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课件.ppt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课件.ppt

ID:57027371

大小:426.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7-26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课件.ppt_第1页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课件.ppt_第2页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课件.ppt_第3页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课件.ppt_第4页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材分析二、目标分析三、学法分析五、教法分析六、评价分析四、过程分析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2.学生、学情分析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

2、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从学生思维特点来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2)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3)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

3、方法之一,他蕴涵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目标分析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分析:这一目标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形成,这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二、目标分析二、目标分析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分析:因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思维品

4、质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二、目标分析二、目标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学法分析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深化应用故事设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推向一般总结归纳四、过程分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类比联想,得出公式讨论交流,延伸拓展应用训练,深化认识例题讲解,形成技能总结归纳,加深理解课后作业,分层练习故事结束,首尾呼应1、创设情境,提出问

5、题引入: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为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问题1:1,2,22,…,263是

6、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探讨:问题2:S64=1+2+22+23+…+263,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问题3: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2S64=2+22+23+…+263+264,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

7、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设计意图:S64=1+2+22+23+···+263①2S64=2+22+23+···+263+264②错位相减法反思:为什么①式两边为什么要乘以2?两式上下相对的项完全相同,把两式相减,就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设计意图:(1)反思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错位相减法的实质用法,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基础.(2)学生经过一段思考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3.类比联想得出公式(顺势引导学

8、生将结论一般化)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学生很快就会想到刚才的“错位相减法”问题1:此时能不能得到Sn=呢?为什么?Sn=a1+a2+a3+…+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