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心排量测定法.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之心排量测定法&CO-SET+系统心排量的监测历史Fick法(19世纪70年代)染料/指示剂稀释法(19世纪90年代)标准热稀释法(20世纪50-70年代)连续热稀释法(20世纪90年代)前二者主要在心导管实验室进行,后两者标准和连续热稀释法更容易实现床旁监测。Fick法(1)曾经是测量心排血量的“金标准”;根据AdolphFick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理论发展起来的;Fick认为,某个器官对一种物质的摄取或释放,是流经这个器官的血流量和动静脉血中这种物质的差值的乘积.Fick法(2)Fick法利用氧这种物质和肺这个器官
2、,测量动静脉血氧含量得到动静脉氧差(A-vO2),氧耗可以通过测量吸入、呼出氧浓度和呼吸频率计算得到.用以下公式即可得到心排血量:CO=×100%正常动脉血氧含量为20vol%(vol%=1mlO2/100cc)正常混合静脉血氧含量为15vol%(vol%=1mlO2/100cc)正常氧耗为250ml/min代入公式即可得到:CO=250ml/min×100/(20-15vol%)=5000ml/min或5l/min氧耗(ml/min)CaO2-CvO2Fick法(3)尽管Fick法曾经是“金标准”,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缺陷:*在测量过程中病人
3、必须处于生理学稳定状态,而大多数需要心排血量测量的病人都是危重病人,也就是“不稳定状态”。*另外的缺点是要控制吸入氧浓度,测量呼出气氧浓度,并进行动静脉血采样。*对严重低心排病人,Fick法最为准确,但因为其技术要求,在临床上最不常用。染料/指示剂稀释法(1)最初由Stewart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随后由Hamilton完善;用一种已知浓度的指示剂注入到静脉系统,经过足够时间的混合,通过指示剂的稀释程度就可得到这种体液的量;利用一种叫比重计的装置测量心排血量,这种装置能够测量血中的指示剂浓度;通过连续采样,就可以得到一条浓度-时间曲线,
4、即:指示剂稀释曲线染料/指示剂稀释曲线(2)染料/指示剂稀释法计算心排量(3)应用Stewart-Hamilton公式计算出心排血量:CO=×其中:CO=心排血量(l/min)I=注入的指示剂的量(mg)60=60sec/minCm=平均指示剂浓度(mg/l)t=总的曲线时间K=校准因子(mg/ml/mm偏移)这种方法在高心排状态更为准确,但需要复杂的装备,故在临床上也不常用。I×60Cm×t1K标准热稀释法(1)在20世纪50年代Fegler最先提出用热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直到70年代,Swan和Ganz医生用一根特殊的温敏肺动脉导管,证
5、实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使热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成了临床实践标准.(目前的金标准)SWAN&GANZSWAN&GANZ1970年Swan和Ganz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Swan-Ganz漂浮导管在临床应用的文章.SwanHJCandGanzW.Catheterizationoftheheartinmanwithuseofaflow-directedballoon-tippedcatheter.NEngJMed1970;283:447标准热稀释法(2)运用染料/指示剂稀释原理,利用温度变化作为指示剂.将一定量的已知温度的液体,通过
6、导管快速注入右心房,冰冷的液体与心内血液混合,使其温度降低;由内置在导管里的热敏电阻感知到这种温度的下降,得到一条相似的“时间-温度曲线”.标准热稀释法(3)改良的染料/指示剂稀释法-温度变化作为指示剂;需要爱德华的Swan-Ganz导管/计算机或心排量模块,来测定心排量;改良的Steward–Hamilton公式.CO=××改良包括测量病人血温和注射剂温度以及注射剂的比重。V×(TB-TI)A(SI-CI)(SB×CB)160×C×K热稀释法心排量的计算(4)其中:CO=心排血量V=注射的容量(ml)A=稀释曲线下面积(mm/sec)K=
7、校准系数(mm/℃)TB,TI=血温和注射剂温度SB,SI=血液和注射剂的比重CB,CI=血液和注射剂的热度=使用葡萄糖时为1.0860=60sec/minCT=注射剂加温的修正因子SI×CISB×CB热稀释心排量曲线(5)正常的特征性曲线显示在快速注射后一个尖锐的上升支,接着是平滑的曲线,缓慢回到基线。由于曲线代表的是一个热—冷—热的过程,实际曲线应该方向向下,为习惯起见制成向上的曲线。曲线下面积与心排血量呈反比。心排血量低时,需要更多时间使温度回到基线,曲线下面积就更大。心排血量高时,冷注射液很快从心脏排出,温度很快回到基线,曲线下面积
8、就小标准热稀释法测心排量间断心排量-BOLUS测定法热稀释法:准确测定所需的总体原则I.向前的血液流动;II.血液和指示剂的正确充分混合;III.肺动脉温度和指示剂温度之差;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