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doc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doc

ID:55987160

大小:146.3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doc_第1页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doc_第2页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doc_第3页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doc_第4页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并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思想目标:  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3、若△ABC≌△DEF,点A与点D,点B与

2、点E是对应点,试写出其中相等的线段和角.  (二)新课讲解:问题1:如图: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A=∠D,∠B=∠E,∠C=∠F,则△ABC和△DEF全等吗?  问题2:△ABC和△DEF全等是不是一定要满足AB=DE,BC=EF,AC=DF,∠A=∠D,∠B=∠E,∠C=∠F这六个条件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条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一个条件可分为:一组边相等和一组角相等  两个条件可分为:两个边相等、两个角相等、一组边一组角相等探究一: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①只给一条边:  ②只给

3、一个角:  1  2.给出两个条件:  ①一边一内角:  °  ②两内角:②  两  °  内  角  °  :  ③两边:  50  2cm  4cm  2cm  4cm  问题3:  两个三角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能保证它们全等吗?满足三个条件有几种情形呢?  3.给出三个条件  三个条件可分为: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两角一边相等、两边一角相等例:画△ABC,使AB=2,AC=3,BC=4  2  画法:1画线段BC=4  2分别以A、B为圆心,以2和3为半径作弧,交于点C。则△ABC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同桌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进行比较,它们能否

4、互相重合?  归纳: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和△DEF中  ∴△≌△DEF(SSS)  (三)题例训练:例1填空:  1、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如图,在△AOB和△DOC中  AO=DO(已知)______=________(已知)  ∴△AOB≌△DOC(SSS)  2、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解:△ABC≌△DCB理由如下:  在△ABC和△DCB中  =——  ∴△≌()  例2.ABC是一个刚架,AB=AC,AD是连接A与BC中点

5、D的支架。求证:△ABD≌△ACD  BO=CO(已知)  证明:∵D是BC中点  3  BD=CD在△ABD和△ACD中:AB=AC(已知)AD=AD(公共边)BD=CD(已证)  ∴△ABD≌△ACD(SSS)证明的书写步骤:  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把要用的条件要先证好;②三角形全等书写步骤:  1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  2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3写出全等结论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求证:∠A=∠C证明:在△ABD和△CDB中  AB=CD(已知)  AD=BC(已知)  BD=DB(公共边)  ∴△ABD≌△CDB(SSS)  ∴∠A

6、=∠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练习:  1、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  AB=EC,AF=ED,要使△ABF≌△ECD,还需要条件  2、已知:B、E、C、F在同一直线上,AB=DE,AC=DFA  并且BE=CF,  求证:△ABC≌△DEF  小结:1、本节所讲主要内容为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步骤。3证明三角形BE全等应注意的问题。  作业  1、教材第103页习题13、2第⑴、⑵、⑼三题2、思考题:已知如图,AC=AD,BC=BD求证:∠C=∠D  4  D  C  F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将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数学源

7、自于生活,我们身边随处都有数学。课堂上,本着教师为引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而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动手实践等,从而得到新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教师教学中不能没有的教学理念,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导师。总之,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从教会学生数学,过渡到学生明白怎样会学数学。  以上理念我在教学中我做得如何?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反思想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实行的程度,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反应,学生获知结果。以及课后学生的情绪,应用新知的情况等。寻求学生学习成果最大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