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3.doc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3.doc

ID:55739276

大小:3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6-03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3.doc_第1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3.doc_第2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3.doc_第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3.doc_第4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3.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3.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2、引用的分类:引文、引事、引言。l引文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诗》、《书》、《礼》、《易》、《春秋》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l引事所谓引事,就是

2、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古”。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l引言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譬喻譬喻是通过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打比方,以此喻彼的一种修辞方法。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2、譬喻有三个要

3、素:本体、喻体、喻词。3、譬喻大致可分四类: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v明喻明喻要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使用喻词(“如”、“若”、“犹”等),按“本体·喻词·喻体”的顺序排列。《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v暗喻(隐喻)暗喻又叫隐喻,它直接把本体说成是喻体,中间不用喻词。暗喻一般用判断句或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用“刀俎”喻项羽这一方,用“鱼肉”喻刘邦这一方,形象化地说了敌强我弱的形势。v借喻借喻则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孟郊《游子吟》: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v博喻博喻又称连比,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二、代称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这种修辞叫代称,也叫借代。代称不

5、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代替,即以另一名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名称。1、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2、代称的分类²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此代老人;垂髫,是小孩束发时垂下的短发,以代小孩。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不毛”代荒凉的地方。²用泛称代特称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但在战国时候,“晋国”成为特称,

6、专指魏国。²用特称代泛称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別赋》)“南浦”见于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后来用作送别之地的泛称。²用部分代整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荀子·劝学》马车车厢为舆,代称马车。²用原料代物品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铁是犁的原料,就以“铁”代称犁。²用专名代通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傅子介计杀楼兰王。“楼兰”代称敌人。²用人名代事物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杜康是古代造酒专家,后来

7、以“杜康”代酒。²用具体代抽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老,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二、并提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紧凑、文辞简炼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也叫合叙、分承。1、修辞效果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并提—举例1观鸟兽之毛羽。《论衡·自然》观鸟之羽,兽之毛。并提—举例2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并提—举例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

8、或否焉,小学;惑之不解,或否焉,大遗。2、如何辨识并提(1)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脭醲肥厚。(枚乘《七发》)(2)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二、互文为了行文简练或适应韵文对字数的限制,把本应合用的词语前后分用,其以互相呼应,彼此类照。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也叫互言、互体、互备、参互、互见、互文见义。叫嚣乎东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