觉的概念、范围、偏差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即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知觉的过程:觉察(获得——“有什么”)分辨(区分——“有什么不同”)确认(解释或命名——“是什么”)知觉的形成知觉的形成: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提供了某种颜色、表面、形状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认出了“这是一个柠檬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相同点:都是在事物的直接作用下脑的反映;都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是认识的感性阶段。不同点:1.反映的内容不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器官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2。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而知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系统。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感觉和知觉是同时发生的,但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

3、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知觉的基本特征以上后三种特征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三种特性表现越明显。影响知觉的因素过去的学习与

4、经验有许多复杂的知觉是通过学习与经验获得的,我们容易注意到过去见过的熟悉的对象,而忽略不熟悉的事物。至于不同背景下的统一符号之所以会引起不同的知觉,是因为观察者面对当前情景唤起不同经验。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以下原则(1)接近性原则: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接近的物体知觉成一个整体。(2)相似原则:在其他方面的特点相同的条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3)连续性原则。当知觉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连续性时,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4)闭锁原则。几个知觉对象包围一个空间,则已被感知为一个

5、整体。(5)周围环境的影响。人的直觉除了对象本身的刺激外,还与知觉背景(周围条件)有关,知觉背景又称“认知框架”。社会知觉的含义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在组织行为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的一部分。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觉的表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社会知觉知觉的范围非语言信息典型含义目光接触友好、真诚、自信、果断不做目光接触冷淡、紧张、害怕、说谎、缺乏安全感挠头迷惑不解、不相信咬

6、嘴唇紧张、害怕、焦虑踮脚紧张、不耐烦、自负双臂交叉在胸前生气、不同意、防卫、进攻抬一下眉毛怀疑、吃惊眯眼睛不同意、烦感、生气鼻孔张大生气、受挫手抖紧张、焦虑、恐惧身体前倾感兴趣、注意懒散的坐在椅子上厌倦、放松摇椅子厌倦、自以为是、紧张驼背坐着缺乏安全感、消极对他人知觉的信息来源人与人的关系,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1.看人际称呼。陌生人之间用尊称,熟人之间直呼其名表示友好关系2.看人及空间距离。距离名称0.00---0.47米亲密区0.47—1.2熟人区1.2---3.00社交区3.看社交视线

7、。视线停留地点名称目光停留在眉毛与额头间公务视线目光停留在眼睛与嘴巴间社交视线目光停留在眼睛与上衣第二颗纽扣间亲昵视线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自我知觉对自身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正确的自我知觉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得体,相反,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常常使他的行为遭受各种不应有的挫折。自我知觉主要是要了解自我概念。自我知觉(一)自我概念的定义——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认识的集

8、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二)构成要素: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自我概念1、他人的反馈(他人的评价)2、反射性评价(他人的态度)3、根据自己的行为推断(贝母的自我知觉理论:外在表现、内在感受)4、社会比较(费斯廷格、伍德等比较理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向下比较,动机不同,比较策略也不同)社会知觉偏差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