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252195
大小:6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5
《“点问、圈问、海问”艺术的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点问、圈问、海问”艺术的实践与思考方均斌(温州大学325000)摘要:阐述数学教师提出问题的艺术,正确把握提问的方法与策略,强调要正确处理“点问、圈问、海问”的课堂提问技巧。同时,引发学生的“点问、圈问、海问”并给予正确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关键词:点问;圈问;海问;实践;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陈木法指出,中国数学家要想出原创性成果,首先要学会“提问”,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问题解决”展开了种种探究,在创新教冇摆到H程上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已经进入数学教冇工作者的视线。而教师的提问方法与策略对学生提问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
2、默化的作用,其屮,如何抓住学生的提问心理和思维特征进行恰如其分的提问和引导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话题。笔者认为,用“点问、圈问、海问”来概括这一话题是一•种尝试,木文就这一话题进行一些阐述。所谓“海问”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没有指定具体内容的提问,如:“你对本学期的学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二是教师没有指定具体提问对象的提问,如“大家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后,有什么问题要提问吗?”同样,“点问”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对具体内容的提问。如:“对偶函数的对称性问题,能否进行推广?即图象关于直线X=对称的函数,应该满足什么条件?”二是指定具体学生的提问。由于教师的“海问”没有指
3、定具体的对象或内容,容易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与生动活泼的环境,加上教师带有激情或暗示的口吻,容易引发学生的“点问”。而“圈问”指介于“海问”与“点问”之间的一种过度提问内容或方式,中间蕴涵着教师教学提问和学生提问的艺术。“点问”是考验提问者及被提问对象的思想的“直接交锋”,在平时教学过程小运用得较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屮,笔者对这“三问”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具体概括以下的几点,供参考。1、巧设“海问”,引诱“点问”设置“海问”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从而捕捉到有价值信息,及时调节教学;二是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选择H己感兴趣的话题来提问;三是避免教师1
4、=1己所提问题范围太狭窄或指定回答的学生范围太小而使教学处于被动。因此,“海问”是提问的一种策略,是教师争取教学主动,捕捉有价值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讲行有效地“点问”,学会提问的艺术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梅问”一方面由于没有指定叫答对象,如果引导不当,容易产生群体的依赖或推诿现彖;另一方曲由于没有指定非常具体的“点问”也容易产生“漏问”现象。因此,关键在于巧设“海问”或进行“海问”后进行适当启发。案例1高一学生学好函数一章后,教师设计一个“海问”:“关于函数这一章的学习,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问吗?”有的学生马上进入思考屮,而有的学生估计老师不会提问他,抱着侥幸的
5、心理,也不思考,在观望。一分钟后,教室内仍然一阵沉默。教师发现有个别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左右环顾,于是设置“圈问”:“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我准备先提问几个平时不太提问的同学。”于是,在坏顾的学生开始翻书,不得不动脑思考。又一阵沉默后,老师提问一个平时性格内向成绩偏下的学生甲:“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甲摇摇头,他感觉有点乱,不知道从哪里问起;老师设置一个内容“圈问”:“比如说,关于函数的性质,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甲还是摇摇头;老师进一步设置一个内容“圈问”:“比如说,函数的性质包括哪儿个方面,你清楚吗?”学生甲点点头,这时教师发现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乙在开小差,左右环顾,于是就提问:“乙
6、同学,你能冋答吗?”学生乙脸一红,站起来之前偷偷瞥一下刚翻开的课本,结结巴巴地说:“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老师装做以为学生乙是白己冋答的,给予表扬,请他坐下,让学生乙有成就感。此时,学生丙早按耐不住,举手说:“老师,我弄不明白,函数的单调性,只要看看图象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采用严格的定义给予证明?”学生丁说:“为什么要学习函数的奇他性?有什么用?”学生戊也举手:“函数性质除了单调性、奇偶性以外,还有什么其它性质?”于是,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学生纷纷提岀自己想问的问题,在与全班学生讨论的过稈屮,教师出来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并且提出白己的想法外,并且补充学生提问中的一些“盲区”问题,然后
7、再进行概括,并且提出一些探索性话题,使不同稈度的学生都有收获。rti“海问”引诱学生“点问”的过程屮,教师必须注意五个问题:一是可以采用“圈问”作为过度环节,即教师可以圈定部分内容或提问对彖,圈定的范囤可以逐步缩小,使学生逐步明确提问的对象和内容,增加心理和思维适应能力;二是根据教学需要,将学生的“点问”进行整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教学盲区;三是消除学生的“问虑”,即要消除学生提问的后顾之忧问题。部分学生往往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