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古诗鉴赏技法初探.doc

语文(心得)之古诗鉴赏技法初探.doc

ID:55446734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5-13

语文(心得)之古诗鉴赏技法初探.doc_第1页
语文(心得)之古诗鉴赏技法初探.doc_第2页
语文(心得)之古诗鉴赏技法初探.doc_第3页
语文(心得)之古诗鉴赏技法初探.doc_第4页
语文(心得)之古诗鉴赏技法初探.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心得)之古诗鉴赏技法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论文之古诗鉴赏技法初探  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青少年学生得增强阅读、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而且高考也在大幅度增加主观鉴赏表达的分量,考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活动逐步趋向最高级。针对此,从对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方面,我谈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整体把握,捉出“诗眼”  我认为,对古诗的鉴赏应先重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整体的感知包括品味诗题、了解作者、览读全诗、琢磨后面的注释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奔向作者诗意的“共鸣点”!  如果鉴赏的是律诗和绝句,那整体感知、重点切入将是极为重要的。绝句的四句诗与律诗的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存在着“起、承、转、合”的节奏与诗韵,而其中的“合”处往往是诗

2、人寓意的亮点,即一诗之“眼”。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该诗先是抓住祠堂的典型环境进行渲染,如以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此为“起”和“承”,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接着承此一“转”,对诸葛亮一生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尾联点情,便是“合”----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的怀念之情,推及表达作者自己对诸葛亮的赞颂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思想。  由此可见,抓住了“诗眼”,亦即捉准了诗人心目中的“意”。“意犹帅也”,

3、其他的语句往往可牵涉并通解了。  二、重视读诵,咀嚼关键  学习古典诗歌,应重视让学生多朗读、勤背诵,做到“心中有古诗例子”,使他们可以旁征博引,由此及彼,让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导他们对诗句中的关键性词句进行咀嚼体味。  诗歌是精粹的语言艺术,“咀嚼关键”就是着重体会其中的“炼字”、“炼句”。怎样的句子才算好?清代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提出:“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艺概·词曲概》)。因此,要让学生多咀嚼那些关键而新巧的词句,品出其中的诗韵。“淡语”,亦即指平淡自然。它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充满哲理,看似平淡,但耐人吟哦,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

4、感》)平淡如水,但含意深刻;二是情真意切,看似平淡,但动人心弦,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撩人情怀,隽永有味;三是句子形象、生动,虽用词平淡,但诗意盎然,如“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可谓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立体感。  “壮语”即豪言壮语,是极度昂扬的句子。针对有“韵”的“壮语”,我们要联系作者的构思、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去琢磨其中的诗美。如唐代边塞诗人卢纶的《塞下曲》:“醉和金甲舞,雷鼓动由川”形象生动、气势磅礴;而宋代大词家辛弃疾的《贺新郎》:“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这应是

5、一幅多么悲壮的送别图,可谓情景交融,人物形象饱满,令人一诵三叹。  还有“秀语”,是指绮丽的语言。“秀丽要有骨”,我们要从中鉴赏出其中健康、严肃的思想内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颇能说明问题,他由“风流皇帝”作了阶下囚,尝到了辛酸苦辣,所写的词才“秀语有骨”。例如他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其中用了“凤阁”、“龙楼”、“玉树”、“琼枝”、“沈腰”、“潘鬓”等“秀语”,但作者却凝寄着自己由一国君主变为亡国俘虏后的惨痛心情,以及他对家山故国、宫庭生活的无限依恋的感情,

6、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一词理解了,全句也就领悟了;一句抓住了,全篇也往往就彻解了”,引导学生把简练语言里面的无穷之意体会出来,还要让学生通过形象审美得到情意的熏陶。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领会其中的“淡语”、“壮语”和“秀语”,把这些关键词句放到全篇中进行辨析,就可以拓展并加深对诗词内蕴的进一步理解。  三、明辨手法,披文入情  古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针对这些,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烘托、用典、虚实,乃至有无采用“比

7、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的特点,方便学生触类旁通,切实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想象搭桥,情通意顺。  诗人是凭个人感觉、灵性和情感写诗的,不少地方思维跳跃幅度大,看似不通,实为妙处。鉴赏者得往往凭想象搭桥,在理解词语、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全诗中诗人感情发展的流程,进而总体品味出全诗蕴含的感情和提示的道理。  比如王昌龄的《听流入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