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我们怎样读教材.doc

湘教版科学我们怎样读教材.doc

ID:55690654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5

湘教版科学我们怎样读教材.doc_第1页
湘教版科学我们怎样读教材.doc_第2页
湘教版科学我们怎样读教材.doc_第3页
湘教版科学我们怎样读教材.doc_第4页
湘教版科学我们怎样读教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湘教版科学我们怎样读教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主持湘版科学教材QQ群(5480060)的网络研讨中,常常有不少的老师一起交流关于教材的分析理解和教学的对策等问题。静下心来,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一点文字,浅谈自己读教材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我们怎样读教材站在教材使用者的角度,我想更多地从教学的层面来谈如何读教材,至于整册教材的设计、整套教材的规划,则是更加宏大的一个话题,也不是我这种级别的人物寥寥数语能说得来的。当然,整册教材的设计也是有着其较深的内涵的,一本教材中各个单元的结构安排,逻辑关系等是很有讲究的;同样,整套教材的规划,各册如何进行内容安排,课标点如何分布,怎么样体现自己的

2、体系结构和特色,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如何进行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这些都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那么作为普通教学一线的老师(大多数还并不能一次性拿到全套教材在手),我们怎样读教材呢?我是这样理解的:拿到一本教材,首先看教材的目录,了解本册教材分儿个单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的教学顺序。(主要是便于生命世界部分的教学和生物的节律行为相一致。)然后就某个单元,我们一般应该先分析单元的结构是什么,分哪些课,这些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如,分总、总分、递进……再看每课的结构思路,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设计的意图是什么,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这

3、样设计的道理或好处是什么,能不能调整?调整后的利弊如何?怎样调整会更合理,这样调整的依据是什么?这些做完后,再看看教参,教参中想法和自己的判断一样吗?不一样的地方,自己再反思。1.例谈单元分析(看清结构)例如,5上第1单元“认识我们的身体”,由“我们在呼吸”、“心脏和血管”、“我们的大脑”、“和谐统一的身体”4课构成,这就是一个由分(分别研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到,总(和谐统一的身体)的结构。4下第4单元“力与运动〃,由“无处不在的力”、“弹簧和橡皮筋”、“苹果落地的秘密”、“巧推棋子"4课构成,这就是一个由,总(生活中存在各种各

4、样的力)到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结构。6上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由“一颗'顽强'的小树”、“从'南橘北枳'说起”、“走进池塘”、“假如大树都倒下”4课构成,这其中是存在了一个递进的关系的:“一颗'顽强'的小树”揭示的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从'南橘北枳'说起”从更广的范围说明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并推广到动物也是需要对环境适应的;“走进池塘”则是站在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甚至微生物)的角度来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假如大树都倒下”就是从生态系统的层面来讨论环境问题。用关键词串起来就是“植物气“动物”、“群落”、“系统气1.例谈

5、课的分析(搞清逻辑关系)例如,5上第1单元“认识我们的身体”第1课“我们在呼吸”,由“我们的呼吸器官”、“一呼一吸”3个活动和1个拓展活动“测量我们的肺活量”构成。实际上,“我们的呼吸器官”是要我们认识参与呼吸器官有哪些;“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要认识这些器官发挥了什么作用(即器官的功能)(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一呼一吸”则是要认识这些器官是怎么样发挥作用的。简而言之就是:有什么器官——这些器官有什么功能——这些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当然,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课时安排,灵活掌握。可以先认识有什么东西(“我们的呼吸器

6、官勺;再研究它们怎么工作k一呼一吸”);最后再研究它们的工作有什么作用(“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又例如,5下第3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2课“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有个活动“哪个先变质”(教材P42),而第3课“微生物怎样生活”有个活动“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教材P46)o那么这两个活动是一回事么?当然不是一回事!“哪个先变质”是一种对比实验的研究,在还没有完全确定食物为什么会变质之前,先引导学生研究什么“环境”下,食物更容易变质。这个“环境”条件分3种:没有微生物参与、有少量微生物参与、有大量微生物参与;而“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7、所研究的则是微生物在何种环境下更适合繁殖。1.结合自己的学情和教学特色,灵活处理教材第2课“弹簧和橡皮筋”的处理,很受启发。从一般的教学来说,依照教材按部就班,活动1“变形的弹簧"得到弹力的一般概念;活动2“使用测力计”完成教授正确使用测力计,并把测量结果做成统计图统计表,也达成了“整理资料”的一个训练;活动3“制作简易测力计”则是拓展应用了。但王为老师结合自己的学情和教学特色,对此进行了灵活处理:活动1“变形的弹簧"得到弹力的一般概念(弹力和外力方向相反,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再接下来做活动3的改进版“做一个弹簧秤",紧紧抓住形变越大

8、产生的弹力越大这个事实加以深入研究,通过实验及其数据图表的整理,发现了“弹力的增加(钩码数)和变形的量(指针或标记移动的格数)的增加,其中是存在着规律的(钩码数和格数同增同减,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