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探究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探究

ID:5626068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20

上传者:U-3335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探究_第1页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探究_第2页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探究_第3页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探究_第4页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2摘要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职业教育特点,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锻炼与职业岗位体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现有问题的分析,试图探索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力争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贡献一己之力。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课程模式职业特色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无疑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仅可以起到提高学生体能的作用,更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基本上只涉及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健康水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以及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视角研究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鲜见,高职院校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的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则更少。本研究探讨体育课程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7 一、高职体育课程现状(一)体育课程目标单一,学生自由度受限目前开设了体育选项课的高职院校较少,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只是单纯围绕着期末体育成绩考核项目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学生往往面临无法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而只能被迫接受枯燥的体能锻炼的局面。(二)体育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拓展性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大多以训练学生的跑、跳、投等一般性基础体能锻炼为主,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其将来可能的就业岗位而开设专门的职业体能内容,致使体育课程实用性大打折扣,并且连学校体育基本的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教育、智能教育等延展性功能都会被埋没。(三)体育课程忽视理论教学和保健知识的传授多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严重匾缺。体育理论课应该教会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急救与处理办法,一些职业病的预防原理和体育康复治疗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质评价办法,能进行简单的自我身体体质评价等,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都将是受益终生的。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改革之构思(一)明确学校体育的功能7 学校体育应当具备三个基本功能:健康、娱乐、知识。娱乐是现代体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体育产业化、体育生活方式化和体育终身化的核心推动力。在课程对象基本为成年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想通过培育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习惯,促成其终身参与体育,那么充分发掘体育课程的娱乐功能至关重要。(二)建立和谐的层次化的学校体育体系理想的学校体育体系应当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训练与竞赛及作为各项体育工作开展背景的学校体育环境(包括文化环境与物质环境)。其中,只有体育课程应是教师主导,有相对完整的教学文件、教材、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其他环节应是倡导学生自治的模式,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在课外可以考虑引进体育俱乐部制。让课内课外发生互动,让教师学生发生互动。三、一体化高职体育课程模式7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2年,第三年以在相应的工作岗位实习为主。在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转变体育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建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堂教学、俱乐部体育锻炼、体育社团运动训练、代表队运动竞赛、社区体育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为学生从事的职业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设计“课内外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一)指导思想将高职体育运动队的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基于如下几点:校级体育竞赛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具有招收体育运动特长生的优惠政策,即使高职院校有相关招收体育特长生优惠政策,高职院校对运动队的经费投入有限,导致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代表队是赛前临时组队,平时没有坚持训练或训练不系统,通过将高职体育运动代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参加运动队训练可以获得学分,大大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兴趣,可以按参赛名额两倍以上学生组队参加运动队训练,使得运动队在挑选队员时有较大的选择性,以利于较好运动成绩的取得。通过各种运动队的训练课程,将参加高职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大大提高,通过良好的运动队训练示范,促进和带动广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活跃校园文化。(二)课程目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一周参加了3次以上体育锻炼;掌握发展身体基本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能在该项目活动中体验到运动乐趣。(三)实施办法7 一体化的高职体育课程包括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选项课程)、班级课余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运动训练课程,社区体育。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在时间上,三年有体育活动内容,在活动空间上,有多种不同的体育课程形式(见表1)。体育基础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排课,由体育老师上课,体育课堂考试100分,全校学生必须修体育基础课取得学分,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体育俱乐部由体育教师指导,院系体育俱乐部组织实施,记录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课外锻炼由学院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记录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体育俱乐部和班级体育锻炼每周至少参加3次。高职体育代表队,由学校体育部和各院系根据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组队训练,记录训练考勤和训练情况,根据记录和参加比赛情况给体育成绩。参加代表队运动训练课的学生可以不参加班级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俱乐部。自主学习课由学校体育部统一印制的实习学生体育习惯调查表,由各院系每学期到学生实习单位发放到实习指导老师如实填写,各院系按体育习惯调查表给成绩占30%,体育教学部集中组织的1000m和800m成绩占70%。表1各学期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形式学期一二三四五六基础体育课☆7 体育任选课☆体育限选课☆☆课余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院系运动队◇◇◇◇◇自主锻炼☆☆注:☆—必修;★—各学院组织的必修;▲—学生自选;◇—体育部组织选修。四、结束语我国高职院校“2+1”教育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学生第三年派到校外或合作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对传统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新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是必然的要求。我们构建了将高职3年6个学期体育教学或体育自主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的考核体系,从空间上将体育课堂教学、在校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紧密衔接,从内容上将体育基础课、公共选项课、限选课、自主学习课、自主活动课一并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体系的课内外一体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基金项目: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项目(2012921036);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2DB208)。参考文献:7 [1]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上)——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和目标体系的讨论[J].体育学刊.2007.14(3):1-4.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